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輪形動物門

鎖定
輪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身體前端有一個輪盤的、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動物,約有1800種左右。輪形動物在假體腔動物中是相當繁盛的一類。
中文名
輪形動物門
外文名
Rotifera
別    名
輪蟲動物門
性    質
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
特    點
身體前端有一個輪盤的的小型動物
種    類
1800種

輪形動物門分類

輪形動物門分為2個亞門:
輪形動物門:輪蟲
輪形動物門:輪蟲(5張)
雙巢綱(Digononta):雌蟲有兩個卵巢的輪蟲。
搖輪蟲目(Seisonidea):只有搖輪蟲(Seison)一屬。
蛭態輪蟲目(Bdelloidea):如旋輪蟲(Philonida)。
單巢綱(Monogonta):僅有一個卵巢。
簇輪蟲目(Flosculariacea):如簇輪蟲(Floscularia)、鏡輪蟲(Testudinella)。
膠鞘輪蟲目(Collothecacea):如膠鞘輪蟲(Collotheca)、花環輪蟲(Stephanoceros)等。
游泳輪蟲目(Ploima):這目包括大多數的輪蟲,如龜甲輪蟲(Keratella)、疣毛輪蟲(Synchaeta),須足輪蟲(Euchlanis)等。

輪形動物門外形

輪形動物門簡介

輪形動物都是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動物,一般體長在0.5mm以下,最大的體長達3mm左右,通常無色透明,由於消化道內所具有的不同食物的原因使身體呈現綠色、桔色或褐色等。身體呈長圓形或囊形,可區分成不明顯的頭部、軀幹部及尾部,例如臂尾輪蟲(Brachinus)(圖7-3)。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使身體的形態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固着生活或管居生活的種類。尾部延長成柄狀,海洋中漂浮的種類、尾部縮短或消失,其形態的變化因種而異(圖7-4)。

輪形動物門頭部

輪蟲的頭部或寬、或窄,都有一個纖毛器官,稱為輪盤(trochal disc),其構成輪形動物的主要特徵。原始的輪盤呈環頂纖毛帶(circumapicalband)(圖7-5)狀,它是由身體前端腹面口周圍的纖毛區及環繞頭區的纖毛環組成。口區的纖毛代表了祖先動物腹面纖毛的遺蹟。纖毛帶頂端不具纖毛的區域稱頂區(api-cal field)。

輪形動物門輪盤

輪盤是頭區的主要結構,不同種的輪蟲,其輪盤在原始結構上發生不同的變化,形成種的特徵,例如須足輪蟲(Euchlanis)口區與環繞頭的纖毛環仍然保留(圖7-6),但口後的纖毛已消失,口區邊緣纖毛已轉化成堅硬的毛須(stiff cirri),在頭區兩側的纖毛變成了長毛束,稱為耳毛束(auricle)。膠鞘輪蟲(Co-llotheca)(圖7-4A),口區邊緣延伸成分葉的漏斗形,纖毛減少而代之刷狀毛,以便於收集食物,這對其固着生活方式是很好的適應性改變。鏡輪蟲(Testudinella)(圖7-4N),口區纖毛不明顯,輪盤主要來自頭周圍的纖毛環,由它分成兩圈,分別位於口的上下方。旋輪蟲(Philodina)(圖7-4K),環頂纖毛帶也分成兩圈,前端的一圈纖毛分成左右兩個纖毛盤,纖毛的轉動形同車輪,因此得名輪蟲,後端的一圈纖毛在口後環行,或纖毛密生成小膜狀。輪盤有運動及取食的功能,除輪盤外,體表無纖毛。頂區具有腦後腺的開口,腦後腺能分泌粘液,但其功能不詳,頂區還有眼點(圖7-5),其數目、位置因種而定,有的種還有觸鬚(palps)具感覺功能。

輪形動物門軀幹

軀幹部呈囊狀,包括了內臟器官,體表的角質層在軀幹部加厚形成兜甲(lorica),龜甲輪蟲(Keratella)(圖7-4G)的兜甲成板狀或環狀,表體常裝飾有刺、棘等結構,例如多棘輪蟲(Ma-crochaetus)(圖7-40)。在軀幹部還常有一對觸角或觸鬚,位於背面或兩側或腹面。它是體表一對或長或短的突起,頂端具感覺毛,具感覺功能。

