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鎖定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Best Chinese Universities Ranking),前稱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是由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軟科)發佈的年度中國大學排名,首次發佈於2015年。 [1]  排名依託軟科自主研發的高等教育評價專利技術和“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台”的數據支持,設置十個評價模塊,細分36個評價維度,使用百餘項評價指標,涉及數百個評價變量。 [2]  [23]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將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2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設置了1個主榜(綜合性大學排名)、6個單科性大學排名、2個非公辦大學排名,以及藝術類高校名單。 [2-3]  [23] 
軟科創始人程瑩介紹,“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導向是反映當前中國高校的核心使命,迴應外部羣體對大學的價值期待,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突出強調服務國家是軟科排名指標體系的兩個最重要特點。” [4] 
2024年4月18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佈“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27] 
中文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外文名
Best Chinese Universities Ranking
別    名
軟科中國最好大學排名
首次發佈時間
2015年 [5] 
發佈週期
年度發佈
發佈單位
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 [1]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社會影響

軟科旗下擁有眾多在國內外具有深遠影響力和業內認可度的排行榜,2003年首次發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大學排名之一 [6-7]  。ARWU多次被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官方報道和應用 [8-9] 曼徹斯特大學西澳大學等世界名校也將提升ARWU排名定為學校戰略規劃的明確目標 [10-12] 
軟科每年定期發佈的中國大學排名、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等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內權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13-15]  ,排名指標和方法的客觀性和説服力得到了國內高等教育著名專家的公開高度認可 [12]  [16]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排名歷史

中國大學排名起步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出現過的排名有幾十個。但是由於方法不盡合理、排名過程透明度低等原因,中國大學排名一直飽受批評和質疑。 [17-18]  基於此情況,軟科即最好大學網在2015年首次發佈“2015中國最好大學排名”。 [5] 
2017年以來,國家實施的“雙一流”建設以及各地的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為高校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學校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日新月異。 [19]  與此同時,中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過度階段,高等教育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在持續變化,加上高考和招生改革正在各省陸續鋪開,學生擇校的考量因素和過程都變得更加複雜。 [20]  為了迴應形勢和需求的變化,向全社會提供更加及時、更加全面、更加細緻的高校可比信息,軟科以突出強調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為導向,依託“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台”的數百個監測變量構造了全新的排名指標體系,力求成為關於中國高校辦學水平最全面、最系統、最準確的排名評價。 [1]  [4] 
2020年,軟科首次將1200多所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3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同時,軟科對中國大學排名進行了重大革新和全面升級,基於軟科自主研發的高等教育評價專利技術和“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台”的數據支持構造了全新的指標體系。 [22] 
2022年,軟科在中國大學排名的服務社會模塊新增“服務平台”維度,將評價優良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以及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等服務社會重大平台納入評價。 [25] 
自2022年,“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不再對獨立學院單獨排名,已轉設為公辦高校的納入主榜或相應單科性大學排名,已轉設為民辦高校的納入民辦高校排名。 [23] 
2023年,軟科對中國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和內涵進行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各類專項工程、後期資助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納入科研項目的評價範圍;在"自科面上青年項目"和"社科一般青年項目"指標中分別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在"學科水平"模塊新增"雙一流學科數"和"雙一流學科精度"指標;此外,還新增了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全國教材建設獎等多個變量,評價變量總數比2022年增加了25個。 [26]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評價體系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源自自主研發的可視化評價專利技術,依託“大學360度數據監測平台”的大數據支持,設置辦學層次、學科水平、辦學資源、師資規模與結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高端人才、重大項目與成果、國際競爭力共十個評價模塊,細分36個評價維度,內嵌104項評價指標,涉及320個評價變量,是對中國大學辦學水平的立體化監測式評價。 [23]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遵循“全面評估、分類評價”的原則,針對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大學的特點,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進行排名。 [23] 
