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轉移支付

鎖定
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
中文名
轉移支付
外文名
transfer payment
定    義
指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
別    名
無償支出

轉移支付主要形式

轉移支付政府的轉移支付

財政轉移支付 財政轉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質,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撫卹金養老金、失業補助、救濟金以及各種補助費等;農產品價格補貼也是政府的轉移支付。由於政府的轉移支付實際上是把國家的財政收入還給個人,所以有的經濟學家稱之為負税收。通常在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失業增加,政府撥付的社會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這樣通過增強購買力,提高社會總體需求,從而抑制或緩解蕭條。當經濟中出現過度需求時,政府可以通過減少轉移支付量,抑制總需求水平的升高。

轉移支付企業的轉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業對非營利組織贈款或捐款,以及非企業僱員的人身傷害賠償等等。轉移支付在客觀上縮小了收入差距,對保持總需求水平穩定,減輕總需求擺動的幅度和強度,穩定社會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轉移支付政府間的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助。確定轉移支付的數額,一般是根據一些社會經濟指標,如人口、面積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擔的社會經濟活動,如教育、治安等的統一單位開支標準計算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平衡各地區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證各地區的政府能夠有效地按照國家統一的標準為社會提供服務。

轉移支付模式類型

轉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自上而下的縱向轉移,二是橫向轉移,三是縱向與橫向轉移的混合。規範轉移支付制度的原則是:公平原則效率原則和法治原則。在1994年實行分税制體制改革前,中國做了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實行分税制體制改革後才從西方引進了轉移支付的概念。中國中央財政是從1995年開始正式實施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手冊》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轉移支付有兩個層次,一是國際間的轉移支付,包括對外捐贈、對外提供商品和勞務、向跨國組織繳納會費;二是國內的轉移支付,既有政府對家庭的轉移支付如養老金住房補貼等,又有政府對國有企業提供的補貼,還有政府間的財政資金的轉移。一般大家稱的財政轉移支付,是指政府間的財政資金轉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預算收入。在西方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分類就是分購買支出轉移支出
中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套由税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三部分構成的、以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為主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轉移支付制度。

轉移支付税收返還

轉移支付制度的認證 轉移支付制度的認證
税收返還是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税收返還的設計合理與否決定了整個制度的合理程度。但是,中國的税收返還仍以維護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數法進行分配,體現了對收入能力較強地區的傾斜原則,維護了較富裕地區的既得利益,與縮小地區間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馳。並且,税收返還雖然在名義上是中央財政收入,但實際上,地方財政對這部分資金具有最終決定權

轉移支付財力性轉移支付

財力性轉移支付是為彌補財政實力薄弱地區的財力缺口,由中央財政安排給地方財政的補助支出。財力性轉移支付是縮小地區財政差距的重要手段,應是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一般性轉移支付、調整工資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農村税費改革轉移支付、年終結算財力補助等形式。

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

專項轉移支付是中央財政為實現特定的宏觀政策及事業發展戰略目標而設立的補助資金,重點用於各類事關民生的公共服務領域。地方財政需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
中國2023年為止仍實行的不是很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約因素:一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事權尚未明確劃分,財政支出的劃分與事權是緊密聯繫的,難以確定標準的收支概念;二是中國的中央財政仍十分困難,使轉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財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調整的力度過大,困難很大;四是由於體制、經濟結構自然環境和人口狀況等因素影響,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發展能力存在極大差別,致使通過轉移支付實現地區均衡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五是基礎性數據統計、收集有很大難度。

轉移支付其他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從一些居民收入中徵收上來的,如用增發貨幣、出賣債券所得來支付福利、救濟金,它顯然不帶有從一些居民轉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點。但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儘管它與前述支付款項的來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同樣不是政府直接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這種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主要功能

轉移支付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

(1)轄區之間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的差異會影響資源配置。如教育和基礎設施。
(2)轄區之間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的差異會影響收入分配。如衞生保健。

轉移支付調節轄區之間的財政淨收益

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不同會引起供給成本的差異,從而使居民的財政淨收益有差別。

轉移支付矯正地方政府活動在轄區之間的外部效應

比如,為防止江河污染,對上游地區保護森林的行為提供補助。
再如,對外界醫院的建設與營運提供一定的補貼。

轉移支付中國現狀

中國雖未出台轉移支付法,但已有轉移支付的實踐,中國政府間的轉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幾類:
(1)一般轉移支付,或稱體制轉移支付,是在現行財政體制之下所實施的轉移支付。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2)專項轉移支付。即為實現某種特定的政策經濟目標或專項任務,由上級財政提供的專項補助
(3)特殊轉移支付。是在發生不可抗力或國家進行重大政策調整時,由上級政府支付的特殊補助。
(4)税收返還。即中央基於宏觀調控的需要,將集中的部分税收收入返還給地方。
上述政府間轉移支付類型可以歸結為兩類: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
1.一般轉移支付,主要是對地方的財力補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一般性轉移支付是政府間財政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實現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均等化。此類轉移支付不規定具體用途,由接受撥款的政府自主安排使用,目的是彌補財政實力薄弱地區的財力缺口,均衡地區間財力差距,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能力的均等化。中國一般性轉移支付從1995年起實施,原稱之為過渡期轉移支付。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按照公平、公正,循序漸進和適當照顧老少邊窮地區的原則,主要參照各地標準財政收入標準財政支出的差額及可用於轉移支付的資金數量等客觀因素,按統一公式計算確定。
2.專項轉移支付,主要服務於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標,地方政府應當按照中央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資金。
也有學者認為,轉移支付有下述三種形式:
(1)補助支出。補助支出包括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兩大類。其中,社會保障支出,是用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為居民的最低生活水準提供保障的一種支出形式。它是調節分配關係,減緩收入和財產差距,保障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安定的一種手段。
財政補貼是指用國家財政資金直接資助企業或居民的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
在中國,財政補貼包括政策性價格補貼國有企業虧損補貼。
財政補貼包括的範圍大體有以下幾種:為達到某種政策目的而對某些部分、地區和企業進行的虧損補貼;為支持出口,彌補國內外價格差異,擴大對外貿易而進行的外貿補貼;向農民收購糧食.食油超過規定任務而支付的超購加價款;為穩定市場、安定人民生活而對使用提價的原材料、燃料的企業和居民給予的補貼.或在適當提高銷售與收費標準價格後給予職工和居民的補貼等。
中國財政補貼分為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兩種。
(2)捐贈支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税法暫行條例,2023年為止捐贈支出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公益性、救濟性捐贈;二是非廣告性質的各種贊助。
(3)利息支出。利息支出是指臨時借款的利息支出。在以收付實現製作為記帳基礎的前提條件下,所謂支出應以實際支付為標準,即資金流出醫療保險機構,標誌着現金、銀行存款的減少。就利息支出而言、給個人帳户計息,其資金並沒有流出醫療保險機構,現金、銀行存款並沒有減少,因此,給個人醫療帳户計息不應作為利息支出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