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載漪

鎖定
愛新覺羅·載漪(1856年8月26日-1923年/1927年),清朝宗室,道光帝旻寧之孫,惇親王奕誴之子,後過繼瑞敏郡王奕誌(嘉慶帝四子瑞親王綿忻子)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義和團事變禍首之一。
載漪是光緒帝的堂兄弟。嫡福晉是員外郎紹昌之女伊爾根覺羅氏,生長子溥僎;繼福晉為和碩阿拉善親王貢桑珠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生次子溥儁。
1899年,慈禧冊立載漪的十五歲兒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義和團事變後,載漪在八國聯軍的禍首名單上。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1917年,借張勳復辟之機,載漪才重獲自由。
全    名
愛新覺羅·載漪
封    號
端郡王 [10]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日期
1856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
1923年1月10日(一説1927年) [2]  [4] 
最高官職
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軍機大臣 [9] 
旗    籍
滿洲鑲白旗

愛新覺羅·載漪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載漪朝中升遷

載漪之父奕誴出繼惇親王綿愷,因襲惇親王爵位。咸豐七年(1857年)六月,載漪獲賞頭品頂戴。
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奉旨過繼與瑞敏郡王愛新覺羅·奕誌為嗣。同年六月承襲多羅貝勒。
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賞戴三眼花翎。
同治十年(1871年),清廷命載漪以惇親王子後嗣為奕志的後嗣,襲貝勒爵位。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因同治帝大婚,賞載漪食貝勒全俸。 [11]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加恩在乾清門前行走,是年六月挑在御前行走,九月派充前引大臣。
光緒五年(1879年)十二月,管理虎槍營事務。
光緒七年(1881年)四月,補授鑲紅旗總族長。
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授正黃旗漢軍都統,十月授專操大臣。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管理新營房大臣,四月派出壓馬大臣,是月賞穿黃馬褂
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補授管宴大臣。
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補授十五善射大臣。
光緒十五年(1889年)四月,賞加郡王銜,六月補授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八月補授閲兵大臣。 [12]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管理行營事務大臣,三月署理鑲白旗滿洲都統並稽查七倉事務,十月稽查火藥局,十一月署理鑲藍旗漢軍都統。
光緒十七年(1891年)正月,派出查城大臣,九月署理正藍旗漢軍都統,十月署理新營房事務,十一月管理上虞備用處事務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並調補正黃旗領侍衞內大臣,十二月補授後扈大臣。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六月,稽查火藥局,閏六月調補鑲藍旗滿洲都統,七月補授崇文門正監督,十九年六月管理新舊營房事務,八月補授宗人府左宗人,九月補授御前大臣管理左翼覺羅學事務。
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奉懿旨:“本年予六旬慶辰,允宜特沛恩綸,延釐中外,懋賞之典,首重親賢,載漪着晉封端郡王(本應為瑞郡王,因擬旨疏忽而錯寫成端郡王,此後因襲 [5]  )。“七月管理神機營事務,十一月管理火器營事務。 [2] 

