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需倉庫

(軍事術語)

鎖定
軍需倉庫是一種軍事術語,是適應戰爭和軍隊建設的需要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倉庫。
中文名
軍需倉庫
所屬領域
軍事
按管理層次,可分為戰略倉庫、戰役倉庫、戰術倉庫;按任務性質,可分為儲備倉庫和週轉供應倉庫。軍需倉庫通常編設有管理部門、勤務分隊和相應的專業人員,主要擔負軍需物資的接收、保管、發放和質量檢驗等任務。戰略、戰役倉庫還編配有相應的物資收發設備和運輸工具等裝備。中國建立軍需倉庫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商時期就在鉅橋建立了大型糧倉。秦代始在敖山(今河南滎陽東北)設敖倉,積粟以供關中和邊塞官用軍需,漢魏沿置。明代,京師及邊境等衞所普遍設軍儲倉儲存軍糧,內府乙字庫儲存胖襖褲、戰鞋、軍士裘帽。清代,在邊境沿線及近邊地區設營倉,儲存軍糧。在歐洲,公元前3~前2世紀的羅馬戰爭中已建有補給倉庫,儲存糧秣等物資。17世紀中葉,歐洲一些國家相繼採用設倉供應制。19世紀初,俄國軍隊開始在陸軍部、軍區、軍、師分別建立軍需倉庫。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軍需物資以就地取給和取之於敵為主,沒有較完善的軍需倉庫。解放戰爭時期,修建和接收了一些軍需倉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團以上部隊建立了軍需倉庫,並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軍需裝備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發展和完善,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平戰結合、縱深梯次配置、上下銜接、左右貫通的軍需倉庫供應體系。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