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白林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鎖定
《辛白林》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首次出版於1623年。
劇中主要講的是英國國王辛白林因聽信後妻的讒言,而錯怪自己的親生女兒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對妻子的貞節產生了懷疑。最後,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兩個兒子以及女兒、女婿的幫助下戰勝了羅馬入侵者。劇終時父子團圓,女兒、女婿也解除了誤會,破鏡重圓。 [1]  全劇情節眾多,交錯發展,寬恕與和解是全劇的主題。
作品名稱
辛白林
外文名
Cymbeline
作    者
威廉·莎士比亞
文學體裁
戲劇(五幕)
首版時間
1623年
字    數
約60000

辛白林內容簡介

奧古斯都·凱撒執掌羅馬皇位期間,不列顛國王辛白林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從小就被偷走的兒子。國王的第二位妻子,如今的王后有一個兒子,名克洛頓,辛白林原打算將女兒伊摩琴許配給他;但是她已與一位平民波塞摩斯·萊奧那圖斯私結連理。辛白林將波塞摩斯放逐到羅馬,在那裏他遇到了亞基莫。亞基莫打賭説自己可以勾引伊摩琴。他趕往不列顛,發現伊摩琴忠貞難犯,於是密藏在她的卧室中,得到了種種證據,讓波塞摩斯不得不相信亞基莫贏得了賭注。波塞摩斯命令其僕人皮薩尼奧在米爾福德港殺死伊摩琴。皮薩尼奧沒有照做,反而勸她女扮男裝,化名為菲代爾。在威爾士境內,伊摩琴遇到了自己的兩個哥哥,他們是二十年前被遭到放逐的大臣貝拉律斯從王宮裏偷出來的。克洛頓穿上波塞摩斯的衣服,追逐伊摩琴到威爾士,一心要姦污她,並要殺死波塞摩斯。結果,他反而被伊摩琴的大哥砍頭殺死。而伊摩琴吃下一劑迷睡藥之後,被誤以為已經喪命。二人葬於一處。伊摩琴(菲代爾)甦醒後,加入進犯不列顛的羅馬軍隊,這次進犯的直接起因在於辛白林拒絕向羅馬進貢。波塞摩斯和兩位王子表現神勇,戰功卓著,擊退了羅馬軍隊。最後一場,謎團一一解開,個人恩怨得到化解,國家間也恢復了和平。 [2] 

辛白林創作背景

《辛白林》約寫於1608—1610年間,收在1623年刊行的第一對開本中。辛白林歷史上實有其人,是公元初期一位凱爾特部落首領;劇中的辛白林與史實有較大的出入,威廉·莎士比亞主要依據的是霍林雪德所著的《編年史》(1587)。他還可能參照過托馬斯·勃倫納勒塞特所著的《權貴者的鏡子》(1578)和約翰·希金斯所著的《權貴者的鏡子》。 [3] 
對於《辛白林》的故事來源,莎學家眾説紛紜。從劇中的主線和副線故事中都可以看出16世紀出版的英國編年史和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的影響。有的評論家因發現該劇與同代劇作家弗萊徹的《菲拉斯特》有相似之處,而對《辛白林》是否出自莎士比亞之手提出了質疑。應該承認,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喜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鮑蒙特和弗萊徹的影響,但《辛白林》是在他開始與弗萊徹合作之前獨立完成的。 [1] 