愛新覺羅·載漪扶子為儲

載漪之子溥儁 載漪之子溥儁
載漪“自幼好武,在率領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神機營時顯示了一定的才幹,不像當時一般親郡王那樣都鑽營文職”。他的這種特殊性格無疑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關注。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載漪的政治生涯中是個尤為關鍵的年份,戊戌變法中,在帝黨後黨的激烈衝突中,載漪堅定地站在後黨一翼,向慈禧太后顯示了自己的忠心。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雲:戊戌政變前夕,“慶邸(慶王奕劻)、端邸(載漪)同赴頤和園,哭請太后訓政,且言伊藤(博文)已定初五日覲見,俟見,中國事機一泄,恐不復為太后有矣!”此説如果屬實,那麼載漪便是策動政變的重要建謀人。載漪在戊戌時到底起何種作用,現在還看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他是擁護慈禧反對光緒的比較強硬的人物。戊戌政變剛一發生,康有為曾在上海同英國領事班德瑞(Baurne)有過一席談話,列舉了後黨最重要的6個人,載漪亦在其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的政策有了重大改變,一是對帝黨與維新派推行變法的逆反,清中央的施政急劇轉向保守復舊;二是對漢人產生重大疑忌,祺祥政變後奉行了幾十年的滿漢平衡方針出現傾斜。此一階段,慈禧倚重的滿人主要有三個,榮祿、奕劻、載漪。但榮祿非皇族,奕劻非皇室近支,且二人對待洋人及光緒帝廢立等問題上與慈禧太后意見不盡一致。載漪卻適逢其機,日漸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先後接管京師軍務和總理衙門,集軍事外交大權於一身,成為後黨集團中位列慈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勢人物。再有,在政治傾向上,載漪強烈仇外,排斥漢人,顢頇保守,屬極端頑固派,扶植他有利於慈禧玩弄頑固派與洋務派之間的平衡。
在家族關係上,載漪原為惇親王奕誴次子,後過繼給瑞敏郡王奕誌為嗣,與兩門宗室有關係;其兄弟貝勒載濂、輔國公載瀾在朝中也都有一定勢力。載漪兄弟又都具有相當的政治野心,從戊戌政變後開始,與大學士徐桐、承恩公崇綺、莊王載勳、軍機大臣剛毅、尚書啓秀等人,以廢帝立儲為宗旨,逐步形成了一個廢立派,慈禧援引此派,與軍機大臣榮祿、世鐸、總理衙門大臣奕劻、帝師孫家鼐及督撫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陶模等結成的反廢立派抗衡,具有一定實力。
最後,載漪“少不讀書”,“愚而不學”,較易於控制。凡此種種,或許都是慈禧之所以考慮載漪父子的原因。載漪還拉攏太監李連英等,經過一番密謀策劃之後,慈禧乃於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冊立載漪次子、光緒堂侄溥儁為“大阿哥’,繼嗣同治帝為子,以為將來繼承帝位地步。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旦,由溥儁代表光緒帝於大玄高殿、奉先殿行禮,是為“己亥建儲”。 [6-7] 

愛新覺羅·載漪撫拳滅洋

在己亥建儲過程中,列強不表支持,甚至出而反對。這樣,慈禧太后、載漪及其黨羽對列強產生了仇恨而思報復。他們認為“洋人勢焰不可長,穴驅洋人而復舊制”。載漪更夢想當攝政王,所以“極恨洋人,思伺時報此仇”。其時,適逢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的口號興起于山東,這就給予載漪借用義和團之力,作為報復列強,扶立溥儁接位的極好機會。
載漪與義和團最早的直接接觸,正是冊立溥儁為“大阿哥”之際。他的師傅是一個來自山東的秀才,而他同時也參與了義和團,有一天載漪跟他談及西方列強幹涉中國內政、反對擁立溥儁,秀才就趁機推薦了義和團。載漪趕緊讓他找幾個拳民來試試御槍之法,看了後就信了義和團。這時,以“助拳滅洋”著稱的卸任山東巡撫毓賢來京陛見,經常與載漪等密商“撫拳滅洋”,毓賢極力稱讚義和團忠勇可恃,使載漪深信不疑,載漪乃據以上奏。從而,載漪公開鼓吹“撫拳滅洋”,並令其所統率的虎神營練習義和拳術,成為北京最早練習此術者。慈禧太后本不相信義和團,載漪等勾結李連英採取多種方式“潛移慈意”,使慈禧太后由不相信到懷疑,從懷疑到一定程度的相信。
在上述情況下,載漪躊躇滿志,形成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撫拳滅洋”集團。這個集團以頑固派和某些皇室成員為骨幹,其主要成員有剛毅、徐桐、載勳崇綺、啓秀、載瀾、董福祥趙舒翹等人。剛毅素來依附載漪,己亥建儲後,更加親近載漪,爭擁立大功,乃在慈禧面前“力引載漪居要職”。時人評論載漪集團“撫拳滅洋”時説:“剛毅非端邸不能成其惡,而端邸亦非剛毅不能濟其兇”。徐桐雖以頑固道學著名,但名位慾望都甚強烈,強烈支持己亥建儲,他又是溥儁的師傅,—‘心充當帝王師,故日益親近載漪。同時,由於徐桐深得慈禧信賴,載漪也要引以為援,彼此相互拉攏。其他的人,不只和載漪的思想、主張一致,而且他們之間不是親屬、姻戚,就是親近者。因此,在慈禧默許或支持下,這羣頑固、落後和妄自尊大的貴族官僚,彼此結成一團,都期待在扶立溥儁即位而“滅洋”的活動中立下汗馬功勞,故而聚集在載漪周圍。

