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轉註古音略

鎖定
明楊慎撰。是書前有《自序》,大旨謂《毛詩》、《楚詞》有叶韻,其實不越《保氏》轉註之法。《易經疏》雲“賁有七音”,始發其例。
中文名
轉註古音略
明楊慎撰
時    期
相    關
書前有《自序》,大旨謂《毛詩》

轉註古音略古籍簡介

《轉註古音略》·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轉註古音略四庫提要

宋吳才老作《韻補》,始有成編。學者知叶韻自叶韻,轉註自轉註,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考叶韻之説始於沈重《毛詩音義》(見《經典釋文》)。後顏師古注《漢書》,李善注《文選》,並襲用之。後人之稱叶韻,自此而誤,然與六書之轉註則渺不相涉。慎書仍用叶韻之説,而移易其名於轉註,是朝三暮四改為朝四暮三也。如《四江》之“釭”字,《説文》雲:“從金,工聲。”“窻”字,《説文》雲:“從穴,悤聲。”則“釭”讀“工”,“窻”讀“悤”,皆其本音,無所謂轉,亦安所用其注乎?姑即就慎書論之,所注轉音,亦多舛誤。如《二冬》之“龍”字,引《周禮》“龍勒雜色”,謂當轉入《三江》。不知《玉人》“上公用龍”,鄭司農雲“龍當為尨”;而《左傳》“狐裘尨茸”,即《詩》之“狐裘蒙戎”。則尨當從龍轉,龍不當作“莫江反”也。又如《蒸韻》之《朋》字,慎引《逸詩》“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謂當轉入《一東》。不知“弓”古音“肱”,有《小戎》、《采綠》、《閟宮》及《楚詞·九歌》諸條可證。則“弓”當從“朋”轉,“朋”不當讀為“蓬”也。如此之類,皆昧於古音之本。以其引證頗博,亦有足供考證者,故顧炎武作《唐韻正》猶有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