辛白林人物介紹

辛白林登場人物

辛白林
英國國王
克洛頓
王后及其前夫所生之子
波塞摩斯·里奧那託斯
紳士,伊摩琴之夫
培拉律斯
被放逐的貴族,化名為摩根
吉德律斯
化名為波里多 辛白林之子,摩根之假子
阿維拉古斯
化名為凱德華爾 辛白林之子,摩根之假子
菲拉里奧
波塞摩斯之友 意大利人
阿埃基摩
菲拉里奧之友 意大利人
法國紳士
菲拉里奧之友
卡厄斯·路歇斯
羅馬主將
羅馬將領
二英國將領
畢薩尼奧
波塞摩斯之僕
考尼律斯
醫生
辛白林宮廷中二貴族
辛白林宮廷中二紳士
二獄卒
王后
辛白林之妻
伊摩琴
辛白林及其前後所生之女
海倫
隨侍伊摩琴的宮女
羣臣、宮女、羅馬元老、護民官、一荷蘭紳士、一西班牙紳士、一預言者、樂工、將校、兵士、使者及其他侍從等
朱庇特及里奧那託斯家族鬼魂 [4] 

辛白林詳細介紹

辛白林
在劇中,辛白林不僅僅是國王和父親,他還為自己挑選了一個封建傳統勢力的衞道士的角色。他固執地相信,孝道和等級制具有天經地義的合理性,兒女理所當然要服從父母,婚姻自然應該門當户對。因此,當他得知女兒伊摩琴愛上了平民波塞摩斯之後大發雷霆,極力反對。根據他的推理,波塞摩斯只不過是個“叫化子”,伊摩琴愛他而不愛王子克洛頓便是對王室的侮辱,而且伊摩琴這樣做就是違反了服從父母之命的封建教規。辛白林的抱殘守缺與他的剛愎自用彼此相得益彰,甚至使他在到了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地步時仍然毫無所知。他幽禁女兒、放逐女婿,將國家推入戰爭的深淵,自己也差點成為俘虜。另一方面,他的這些特點被王后毫不客氣地充分加以利用,使他對她言聽計從,而王后與克洛頓在這把保護傘下卻飛揚跋扈,為所欲為。這一點正好從反面説明了封建傳統勢力虛偽而陳腐的本質。在人文主義精神深入人心的時代,辛白林的抱殘守缺、剛愎自用只能使他顯得過時、荒唐、與時代格格不入。最後,無情的現實使他幡然悔悟,由保守變為開明,由專橫變為寬容。但是,這一轉變與其説標誌着辛白林的覺悟,或者是封建傳統勢力的失敗,還不如説是其中暗含着莎士比亞美好而略顯無奈的願望:把人文主義的理想寄託於開明君主的道德改良之上。 [5] 
伊摩琴
伊摩琴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她的善良因為機智而使她更顯可愛,她的美麗因為忠貞而令人起敬。她出身豪門,卻蔑視權貴與奢華。她愛其作為國王的父親,卻毫不屈服父王的權勢。在她純真的心目中,美醜、善惡,良莠分明,因此她能夠軟中有硬、針鋒相對地與奸詐的王后進行周旋,巧妙而斷然地拒絕了王子克洛頓的糾纏,只有在她面對平民和大自然時才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她對愛情大膽而執著的追求,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為了愛情,她可以跨過等級的鴻溝,抵禦來自各方的誘惑與壓力,為了愛情,她不惜辭父離家,拋棄富貴榮華。她與波塞摩斯的愛情充滿了歷經坎坷的艱辛與終成眷屬的甜蜜,譜寫了一首追求平等與自由的浪漫曲。在伊摩琴的身上體現着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芒與希望。 [5] 
波塞摩斯
波塞摩斯是一個才貌雙全的青年,他品德高尚,受過良好教育,成為受人讚美,敬愛的人物。但由於他從小父母雙亡,被人收養長大,論社會地位只不過是一個“有才的貧士”,國王辛白林甚至講他是一個“叫化子”。波塞摩斯追求人文主義的人格平等、愛情自由的理想,認為人的價值不決定於社會地位、頭銜或爵位,而取決於個人的品德和才智,因此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跟地位比他高貴得多的公主伊摩琴秘密結婚,即使為此激怒國王,遭到放逐,他仍然忠於自由結合的愛情。在和伊摩琴分別時,他信誓旦旦地説:“我將要信守我的盟誓,永遠做一個世間最忠實的丈夫。”當然,他性格中也存在着奧瑟羅那樣的輕信的弱點,相信阿埃基摩捏造的伊摩琴失貞的謊言,甚至要僕人去殺死貞潔的妻子,但是這種做法純粹是激於渴望替受侮辱的愛情進行報復,而且事後他又十分後悔,譴責自己不該倉卒決定殺害無辜的妻子,想用一死來抵償殺妻的罪行。 [5] 