為進一步響應國家和地方對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緊迫需求,軟科在中國大學排名的服務社會模塊新增“服務平台”維度,將評價優良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以及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等服務社會重大平台納入評價,以體現高校產學研融合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條件能力。 [25]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過往排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4年

2024年4月18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佈“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蟬聯主榜(即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
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位居財經類大學排名榜首,北京外國語大學名列語言類大學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學佔據民族類大學排名首位,上海體育大學領跑體育類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27]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3年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蟬聯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
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位居財經類大學排名榜首,北京外國語大學名列語言類大學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學佔據民族類大學排名首位,上海體育學院領跑體育類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2023軟科綜合性大學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90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連續9年蟬聯全國三甲。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位列全國前五。其他位列全國前十名的大學依次為南京大學(第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華中科技大學(第八)、武漢大學(第九)、西安交通大學(第十)。
"雙一流"高校在排名中佔絕對優勢地位,百強高校中有90所為"雙一流"高校。第二輪"雙一流"新晉選手湘潭大學較2022年上升14名,位列全國第92名,大連海事大學上升11名,排在第99名。至此,"雙一流"高校在百強榜單中再增2所。
10所非"雙一流"高校憑藉強勁的綜合實力躋身百強,其中深圳大學(68名)、浙江工業大學(70名)、江蘇大學(78名)、揚州大學(81名)、南京工業大學(85名)位列前五。
"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10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將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4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軟科2023年對中國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和內涵進行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各類專項工程、後期資助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納入科研項目的評價範圍;在"自科面上青年項目"和"社科一般青年項目"指標中分別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在"學科水平"模塊新增"雙一流學科數"和"雙一流學科精度"指標;此外,還新增了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全國教材建設獎等多個變量,評價變量總數比2022年增加了25個。 [26]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2年

2022年4月19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佈“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中國10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將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2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蟬聯主榜(即綜合性大學排名)前三位。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位居財經類大學排名榜首,北京外國語大學名列語言類大學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學佔據民族類大學排名首位,上海體育學院領跑體育類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90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連續8年蟬聯全國三甲。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位列全國前五。其他位列全國前十名的大學依次為南京大學(第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華中科技大學(第八)、武漢大學(第九)、西安交通大學(第十)。 [25]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1年

2021年4月26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對象是國內1200多所本科層次的高校,為恰當反映高校在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上的差異、確保排名的公平性,軟科將1200多所高校劃分為綜合性大學、7類單科性大學、3類非公辦大學,採用差異化的指標體系分別排名。 [24] 
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20強
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清華大學
北京
969.2
2
北京大學
北京
855.3
3
浙江大學
浙江
768.7
4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723.4
5
南京大學
江蘇
654.8
6
復旦大學
上海
649.7
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577.0
8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574.3
9
武漢大學
湖北
567.9
10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537.9
11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522.6
12
中山大學
廣東
519.3
13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
518.3
14
四川大學
四川
516.6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513.8
16
同濟大學
上海
508.3
17
東南大學
江蘇
488.1
