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轟炸航空兵

鎖定
轟炸航空兵,是指以轟炸為主要手段對地面、水面實施突擊的航空兵。空軍、海軍的主要進攻力量。能投擲炸彈、投放魚雷、水雷和發射空地、空艦導彈,具有猛烈突擊和遠程作戰的能力,主要任務:摧毀、破壞敵戰役、戰術和戰略縱深的地面、水面目標,參加奪取制空權的鬥爭,支援地面部隊、艦艇部隊作戰,還可實施空中偵察和電子干擾。 [1] 
中文名
轟炸航空兵
作    用
消滅敵方導彈、核武器
誕    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
淘    汰
被性能優越的殲擊轟炸機所代替

轟炸航空兵歷史沿革

轟炸航空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隨着專用轟炸機的出現,法、德、俄、意、英等國陸續組建轟炸機部隊,編有中隊或大隊。參戰國的轟炸機數佔作戰飛機總數的14%~15%。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意大利G.杜黑、英國H.M.特倫查德和美國W.米切爾等人的空中戰爭理論影響下,轟炸航空兵有較大發展。德、蘇、英、法、意等國的空軍編成中,轟炸航空兵的比例已達40%~50%。許多國家建立轟炸機聯隊、團或旅,少數國家的海軍編有轟炸機中隊。轟炸航空兵的指揮機構逐漸完備,作戰保障體系開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轟炸航空兵迅速發展,成為空軍的基本突擊兵力,出現戰役軍團一級的航空隊或空軍集團軍,能一次出動幾百至上千架轟炸機,實施大規模轟炸。1945年8月,美國B-29重型轟炸機部隊在日本首次投下兩顆原子彈。戰後,轟炸航空兵逐步以噴氣式轟炸機替代活塞式轟炸機,裝載並發展了核彈和精確制導武器,從而大大提高了快速遠距突擊能力、轟炸威力和命中精度。為對付日益發展的防空兵器的抗擊,還採取低空進襲、電子干擾等措施,增強了突防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戰略導彈的出現一度使人認為轟炸機將被取代。但後來的戰爭實踐證明,轟炸機在機動能力與摧毀活動目標等方面要比戰略導彈優越,不可能被取代。在越南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馬爾維納斯羣島戰爭中,轟炸航空兵仍是空中突擊的重要力量。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轟炸航空兵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為保持戰略威懾力量,繼續發展戰略轟炸航空兵。蘇聯遠程航空兵(即戰略轟炸航空兵)是空軍的一個兵種,兵力約9萬人,編有空軍集團軍、師、團、大隊和中隊。蘇聯海軍的轟炸航空兵稱導彈航空兵,編有師、團、大隊和中隊。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編有戰略轟炸機聯隊(共約20個)、中隊。法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編有戰略轟炸機聯隊、中隊。伊拉克空軍編有2個轟炸機中隊,配備中型轟炸機。印度空軍編有1個轟炸機中隊,配備輕型轟炸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空軍仍編有遠程航空兵。中國是世界上較早使用飛機進行轟炸作戰的國家之一。1914年4月,北洋政府派出飛機對白朗農民起義軍實施偵察和投彈轟炸,開創了中國戰爭史上空中轟炸作戰的先例。1919年成立遂行轟炸任務的航空隊。1928年,國民黨政府組建一批轟炸機航空隊。1931年,淞滬戰役中廣東航空隊的轟炸機曾北上參戰。抗日戰爭初期,有3個轟炸機大隊,配備美式“諾斯羅普”“馬丁”和意式“薩伏亞”等型轟炸機,在1937年8月淞滬抗戰中對日軍佔領的據點和日軍艦船等進行轟炸。1937~1941年,中國空軍轟炸航空兵與蘇聯、美國空軍志願援華航空隊協同作戰,轟炸日軍佔領的重要城市和機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於1950年6月組建第一個轟炸航空兵團。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轟炸航空兵於1951年11月曾三次參與轟炸大和島和附近海面的美國艦艇,有力地支援了登陸部隊。在空戰中,圖-2轟炸機擊落1架F-86殲擊機,開創了活塞式轟炸機擊落噴氣式殲擊機的範例。1955年1月,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轟炸航空兵首次參加協同陸海軍作戰,擊沉、擊傷中國台灣當局“中權”號等5艘艦艇,為解放一江山島的登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65年5月14日,空軍轟炸航空兵成功投放第一顆原子彈。以後,轟炸航空兵在核試驗、軍事演習和搶險救災中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轟炸航空兵主要任務

主要任務是:消滅敵方導彈、核武器,摧毀、破壞敵方政治、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目標,參加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鬥爭,支援地面、艦艇、空降部隊作戰,以及實施航空偵察和電子干擾。有些國家戰略轟炸機部隊與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彈道導彈潛艇部隊相結合,構成戰略核威懾力量。

轟炸航空兵兵種構成

編配轟炸機,主要對陸地、海上目標進行突擊的航空兵。美、英、法等國家稱轟炸機部隊。分屬空軍和海軍。按裝備、任務的不同,分為戰略轟炸航空兵和戰術轟炸航空兵,前者編配中、重型轟炸機,後者編配輕型轟炸機。轟炸航空兵能投放航空炸彈、核彈、魚雷,發射空地、空艦導彈,具有猛烈突擊和遠程作戰能力,是空軍的主要進攻力量。
(參考資料: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鄒瑜.法學大辭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2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