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辰河目連戲

鎖定
目連戲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辰河戲藝人則稱其為“戲祖”、“戲娘”。辰河目連戲是一個龐大的劇目組合,號稱“四十八本目連戲”(每本演出時間為三個小時),而實際上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中文名
目連戲(辰河目連戲) [1] 
批准時間
2006年 [1] 
項目類別
傳統戲劇 [1] 
申報地區
湖南省漵浦縣 [1] 
項目編號
Ⅳ-87 [1] 
[2] 
辰河目連戲的演出,配合祠堂祭祖、盂蘭盆會、羅天大醮等儒、釋、道的宗教祭祀活動進行。漵浦縣及其周邊辰溪、沅陵、瀘溪、芷江、洪江、中方等縣(市),沅水中上游廣大地域。漵浦縣歷史上是辰河目連戲最盛行的地方。 [2] 
目連地獄救母的故事,源於印度佛教《盂蘭盆經》,1400年前,即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唐代的民間説唱《目連變文》將目連故事中國化。後來,目連又有了他的中國名字傅羅卜。明代戲曲家鄭之珍,根據民間流傳的目連戲文,整理出《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百出,在民間廣泛流傳。約在元末明初,以《目連》為主要劇目的弋陽腔,隨着大量移民由江西傳入辰河(即沅水中、上游一帶),經過與當地的語言、藝術、宗教、習俗長期結合,衍變為辰河高腔。 [2] 
辰河目連戲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民間祭祀戲劇之一,通過宗教世俗化的手段,將一個來自印度的佛教故事中國化。在湘西,化它除了佛教以外,同時也進入儒教、道教乃至巫儺的祀典,併成其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辰河目連戲除了主體劇目目連地獄救母故事以外,還增加許多宗教內容或世俗內容的劇目,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劇目體系,其演出形式具有開放性,觀眾參與,把戲唱到台下,讓演員和觀眾直接接觸交流。 [2]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漵浦縣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獲得“辰河目連戲”保護單位資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