18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487.8
19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474.0
20
南開大學
天津
465.3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0年

2020年5月15日,軟科發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設置了1個主榜(綜合性大學排名)、6個單科性大學排名、3個非公辦大學排名,以及藝術類高校名單。 [2]  [21]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20強
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清華大學
北京
852.5
2
北京大學
北京
746.7
3
浙江大學
浙江
649.2
4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625.9
5
南京大學
江蘇
566.1
6
復旦大學
上海
556.7
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526.4
8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497.7
9
武漢大學
湖北
488.0
10
中山大學
廣東
457.2
11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452.5
12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450.2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445.1
14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
440.9
15
同濟大學
上海
439.0
16
四川大學
四川
435.7
17
東南大學
江蘇
432.7
18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409.7
19
南開大學
天津
402.1
20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395.6
2020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23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
283.6
2
46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206.7
3
47
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
205.8
4
59
中國醫科大學
遼寧
189.9
5
62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
187.7
6
75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
178.7
7
78
哈爾濱醫科大學
黑龍江
174.9
8
87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
169.7
9
93
中國藥科大學
江蘇
163.9
10
104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
154.9
2020軟科中國財經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30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266.1
2
36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244.3
3
4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239.6
4
52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227.0
5
67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210.8
6
70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
208.0
7
109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
178.8
8
114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
176.5
9
117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75.6
10
157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
156.2
2020軟科中國語言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70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
196.3
2
78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92.3
3
87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
189.2
4
107
外交學院
北京
175.0
5
132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廣東
163.1
6
137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
161.8
7
195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
139.7
8
244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124.2
9
260
大連外國語大學
遼寧
120.8
10
267
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
119.2
2020軟科中國政法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55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210.1
2
130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163.8
3
150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156.0
4
256
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
121.6
5
275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北京
118.1
6
297
西北政法大學
陝西
114.6
7
384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
102.2
8
420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北京
97.0
9
448
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
92.6
10
518
甘肅政法大學
甘肅
84.2
2020軟科中國民族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91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66.4
2
192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124.6
3
252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108.8
4
307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
99.4
5
356
雲南民族大學
雲南
94.0
6