辛白林作品鑑賞

辛白林主題思想

《辛白林》一劇在其強烈的傳奇和浪漫色彩背後,體現了莎士比亞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信念與理想。劇本突出了寬恕與和解的主題。這是一個帶有空想性質的主題,是莎士比亞在當時封建王朝的腐敗與暴政下茫然無措的必然產物。在寬恕與和解的思想指導下,莎士比亞在創作這一劇本時賦予了劇中人物如辛白林、伊摩琴和波塞摩斯等以道德上的改觀,體現了一種精神上的昇華。莎士比亞在劇中還寫到了仇恨、欺騙與戰爭,它們與寬恕、和解相比,顯得那麼渺小和醜陋。寬恕與和解的思想為整個劇本奠定了樂觀主義的基調,使之洋溢着浪漫和歡樂的氣氛。劇本還歌頌了平等、堅貞的愛情。作為公主的伊摩琴愛上了平民波塞摩斯,這一行動本身就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有力的挑戰與抨擊。可貴的是,他們的愛情不僅頂住了來自以國王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重壓,而且在阿埃基摩——一個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的代表——的破壞中也經受了考驗。對於平等、堅貞的愛情的歌頌,既是對青年一代的禮讚,也是對未來世界的嚮往。劇本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國王到平民,從宮廷到鄉村,從日常生活到重大戰爭,縱橫捭闔,細緻生動,從中流露出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氣息。 [5] 

辛白林藝術特色

在這部劇中,莎士比亞充分運用了誤會巧合等喜劇、傳奇劇中常用的手段,將傳奇劇中的從“悲劇性衝突”到“喜劇性結局”轉變的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豐富的情節因素和場景的迅速轉換保證了劇情的持續緊張性,使全劇在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中獲得了強烈的戲劇效果。《辛白林》的結構安排複雜而巧妙。劇中交織了三條情節線索,一是伊摩琴公主與波塞摩斯的愛情故事,二是英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故事,三是辛白林的兩個兒子失而復得的故事。這三條情節線索分別來自《十日談》、賀林希德的《編年史》和童話。它們相互平行又彼此交錯,張弛有度又扣人心絃。最後一幕的處理尤其匠心獨運。在這一幕中,所有的人物都彙集一起,所有的線索都纏結一團,主要人物的命運幾乎都在生與死的鋼絲索上搖擺不定,就在悲劇即將發生的一瞬間,潛伏的懸念得到了解釋,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戲劇在驚喜與歡樂的氣氛中導致了大團圓的結局,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5] 

辛白林作品評價

近代文學家梁實秋:《辛伯林》的重點在佈局,其故事穿插之離奇變化已近似鬧劇。因在佈局上刻意經營,在人物描寫上未能充分深入。 [6] 

辛白林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説從事過馬伕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着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裏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7] 
參考資料
  • 1.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等譯.莎士比亞全集 增訂本 第七卷:譯林出版社,2016.04:91
  • 2.    JONATHAN BATE,ERIC RASMUSSEN英文主編;辜正坤漢譯主編;彭發勝譯.辛白林=THE TRAGEDY OF CYMBELINE: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07:6
  • 3.    陳才宇校訂.朱譯莎士比亞戲劇31種: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12:1005
  • 4.    (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喜劇全集 3:作家出版社,2016.07:201-202
  • 5.    朱雯 張君川主編.莎士比亞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499-502
  • 6.    《梁實秋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梁實秋文集.第8卷:鷺江出版社,2002.10:225
  • 7.    威廉·莎士比亞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