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軟秧歌

鎖定
軟秧歌流傳於懷安縣第六屯鄉第九屯村及陽河岸的傳統戲曲劇種,興起於光緒年間,其表演藝術中揉進了晉、冀、蒙三省多種地方戲的特色,唱腔舒緩,特點較“軟”,被認為不能敬神,當地藝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個“軟”字,故稱“軟秧歌”。
軟秧歌劇目原有四十餘出,流傳的有《字差》、《四玉帶》、《五玉帶》、《七人賢》、《借冠子》、《鎖王束》、《吃盒子》、《豬八戒成親》、《打一棒》、《破掛》、《吃瓜》、《白花過年》、《李三娘推磨》等二十六出。軟秧歌唱腔詞多由民歌歌詞組成,語句精練生動,爽快流利,富有農民感情,原有唱腔的下句結尾都有“哎嗨”二字,現已退化沒有了。唱腔有十種分別為扭子腔、緊扭子腔、三性腔、山坡謠、墳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過街大腔、哈兒大腔、緊流水。軟秧歌音樂曲牌都借鑑於晉劇曲牌,文武場樂器也與晉劇相同,演員演唱時從一種唱腔轉化為另一種唱腔時必須另起鼓點,相互之間不能直接過渡轉化。
軟秧歌樂器方面基本上同於晉劇,有大弦、三絃、二胡、笛子、板鼓、大鑼、鐃鈸、軟鉸子、手鑼,其中主要打擊樂器是軟鉸子。
中文名
軟秧歌
分    類
戲曲、傳統戲劇
地    區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
遺產編號
1—5—18
申報日期
2007年
申報單位
張家口懷安縣
遺產級別
詳細介紹
軟秧歌作為懷安縣當地獨有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對懷安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人民羣眾素質的全面發展,起着積極重要的推動作用。第六屯鄉政府非常重視對軟秧歌的保護與傳承,利用過年、重大節日以及農閒時間組織羣眾排練軟秧歌節目,軟秧歌基本上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態。
但是隨着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大量傳統民俗及節日觀念日益淡化,軟秧歌生存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日漸惡劣,能參加願意參加軟秧歌排練、演出等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大量絕技難以得到傳承,隨着軟秧歌老藝人相繼謝世,而年輕人只能免強維持,難以發展創新,軟秧歌這門珍貴的傳統戲曲種類瀕臨斷檔危險。現代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軟秧歌的內容、表現形式等很難適應這樣的變化,再之演出次數不斷減少,演員也相應減少,本地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對家鄉戲曲軟秧歌的興趣越來越淡漠,甚者一無所知或略知一二,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河北地方戲——懷安軟秧歌,流傳於懷安縣第六屯鄉第九屯村及陽河岸,興起於光緒年間,其表演藝術中揉進了晉、冀、蒙三省多種地方戲的特色,唱腔舒緩,特點較“軟”,被認為不能敬神,當地藝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個“軟”字,故稱“軟秧歌”。
軟秧歌劇目原有四十餘出,流傳的有《字差》、《四玉帶》、《五玉帶》、《七人賢》、《借冠子》、《鎖王束》、《吃盒子》、《豬八戒成親》、《打一棒》、《破掛》、《吃瓜》、《白花過年》、《李三娘推磨》等二十六出。軟秧歌唱腔詞多由民歌歌詞組成,語句精練生動,爽快流利,富有農民感情,原有唱腔的下句結尾都有“哎嗨”二字,已退化沒有了。唱腔有十種分別為扭子腔、緊扭子腔、三性腔、山坡謠、墳腔、咳咳腔、苦腔(又名四眼大腔)、過街大腔、哈兒大腔、緊流水。軟秧歌音樂曲牌都借鑑於晉劇曲牌,文武場樂器也與晉劇相同,演員演唱時從一種唱腔轉化為另一種唱腔時必須另起鼓點,相互之間不能直接過渡轉化。
軟秧歌樂器方面基本上同於晉劇,有大弦、三絃二胡、笛子、板鼓、大鑼、鐃鈸、軟鉸子、手鑼,其中主要打擊樂器是軟鉸子。
軟秧歌作為懷安縣當地獨有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對懷安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人民羣眾素質的全面發展,起着積極重要的推動作用。第六屯鄉政府非常重視對軟秧歌的保護與傳承,利用過年、重大節日以及農閒時間組織羣眾排練軟秧歌節目,軟秧歌基本上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態。
但是隨着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大量傳統民俗及節日觀念日益淡化,軟秧歌生存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日漸惡劣,能參加願意參加軟秧歌排練、演出等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大量絕技難以得到傳承,隨着軟秧歌老藝人相繼謝世,而年輕人只能免強維持,難以發展創新,軟秧歌這門珍貴的戲曲種類瀕臨斷檔危險。現代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軟秧歌的內容、表現形式等很難適應這樣的變化,再之演出次數不斷減少,演員也相應減少,本地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對家鄉戲曲軟秧歌的興趣越來越淡漠,甚者一無所知或略知一二,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