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輔處彝族苗族鄉

鎖定
輔處彝族苗族鄉,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地處赫章縣西部,東與雙坪彝族苗族鄉接壤,南連鐵匠苗族鄉,西鄰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街鄉,北接德卓鄉 [1]  行政區域面積82.61平方千米。 [3] 
戰國時期,輔處彝族苗族鄉境域屬夜郎管轄;1992年1月,撤區設輔處彝族苗族鄉。 [1]  截至2018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户籍人口為17526人。 [3]  截至2020年6月,輔處彝族苗族鄉轄3個社區、6個行政村, [2]  鄉人民政府駐輔處社區街上組。 [1]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財政總收入213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60萬元,增值税134萬元,企業所得税19萬元。 [1]  2018年,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工業企業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2個。 [3] 
中文名
輔處彝族苗族鄉
別    名
輔處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
地理位置
赫章縣西部
面    積
82.61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輔處社區街上組
電話區號
0857
郵政區碼
553204
車牌代碼
貴F
人    口
17526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輔處彝族苗族鄉建置沿革

輔處彝族苗族鄉人民政府
輔處彝族苗族鄉人民政府(1張)
戰國時期,輔處彝族苗族鄉境域屬夜郎管轄。
秦漢時,屬漢陽縣。
民國時期,屬威寧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赫章縣可樂區。
1953年3月,成立輔處鄉。
1961年9月,成立輔處公社。
1984年3月,改輔處鄉。
1992年1月,撤區設輔處彝族苗族鄉。 [1] 

輔處彝族苗族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轄9個行政村:拖二、輔處、楊家溝、開嘎、興旺、營塘、幸福、茶花、葛布,下設57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輔處彝族苗族鄉轄3個社區、6個行政村, [2]  鄉人民政府駐輔處社區街上組。 [1] 
輔處彝族苗族鄉區劃詳情
輔處社區
拖二村
茶花村
開嘎社區
楊家溝村
營塘村
興旺社區
幸福村
葛布村

輔處彝族苗族鄉地理環境

輔處彝族苗族鄉位置境域

輔處彝族苗族鄉地處赫章縣西部,東與雙坪彝族苗族鄉接壤,南連鐵匠苗族鄉,西鄰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街鄉,北接德卓鄉 [1]  行政區域面積82.61平方千米。 [3] 
輔處彝族苗族鄉

輔處彝族苗族鄉地形地貌

輔處彝族苗族鄉地處雲貴高原,地勢略東高西低,最高點位於茶花村立碑丫口,海拔2276米;最低點位於上游水庫,海拔1739米。 [1] 

輔處彝族苗族鄉氣候

輔處彝族苗族鄉多年平均氣温13℃,1月平均氣温-1℃,極端最低氣温-4.2℃(1977年1月25日);7月平均氣温24.7℃,極端最高氣温40.1℃(1969年7月20日)。平均氣温年較差25.7℃。生長期年平均250天。無霜期年平均235天,最長240天,最短2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小時,年總輻射133.3千卡/平方釐米。0℃以上持續期323天(一般為2月15日至次年1月10日)。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215.4毫米(1965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50毫米(1981年)。 [1] 

輔處彝族苗族鄉水文

輔處彝族苗族鄉境內河道屬烏江水系。橫江自拖二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境內河道長12千米,流域面積120平方千米。 [1] 

輔處彝族苗族鄉自然災害

輔處彝族苗族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低温、霜凍、雷擊等。雹災平均3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冰雹災害發生在1990年6月15日,降雹時間約20分鐘,涉及境內開嘎、輔處、興旺、營塘、楊家溝5個村,受災面積達2025畝。旱災平均4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985年4月7日,造成0.45萬畝馬鈴薯受災,減產70萬千克。洪澇平均4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75年7月12日,造成0.25萬畝馬鈴薯受災,減產250噸。 [1] 

