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轉輪王

(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

鎖定
轉輪王,梵曰斫迦羅伐剌底曷羅闍Cākravartirāja,又作遮迦越羅王,遮迦瓦丁,遮迦越王,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輪王,真法之王 [1]  。因手持輪寶而得名。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此王即位,自天感得輪寶,他轉輪寶而降伏四方。又因飛行空中,故亦稱“飛行皇帝”。
佛教襲用其説 [2] 據《長阿含經·轉輪聖王遊行經》、《俱舍論》卷一二等稱,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王,各有相應的金屬製輪寶。金輪王四洲銀輪王領東、西、南三洲,銅輪王領東、南二洲,鐵輪王領南閻浮提洲。都擁有七寶:輪寶、白象寶、紺馬寶、明月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亦譽稱“應世的明君聖主” [13] 
轉輪王出現時,大地清淨平正,無有荊棘、邱墟、坑坎、廁溷、穢臭瓦礫等物;七寶具足,氣候温和,人民安樂。輪王生有千子,命終生忉利天,七日之後,輪象馬珠四寶,自然隱沒,女藏兵三寶,悉皆命終,寶城亦變為磚土 [15] 
(圖片) [3] 
中文名
轉輪王
外文名
Cākravartirāja [12] 
別    名
斫迦羅伐刺底曷羅闍
遮迦越羅
別    名
遮迦瓦丁
遮迦越王
轉輪聖王 展開
別名
遮迦瓦丁
遮迦越王
轉輪聖王
轉輪聖帝
真法之王 [1] 
輪王
飛行皇帝 [2]  收起
身    具
三十二相

轉輪王詞源

轉輪王的梵文為Cākravartirāja,是由三個詞構成的複合詞:cākra,陽性、陰性、中性皆可,也可以做形容詞,意為用鐵餅(戰鬥),也有輪子之意;varti,陰性名詞,意為纏繞、轉動;rāja,原型詞為rājan,陽性名詞,意為國王。符合經典所説“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的解釋。所謂輪,簡而言之就是車輪、輪子,一方面以之比喻世間的統治政權經久不衰、連綿不絕,皇基永固;另一方面也特指法輪,用以表達佛法猶如車輪向前滾動不止、常駐不滅 [12] 