愛新覺羅·載漪攫取重權

己亥建儲後,載漪日益驕橫,他“挾貴倚勢,盛氣凌人,漢大臣中稍有才具者必遭忌克”。當時,“朝中視線均集中於該邸。滿大臣中竟有先遞如意,希冀他日恩寵者”。加以載漪以御前大臣和遵諭照料溥儁讀書時在皇宮的機會,與李連英沆瀣一氣,朝夕盤旋於慈禧左右,更加無所顧忌,為所欲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間,義和團已發展到了北京附近,列強也於月底派軍入京護衞使館。載漪乃通過其黨羽趙舒翹和順天府尹何乃瑩於五月初三日(5月30日)聯名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對於義和團“不如撫而用之”“化私忿而為公義”的主張。這個奏摺為正式招撫義和團定了基調。
慈禧太后又於初八(6月4日)、初十(6月6日)先後派遣趙舒翹、何乃瑩與剛毅前往北京附近之涿州一帶“審察”義和團。明為“審察”,實為招撫。剛毅等一行的結論是“宜撫不宜剿”。十三日(6月9日),慈禧召集宮廷秘密會議。在會上,載漪力言對義和團“斷不可剿辦”。當即議定“招撫團民用以抗洋”。至此,載漪達到了他蓄謀已久的初步目的。
為了發展這一有利形勢,載漪利用慈禧太后對他的寵信,進而攫取了一系列重要職權。會議次日,載漪取得了管理總理衙門大權,其黨羽啓秀、溥興也同時進入該衙門行走。同日,調董福祥甘軍從南苑進駐京城。二十二日(6月18日),令載漪與徐桐、崇綺等辦理軍務。此時,載漪“有請無不從”,出現了“政在軍府,高下任心”的情況。一時間,載漪集團幾乎攫取全部軍事、外交和政務大權,權勢赫赫達到了頂點。五月初一日(5月28日)之前,載漪就在王邸舉行宴會,邀請團民首領商議,準備“率領團民,揭旗以入內城之事”。十三日(6月9日)宮廷會議之後,載漪、剛毅等把京南團民引導進京。十七日(6月13日),載漪“召見各師兄,團由是張揚街市”。十八日,數千拳民從剛毅入京。二十日,剛毅、董福祥受慈禧太后之命將義和團招募成軍,招撫局面正式出現。 [7] 

