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輪牧

鎖定
輪牧是劃區輪牧或分區輪牧的簡稱,是經濟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種放牧方式,是按季節草場和放牧小區,依次輪迴或循環放牧的一種放牧方式。兩塊以上放牧地或將大片草地劃分成若干小區,按一定順序定期輪流放牧和休閒。輪牧週期=小區放牧天數×小區數。輪牧週期長短取決於牧草再生速度,一般再生草高達8釐米-15釐米可再次放牧,需25天-40天。
中文名
輪牧
外文名
rotation grazing
全    稱
劃區輪牧或分區輪牧
類    型
放牧形式
週    期
30天-35天
領    域
農業科學

輪牧輪牧週期

輪牧週期長短還因草地類型不同而異,一般乾草原為30天-35天,荒漠草原為40天-50天,森林草原及草甸為25天-30天,山地草甸為30天-35天,荒漠、高山地帶再生草很少,有時一年只利用一次。

輪牧週期計算

先按草場的地貌部位、氣候冷暖、飲用水源、青草期長短、產草量大小、放牧適宜季節等,把草場分為冷、暖兩種或春、夏、秋、冬4種季節草場。而後在每一季節草場內,以畜羣為單位,分成若干個放牧小區。再根據牧草生長情況、季節變化等因素,正確安排草場的放牧時間、輪牧週期、放牧頻率和輪牧小區的數目、面積、放牧天數。它們間的關係可表示為:
某季的放牧期=輪牧週期×放牧頻率
輪牧週期=輪牧小區數目×每小區放牧天數
輪牧不僅可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且可保證每一塊草場都有一定的間歇恢復時間,以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牲畜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牲畜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1] 

輪牧劃區輪牧原則

單位時間的產草量確定載畜率
劃區輪牧是一種放牧飼養方式,目標是根據飼草生長特性,充分利用牧草生長活躍期的高營養,匹配牲畜生長需要,獲得較高的放牧收益。冬季飼草質量低劣並相對恆定,北方草地冬季放牧是一種簡單的牲畜需求與供給關係,冬季劃區輪牧沒有意義,劃區輪牧説的是在生長季進行放牧飼養的方法和策略。放牧牲畜每天都要採食,生長季每天的產草量決定牲畜每天能否吃飽吃好,全年平均意義的載畜率對於指導生長季放牧及飼養沒有科學依據,缺少實踐意義。
拔節期指示春季放牧開始時間
春季放牧開始時間,温帶草地,春季植物長到多大或什麼物候期時開始放牧。春季放牧開始時間至關重要,其重要程度絕不亞於載畜率。自春季植物返青生長,先後經歷“叢葉期”、拔節期、抽穗期、開花期等。理論上,牧草在抽穗前7~10d的營養最高,此時牧草日產量與質量的乘積最大,為放牧開始的最佳時間。一般,此時植物處於拔節期,高度為15~20cm。過早或過晚放牧,牧草質量都不是最好,對牲畜生長不是最佳。同時,春季放牧開始時間過早,地下營養得不到充分補充,導致牧草減產或死亡。黑麥草(Lolium perenne)等叢生植物的最佳營養期為4~5葉期,高度一般為7~9cm,此時植物生長最活躍,被採食後還有足夠的葉面積供恢復再生。具體開始日期需要觀察確定,如農田種地開始時間一樣,前後差3~5d都很重要。
放牧間隔日數決定放牧頻次
放牧頻次,即各區塊多少天被放牧採食1次,為放牧間隔日數的倒數,因此,確定放牧間隔日數是確定放牧頻次的基礎。牧草被採食以後,恢復到採食前個體大小及營養狀態所需要的時間為牧草再生恢復時間 (圖3),亦稱放牧間隔日數或休閒期(rest periods)。再生恢復到放牧前的個體大小及營養狀態即相當於春季開始放牧時的狀態,不同牧草恢復速率不同,同一種牧草的恢復速率受温度水分變化影響而不同,因此,再生恢復的間隔時間在生長季的各個月份並不相同,生產中這需要密切觀察並做出技巧性調整,如增減放牧天數。

輪牧方案設計

制定畜羣輪牧計劃
依照放牧場輪牧設計方案, 根據草場類型、牧草再生率, 確定輪牧週期、輪牧頻率、小區放牧天數、始終輪牧期、輪牧畜羣的飲水、補鹽及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方案, 以單户或聯户為一個放牧單元, 制定畜羣輪牧計劃。
制定放牧小區輪換計劃
放牧小區輪換是按每一放牧單元中的各輪牧小區, 每年的利用時間, 利用方式按一定規律順序變動, 週期輪換,
圍欄及飲水設施管護制度
對圍欄及飲水設施要求牧户定期檢查, 圍欄鬆動或損壞時要及時進行維修, 禁止畜羣放牧時穿越輪牧小區。飲水設施有破損要及時檢修, 冷季輪牧區休牧時管道供水系統排空管道存水, 飲水槽等設施妥善保管以備來年使用。

輪牧推廣前景

劃區輪牧有利於草地管理和草地改良措施的實施, 保護生態環境, 合理利用草地, 緩解草畜矛盾。劃區輪牧技術簡便易行, 適用範圍廣, 發揮了項目區的自然優勢, 深受廣大牧民歡迎。最近內蒙古黨委書記儲波同志在錫林郭勒盟視察工作時, 到西烏旗農業綜合開發劃區輪牧項目牧户道·達木林家, 看到草場劃區輪牧設計圖及培訓教材, 看到牧户草場輪牧圍欄、飲水等設施完善, 充分肯定了劃區輪牧在牧區的推廣價值, 並給予高度評價。
我區天然草地大部分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 適宜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的地區較少, 且人工草地投入較大, 利用豐富、優質、廉價的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業的優勢, 基於我區草場現狀, 使重度退化的草場休牧一個時期外, 其餘中、輕度退化草場可以通過劃區輪牧、延遲放牧、季節休牧等調節家畜與牧草地關係, 維持草地的“健康”基況。
天然草地劃區輪牧是今後擺脱資源與環境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 通過幾年的推廣, 以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使草地有一個“休閒”期, 使其恢復生機;另一方面還可發揮植物超補償生長優勢, 可以改善植被和土壤狀況、改善植物羣落結構、提高牧草產量和草地載畜率, 追求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使草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發生退化。
在我國首次以家庭牧場為單元, 大規模推廣草地劃區輪牧技術, 開創了我國草地放牧制度改革的新局面, 推廣過程中以點帶面, 積極發揮輻射作用。通過劃區輪牧的實施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和牧民技術骨幹, 為當地進一步開展草地劃區輪牧技術積累了技術力量。
劃區輪牧相對於其他建設項目具備簡便易行, 見效快的特點, 在今後的農業綜合開發草原建設項目中結合人工草地建設, 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建立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劃區輪牧互補系統, 是今後乾旱、半乾旱草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