轉輪王佛教中的轉輪王

佛教認為了一個大一統的人間樂土,疆域包括整個大洲。高善必認為,當時由於商業貿易範圍的擴大和為了保障商路的安全,需要有一個“世界君主國”,當時已經有了“居四天下統領萬物”之王(即轉輪聖王)的思想。佛教的王權觀,基本上是建立在轉輪王概念的基礎上。而這一王權概念和果報及轉生密切相關。也就是説,之所以成為轉輪王,是功德積聚的結果,這是明顯區別於中國本土王權思想的地方。
轉輪王Cakra+vartin中的“Cakra”一般解釋為戰爭時所用的輪狀武器,也或許就是戰車的車輪,意思是戰車碾過所有土地無人阻擋,引申而言就是古代近東地區常用的一個王號“眾王之王”(king of kings)和世界君主(universal ruler)。當這一君主概念被佛教吸納並改造之後,就變成了佛的俗家對應者,即:在宗教領域最高的是佛,在世間最高的是轉輪王,用中國的話來説就是真命天子。這是一個不斷被改造的概念,內涵不斷增加。在《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中,“輪寶”成為轉輪王的信物。君主若能奉行“正法”,則“輪寶”自會顯現空中,以證明其統治之正當性,四方有不服者,“輪寶”即會旋轉而去,君主只要隨之而行即可平定天下。對轉輪王而言,“輪寶”是他的信物,而對佛陀而言,他的入世傳法就被稱為“轉法輪”。
轉輪王代表的是一個理想的國度。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説彌勒下生經》中描述了這一大同世界:“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漢譯《轉輪聖王修行經》的中心思想,是善法與寶輪及正義統治者的同一關係,依據佛教的政權觀念,王不僅是統治者,他首先應該是社會秩序的維護和調整者。佛教王權觀並不認同血緣相傳的權力觀念,其權威也不來自上天,而是來自佛教的業報。輪寶作為轉輪王的信物。他得用自己的品行去爭取,只要他遵循善法,做賢明之君,輪寶就可能重新顯現。這類似中國本土固有的天命觀念,當輪寶出現,就説明在位君主是轉輪王,輪寶向四方旋轉,走到那裏,國王的軍隊也就摧伏那裏的敵人,善法也便得以流佈四天下。如果他不能持守正義,就會給臣民帶來災難;背離善法,便意味着背棄最高道德原則,意味着國家的毀滅。這種情況出現時,他便自然喪失權力的合法性,人民便有權推翻他,甚而殺死他。
佛教轉輪王的觀念,受到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貴霜時代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 A. D. 50—78)與迦膩色迦(Kaniska, A. D. 187—212)的推動和改造,因此他們的做法成為後來佛教君主效仿的對象。(13)佛教對於王權的認識,主要是“一佛一轉輪王”,佛或法師負責説法(法施),轉輪王則負責供養(財施),正如佛教的出家僧尼和在家眾(優婆塞與優婆尼)一樣,一方面負責靈魂的引導,另一方面則提供物質回報。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捲上雲:“夫人言:‘向於夢中,見乘白象者,空中飛來,彈琴鼓樂,散花燒香,來在我上,忽不復現,是以驚覺。’王意恐懼心為不樂,便召相師隨若那,佔其所夢。相師言:‘此夢者,是王福慶,聖神降胎,故有是夢。生子處家,當為轉輪飛行皇帝;出家學道,當得作佛,度脱十方。’”
按照《修行本起經》的説法,佛陀如果留在世俗世界,將“為轉輪飛行皇帝”,如果出家學道,將“成佛”。這已經將佛和轉輪王的關係闡發得非常清楚。又《大智度論》卷二五也對比了佛與轉輪王:“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隨姓家業,成就眾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然燈寶華等佛,諸佛清淨姓中生……聖主威德,備具轉真法輪……出世間四攝法以攝眾生。知方便,説四聖諦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將,善治佛國法……是為相似。”
對於佛教轉輪王的思想內涵,道宣道世辯機等唐代高僧都有清晰的認識,而“一佛一轉輪王”在政治上的影響也一直存在,如515年,冀州沙門法慶起兵於河北一帶,“説勃海人李歸伯,歸伯閤家從之,招率鄉人,推法慶為主。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轉輪王位(chakravaninship)和成佛(Buddhahood)存在着複雜的關係。但是毫無疑問,在中國中古時代,佛教王權觀的核心內容是轉輪王,而非其他。
彌勒下生信仰中,轉輪王也是充當供養的任務。《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説到未來“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彼時有王名曰儴伽,剎利水澆頭種,轉輪聖王”。大乘系統的《佛説彌勒下生經》中,更加詳細敍述彌勒自兜率天下生於轉輪王蠰佉(即儴伽)的國都翅頭城,證道後出而説法的情節:“是時蠰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説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為王……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阿羅漢。”所以從理論上講,彌勒和轉輪王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佛教意涵,後者將為前者提供供養。轉輪王提前於彌勒出現於人世,而彌勒則由兜率天下生成佛 [4] 

轉輪王人物設定

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滅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王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俱舍論》十二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滅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説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中略)《契經》雲:“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台殿,臣僚輔佐。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轉輪王應知亦爾。”《智度論》四曰:“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轉輪王轉輪王七寶

輪王七寶。在《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裏提到轉輪王的“法寶”時,除了金輪寶外,還有另外六件,分別是一、白象寶,二、紺馬寶,三、神珠寶,四、玉女寶,五、居士寶,六、主兵寶。《修行本起經》裏的七寶排列順序與《轉輪聖王修行經》不太一樣,而且“居士寶”被換成“典寶藏臣”。後來《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則另外加上七件對個人生活更為實用的器物,一、劍寶,二、皮寶,三、牀寶,四、園寶,五、屋舍寶,六、衣寶,七、足所用寶,合稱為“七軟寶” [4] 
鳩摩羅什所譯的《佛説彌勒大成佛經》對蠰佉王的七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王有七寶:一金輪寶,千輻轂輞,皆悉具足;二白象寶,白如雪山,七胑拄地,嚴顯可觀,猶如山王;三紺馬寶,朱鬣髦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四神珠寶,明顯可觀,長於二肘,光明雨寶,適眾生願;五玉女寶,顏色美妙,柔軟無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寶,足下雨寶,兩手出寶;七主兵臣,宜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時王千子各取珍寶,於正殿前作七寶台。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千頭千輪,遊行自在……時蠰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持七寶台。有千寶帳及千寶軒,千億寶鈴、千億寶幡、寶器千口、寶甕千口,奉上彌勒。 [6] 
七寶象徵轉輪聖王的威德與政績。轉輪聖王的偉大,不在他的武力,而在他的“正法治化”或“正法理羣生”(詳前文)。他所擁有的七寶,實際上也是由於他的德行而獲得的果報。因此,東晉佛□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説:“波羅蜜金輪,諸通為象寶,神足為馬寶,淨慧無上珠,妙行為女寶,四攝寶藏臣,方便主兵寶,無上轉輪王。”經文的意思是,轉輪王所具備的七寶,都是過去他所修的善因而感應得到的:因為修行“波羅蜜”,因此得到了金輪寶;因為修行了各種神通(諸通),因此得到了象寶;因為修行了“神足”通,因此得到了馬寶;因為修行之“淨慧”,因此得到了“無上珠”寶;因為修行了“妙行”,因此得到了“(玉)女寶;因為修行了“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因此得到了“寶藏臣”(即主藏臣寶);因為修行了“方便(波羅蜜)”,因此得到了“主兵(臣)寶”。可見,輪王之所以為輪王,是在他的以真理來統理國家,而不在以暴力征服子女 [11] 