373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
91.7
7
376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91.1
8
412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86.5
9
447
西藏民族大學
陝西
83.2
10
457
湖北民族大學
湖北
82.0
2020軟科中國體育類大學排名10強
排名
全國參考排名
學校名稱
省市
總得分
1
143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93.9
2
188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82.2
3
357
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
55.9
4
391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52.9
5
410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
50.7
6
419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49.4
7
421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
49.0
8
425
瀋陽體育學院
遼寧
48.8
9
480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44.8
10
508
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
42.2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排名方法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排名對象

“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排名對象是教育部最近一次公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辦學層次為本科,並且同時符合以下兩項條件的高校:
  • 2020年有本科畢業生;
  • 專任教師不少於100人。
教育部公佈名單後至今(截至2022年2月28日)已更名、轉設、終止辦學的高校,在排名中採用變更後的信息。此外,中國消防救援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因情況特殊暫未納入排名。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在教育部公佈名單中是一所高校,但它們各自獨立招生與辦學,因此作為三所學校分別計算排名。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了“轉為民辦、轉為公辦、終止辦學”的轉設路徑。自2022年,“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不再對獨立學院單獨排名,已轉設為公辦高校的納入主榜或相應單科性大學排名,已轉設為民辦高校的納入民辦高校排名。
“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最終排名對象共計1068所,其中公辦大學840所、民辦高校222所、中外合作辦學及內地與港澳台地區合作辦學6所。
由於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為保證高校之間的可比性和比較的公平性,“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設置了1個主榜(綜合性大學排名)、6個單科性大學排名、2個非公辦大學排名,以及藝術類高校名單,1068所高校根據學校性質和學校類型被分別納入到其中一個對應的排名或名單中。 [23]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分類
排名分類
排名對象
數量
備註
主榜(綜合性大學排名)
公辦綜合類、理工類、師範類、農業類、林業類高校
590所
-
醫藥類大學排名
公辦醫藥類高校
85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財經類大學排名
公辦財經類高校
55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語言類大學排名
公辦語言類高校
16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政法類大學排名
公辦政法類高校
33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民族類大學排名
公辦民族類高校
12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體育類大學排名
公辦體育類高校
14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合作辦學大學排名
中外合作辦學及內地與港澳台地區合作辦學高校
6所
計算全國參考排名
民辦高校排名
民辦高校(不含藝術類)
208所
-
藝術類高校名單
藝術類高校
49所
只呈現關鍵數據,不計算得分和排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指標體系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指標體系
模塊
維度
指標名稱
權重
模塊一:辦學層次
辦學層次
研本比
20
本專比
20
模塊二:學科水平
學科規模
碩士點數
10
博士點數
10
學科實力
國內頂尖學科Ⅰ
5
國內頂尖學科Ⅱ
5
國內一流學科Ⅰ
5
國內一流學科Ⅱ
5
國內優勢學科Ⅰ
5
國內優勢學科Ⅱ
5
學科精度
頂尖學科Ⅰ精度
5
頂尖學科Ⅱ精度
5
一流學科Ⅰ精度
5
一流學科Ⅱ精度
5
優勢學科Ⅰ精度
5
優勢學科Ⅱ精度
5
模塊三:辦學資源
收入水平
學校收入(總額)
20
學校收入(生均)
20
捐贈收入
社會捐贈收入(總額)
10
模塊四:師資規模與結構
師資規模
教師規模
10
師生比
10
師資結構
教師學歷結構
20
教師職稱結構
20
模塊五: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典型
模範先進教師(摺合數)
10
模範先進學生(摺合數)
10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課程名師(摺合數)
10
思政教育隊伍(摺合數)
10
思政教育基地(摺合數)
10
新生質量
生源質量
80
培養條件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總數)
10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生均)
10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總數)
10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生均)
10
規劃與馬工程教材(總數)
5
規劃與馬工程教材(生均)
5
國家教學名師(總數)
10
國家教學名師(生均)
10
教授授課率
10
授課教授比例
10
國家教學基地(摺合數)
10
國家教學基地(生均摺合數)
10
培養改革
國家教學成果獎(摺合數)
10
國家教學成果獎(師均摺合數)
10
在學成果
科創競賽獎(摺合數)
20
科創競賽獎(生均摺合數)
20
培養結果
本科畢業生就業率
20
本科畢業生深造率
20
本科生增值
20
傑出校友
造就學術人才(總數)
40
模塊六:科學研究
科研人力
科研人員規模(摺合數)
5
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總額)
20
科研經費(師均)
20
科研項目
自科面上青年項目(總數)
5
社科一般青年項目(總數)
5
國家科研項目(總數)
10
國家科研項目(師均)
20
科研成果
國際期刊論文(總數)
10
國際期刊論文(師均)
10
中文期刊論文(總數)
10
中文期刊論文(師均)
10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摺合數)
10
科研平台(師均摺合數)
10
模塊七:服務社會
科技服務
企業科研經費(總額)
10
企業科研經費(師均)
10
服務平台
服務社會基地(摺合數)
5
