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鎖定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始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當時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清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 [1]  王楠為總監工,負責圖紙設計和施工, [3]  承建者為清末民初的古建築師胡炳森。 [6]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高31.85米,為磚石結構,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組成。 [1]  被朱德譽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的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它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是對四川保路運動的紀念,更是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重要歷史見證。 [4] 
1988年1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
所處時代
民國 [2]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立日期
1913年 [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 
編    號
3-0019-1-019 [2]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四川軍政府成立,張瀾、顏楷等提出在建設少城公園時為在保路運動中的死難同胞立碑誌念。 [3] 
民國二年(1913年)12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破土動工,由川路總公司承辦建碑事宜,聘請王楠為總監工,負責圖紙設計和施工。 [3]  [6] 
民國三年(1914年)9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建設完工。 [6]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27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遭日機投彈炸損。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經過人民政府數次修復。 [8]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建築特點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雖然作為革命紀念物被指定,但是建築本身也是很特別的近代建築,反映20世紀初中國建築處於各種文化的交叉點上。 [8] 
該碑為死事紀念,按照中國的傳統選擇風水好的地方,選址最後落在“前帶流水,右俯公園”的今天人民公園的地方。如果參照清宣統二年(1910年)出版的地圖就可以知道今天的金河路、少城路原來是金水河。 [8]  碑頂四低一高的形式和珠串相連的塔尖,這種形制多見於泰國、柬埔寨的佛教建築,可能是受到東南亞佛教的影響所致。 [8]  塔頂上有老虎窗,這種屋頂上的窗户在中國傳統建築很少見,可以説是西洋的影響。 [8]  除了碑頂之外,碑座上的雕刻表現手法顯然不是中國的傳統雕刻方法,而是帶有西方的抽象構圖的意向,使人聯想起野獸派粗壯有力的繪畫以及講求現代繪畫追求點線面構圖意識。這些浮雕的強悍量感與該碑所表現的紀念保路運動壯烈的場面較為吻合。 [8]  在紀念碑檐口處理上用了磚塔常見疊澀的方法。“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的大字上面採用了磚拱。 [8]  但紀念碑和古代磚塔從形式上到構法上有着很大區別——中國古代的磚塔多見於灰磚,紀念碑是採用近代以後灰紅兩色磚間插組合手法,是一種獨特的創造。 [8] 
不同角度、時間點拍攝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全景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文物遺存

碑首
碑首建有尖塔,圍以四座小塔,碑首上的瓦塑有二龍戲珠圖案,裝飾有云龍和蝙蝠。 [3] 
碑身
碑身為方錐形,四面嵌有長條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字樣,由當時四川書法家張夔階(東)、顏楷(西)、吳之英(南)、趙熙(北)分別用楷、草、行、隸4種字體書寫,每個字大小約有1平方米。 [1]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顏楷書碑文)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顏楷書碑文)
碑座
碑座為方錐形,全高約10米,從基腳經台基至碑座共六層。台前迎面鑲嵌有漢白玉石板,上書“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等字樣。 [3]  碑座四面分別是鐵軌、火車頭、信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的浮雕圖案。 [1] 
碑台
碑台仿照鐵路月台修建,呈圓柱形。 [1]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月台(局部)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歷史文化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相關人物