轉輪王輪寶

輪寶 輪寶 [5]
千輻紫金輪。《長阿含經》卷十八曾提及轉輪聖王的七寶與四神德。謂轉輪聖王出世,於十五日,月滿之時,沐浴香湯上高殿,與婇女共相娛樂,其時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輪徑丈四,王召四兵禮此金輪寶,隨所願求向東,輪寶即向東轉,轉輪王率四兵隨之,金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寶止時王駕亦止。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皆捧珍寶以示歸順。餘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5] 
轉輪王出世,首先出現的是輪寶,象徵着權力。轉輪王隨輪寶巡查四洲,諸小王皆臣服祖轉輪王,並貢獻珍奇。隨後輪寶又為轉輪王開闢城池,興造宮殿。之後“金輪寶在宮殿上虛空中住,完具而不動轉。”金輪不動轉,象徵政權永固;一旦動轉,則預示着轉輪王即將命終,經雲“若轉輪聖王輪寶移者,王壽未幾”,而且統治也將動搖。輪王七寶中,最為強調金輪寶,因為其象徵統治權力 [12] 
“金輪寶”,也是正法流佈的象徵。一個國王,只要做到下面五點,“金輪寶自然當現”:(a) “守護正法”,決不違背正法;(b) “教誡正法”,把正法教導給王子和人民;(c) “隨時諮問”有德行的人;(d) “拯給”孤老及貧窮困劣之人;(e) 不改變“舊法”,遵守國家既有的優良傳統。合乎五點,即是“轉輪聖王”。 [11] 

轉輪王象寶

象寶 象寶 [5]
六牙大白象。清旦乘之周行四海,食時得還。在佛教中,大象就是很具有靈性的動物,而且象牙還是供奉諸佛的七寶之一,普賢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大白象 [5] 
依據劉宋施護譯《佛説輪王七寶經》所説,“象寶”應該是交通發達時代的象徵。例如,經中説:“彼剎帝利大灌頂王出時,復有象寶出現,其相殊妙,純白無雜。猶如大龍,七處具足,圓滿而住。從於北方,乘空而來, 住王宮門。往昔有剎帝利大灌頂輪王出世,是時亦有象寶出現。其王於晨朝時乘彼象寶,遊於四時,即時還宮。”可見,象寶是交通工具的象徵。 [11] 

轉輪王馬寶

馬寶 馬寶 [5]
紺青色駿馬。能飛行,與象寶同為轉輪王之乘駕。馬寶為輪王七政寶之一的駿馬寶。 [5] 
“馬寶”也是完善之交通工具的象徵。因為《佛説輪王七寶經》説:“大灌頂輪王出時,復有馬寶出現,其數有四。諸分圓滿,而各有其上妙色相,所謂青、黃、赤、白。項頸妙好猶如謨囉。行步迅疾,而復調善。往昔有大灌頂輪王出世,是時亦有馬寶出現。其王於晨朝時乘是馬寶,遊於四海,即復還宮。”可見馬寶和象寶一樣,都代表交通工具的完善。 [11] 

