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設明

鎖定
在地處湘中國家級貧困縣新化縣的貧困山區,坐落着一個擁有2000餘人口的村莊,這就是聞名湖南省新化縣洋溪鎮白地村。它的出名,與一個人的名字密切相聯。這個人就是村黨支部書記,湖南省十屆人大代表、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辛設明。
中文名
辛設明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的新化縣洋溪鎮白地村
性    別
榮    譽
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

辛設明個人榮譽

 2002年12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鐵爾木.達爾買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自為她頒發“中華大地之光”優秀主人公榮譽證書。
2003年3月1日,在湖南省婦聯成立五十週年慶祝大會上,她被授予“湖南省十佳農村巾幗科技標兵”,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佩雲等領導親自為她頒獎。
2006年5月,她成為湖南省委組織部、省婦聯組織評選的湖南省首屆“袁隆平科技獎”獲得者;
2006年9月,她所在的白地村被確定為湖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7年8月,又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新農村建設巾幗示範村……
崇高的榮譽是黨和人民的信賴,是辛設明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更是她一心為民而不倦追求的結果。

辛設明動情的故事

時光追溯到1980年,20出頭的辛設明,毅然放棄了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的機會,回到生養她的白地村。當時的辛設明,一沒技術,二沒資金,不知從何處尋找自己的職業。聽説養母豬能掙錢,她從孃家兄妹中借了3000元錢,購回5頭良種母豬,結果兩年不懷孕生仔,一氣之下她將購回的良種母豬殺了。此時,丈夫劉玉潮又因公受重傷。家庭的不幸,事業的失敗,使辛設明一時愣了。但是她沒有氣餒,認真總結失敗教訓之後,她買回了大量的科普書刊,併到縣良種養殖場邊學邊實踐,逐步掌握了豬、鴨、魚等養殖技術。隨後,她一狠心,用孃家的、婆家的在洋溪鎮的臨街房產證作抵押,從銀行貸款5萬元,辦起了白地村第一家上規模的綜合養殖場。購進良種母豬85頭,年產仔豬2000頭,年產值50萬元,創年純利10萬元。為拓寬致富門路,1998年,隨着市場的變化,她將自己承包的1.8畝責任田改為魚塘,並承包2口魚塘,年產魚20多擔,獲純利近萬元。1999年,她又將村民的120畝水田承包,連片建成魚場,2000年底,產鮮魚50噸,產值45萬元,創純利10萬元。與此同時,她投資5萬元,創辦了洋溪鎮第一家玉蘭片加工廠,年獲純利11.6萬元。10多年來,她的養殖場已發展擴大到一家公司、一個養豬場、一個漁場、一個農產品加工廠和兩處大酒店,擁有固定資產600萬元,安置下崗再就業人員67人,年純利達30萬元,每年上交國家税收19萬餘元。2001年她又大膽決策,購地20畝,建廠房1000多平方米,創辦了湖南省綠源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從江西引進年加工210萬隻鴨子的板鴨加工生產線, 實行“公司+農户”的滾動發展模式,開發的“温溪”牌火焙魚、“大熊山”牌金秋梨,連續榮獲湖南省二、三屆農搏會金獎。到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年安置就業人員80人、年產值600萬元、年上交税收100多萬元的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委常委、組織部長黃建國視察白地村時,連聲稱讚她是“一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女性”。
辛設明富了,但她深深地懂得,只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才能無愧於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和使命。2000年1月,辛設明以滿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村民殷切的目光,她心理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她把4家實體交給丈夫經營,自己一頭扎進村裏,帶領村民開始尋找致富之路。
(二)
白地村地處雪峯山脈桐鳳山腳下,村裏自然資源相當缺乏,集體經濟為空殼,全村2000多人口,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相當部分村民生活還處於貧困狀態。作為村支書的辛設明,心裏非常沉重。千頭萬緒,從何抓起?再啃這半畝田地,填不飽村民的肚子啊!掂量來掂量去,辛設明拿定了主意,利用自己的優勢,帶領村民發展養殖業,走共同致富之路。她通過自己的現身説教,引導和扶持村裏的貧困户,成立了全鎮第一家養殖協會,改變傳統的養殖習慣,把自己的豬場、漁場做為實習場所。扶持65個家庭辦起養殖場,無償為他們提供仔豬,無償傳授技術,無償聯繫產品銷路。
村民劉同珊想辦一個鴨場,苦於沒有資金,辛設明知道後,馬上從資金、技術上扶持他,二年期間就走上了致富路,每年外銷鴨子2萬多隻,年純收入3萬多元。村民鄒和平無錢買母豬,她便從自己的儲蓄中借給他3000元,買回2頭地方母豬,並砌了四分地的圍牆,養豬30多頭,年創純利10000元,兩年便成了村裏的富裕户。村民肖中良把2畝責任田改為魚塘,並承包2口魚塘,沒有資本,她貸給他2000元,使他當年贏利18000元。在辛設明的示範和資助下,全村發展和培養起了一大批養魚、養豬、養鴨專業户。全村17個村民小組778畝稻田,全部實行“稻—稻—魚”種養模式,新開魚塘30口,白地村也因此成為了聞名全省的養殖村。