輔處彝族苗族鄉自然資源

輔處彝族苗族鄉境內地下礦藏主要為煤炭、銅礦。其中煤炭儲量1億噸,地質儲量0.75億噸,可採儲量為0.55億噸;銅礦儲量0.05億噸,地質儲量0.035億噸,可採儲量0.015億噸。耕地面積11725畝,其中旱地11335畝,水田390畝。 [1] 

輔處彝族苗族鄉人口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總人口16449人。另有流動人口3632人。總人口中,男性8695人,佔52.86%;女性7754人,佔47.1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475人,佔75.8%;有彝族等少數民族3974人,佔24.2%。超過2000人的少數民族彝1個民族,達2377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59.8%。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0‰,人口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長率3.8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9人。 [1] 
截至2018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户籍人口為17526人。 [3] 

輔處彝族苗族鄉經濟

輔處彝族苗族鄉綜述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財政總收入213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60萬元,增值税134萬元,企業所得税19萬元。 [1] 
2018年,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工業企業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2個。 [3] 

輔處彝族苗族鄉農業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完成農業總產值5969萬元。 [1] 
輔處彝族苗族鄉糧食作物以馬鈴薯、玉米為主。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生產糧食4867噸,其中馬鈴薯3100噸,玉米1367噸。主要經濟作物為烤煙。2011年,烤煙種植面積3993畝,產量90萬擔。 [1] 
輔處彝族苗族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生豬飼養量7950頭;羊飼養量6250只,年末存欄4592只;牛飼養量3680頭,年末存欄3125頭;家禽飼養量18530羽,年末存欄15976羽。2011年,生產肉類1012噸,其中豬肉835噸,羊肉66噸,牛肉61噸;禽蛋47噸;畜牧業總產值2367萬元。 [1] 

輔處彝族苗族鄉工業

輔處彝族苗族鄉形成以建築材料生產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工業總產值達到206萬元,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33%。2011年,工業企業1家,職工12人;實現工業增加值48萬元,比上年增長30.3%。 [1] 

輔處彝族苗族鄉商業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商業網點30個,職工65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0.015億元,比上年增長5%;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024億元。 [1] 

輔處彝族苗族鄉金融業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328.02萬元,比上年增長39.11%;各項貸款餘額2404.51萬元,比上年增長43.73%。 [1] 

輔處彝族苗族鄉社會事業

輔處彝族苗族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8人,專任教師1人;小學9所,在校生2628人,專任教師10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47人,專任教師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57.7萬元,比上年增長5.2%。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63.7%,比上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 [1] 

輔處彝族苗族鄉文化事業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場所6個;農家書屋6個,藏書1.1萬多冊。 [1] 

輔處彝族苗族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0個,其中衞生院1所,村級衞生室9個;病牀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47張,固定資產總值71.5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8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242人,參合率95%。 [1] 

輔處彝族苗族鄉社會保障

2011年,輔處彝族苗族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3户,人數18人,支出25212元,比上年增長4.99%;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人次,支出0.054萬元,比上年增長22.2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314户,人數4549人,支出282.3331萬元,比上年增長40.1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人,支出0.45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1人,支出0.723萬元,比上年增長33.33%;農村醫療救助2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549人,共支出13.647萬元,比上年增長15%。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人,撫卹事業費支出7.6098萬元,比上年增長5%。敬老院1家,牀位2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慈善工作站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5萬元,接收捐贈衣被0.018萬件,使180人(次)困難羣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07萬元,比上年增長10%;基金支出合計2.07萬元,比上年增長10%。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0.3669萬人,參保率49.86%。 [1] 

輔處彝族苗族鄉郵政電信

2011年末,輔處彝族苗族鄉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户50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12%;移動電話用户1600萬户;寬帶接入用户150萬户。 [1] 

輔處彝族苗族鄉交通

輔處彝族苗族鄉境內有縣鄉級財鐵柏油路、媽可柏油路經過,其中財鐵柏油路境內長23.5千米,媽可柏油路境內長4千米。

輔處彝族苗族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輔處彝族苗族鄉因彝語“補吐”音譯而得名。意為管理者之地。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丁治學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 貴州省卷 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1122-1123.
  • 2.    輔處彝族苗族鄉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1-04]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 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