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辣椒葉斑病

鎖定
辣椒葉斑病是由辣椒色鏈隔孢(辣椒褐柱孢)引起的、發生在辣椒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初呈黃綠色不規則水浸狀小斑點,擴大後變為紅褐色至鐵鏽色,病斑膜質,大小不等,病健交界處明顯,該病發展速度很快,嚴重的致使植株葉片大部脱落。 [1] 
辣椒葉斑病病原菌可在種子上越冬,也可以菌絲塊在病殘體上或以菌絲在病葉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該病常始於苗牀;高温高濕持續時間長,利於辣椒葉斑病的擴展。 [1] 
辣椒葉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因地制宜地選育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植處理;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或及時深翻;與其它蔬菜實行隔年輪作,採用高壟或高畦栽培;發病初期及時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1] 
中文名
辣椒葉斑病
外文名
Pepper Phaeoramularia leaf spot
別    名
辣椒色鏈隔孢葉斑病
病    原
辣椒色鏈隔孢(辣椒褐柱孢)
為害作物
辣椒
為害部位
葉片

辣椒葉斑病病原特徵

辣椒色鏈隔孢 辣椒色鏈隔孢
辣椒葉斑病病原為辣椒色鏈隔孢(學名:Phaeoramularia capsicicola (Vassiljevskiy) Deighton),也稱辣椒褐柱孢,異名為Cercospora capsicicola Vassiljevskiy.,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實體生予葉背,菌絲內生,子座生在氣孔下,褐色,近球形;分生孢子梗緊密叢生,淺青黃色,不分枝,直立或稍彎,大小(21.3~70)微米×(3.8~6.3)微米;產孢細胞與分生孢子梗合生;分生孢子線形鏈生,有的具枝鏈,淺青黃色,直立或略曲,頂端圓錐狀,基部倒圓錐形,0~6個橫隔膜,一般1~3個,大小(15~75)微米×(3.8~6.5)微米。 [1]  [2] 
圖注:1.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梗 [1] 

辣椒葉斑病為害症狀

辣椒葉斑病 辣椒葉斑病
辣椒葉斑病主要為害辣椒的葉片,在田間常點片發生。葉斑出現在葉的正背兩面,近圓形至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2~12毫米,葉面病斑淺褐色至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對應部位生有致密灰黑色至近黑色絨狀物,病斑正、背兩面均圍以暗褐色細線圈,有的在外圍還生淺黃色暈圈。 [1] 

辣椒葉斑病侵染循環

辣椒葉斑病病原菌可在種子上越冬,也可以菌絲塊在病殘體上或以菌絲在病葉上越冬,靠風雨及灌溉水進行初、再侵染,主要從葉片的傷口侵入。 [1]  [3] 

辣椒葉斑病流行規律

辣椒葉斑病常始於苗牀。6~7月為中國東北及華北地區高發季節,在暴風雨較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病。高温高濕持續時間長,利於辣椒葉斑病的擴展。 [1]  [3] 

辣椒葉斑病防治方法

  • 選擇品種:因地制宜地選育抗病品種。 [1] 
  • 種子處理:採用温湯浸種。或用相當於種子重量0.3%的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或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注意拌種後不能再浸種。 [3] 
  • 清潔田園:採收後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燬。 [4] 
  • 實行輪作:與非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 [3] 
  • 加強栽培管理:實行大壟雙行栽培,及時除草,避免大水漫灌。 [3] 
  • 及時噴藥控病: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27%銅高尚懸浮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多·硫懸浮劑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多黴靈(多菌靈加萬黴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3.8%可殺得2000幹懸浮劑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1]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 第2版[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0.10:163
  • 2.    郭書普.蔬菜病蟲草害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04:88
  • 3.    高志奎.辣椒優質豐產栽培 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5:343
  • 4.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