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末俱利

鎖定
農末俱利是指穀物糶的價格太賤則損害農民利益,農民受損 害不努力生產,農田就會荒廢的情況。范蠡是春秋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大人。 他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如農末兩利的經濟管理思想值得注意。《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認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中文名
農末俱利
范    蠡
春秋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大
性    質
經濟管理思想
記    載
《史記·貨殖列傳》

農末俱利文章大意

穀物的價格太高則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工商業受損害無人從事工商業,就會使經濟發生困難。谷價如果低至20就會損害農民,谷價如高至90 就會損害工商業。如果把谷價限制在不低於30、不高於80 的幅度內,就會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有利。如能這樣“平糶齊物”,關卡、市場都不匱乏,不就是治理國家的辦法嗎?

農末俱利真實性

這裏需要説明的是,以司馬遷治史的求實精神來看,他的上述記載反映的無疑應是范蠡的思想。司馬遷不把“農末俱利”的思想歸於在管仲、孔子、子產等人名下,而單單記載在范蠡名下,説明他必有所根據。至於他據戰國未以來的習慣用“末”來代替“工”,則是他自己的改動。這點前人已經指出。還要説明的是,把谷價限制在不低於30、不高於80 的幅度內,《越絕書·計倪內經》所載,“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這樣的穀物每石的價格與戰國時李悝所説的粟石價30和漢代谷價大體相合。這可能也是漢代人用當時的習慣來表達范蠡思想的例證。雖然如此,這些小的改動並無損范蠡“農末俱利”思想的光輝。

農末俱利意義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范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時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范蠡不愧是我國古代治國理財的傑出人物。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時期在經濟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經濟管理一些問題上的主張,可以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