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慶忌

鎖定
辛慶忌(?-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人,破羌將軍辛武賢之子,西漢將領、名臣。 [16] 
辛慶忌初以父任為右校丞,後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以功拜為侍郎,遷校尉。後奉命率部屯戍焉耆國。回朝後,提任“謁者”。前48年,辛慶忌被補為金城長史,升為郎中車騎將,又轉任校尉,先後任張掖、酒泉太守。前33年,徵辛慶忌為光祿大夫,遷左曹中郎將,官至執金吾。因子獲罪被貶。後復徵為光祿大夫、執金吾。數年後。因過失貶為雲中太守。不久,復光祿勳。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徙為左將軍。 [16] 
辛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敢於主持正義。成帝時,外戚專權,成帝師張禹尤甚,縣令朱雲求見成帝,要求殺禹以振朝綱。成帝大怒,要殺朱雲。辛慶忌仗義執言,為朱雲辯解,免罪。辛慶忌身居高位,王莽掌權後,欲親厚辛慶忌,但不為所動。前12年,辛慶忌年老而卒於官。 [16] 
概述圖片來源: [1]  [15] 
子真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狄道(今甘肅臨洮南)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2年
本    名
辛慶忌
國    籍
西漢
職    業
將領

辛慶忌人物生平

辛慶忌為時稱頌

辛慶忌,字子真,其父辛武賢是漢宣帝時的破羌將軍,曾與趙充國甘延壽及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卬出兵,平定先零諸羌於鮮水(今青海省青海湖),對鞏固西漢王朝西陲邊境立下了功勞。
辛慶忌在青年時即投筆從戎,很快因其父辛武賢對西漢王朝建樹的功勳,被任命為右校丞。後跟隨長羅侯常惠率軍開赴西域都護府,在烏孫都城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中亞伊塞克湖東南)駐兵守邊,開墾屯田。
甘露二年(前52年),烏孫大、小昆彌王內爭,辛慶忌與歙侯(烏孫官名)作戰,陷陣卻敵。常惠把他的功績上奏,朝廷論功行賞,升任侍郎,深受信任和倚重。過了不久,又升任為校尉
當時,匈奴爭奪西域,西域諸城國時附時叛,為鞏固西域邊陲,辛慶忌再受朝廷之命,率領官兵前往焉耆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駐兵戍守,開墾屯田,穩定了西域邊境,朝廷倚為棟樑。回來後被任命為謁者,卻還沒有什麼知名度。
漢元帝初年(前48年),補任為金城長史。同時,因他長於文墨,吏治有方,被推薦為茂才。後又調為郎中、車騎將,朝廷官員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後來又改任校尉,升任張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他精於武功,善於謀略,治軍有方,又擅長吏治,愛民如子,在保衞西北邊防防安寧的同時,勵精圖治,鼓勵農耕畜牧,所治境內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當時所稱頌。 [1] 

辛慶忌坐罪貶官

漢成帝初年(前32年),辛慶忌再次調回朝廷,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後又遷任左曹中郎將、執金吾。原先辛武賢趙充國有矛盾,後來趙充國家有人殺了辛家人,到辛慶忌做執金吾時,又因兒子殺了趙家人而犯受罪株連,貶為酒泉太守。一年多後,大將軍王鳳推薦辛慶忌道:“他先前在兩郡任官時功跡卓著,被徵召到朝廷後,歷任各種官職,沒有人不信任嚮往他的。品質行為正直,仁愛勇敢深得大家喜愛。而且還通曉兵事,懂得謀略,威望很高,可以擔任國家的柱石。他的父親破羌將軍辛武賢在前代名望很大,威播西夷。臣王鳳不宜久在辛慶忌的上位。”於是辛慶忌又重新被徵召任命為光祿大夫、執金吾。幾年後,因犯小罪,又被貶為雲中太守,後被重新徵召為光祿勳。 [2] 

辛慶忌再次起用

當時多次出現災難異象,丞相司直何武封書上奏説道:“虞國因有宮之奇晉獻公難以入眠;衞青在位,淮南王只得停止陰謀。所以賢人在朝廷,厭難折衝,可以勝敵於無形之間。《司馬法》上説:‘天下即使安定,如果忘記了戰爭就一定很危險。’如果將領不事先安排好,就不能應付突然的變難;士兵平時不加以嚴格訓練,就不能讓他們以死抗敵。因此先帝建立了各位將領的官位,由親近的親戚主持內部,外姓的人主持外部,所以奸邪不軌的行為不能萌發而被破壞消滅,這實在是萬代的長久之計。光祿勳辛慶忌躬行仁義遵依正道,和柔沉毅,誠實寬厚,有深謀遠慮。以前在邊郡,幾次打敗俘獲敵虜,夷狄沒有不知道的。前一段時間有些很怪異的事都出現了,卻沒有得到應證。再加上兵事很長時間都沒有了。《春秋》上説大的災難未來之前就要加以防備,辛慶忌宜居武將官位,以備不測。”其後辛慶忌被授官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一年多後調任為左將軍。 [3] 