輪形動物門尾部

尾部在軀幹之後,或長或短,與軀幹的分界明顯或不明顯,尾部的角質層常成環狀,可像望遠鏡筒般的套疊起來,使尾部變短,尾部末端有1—4個趾(toe),尾部內具足腺(pedal gland),它是由2—30個腺細胞組成(圖7-7),它的分泌物通過足腺管開口到趾或尾端部,用以粘着在其他物體上,漂浮生活的種類,尾端常退化或完全消失。
一些遠洋生活的種類,常會出現週期性變形現象(cyclomo-rphosis),即隨一定的季節、身體的形狀或身體各部分的比例或體表的刺等裝飾發生改變。例如臂尾輪蟲(Brachinuis calycifl-orus)在低温、飢餓或天敵存在時,體表的刺減少。這種變形現象都是通過環境的改變所引起,它的生物學意義尚不瞭解。

輪形動物門體壁與運動

輪形動物的體壁最表面一層為角質層,是由下面的上皮細胞分泌形成,上皮細胞的數目在同一個種是固定的。上皮細胞之內為獨立成束的肌肉(圖7-8)。環肌形成一定數目的環肌帶;縱肌束較發達,特別是在頭、尾區,肌肉的收縮可使頭、尾伸出或縮回軀幹部。由體壁也伸出肌肉到消化道等器官,以固定器官的位置。肌肉的組成是平滑肌與橫紋肌。肌肉之內即為假體腔,其中充滿體腔液,體腔液中含有分枝成網狀的變形細胞。
輪蟲的運動方式主要是游泳或爬行或是兩種方式結合進行。它們靠纖毛輪盤的旋轉以推動身體游泳前進。在水底沉積物上附着生活的種類,靠尾部粘附腺產生分泌物,可在物體上做蛭形爬行運動。遠洋漂浮生活的種類,尾部退化,軀幹成球狀,體表長出長刺以增加表面積或體內出現油滴以增強漂浮機能,運動的方式常隨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輪形動物門取食與消化

輪蟲是肉食性種類,以各種原生動物,小型的淡水動物為食。口位於身體前端腹面,常被輪盤環繞,由口直接通入咽(捕食種類)或藉助於一個小管開口到咽(懸浮取食的種類),咽壁具很厚的肌肉呈球狀,咽來源於外胚層,故其內壁有角質層,並有角質層特化成幾個大的突起,構成輪蟲特有的咀嚼器(trophi)(圖7-9),因此輪蟲的咽又稱咀嚼囊(mastax),不同的輪蟲咀嚼器的形態與結構不同,並常作為輪蟲分類的特徵之一。它的功能主要是機械消化用以研磨食物。
在捕食性的輪蟲,取食時咽中的咀嚼器可由口中伸出,用以捕食或把持食物,然後與食物一起縮回咽中進行食物的研磨。在懸浮取食的種類,靠口前或口後纖毛帶上纖毛的打動,造成水流,再將水流中微小的食物顆粒掃入咽中。也可以靠咽壁肌肉的抽吸作用、吸食捕獲物體內的汁液,一些寄生的種類輪盤減小,咽完全退化。咽壁四周還有2—7個唾液腺,直接開口到咽,它的分泌物可幫助消化食物。
咽後為膨大的胃,胃的兩側各有一胃腺(gastric gland),可以分泌消化酶,食物在胃中被消化和吸收。輪蟲主要是胞外消化。胃後為短的腸,腸末端匯合排泄管及生殖腺管形成泄殖腔(cloaca),從泄殖腔孔開口到身體背面軀幹的末端。
輪蟲沒有呼吸及循環系統,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靠體腔液完成物質的輸送。