為了加快農村致富進程,使村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2005年5月,辛設明又牽頭建立起了立足本村、面向全縣的“新化縣鑫農科技合作社”。通過這個合作社,農民可以得到生產資料、技術培訓、產銷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可以有組織地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可以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擴大生產規模。近2年來,合作社發展農户社員700多户,在開發優質無公害農產品、推廣農村先進種養技術及市場流通營銷服務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社會農村科技服務模式。
在辛設明的帶領下,白地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06年的3158元。村裏水泥硬化的村級公路通了,一幢幢新房建起來了,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進村了,白地村村民擺脱了昔日的貧困。
(三)
因為辛設明,白地村富起來了;因為白地村,辛設明出名了,黨和人民在給予她許多榮譽的同時,也把更重的擔子壓到了她的肩上。2003年1月,在婁底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她光榮當選湖南省十屆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的全部內涵就在於一心為民”。辛設明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了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真正為民代言,在每次赴省城長沙蔘加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前夕,辛設明都要走村串户,傾聽村民意見,進行調查研究,把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農民的呼聲和願望,進行記錄整理,在代表大會會議上以議案和建議的形式傳遞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心中。她領銜提出或者參與提出了“加快大乘山國家森林公園立項和建設步伐”、“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30多件議案和建議,每一件議案和建議都與民生息息相關。
2007年元旦剛過,她在丈夫劉玉潮駕着私家車陪同下,先後深入新化縣比較偏遠的大熊山林場、圳上鎮等地方就農民羣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調查瞭解。在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她就新農村建設、公路改造、旅遊開發、環境保護、義務教育、農村醫保等民生問題提出建議、意見11件,還參與聯名提出議案3件。這些議案、建議和意見針對性強,質量高,得到了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認真辦理。用辛設明自己的話説:“這是省十屆人大的最後一次會議,我應當更加珍惜,以更好地對人民負責”。
“作為人大代表,不僅要依法履行好職責,更應當承擔起對於社會、對於百姓的社會責任”,辛設明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讓白地村村民早日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她捐資2.5萬元,架設了2公里的高壓線路,讓7個村民小組160多户告別黑暗;捐資1萬元,拓寬2.5公里村級水泥公路;捐資2.6萬元,修復洪水沖垮的河堤和修建2公里標準渠道;捐資6000元,改造村級小學,添置了教學設備,改善了教學條件;捐資5000元購買科普書刊,辦起了全縣第一家村級農民業餘學校……幾年來,她共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10多萬元。村裏的村民飽含深情地説:“有辛支書這樣的帶頭人,是白地村的福份”。
至今,孤寡老人劉豐年夫婦倆對辛設明照顧他們的事記憶猶新,這對60多歲的老人,膝下無兒無女,生活異常艱難,辛設明義務擔起照顧二位老人的重擔,經常到劉豐年家問寒問暖,老人病了,她帶着去看病,逢年過節,把二位老人接到家裏,使二位老人晚年生活比有兒有女的還幸福。老人逢人就講,辛支書對他們夫婦倆的照顧比親兒女還周到。
“辛支書對我的恩情似海深”。村民劉光桂對到過白地村的每一位領導都這樣介紹。三年前,一場大雨推毀了他賴以生存的自下而上的二間土坯房,面對因外出打工而致殘的妻子和痴呆的女兒,劉光桂抱着5歲的小兒子痛哭失聲:“今後咱一家四口還怎麼活啊!”對劉光桂的遭遇,辛設明伸出了援助之手,她把自己600平方米的房子無償地騰了出來給劉光桂一家作棲身之所,又把劉光桂和他殘疾的妻子安置到自己的養殖場打工,夫婦倆月收入1200元,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兒子上學了,劉光桂的臉上綻開了笑臉。
俗話説:“人心是桿秤”。村民們從這些小事上看到了辛設明的人品,自覺地團結在村支部的周圍。2003年6月,一場大風雨沖垮了白地村沿河200多畝稻田、2公里的河堤,村民們無須號召,都義務來到河堤工地參加修復勞動。一週內,河堤整修一新。計劃生育工作一直是農村工作的大難題,可在白地村,計劃生育率連續8年保持在100%。同時,全村無刑事案件和重大社會治安事件發生。省、市、縣領導在視察該村時,稱讚其為“貧困山區一枝花”。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辛設明正在帶領着村民們創造着白地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