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轩輗中进士。正统元年(1436年),前往浙江任职。景泰元年(1450年),讨平浙江贼寇。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升任刑部尚书。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天顺八年(1464年),在柘城家中去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
轩輗一生功绩主要在于镇守浙江和总督南京粮储二事。
- 本 名
- 轩輗
- 别 名
- 一簏廉使、轩辕輗
- 字
- 惟行
- 号
- 静斋
- 所处时代
- 明朝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鹿邑县西轩庄 [1]
- 逝世日期
- 1464年
- 主要作品
- 《题贾氏族谱后》
- 主要成就
- 大治浙江
- 谥 号
- 介肃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早年经历
廉洁严正
正统五年(1440年),轩輗上书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正统皇帝批准。四月,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前任按察使林实奢侈腐败,轩輗为纠正风气,只领取俸禄,不论寒暑他都只穿一件布满补丁的青布袍,居家基本只吃素食,中午则只吃一个烧饼,妻儿亲自打水碾米。他还与下属相约: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即便是故友来访,也只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同僚都不堪忍受,人们也对此感到惊讶。但正因如此,时浙江的镇守宦官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为官都很廉洁,使得浙江大治。 [7-8](一说为每三日用米和同僚换肉一斤 [9])
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参政俞士悦等人请求重开银场(温州、处州有银场,令百姓不堪忍受,明英宗登基时将其废除),明英宗交三司讨论,轩輗坚决反对,于是作罢,不久后给事中陈傅请求重开被批准,结果导致了叶宗留等人的叛乱。 [11]
正统十二年(1446年)六月,宋朝宗室后裔,会稽人赵伯泰上书给明英宗,称宋孝宗、宋理宗和福王的陵墓都被当地的刁民所侵夺,御史王琳上奏说福王投降元朝,山阴不可能有他的坟墓,赵伯泰不服,又上书,明英宗于是命令轩輗和巡按御史欧阳澄复查,轩輗经查后,上报明英宗赵伯泰所言属实,但福王坟墓只是衣冠冢,明英宗知晓后下令将刁民戍边,停支王琳等人的俸禄。 [9] [12-13]
轩輗突然听说亲人去世后,于第二天独自离去,连下属都不知情。后又被召回任职,自负清廉,又喜喝酒,有时和同僚饮酒作乐时,一定会喝到大醉,破口骂人,士大夫们因此看不起、贬低他。 [9] [12-13]
官途坦荡
景泰元年(1450年),奉命兼理两浙盐税,福建寇贼吴金八等人流劫青田等县,轩輗与孙原贞讨平了他们。后来贼首罗丕、廖宁八又从福建进犯浙江,轩輗又因为防御有功,升任监察御史。 [16-17]十一月,母亲去世,请求平定贼寇后才去奔丧。 [18]
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兼管南京各卫屯种,巡抚苏州等处。 [21]
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父亲去世,奔丧,归后扔总督南京粮储。 [22]
景泰五年(1454年),又改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务,俸禄按照二品官发,他考察并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在任六年之中,上书三百余奏疏,都是关于军国大事的。 [23]八月,弹劾监察御史戴昂。
晚年仕途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被召回,任刑部尚书。七月,他称病、告老,请求归家。明英宗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只竹箱,那是说你吗?”轩輗叩头称是、致谢。明英宗赐白金给他,遣他回去。 [25]
天顺五年(1461年),奉命兼管扬州淮安等处仓粮。 [28]
天顺七年(1463年),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英宗不许。 [29]
致仕去世
天顺八年(1464年)夏,轩輗又因年老请求退休,不等回报便径自回去了。到家后马上洗澡,才伸了伸腰腿就死了。 [30]死后,有史官到轩輗家求问轩輗生前事迹,家人只把轩輗的生卒年月告诉了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 [31-32]
人物成就
播报编辑
为官廉正
轩輗为官廉洁自律,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清廉的节操,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任职浙江期间,更是廉洁之至,使得浙江官场风气由奢入俭,从而“大治”,此外他又关心时政,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任官时,又秉公执法,不偏不袒,为明王朝统治的稳固和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 [33]
重修家谱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沈宗曾(明朝南武库郎):在南都为官的大臣,惟有轩公与魏骥为官清廉。
于谦: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李贤:此人素有廉名,虽老可用也。
河北民谣:我家先祖讳惟行,鹿邑城内有门庭。
《归德府志》: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 [2]
沈鲤《咏都御史轩輗祠堂》:玉器竹笼事有年,至今祠宇始巍然。蘸楼西倒池边影,泮水常连阁上烟。任旧枣阳袁大尹,春新关里映飞仙。伴香鼎礼先都悦,尽是尔等俭俸钱。
亲属成员
播报编辑
- 祖父:轩辕秉彝,元末从睢州迁居柘城县轩庄。
- 父亲:轩贵,明朝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
- 母亲:刘氏,淑人。
- 子:轩维名,字克清,北直顺德府广宗县知县。
- 孙:轩冕,字服周,号文通,江西兴国县知县。
- 曾孙:轩仝。
个人作品
播报编辑
著有《题贾氏族谱后》一文,作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三月。另有《轩輗奏议》四卷。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孤高自傲
轩輗性格孤傲,待人不论贤否,拒不接交,他做按察使时,曾到同僚家饮酒,回来后摸着肚子说“:这里面有脏物啊!”任副都御史,管理南京粮储时,都御史张纯置办了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汰,不去赴会,张纯把饭菜从桌上取下给他送来,也不接受。过年、过节时,群臣到礼部庆贺时,他也总是独处一室,撤去灯烛端坐其中,事情办完就立马回家,不和同僚官员说一句话。群臣听说他来,也总是避开,不愿与他相处。
轩輗却衣
轩輗在一次运粮时,不慎摔入水中,时值严冬季节,十分酷寒。轩輗被救上来后裹着被子静静坐着,有下属拿来衣服给他,他也不穿,只等着沾湿的衣服晾干。 [40-41]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轩公祠
鹿邑县文庙西侧有轩公祠,为礼部尚书沈鲤上书请修,鹿邑县令袁卓如购地建祠,正堂三楹,后楼三楹。 [42]战乱时被毁,仅存几座茅屋,碑记被流寇毁坏,用来祭祀的田也被盗卖,知县吕士鵕为之整理为旧时模样并题匾:勋垂奕世。 [43]明代至清光绪年间,轩公祠基本上在县城内有所保留,还有碑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