輪形動物門排泄與水分調節

輪蟲的排泄器官為一對原腎,位於假體腔的兩側,但輪蟲的原腎在結構上不完全相同於扁形動物的原腎。每個原腎包括幾個到20個焰莖球(flame bulb)及一個排泄管,它們是由一個多核細胞組成。細胞核位於排泄管管壁中,焰莖球也呈倒杯形(圖7-10A),由杯頂向管腔伸出許多鞭毛,焰球內壁周圍還有大小不等的原生質柱,焰球的兩側有原生質管與排泄管相通,原生質柱代表渦蟲焰細胞的小孔,通過它液體可進入焰球腔內,再進入排泄管。
左右排泄管在後端聯合形成膀胱(bladder)(圖7-3),開口到泄殖腔,原腎的功能主要是水分的調節。因為隨環境中離子濃度變化,焰莖球內鞭毛的打動及液體的排出可以加速或減慢,其排出的液體比之體腔液也是低滲的。隨水分的排出,可以帶走一些代謝產物。
一些輪蟲對乾旱具有很強的抵抗能力,例如生活在土壤或苔蘚植物中的輪蟲,可藉助於土壤顆粒之間或植物莖葉表面的水膜而生存,當完全乾燥時,輪蟲可處於假死的休眠狀態以渡過乾旱,其時間可達數月至一年之久。

輪形動物門神經及感官

咽的背面有一分葉狀的腦神經節,由它分出兩條神經索直達身體後端,由腦向前發出神經到感官。輪蟲的感官包括小眼、觸鬚及輪盤處的感覺毛。有人認為頭部的腦後器也是感覺器官,尚有待證實。

輪形動物門生殖與發育

輪蟲是雌雄異體並異形的動物,沒有發現一些輪蟲有過雄蟲,即使有雄性個體的種,其雄性個體僅在年週期的一定時間內出現,因此輪蟲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孤雌生殖,或配合以有性生殖。
輪蟲的雄性個體很小,最小的僅為雌體體積的1/10,雄性個體的一些結構如泄殖腔、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均退化消失。一般具有一個囊狀的精巢及一具纖毛的輸精管,以生殖孔直接開口在身體後端(圖7-11)。在輸精管的兩側有一對前列腺,輸精管的末端形成陰莖。
在某些輪蟲雌性生殖系統包括有兩個生殖腺(雙巢類),它是由單層合胞上皮細胞包圍的一個囊,內有卵巢及卵黃腺,卵黃腺產生的卵黃可直接供給卵。每個生殖腺有一短的輸卵管,分別開口到泄殖腔。還有一些種類只有一個生殖腺(單巢類)及一個生殖管,每個雌蟲可產卵8—20粒。有雄蟲的種,雄蟲出現後需交配授精(圖7-11),如晶囊輪蟲(Asplanchna)。也有一些種是皮下授精(hypodermic impregnation)。
雙巢類的一些種輪蟲,沒有雄蟲,因此完全行孤雌生殖。單巢類的輪蟲,具有雄性個體,行孤雌生殖及有性生殖。通常在外界環境適宜時,雌蟲行孤雌生殖,由雌性個體產生大而卵殼較薄的卵,這種卵成熟過程中不發生減數分裂,稱為非需精卵(amicticegg),它可以很快地發育成雌性個體,這種雌體又行孤雌生殖,稱非混交雌體(amictic female)(圖7-12)。如此重複可行許多代孤雌生殖。當外界環境發生改變或有其他刺激時,輪蟲種羣中會出現混交雌體(mictic female),它產生小型的卵,卵殼亦薄,這種卵在成熟過程中經過了減數分裂,稱需精卵(mictic egg),需精卵如果不受精,則孵化成雄性,雄蟲的壽命很短。卵如果受精,則發育成一個具厚卵殼的休眠卵(resting egg)。休眠卵可以對抗各種不良環境長達數月之久,待環境轉好時,再孵化成非混交雌蟲,它又開始孤雌生殖。
單巢類這種生殖與生活史方式,無疑是對淡水生活的一種適應,是調節其種羣數量的一種方式。在環境有利時,輪蟲行孤雌生殖,以迅速增加種羣數量;當環境不利時,出現雄蟲,行交配生殖,形成休眠卵以對抗惡劣環境。其混交個體的出現可以受温度、光照、水質、食物及種羣內的密度等各種因素所誘導。有性生殖在一年中可以出現一次到多次,同一水域中同種輪蟲可以出現一次到多次數量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