服務社會基地(師均摺合數)
5
專利成果
專利獲獎(摺合數)
5
專利獲獎(師均摺合數)
5
成果轉化
技術轉讓收入(總額)
5
技術轉讓收入(師均)
5
模塊八:高端人才
資深學術權威
資深學術權威(總數)
5
資深學術權威(師均)
5
中年領軍專家
中年領軍專家(總數)
5
中年領軍專家(師均)
5
青年拔尖英才
青年拔尖英才(總數)
5
青年拔尖英才(師均)
5
文科學術骨幹
文科學術骨幹(總數)
5
文科學術骨幹(師均)
5
國際知名學者
國際知名學者(總數)
5
國際知名學者(師均)
5
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總數)
25
高端人才(師均)
25
模塊九:重大項目與成果
重大項目
自科重大項目(總額)
5
自科重大項目(師均額度)
5
社科重大項目(摺合數)
5
社科重大項目(師均摺合數)
5
國家重大項目(摺合數)
10
國家重大項目(師均摺合數)
10
重大成果
國家重大獎勵(摺合數)
30
國家重大獎勵(師均摺合數)
30
教育部科學技術獎(摺合數)
5
教育部人文社科獎(摺合數)
5
教育部獎勵(摺合數)
10
教育部獎勵(師均摺合數)
20
模塊十: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程度
留學生比例
5
國際合作論文比例
5
國際影響力
國際期刊論文質量
10
國際期刊頂尖論文
10
論文被引總次數
10
世界一流標誌
校友獲國際權威獎(摺合數)
10
高被引科學家
20
Nature和Science論文(摺合數)
20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單科性大學排名)指標體系
模塊
維度
指標名稱
醫藥類大學
財經類大學
語言類大學
政法類大學
民族類大學
體育類大學
辦學層次
辦學層次
研本比
20
20
20
20
20
本專比
20
20
20
20
20
學科水平
學科規模
碩士點數
10
10
10
10
10
10
博士點數
10
10
10
10
10
10
學科實力
國內一流學科Ⅰ
5
5
5
5
5
5
國內一流學科Ⅱ
5
5
5
5
5
5
國內優勢學科Ⅰ
5
5
5
5
5
5
國內優勢學科Ⅱ
5
5
5
5
5
5
學科精度
一流學科Ⅰ精度
5
5
5
5
5
5
一流學科Ⅱ精度
5
5
5
5
5
5
優勢學科Ⅰ精度
5
5
5
5
5
5
優勢學科Ⅱ精度
5
5
5
5
5
5
師資規模與結構
師資規模
教師規模
10
10
10
10
10
10
師生比
10
10
10
10
10
10
師資結構
教師學歷結構
20
20
20
20
20
20
教師職稱結構
20
20
20
20
20
20
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典型
模範先進教師(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模範先進學生(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課程名師(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思政教育隊伍(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思政教育基地(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新生質量
生源質量
80
80
80
80
40
40
培養條件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總數)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生均)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總數)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生均)
10
10
10
10
10
10
規劃與馬工程教材(總數)
5
5
5
5
5
5
規劃與馬工程教材(生均)
5
5
5
5
5
5
國家教學名師(總數)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教學名師(生均)
10
10
10
10
10
10
教授授課率
10
10
10
10
10
10
授課教授比例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教學基地(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教學基地(生均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培養改革
國家教學成果獎(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國家教學成果獎(師均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在學成果
科創競賽獎(摺合數)
10
10
科創競賽獎(生均摺合數)
10
10
培養結果
本科畢業生就業率
20
20
20
20
20
20
本科畢業生深造率
20
20
20
20
20
20
本科生增值
20
傑出校友
造就學術人才(總數)
40
造就醫學人才(總數)
40
造就財經人才(總數)
40
科學研究
科研人力
科研人員規模(摺合數)
5
5
5
5
5
5
科研經費
科研經費(總額)
20
科研經費(師均)
20
科研項目
自科面上青年項目(總數)
5
5
社科一般青年項目(總數)
5
5
國家科研項目(總數)
20
10
20
20
10
20
國家科研項目(師均)
20
20
20
20
20
20
科研成果
國際期刊論文(總數)
10
10
10
10
國際期刊論文(師均)
10
10
10
10
中文期刊論文(總數)
10
10
10
10
10
中文期刊論文(師均)
10
10
10
10
10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科研平台(師均摺合數)
10
10
10
10
10
10
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總數)
50
25
高端人才(師均)
50
25
重大項目與成果
重大項目
國家重大項目(摺合數)
20
20
20
20
20
20
國家重大項目(師均摺合數)
20
20
20
20
20
20
重大成果
國家重大獎勵(摺合數)
30
國家重大獎勵(師均摺合數)
30
教育部獎勵(摺合數)
20
20
20
20
20
20
教育部獎勵(師均摺合數)
20
20
20
20
20
20
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程度
留學生比例
5
國際合作論文比例
5
國際影響力
國際期刊論文質量
10
國際期刊頂尖論文
10
論文被引總次數
10
世界一流標誌
高被引科學家
20
Nature和Science論文(摺合數)
20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非公辦大學排名)指標體系
模塊
維度
指標名稱
合作辦學大學
民辦高校
師資規模與結構
師資規模
教師規模
10
10
師生比
10
10
師資結構
教師學歷結構
10
10
教師職稱結構
10
10
人才培養
新生質量
生源質量
80
20
培養條件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總數)
10
10
國家級與認證專業(生均)
10
10
教授授課率
10
10
授課教授比例
10
10
國家教學基地(摺合數)
10
國家教學基地(生均摺合數)
10
在學成果
科創競賽獎(摺合數)
10
科創競賽獎(生均摺合數)
10
培養結果
本科畢業生就業率
20
20
本科畢業生深造率
20
20
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程度
留學生比例
5
參考資料: [23]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計分方式

令一項指標表現最好或達到設定上限的大學在該項指標上得1分,其它大學按其與最大值或者上限值的比例得分。按照模塊加權彙總指標得分後得到大學在各個評價模塊的得分,各個模塊得分累加後得到大學的總得分。
為避免異常數據對得分計算的影響,一項指標的上限值設置為所有副部級高校在該項指標上的最大值,超過上限值的大學得滿分。此外,當某項指標的數據分佈差異過大,第二名高校的數據不高於上限值的50%時,將第二名高校的數據作為上限值,超過上限值的大學得滿分。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