辛慶忌恭謙節儉

辛慶忌平日的儀容舉止恭敬謙遜,飲食穿戴尤為節儉,但性喜車馬,標識很醒目,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為國家勇武之臣,適逢天下太平,匈奴、西域親近歸附,敬重他的威信。
元延元年(前12年),辛慶忌年老死於任上 [4]  ,長子辛通任護羌校尉,次子辛遵任函谷關都尉,幼子辛茂任水衡都尉、又出任郡守,他們都有將帥的風範。宗族旁支親屬到二千石的有十多人。 [5] 

辛慶忌辛氏遭難

元始年間(公元1年―5年),安漢公王莽把持朝政,看到辛慶忌本是大將軍王鳳所成就的,他的三子都很能幹,就想親近厚待他。這時王莽剛建立威權,任用甄豐甄邯來輔助自己,甄豐、甄邯新近顯貴,威勢震動朝廷。水衡都尉辛茂自以為是名臣的後代,兄弟都同在高位,就不很屈事二甄。當時漢平帝年幼,外祖父家衞氏不能住在京師,護羌校尉辛通的長子辛次兄平常就和漢平帝的堂舅衞子伯很要好,他們兩個人都有遊俠風度,門下賓客很多。
等到呂寬的事情發生,王莽就誅殺了衞氏。二甄誣衊辛家兄弟暗中同衞子伯勾結,有背棄恩義不滿意安漢公的陰謀。於是司直陳崇上奏舉報辛氏的宗族隴西辛興等人侵犯欺凌百姓,在州郡作威作福。王莽就審查辛通父子、辛遵、辛茂兄弟以及南郡太守辛伯等人,將他們全部誅殺。辛氏因此衰敗。辛慶忌原本是狄道人,官任將軍後,就遷移到昌陵。昌陵撤銷後,就留居長安。 [6] 

辛慶忌軼事典故

描繪“朱雲折檻”的《折檻圖》 描繪“朱雲折檻”的《折檻圖》 [15]
漢成帝時,丞相前安昌侯張禹因為是皇帝的老師,賜位特進,很尊寵。朱雲上書求見,皇上召見他時,公卿大臣都在旁邊。朱雲説:“如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給百姓帶來利益,都是些空佔職位、白領俸祿而不理事之人,就是孔子所説的‘目光短淺的人不可以輔佐國君’,‘他們怕失去寵幸幸祿,就沒有什麼事做不出來’。臣希望皇上賜給我尚方斬馬劍,斬斷一名佞臣的頭來勸戒其他人。”成帝問:“是誰?”,朱雲回答説:“安昌侯張禹。”成帝大怒,説:“小臣居下謗上,在朝廷上侮辱朕的老師,罪死不赦!”御史拖朱雲下殿,朱雲死死攀住殿前門檻,結果把門檻拉斷。朱雲喊道:“我能到地下和關龍逢比干交遊,已經心滿意足了!就是不知道國家前途會怎麼樣?”御史遂將朱雲拉走。 [7] 
此時辛慶忌卸下冠帽、印綬,在殿下叩頭説:“這位臣子向來以狂放正直而聞名於世。假使他的話説得對,就不能殺他;假如他的話不對,本來也要寬容他。我願意冒死進言。”辛慶忌叩頭叩得鮮血直流。成帝怒氣逐漸消解,於是赦免了朱雲的死罪。等到後來要修理門檻時,成帝説:“不要調換!照原樣補好,用來表彰剛烈正直的臣子。” [8] 

辛慶忌歷史評價

  • 何武:“光祿勳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慮深遠。” [9] 
  • 王鳳:“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明略威重行國柱石。” [9] 
  • 班固漢書》:①“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 [9]  ;②“慶忌居處恭儉,食飲被服尤節約,然性好輿馬,號為鮮明,唯是為奢。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 [9] 
  • 王應麟:“辛慶忌之救朱雲,張萬福之拜陽城,服儒衣冠者,亦可愧矣。” [10] 
  • 陳普:“虎豹深宮風自寒,未央前殿拜呼韓。二邊無事將軍老,猶得餘間救比干。” [11-12] 