王楠
王楠(又名王枬)(1883—1935年),字次陵,四川雙流縣擦耳鄉(今金橋鎮)人,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的總監工,負責圖紙設計和施工。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王楠受富國強兵思想影響,渴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轉讀於成都鐵道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郵傳部在成都招考官費留日學生,他以優異成績被錄取。次年九月,乘船東渡,進入日本東亞鐵道學堂學習。中華民國成立後,王楠先後歷任四川巡按使公署技正、四川製革廠廠長、內務部存記籤事等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病故於成都少城斌升街寓所,享年52歲,葬於雙流縣擦耳沙灣金馬河之陽。 [6] 
吳之英
吳之英畫像 吳之英畫像
吳之英(1857—1918年),字伯嵑。四川名山縣人,清光結年拔貢,出生書香門庭,幼承庭訓,14歲參加(雅州)府試即為狀元,18歲被張之洞選入尊經書院。與瘳平、楊鋭、宋育仁同稱院中“四傑”。他倡導新學,在成都與宋育仁等一起辦蜀學會,在四川各地講學,歷任灌縣訓導、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四川國學院院正(院長),積極參與民族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倡導變法、改革時勢,後閉門著書,畢生著作甚豐,社會影響較大,是舊成都社會名流賢達、博學鴻需之羣體“五老七賢”之一。吳之英於經、史、詞、章均有很深造詣和影響。書法方面,他在35歲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書作融北碑南帖為一體,將鐘鼎文、漢隸、魏碑及行草書融為一體,很有特色。成都人民公園“保路紀念碑”東面所題為其力作,初看率意不羈,實則匠心獨運。比如“亥”字末點變為穩健有力的一捺,“路”字反捺與“死”字的變形、勾的處理進行呼應,“事”字的豎勾變為端直而具有圓厚有力的一豎,這些書寫處理方式都很見藝術匠心。其風格既有隸書的質樸,也有篆籀書法的雄強和魏碑的凝練,體現了一種質樸剛正的精神。 [5] 
顏楷
顏楷(1877—1927年),字雍耆,華陽(成都市)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晚清民國時期學者、書法家,也是舊成都“五老七賢”之一,而且系吳之英的學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顏楷被清廷派往日本攻讀法政,歸國後任翰林院編修加侍講。顏楷為人很有正義感,其父曾與“戊戌六君子”之楊鋭、劉光第等友好。“六君子”就義後,顏楷僱人為“六君子”收拾屍骨,其義舉讓世人欽佩。保路運動中,顏楷被推舉為川漢鐵路分公司特別股東會長,後被羈押,因此他也是保路運動的親歷者。此後,顏楷不問政治,閒居成都,鬻字賣畫,讀書講學,並被選為四川佛教會副會長。顏楷擅金石書法,倡導碑學思潮,長期堅持臨習碑刻,書風凝練剛勁,韻味自然,四川各地名勝之地多存有其書跡。他也好治印,曾與齊白石同學於湖南東洲書院,今成都人民公園內“保路紀念碑”南面書法即為顏楷所書,融唐楷與北碑於一爐,用筆含蓄凝練,筆勢挺拔遒勁。 [5] 
趙熙
趙熙(1867—1948年),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被稱為舊成都“五老七賢”之首,巴蜀學者向楚、中共元老吳玉章、成都名賢周善培等均為他的學生。戊戌變法前,他曾在北京應保和殿試,列第一,授翰林院編修,曾與戊戌變法諸君過從甚密,後因母喪“守制”回鄉,其社會影響很大。據説四川軍閥曾在榮縣開戰,為了不打擾住在城東的趙熙,都要約定只在城西開戰。趙熙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蜀中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趙熙書法集古之大成,遍學宋元之前書法大家,且每學一家都能融合變化,寫出自家新意。近人陳兼與稱其“故所作峻整慄密,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風格。而小行草筆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愛不釋手,得之者珍如拱璧。”趙熙學古能化,化能融合,一生都在學習不同風格,使其書法最終達到了秀逸樸厚、變化多端的藝術境界。 [5] 
張夔階
張夔階(1871—1936年),字學潮,灌口鎮(今都江堰市)人,清末廩貢。保路運動期間他曾與鄉人一道組織保路同志會。其書法長於北碑,併兼及真草隸篆,被推為清末民國以來灌縣書家第一人。他的草書尤為精妙,著有《草釋》一書。都江堰文物管理所還存有他的手稿18卷,其中《畸廬草釋》論述各種字體的書法要訣,為書學珍品。據説當時保路紀念碑遴選題字書法家時,最初所提的趙熙、顏楷、吳之英三人各方面均毫無異議,而對北面題寫者數位人選都覺比前三位遜色,最後才決定請張夔階擔任。張夔階為完成此次撰寫任務頗費了一些功夫,他多次用帚把勾勒大小都不合規格,最後鋪紙在地上,然後以米粒擺出大字輪廓,再用毛筆照輪廓勾勒出大字形體,拓上碑塔,其字雄渾勻稱,楷書中帶有隸書意味和草書波挑筆法,生動和諧。 [5]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相關詩文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羅慶芳
雄渾有力四方刻,圖案浮雕碑座額。
林木葱葱花徑繞,愛國仰敬頌德澤。 [7]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保護措施

1961年7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1988年1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文保牌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文保牌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 [1] 
交通信息
城市地鐵:在成都市內搭乘地鐵2號線(犀浦方向),到人民公園站(B出口)下車,步行36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