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黄萎病是由大丽花轮枝孢引起的、发生在辣椒的病害。该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初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间的叶肉组织变黄,茎基部导管变褐,且沿主茎向上扩展达到数个侧枝,最后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 [3]
辣椒黄萎病在中国是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1] [3]
辣椒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加强检疫、播前进行种子消毒、茬口轮作、深耕和增施肥料、秧苗浸药消毒。发现病株后要及时连同根系周围土壤一起清除,集中处理防止扩散。 [1]
- 中文名
- 辣椒黄萎病
- 外文名
- Pepper verticillium wilt
- 别 名
- 半边疯、半身枯萎病
- 病 原
- 大丽花轮枝孢
- 为害作物
- 辣椒
- 为害部位
- 维管束
病原特征
播报编辑
辣椒黄萎病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学名: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无色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200微米,孢子梗上具1-5个轮枝层,每层有2-3枝轮枝,轮枝长10-35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单生于分枝末端,大小(3-7)微米×(1.5-3)微米,有时具一个分隔,湿度大时分生孢子呈假头状。 [2-3]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5-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60%-85%;在30℃下,尚能缓慢生长;最适pH5.3-7.2。该病原除侵染辣椒外,还可以侵染茄科、豆科、葫芦科、菊科、锦葵科、大戟科、唇形科、藜科等20科80种植物。 [1-2]
为害症状
播报编辑
辣椒黄萎病为系统性病害,一般苗期虽有发病但极少表现病症,植株表现病症多在开花座果盛期后开始。植株染病,初期先从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发展为半边叶片或整叶变黄,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只限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曲;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中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仅剩顶端新叶,数日后整株枯死。横剖病株茎、根、分枝,可见木质部的维管束变褐色,但挤捏上述病部横切面,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有别于青枯病。病株着生的果实变小,质硬,纵切病株上成熟的果实,其维管束也呈黑褐色。 [1]
侵染循环
播报编辑
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微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8年;但在干燥的土壤里,只能存活1年;在土壤水分饱和的情况下,很快死亡。病菌主要通过土壤、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第二年移栽时,病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的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枝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1]
流行规律
播报编辑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辣椒黄萎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初夏5月至秋季9月。年度间春末夏初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定植过早,栽苗带土少,伤根多等田块发病重。 [1]
防治方法
播报编辑
-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新菜区。 [1]
- 2.种子消毒:预防病害传入,播种前干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包衣,包衣使用剂量为种子重量的4-5‰,包衣后晾干播种。 [1]
- 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实行与非茄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如与葱蒜类蔬菜,有条件的与水稻轮作效果最佳。 [1]
- 4.深耕和增施肥料:提倡深耕并多施有机肥,使25-30厘米处的土层充分腐化,以利茄苗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1]
- 5.秧苗浸药消毒:茄苗定植时可用500倍的30%嗯霉灵水剂(康丹)1000倍药液浸根10-30分钟,新药液浓度高时浸根时间10分钟,以后随每次换苗浸根延长5分钟。 [1]
- 6.及时清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时连同根系周围土壤一起清除,集中处理防止扩散,并在周围植株浇30%嗯霉灵水剂(康丹)1500-20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500倍液,每株浇用药液量250克左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