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厝寮

鎖定
辛厝寮位於汕頭市的東部城區,東至新津河西岸,北與龍祥街道周厝塭接壤,西至泰山北路,南臨珠池街道充公,屬龍湖區新津街道,7000餘人,以紀姓人家為主,有辛姓、吳姓、邱姓、陳姓、施姓、黃姓、譚姓等人家。
中文名
辛厝寮
常住人口
7000餘人
又    稱
老辛厝寮大隊
位    置
汕頭市

辛厝寮歷代沿革

辛厝寮早在1400 年潮汕海陸“唐初濱線”大變遷中就已形成沙洲。
北宋末年宣和三年(1121)前,屬潮州府海陽縣延德鄉蓬洲都。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屬揭陽縣蓬洲都。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置澄海縣,蓬洲都改屬澄海縣轄。
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辛厝寮屬澄海縣蓬州都。
1921年,辛厝寮屬澄海縣下蓬區。
1932年辛厝寮屬澄海縣第八區(下蓬區)。
1937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鮀浦合併)。
1946年辛厝寮屬官埭鄉(俗稱官埭十八鄉)。
1948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合併)。
1949年10月解放後,辛厝寮屬澄海縣第六區(下蓬區)。
1956年3月屬澄海縣官埭鄉(鎮級鄉)。
1957年12月屬澄海縣下蓬鄉(鎮級鄉)。
1958年9月屬汕頭市紅光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隊(由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棟寮等自然村組成大隊)。
1961年3月辛厝寮屬汕頭市官埭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隊。
1965年6月辛厝寮屬澄海縣官埭公社辛厝寮大隊。
1970年2月16日屬澄海縣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兩公社合併)。
1976年屬汕頭市郊五.七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隊。
1984年頭市郊珠池區公所。
1986年屬汕頭市龍湖行政管理局珠池街道辛厝寮管理區(既辛厝寮村委會)。
1992年辛厝寮屬龍湖區新津街道
辛厝寮 辛厝寮
1994年屬龍湖區新津街道,經龍湖區人民政府批准,辛厝寮撤村建立金港、澤湖、高埕、東龍、珠津、金津、金泰九個居委會。
辛厝寮包括金港(解放初又稱辛紀村由原辛厝寮、紀厝合併今金港居委)、吳潭(今澤湖居委)、高埕(今高埕居委)、隴下、公婆爺(今合併為東龍居委)、南畔寮(今珠津居委)合仔墘(今金津居委) 、公合(今金龍居委)、苦棟寮(今金鳳居委)、書齋腳(今金泰居委)等10個自然村。
清雍正年間,官府為防水患令當地官埭紀姓當勞役修築堤圍,故此地當地人稱為紀厝圍(今新津街道轄區)。
辛厝寮最初創鄉於清雍正年間中後期,因辛厝寮這片熱土,土質肥沃,水源充足,可開墾菜園、水田耕種蔬菜、水稻,又因地處新津河畔有着天然良港,對發展漁業和養殖提供有利的條件,於是在此定居創祖。辛厝寮主要以紀姓人家為主,有辛姓、吳姓、邱姓、陳姓、施姓、黃姓、譚姓等人家。

辛厝寮鄉名由來

民國汕頭地圖紀厝圍 民國汕頭地圖紀厝圍
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清政府開始解除“海禁遷界”恢復澄海縣建制,至此周邊村民也隨着迴歸故土。隨着遷回村民恢復以往穩定生活,人口也開始不斷增長。清雍正年間,官府為防水患令當地官埭紀姓當勞役修築堤圍,故此地當地人稱為紀厝圍(今新津街道轄區)。清雍正年間後期,官埭紀姓人家為捕魚和耕種之便,開始逐漸南遷至此搭建草寮定居,到了清乾隆十四年人口更是達到頂峯,周邊鷗汀、外砂乃至鄰縣饒平等地村民也遷此居住。
1956年新中國澄海縣為清除“氏族宗派”觀念。1958年由原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棟寮、南畔寮等自然村組成大隊,為防止大姓霸族欺負小姓人家,名村中人口較少的辛姓為村名(既辛厝寮大隊)。現外砂鎮林厝村、李厝村都有此當年小姓命鄉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