轉輪王珠寶

珠寶 珠寶 [5]
“神珠寶”,或稱“珠寶”。依照《佛説輪王七寶經》看來,是一種照明的工具:“於王宮中,若有是寶,而彼夜暗,非燈所照,寶出光明,自然照曜,猶如日光。往昔有大輪王出世,是時亦有大摩尼寶出現,有大光明。爾時彼王,即以大摩尼寶,置旌旗上,引導王前。於夜分中,出遊園林。其寶光明,照一由旬。其王四兵,皆悉光明,互相映曜,如天光明,等無有異。”可見珠寶(摩尼寶)是一種照明工具。但是依照前引秦譯《佛説彌勒大成佛經》看來,珠寶似乎不只是照明工具,因為經文還説到“光明雨寶,適眾生願”。事實上,(摩尼)珠寶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如意珠。《大品般若經》卷10就説到“無價摩尼珠寶”,可以治療眾病,可以調節室內的温度,可以驅除毒物,可以澄清濁水等等。而《大毗婆沙論》卷102更把摩尼(末尼)珠寶分成了四種:(a)“清水末尼,置濁水中,水便澄清”;(b)“方等末尼,隨所置處,即善安住”;(c)“無價末尼,置室宅內能引財寶,除諸貧匱”;(d)“如意珠,置高幢上,隨意所樂,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匱有情”。可見七寶中的(摩尼)珠寶,是一種多功能的寶物,象徵科學的進步、工農商業的發達、經濟的富裕、社會救濟制度的健全等等。 [11] 
藏密七寶之珠寶-寶珠(天珠)。有光明照王宮內,夜中置於高幢上,光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作務,以為白晝。其珠寶中的九眼天珠,為天珠中最上品、能免除一切災厄,慈悲增長,權威顯赫,利益極大。九眼包含所有圖騰的象徵與意境,佛法修行中最後境地,九品蓮華化生。“九”也象徵不可預知、無法超越、無限寬廣之境界。九眼天珠為天珠中最上品、最尊貴者 [5] 

轉輪王玉女寶

玉女寶 玉女寶 [5]
玉女寶-美女。顏色從容,面貌端正,冬則身温,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旃檀香,口出優缽羅花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玉女是凡界一切女子中最美麗、品德最高尚的人。她被比作印度財富女神羅乞什密。她的身體發出樟木檀香木的自然香氣,呼出的氣體散發出藍色夜睡蓮的香氣。她體現出女性高雅優美的三十二吉相。她既年輕又強健,宛若十六歲妙齡少女。她的身材比例適中,腰身筆挺,手指修長柔軟,朱唇,明皓,黑色長髮。耳垂垂長,皮膚潤澤光滑,脖頸上有三條細褶。她擁有優雅女性的八大完美特徵:1.忠實其主轉輪王,對其他男人毫無慾望;2.如果轉輪王情移其他女人,她毫無嫉妒之心;3.能生育眾多健康的子嗣;4.能為其主人的王國的眾生聚斂財富;5.擁有天生的女性智慧,能輔佐其主;6.一貫講真言,從不講輕浮話;7.不受色情、刺激之物或物質誘惑;8.從無謬論 [5] 

轉輪王主藏寶

主藏寶 主藏寶 [5]
主藏寶-寶藏自然財富無量。地中伏藏有有主與無主;若有主則擁護之,無主則取之供王用。此寶在其他經論中,另有作“主藏大臣寶”者,或“居士寶”者 [5] 
《佛説輪王七寶經》看,主藏寶類似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甚至行政院長之類的官員,負有掌管國家財產或經濟等責任:“輪王出時,復有主藏臣寶出現。是時有大藏寶,堅牢具足,大財大富,彼臣所主。此地伏藏,人所不見,非人即見。輪王出時,有主藏臣,而自出現,為王守護一切供給。” [11] 

轉輪王典兵寶

典兵寶 典兵寶 [5]
典兵寶-智謀雄猛英略獨決之掌兵大將
依照《佛説輪王七寶經》,典兵寶相當於三軍總司令或國防部長之類的官員:“輪王出時,復有主兵臣寶出現。是時彼臣有大智略,勇猛威德,大力色相,一切具足。善御兵眾,護王國界,不令侵擾。” [11] 

轉輪王轉輪王四德

即輪王四德。轉輪王具備“四德”。《大樓炭經》雲:“世間有轉輪王時,自然生七寶、四德。”四德分別是:“一者長壽不夭無能及者,二者身強無患無能及者,三者顏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這四德可以概括為萬壽無疆、英勇無比、莊嚴無及、珍寶無數 [12] 

