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挎

鎖定
軍挎是軍用挎包的簡稱,由粗布面、帆布帶軋成的一種極普通的綠色挎包,還在部隊中使用。
中文名
軍挎
全    程
軍用挎包
材    料
粗布面、帆布
產    品
軍帽、軍鞋、軍褲

目錄

軍挎簡介

類似的名詞還有:軍帽、軍鞋、軍褲、軍褂、軍大衣、軍腰帶……等等。曾幾何時,這些部隊戰士用的衣物成了城市青年追求的時尚。30多年前,別説是全套的衣物,就是身上有那麼一兩件,在同學朋友中也絕對能炫耀一番。
“文革”中後期,大學停招,工廠停招,學生畢業上山下鄉,所有職業中唯有解放軍最受尊重,軍人受到人們的廣泛崇敬,社會地位如日中天。當時的口號是“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誰家裏有在部隊參軍工作的,那是莫大的榮譽,正所謂“一人蔘軍,全家光榮”。也許是人們愛屋及烏,隨之而來的,軍人的日常用品也極受人們的歡迎喜愛。背個軍挎、戴個軍帽,身上隨便有點沾軍字的物件,似乎也會被人高看一眼。 [1] 

軍挎產生及發展

最初,軍挎之類的東西只有那些出身軍幹、革幹家庭的子弟才有,穿戴着它,確是颯爽英姿,威風凜凜,在物質貧乏、商品單調的當年透着一股豪氣,用句時髦詞,那叫“帥呆了,酷斃了”。漸漸地,社會上的一些青年追風模仿,以使用軍品為榮,大街上到處飄着軍帽軍服,到處晃着軍綠書包,當然,那裏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濫竽充數的冒牌貨。
軍挎最初在社會上走俏,貨源一度成了問題。家裏沒有軍人的只好想盡辦法找親戚朋友淘換,有一些社會青年甚至鋌而走險到街上去搶。有一段時期,有些學校的門口,放學時常有幾個不良青年騎着自行車等在那兒,見到有戴軍帽、背軍挎的學生走出校門,他們騎車跟到人少靜僻處,上去就搶就奪。遇到同類相斥的,少不了一場火拚。為搶一件軍挎、軍帽而致人傷殘的事件在當時時有所聞。
軍挎背在不良青年的身上,開始變了味。軍挎裏裝的不再是書本,有的藏着板磚、火槍和刮刀等兇器,招搖過市,危害一方。當年,揹帶鬆垮,斜背軍挎,成了一些社會小流氓們的形象標誌之一,一般學生是不敢輕易揹着軍挎上街的。
後來,社會上出現了各種仿製的軍挎,“軍品民用”,流行於世,風行全國的時間長達十幾二十年。在有些服飾店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軍挎成了個別另類青年的新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