辛慶忌史書記載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敍述兩位從事夷狄或西域的將領趙充國、辛慶忌的事蹟。趙充國,漢武帝時為騎士。智勇雙全,熟悉匈奴與羌族事務。為將抗擊匈奴,鎮撫羌族有功。七十六歲尚為將征討。後罷官,仍參議邊事,辛慶忌,破羌將軍辛武賢之子,屯田西域。為張掖、酒泉太守,頗有威信。衣食節儉。然好輿馬。 [14] 
《漢書》將趙、辛合傳,主要是因兩人行事相類,或許還因兩家素有私怨。傳內詳載趙充國事羌之計與屯田之策,很有價值。班固有感於趙充國與辛慶忌都是隴西人,又聯想到秦漢名將多出于山西,乃於傳未論秦漢已來“山西出將”。指出“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四郡)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尚)勇力鞍馬騎射”之故,歸結“風聲氣俗”使然。這是實事求是的論斷,頗有史識。 [13] 

辛慶忌家庭成員

辛慶忌父親

辛武賢,官至破羌將軍、酒泉太守。

辛慶忌子孫

  • 兒子
辛通,官至護羌校尉
辛遵,官至函谷關都尉。
辛茂,官至水衡都尉
  • 孫子
辛次兄,辛通長子。
參考資料
  • 1.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辛慶忌字子真,少以父任為右校丞,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與歙侯戰,陷陳卻敵。惠奏其功,拜為侍郎,遷校尉,將吏士屯焉耆國。還為謁者,尚未知名。遠帝初,補金域長史,舉茂材,遷郎中、車騎將,朝廷多重之者,轉為校尉,遷張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
  • 2.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成帝初,徵為光祿大夫,遷左曹中郎將,至執金吾。始武賢與趙充國有隙,後充國家殺辛氏,至慶忌為執金吾,坐子殺趙氏,左遷酒泉太守。歲餘,大將軍王鳳薦慶忌:“前在兩郡著功跡,徵入,歷位朝廷,莫不信鄉。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於兵事,明略威重,行國柱石。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乃復徵為光祿大夫、執金吾。數年,坐小法左遷雲中太守,復徵為光祿勳。
  • 3.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時,數有災異,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衞青在位,淮南寢謀。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司馬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夫將不豫設,則亡以應卒;士不素厲,則難使死使。是以先帝建列將之官,近戚主內,異姓距外,故奸軌不得萌動而破滅,誠萬世之長冊也。光祿勳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慮深遠。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乃者大異並見,未有其應。加以兵革久寢。《春秋》大災未至而豫御之,慶忌家在爪牙官以備不虞。”其後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歲餘徙為左將軍。
  • 4.    《資治通鑑·卷三十二》:元延元年………是歲,左將軍辛慶忌卒。
  • 5.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慶忌居處恭儉,食飲被服尤節約,然性好輿馬,號為鮮明,唯是為奢。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長子通為護羌校尉,中子遵函谷關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皆有將帥之風。宗族支屬至二千石者十餘人。
  • 6.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元始中,安漢公王莽秉政,見慶忌本大將軍鳳所成,三子皆能,欲親厚之。是時,莽方立威柄,用甄豐、甄邯以自助,豐、邯新貴,威震朝廷。水衡都尉茂自見名臣子孫,兄弟並列,不甚詘事兩甄。時,平帝幼,外家衞氏不得在京師,而護羌校尉通長子次兄素與帝從舅衞子伯相善,兩人俱遊俠,賓客甚盛。及呂寬事起,莽誅衞氏。兩甄構言諸辛陰與衞子伯為心腹,有背恩不説安漢公之謀。於是司直陳崇舉奏其宗親隴西辛興等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莽遂按通父子、遵、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皆誅殺之。辛氏繇是廢。慶忌本狄道人,為將軍,徙昌陵。昌陵罷,留長安。
  • 7.    《漢書·卷六十七·楊胡朱梅雲傳第三十七》: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干遊於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御史遂將雲去。
  • 8.    《漢書·卷六十七·楊胡朱梅雲傳第三十七》:於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於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後得已。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 9.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15]
  • 10.    《困學紀聞·考史》  .藏書網[引用日期2014-06-01]
  • 11.    《全宋詩·陳普》  .中國古琴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12.    詠史:辛慶忌  .河南省鶴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13.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14.    《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8]
  • 15.    華人德.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0
  • 16.    郭方忠,張克復,呂靖華主編.甘肅大辭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第1156-115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