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轉基因抗蟲棉

鎖定
轉基因抗蟲棉是指棉花細胞染色體上整合有外源抗蟲基因的棉花品種。抗蟲基因通常為來源於蘇雲金芽孢桿菌的Bt基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棉鈴蟲危害猖獗,每年給國家造成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同時棉農為防蟲噴施農藥導致中毒事件就有10萬多例。
面對嚴峻的生產形勢,我國轉基因棉花研究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大進展。1991年國家“863”計劃啓動抗蟲棉研製工作後,我國科學家於1992年底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殺蟲基因,轉入棉花創造出單價轉基因抗蟲棉。1996年又研製成功雙價抗蟲棉。
截至2009年,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已累計推廣應用3.15億畝,有效控制了棉鈴蟲的暴發危害,節省了大量農藥,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2] 
中文名
轉基因抗蟲棉
別    名
轉Bt基因抗蟲棉
含    義
指棉花細胞染色體上整合有外源
來    源
蘇雲金芽孢桿菌的Bt基因

目錄

轉基因抗蟲棉簡述

轉基因抗蟲棉也稱為轉Bt基因抗蟲棉。它是將蘇雲金芽孢桿菌的Bt基因導入到受體細胞(轉基因抗蟲棉的葉肉細胞)中。蘇雲金芽孢桿菌的代謝過程中能產生一種Bt殺蟲蛋白,它對多種害蟲具有毒殺作用,作為生物農藥廣泛使用在蔬菜、瓜果等作物上。通過根癌農桿菌介導等方法將Bt基因轉入棉花植株的細胞中後,棉株體內也能合成Bt殺蟲蛋白。 [1] 
轉Bt基因抗蟲棉的殺蟲譜因Bt基因不同而存在差異。我國現有的轉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紅鈴蟲、卷葉蟲等鱗翅目的害蟲具有非常顯著的抗性。

轉基因抗蟲棉發展歷史

棉花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棉花種植面積7500萬畝左右,約佔世界面積的15%,皮棉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上世紀90年代以來,棉鈴蟲危害猖獗,每年給國家造成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以1992年棉鈴蟲大暴發為例,棉農為防蟲噴施農藥中毒事件就有10萬多例。
面對嚴峻的生產形勢,我國轉基因棉花研究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很大進展。1991年國家“863”計劃啓動抗蟲棉研製工作後,我國科學家於1992年底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FMCry1A融合Bt殺蟲基因,轉入棉花創造出單價轉基因抗蟲棉。1996年又研製成功雙價抗蟲棉(Bt+CPTI)。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育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品種70個,均已在河北、山東、河南等主產棉省大面積推廣應用。2008年國產抗蟲棉達到市場份額的93%。其中,“中棉所41”是我國第二代抗蟲棉的標誌性品種,其適應性廣、推廣面積大,以其為親本還衍生出許多新品種,該品種於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棉所63”在長江流域棉區高產創建中,創下該棉區子棉1000斤的高產記錄;早熟抗蟲棉品種“中棉所50”比對照品種增產29%,是適宜麥棉套種的優良品種。
陳曉亞説,迄今為止,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累計推廣面積達3.15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40億元,棉農增收250多億元,每年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1萬到1.5萬噸,相當於我國化學殺蟲劑年生產總量的7.5%左右;棉農的勞動強度和防治成本顯著下降,棉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轉基因抗蟲棉的大規模推廣應用提升了棉花產量,截止2010年新增產值超過440億元,棉農增收250多億元,每年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1萬到1.5萬噸。有效的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