愛新覺羅·載漪引發國變

載漪招撫義和團入京之際,正是八國聯軍侵入華北之時。慈禧太后於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6月16至19日),連續召開王公大臣御前會議,商討對策。會上,載漪等極力主張借拳民之力以抗聯軍,反對派吏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和太常寺卿、總理衙門大臣袁昶等堅主“剿拳和洋”,兩派針鋒相對,爭論激烈。
載漪聲稱:“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恨。”他説:“義民起田間,出萬死不顧一生,以赴國家之難,今以為亂欲誅之,人心一解,國誰與圖存?”併力薦董福祥堪任統帥。“諸王貝勒及崇綺等二十餘人痛哭合詞面奏,雲非戰不可,皆主端邸之説”。載漪儼然以抗戰領袖自居,狂妄已極。他當面呵斥軍機大臣王文韶,怒責袁昶。許景澄等“所奏不合”,罵立山為漢奸,甚至對光緒帝也出言不遜,使光緒“嘿笑”而不知所措。在會議進行中,摸透了慈禧太后內心深處的載漪竟然偽造了一個列強要慈禧太后“歸政”的照會。這個照會果然激怒了慈禧太后,當即悲憤地向臣下宣佈決定向列強宣戰。
接着,載漪就於二十四日(17日)趕緊派遣董福祥甘軍,奔赴京津鐵路沿線抵禦入侵的西摩聯軍。袁昶、許景澄企圖挽救這種局面,阻止甘軍與聯軍對陣,面懇載漪收回成命,載漪不屑一顧。二十三日(19日),載漪請攻使館,慈禧太后批准。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慈禧正式發佈上諭,宣佈向列強宣戰,並命令各省督撫招集團民,共御外敵。載勳、剛毅奉命為辦理義和團大臣,設總壇口於載勳王邸。載漪則早巳於王邸設立神壇,“朝夕必拜”,並以團民為護衞。這次宣戰,“始也端王主之,四朝聽之”。表面看來,載漪似乎是依靠義和團而抵抗外來侵略,其實他的出發點,只是為了“使館朝夷,皇位夕易”的篡位奪權目的。
是時,載漪的盲目排外情緒與專橫跋扈作風惡性發展。甘軍殺死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神機營殺德國公使克林德,都和載漪分不開。義和團把東交民巷改為“切羊雞鴨街”,據説也是奉“內廷傳諭”所致,“殆亦漪、瀾輩矯詔行之”。他還宣佈擒殺洋人不分軍民者獎。載漪的這些言行,對本來就有濃厚盲目排外情緒的義和團民,不啻火上加油。載漪在煽動盲目排外的同時,對內更加結納朋黨,打擊異己。順天府尹何乃瑩因迎合載漪主張,立即提升為左副都御史。給事中王培佑因助拳有功,擢升為順天府尹。步軍統領崇禮與載瀾有矛盾,適逢崇禮把維持市面的部分責任推諉給順天府尹陳夔龍,載漪以“有間可乘”,立以載勳代崇禮為步軍統領。旦更為突出的是,載漪製造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的聳人聽聞事件。先在民間製造“皇上私通外國,必殺無赦”,“先殺貪宮,次殺不孝”等輿論。到了五月二十九日(6月25日),他與載勳率領團民六十令人進入皇宮,以查驗“二毛子”為名,大有弒君之意。同時他奏請要殺李鴻章等“虎”與“羊”。之後,載漪等又在慈禧支持或默許下,接連殺戮了許景澄、袁昶、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前户部尚書立山等五大臣。在義和團高潮期間,載漪幾手一手遮天,挾團民以白重,有的史料説:“太后意不可者,輒矯擅行之。且怵孝欽曰:‘京師安危操於拳眾,不徇其意,則將殺盡都人。雖宮中亦不免。’”這些話可能有點誇張,但載漪驕橫大體屬實。
但是,宣戰不過三天,慈禧太后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改戰為和,改撫為剿。只是戰與撫的局面已經形成,外表上不宜驟變,只能採取緩變以扭轉局勢的策略。慈禧這個策略的執行者為軍機大臣武衞軍統帥榮祿。榮祿成了對載漪或董福祥起牽制作用的僅有人物。但是載漪也不失時機進行反擊。比如,當二十九日,載漪率團民在皇宮追殺“一龍”之後,慈禧很生氣,命令榮祿立即停攻使館區。但是,停火不過半天,到了深夜,裁漪又突破榮祿的限制,發動了進攻。
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北京淪陷。載漪隨慈禧西逃。由於載漪的所作所為是依靠慈禧的支持或遵照其旨意行事的,因此,即使在北京淪陷後,載漪仍不失為她的親近者,八月初一日(8月25日),載漪被她任命為軍機大臣。旋以封疆大吏和列強的壓力,才於閏八月初二日(9月26日)免去其軍機大臣官職。載漪逃亡到西安後,權柄雖已削除,但仍然“怙勢恣睢如故”。 [7] 