轉輪王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認為:人壽自無量歲至8萬歲中,分別有金、銀、銅、鐵四輪王出世,征服四大部洲一切眾生。據説在人壽8萬歲時有一聖人叫長淨聖者,其頭部生起一個鼓泡,從中生出一子取名阿累奴,為我乳之意,據傳此人生下後眾人觀其相貌非凡,都搶着説“我乳”、“我乳”,故名雲。一日,阿累奴立於房頂,突然天空中降下一個金輪,並伴有“取勝於東方!”之聲,於是逐漸征服四洲、三十三界。此為金輪王,亦稱大輪王,該輪王之身軀和享受與帝釋天同,壽命為帝釋天的140倍。其子名則巴,為持銀輪者,故稱銀輪王,自己親自到達並征服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其子名聶則,持銅輪,故稱銅輪王,經戰事征服東勝身洲和南贍部洲。其子則旦,持鐵輪,故又稱鐵輪王,以武力征服南贍部洲。鐵輪王之後的轉輪王均征服一洲,未有同時征服一洲以上者。諸輪王雖不如佛那樣相好足顯,但也都為聖者 [14] 

轉輪王中國皇帝

從北朝後期到唐代,中土的君主描述為轉輪王是一種政治傳統和慣例。就轉輪王觀念而言,早在北朝造像記中,本土的皇帝和轉輪王術語之間已經出現了融合,比如雲岡石窟第11窟東壁北魏太和七年(483)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雲:“上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踰轉輪,神披四天,國祚永康。”北齊天保八年(557)趙郡王高叡定國寺碑:“屬大齊之馭九有,累聖重規,義軒之流,炎昊之輩,出東震,握北斗,擊玉鼓,轉金輪。”南朝梁武帝捨身給寺院、作為佛教的大檀越,俱為標誌自己的轉輪王身份,“似阿輸迦(阿育王,Asoka),而且或以之自比也”。當時南朝人將武帝看作轉輪聖王,如蕭綱在《玄圃園講頌》、《菩提樹頌》、《請幸同泰寺開講啓》、《答湘東王書》以及《馬寶頌》等文中都以讚頌轉輪聖王的七寶之一——金輪寶和馬寶等,將武帝比作轉輪聖王。隋代費長房在《皇隋大興錄》序中説:“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君臨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也將“七寶”、“金輪”作為隋文帝轉輪王身份的象徵,而且也明白指出,金輪是七寶之一。到了唐代,中土的皇帝屢屢被描述為轉輪王。比如唐武德年間,因為傅奕建議滅佛,綿州振響寺沙門釋明奏《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進行批駁,其中描述李唐的建立稱其“方應駕七寶而飛行,導千輪而輕舉”;唐前期高僧道世在描述轉輪王時雲:“蓋聞飛行皇帝統御四洲,邊鄙逆命則七寶威伏。 [7] 
武則天作為佛教轉輪王統治天下似乎是當時政治宣傳的主流。《資治通鑑》記武則天長壽二年秋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雲:“長壽二年(693)秋,九月,丁亥,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乙未,太后御萬象神宮,受尊號,赦天下。作金輪等七寶,每朝會,陳之殿庭。”《新唐書》卷七六《后妃上·高宗則天武皇后傳》對“七寶”給出了更加詳細的描述:“太后又自加號金輪聖神皇帝,置七寶於廷:曰金輪寶(梵文:cakra),曰白象寶(hasti),曰女寶(stri),曰馬寶(asva),曰珠寶(mani),曰主兵臣寶(parinayaka),曰主藏臣寶(grhapati),率大朝會則陳之。”雖然武則天多次變動尊號,但是始終都沒有去掉“金輪”字樣,從長壽二年到久視元年(700),武則天頭頂“金輪”統治天下長達七年之久,而且在民間的影響力可能更加持久。武則天個人的一部文集,也被以《金輪集》命名 [8] 
西夏史詩中,李繼遷被塑造為文殊菩薩和轉輪王的化身。克什米爾僧人和吐蕃僧人均稱西夏皇帝為法王。西夏皇帝陵台為八角形塔式建築昭示了西夏皇帝的轉輪王身份。 [9] 
17世紀的蒙古史學家們為了抬高俺答汗的地位,拋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俺答汗三個轉輪王的提法。 [12] 

轉輪王闍耶跋摩二世

802年,柬埔寨闍耶跋摩二世宣佈他為轉輪王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