愛新覺羅·載漪晚年失勢

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載漪被列為“禍首”,因系皇族之故,免其死刑,於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1900年11月13日)被革去爵位,發配新疆,永遠監禁。當他被懲之後,擔心溥儁也在“懲兇”之列而焦急不安,及瞭解沒有溥儁而大為高興,期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但是溥儁也於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1901年11月30日)被革去皇子稱號。載漪的黃粱美夢至此全成泡影。
由於載漪是皇室成員,且已無權無勢,永遠監禁新疆的處分執行情況,列強也就沒有深究了。載漪及其親屬,初寄居於妻家蒙古阿拉善王籬下。宣統元年(1909年)其妻病歿,遷居蘭州,依靠親友接濟為生。
民國初年,載漪貧困更甚,袁世凱每月予以二百銀元接濟。之後,隨侍的長子、兒媳均先後歿於蘭州,約在民國六年(1917年)返回北京,依靠親友為生。 [7] 

愛新覺羅·載漪歷史評價

慈禧太后:①包藏禍心,凱翩非望,反覆狡詐。②拳匪之亂,肇釁列邦……推究變端,載漪實為禍首。
康有為:那拉後、端王、慶王、榮祿、剛毅、趙舒翹,此六人者結通團匪,以戕殺西人,欲拳之平,非去主使拳匪、任用拳匪之人不可。 [3] 
陳夔龍:①少不讀書,剛愎自用。②愚而不學,驕盈特甚。 [1] 

愛新覺羅·載漪軼事典故

載漪在中國武術史上也留下一頁:楊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等多位著名武術家曾被其聘於府上任教,吳氏太極拳祖師吳全佑即為端王府侍衞出身,在載漪引薦下跟從楊露禪學習才有日後吳氏家族開宗立派。

愛新覺羅·載漪人際關係

(以上參考資料 [2] 

愛新覺羅·載漪逝世爭議

載漪的逝世年份具有爭議,據其孫子毓運的《記祖父端郡王載漪庚子被罪後的二十餘年》記載,愛新覺羅·載漪於1927年逝世 [4]  。據《愛新覺羅宗譜》記載,愛新覺羅·載漪於1923年1月1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逝世 [2] 

愛新覺羅·載漪史料索引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8] 

愛新覺羅·載漪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
  • 2.    常林.《愛新覺羅宗譜》甲冊:學林出版社,1998年:第61—65頁
  • 3.    《拳匪頭王培佑超升京尹論》
  • 4.    《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文史資料選輯 第120輯[M],1990,第169頁
  • 5.    沈渭濱.《晚清女主 細説慈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3頁
  • 6.    郭衞東.載漪與慈禧關係考——兼與廖一中先生商榷[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06):50-53.
  • 7.    廖一中.《載漪》,《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3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59頁
  • 8.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8-12]
  • 9.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二十六年,義和拳亂起,載漪篤信之,以為義民,亂遂熾。五月,命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義和拳擊殺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復及德國使臣克林德,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八月,諸國聯軍自天津逼京師,上奉太后出狩,載漪及溥儁皆從。次大同,命載漪為軍機大臣,未逾月罷。
  • 10.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十年,命以惇親王子載漪為奕志後,襲貝勒。同治十一年,大婚,命食貝勒全俸。光緒十五年,加郡王銜。十九年九月,授為御前大臣。二十年,進封端郡王。
  • 11.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十年,命以惇親王子載漪為奕志後,襲貝勒。同治十一年,大婚,命食貝勒全俸。
  • 12.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 :光緒十五年,加郡王銜。十九年九月,授為御前大臣。二十年,進封端郡王。循故事,宜仍舊號;更曰端者,述旨誤,遂因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