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事後勤學

鎖定
軍事後勤學是研究軍事後勤的理論並揭示其活動規律的學科。主要內容:軍事後勤的性質與任務,形成與發展,地位與作用,結構體系,內外關係及活動過程;軍事後勤動員,教育訓練,組織指揮與管理;軍事後勤建設,發展戰略及各專業勤務等。軍事後勤活動與戰爭同時產生,同步發展。中國古代作戰有“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軍爭篇》),“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孫子·作戰篇》)等論述。 [1] 
中文名
軍事後勤學
一級學科
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
學科門類
軍事學
專業名稱
軍事後勤學
學科代碼
83055 [3-4] 
研究軍事後勤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軍事後勤學是軍事學的組成部分,是涉及政治、經濟、歷史、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對於保障武裝力量作戰、建設和其他行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軍事後勤學的基本問題包括軍事後勤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學科體系、研究方法以及軍事後勤學與相鄰學科的關係等。軍事後勤學以軍事後勤活動為研究對象。基本任務是探索和揭示軍事後勤的本質與規律,提出後勤建設、後勤保障、後勤指揮、後勤管理等的基本原則、方法和措施,創新和發展後勤理論,完善學科理論體系,為軍事後勤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諮詢。軍事後勤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包括軍事後勤理論學科和軍事後勤技術學科兩大部分。軍事後勤理論學科一般可分為後勤基礎理論學科和後勤應用理論學科兩部分。①後勤基礎理論學科。反映後勤根本性的基本理論、發展規律和理論體系的一系列學科,具有先導和基礎作用。它為後勤應用理論學科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並指明研究方向和重點。其內容主要包括後勤的性質、特點、地位作用、內部結構、基本矛盾、後勤與相關事物的外部聯繫,以及軍事後勤史等。②後勤應用理論學科。運用後勤基礎理論的原理指導後勤實踐的一系列學科。後勤應用理論學科通常根據層次、應用對象、專業來劃分。其任務是運用後勤基礎理論的原理,結合應用對象的實際,研究相關後勤活動的指導原則、方法和措施。已形成的學科主要有:後勤建設學,以後勤保障力量的生成、積聚和發展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後勤裝備、設施、組織、人才、法規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後勤指揮學,以後勤的組織領導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後勤指揮原則、指揮組織、指揮程序、指揮手段、指揮控制與決策、指揮信息化等方面的內容。後勤管理學,以後勤管理的科學方法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後勤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系統工程等方面的內容。戰略、戰役、戰術後勤學,以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後勤活動為研究對象,分別研究戰爭全局、戰役、戰鬥的後勤保障和後勤指揮問題。後勤各專業勤務學,分別以某一專業勤務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有軍事財務學、衞生勤務學、軍需勤務學、油料勤務學、軍事交通運輸學、軍事倉儲學、基建營房勤務學等。軍種、兵種後勤學,以某一軍種、兵種後勤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有海軍後勤學、空軍後勤學、戰略導彈部隊後勤學等。軍事後勤技術學科是相關學科門類的工程技術在後勤不同專業領域特殊應用的一系列學科,是一般工程技術在後勤領域特殊應用而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任務是以後勤基礎理論學科和後勤應用理論學科為指導,研究一般工程技術在軍事領域應用的特殊規律,通過對後勤實踐中涉及的各種技術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工程技術科學。後勤技術學科的形成既受後勤專業的影響和制約,又受相關學科門類工程技術學科的影響和制約。在後勤各個專業領域已形成若干後勤技術學科。例如衞生勤務領域的野戰內科學、野戰外科學、軍隊衞生學、軍事毒理學、放射醫學、軍事航空醫學、海軍醫學等,軍需勤務領域的軍事營養衞生學、軍用食品學、軍隊被裝功效學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軍事後勤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分析後勤建設和發展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透過現代戰爭的新現象揭露隱藏其後的本質規律,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正確考察軍事後勤的發展變革等,都是後勤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認識方法。軍事後勤學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還必須綜合採用相關學科的各種研究方法。常用的主要有歷史和邏輯相統一、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和系統科學方法、比較方法、軍事試驗、軍事演習、計算機模擬方法等。軍事後勤學與軍事科學的各分支學科聯繫緊密。軍事後勤學的某些分支學科,本身就是軍事後勤學與軍事學各分支學科的交叉學科。例如軍事後勤史、戰略後勤學、戰役後勤學、戰術後勤學、後勤指揮學、後勤建設學等,既是軍事後勤學的分支學科,同時又是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隊建設學的組成部分。軍事後勤是國家經濟在軍事領域的延伸,軍事後勤學是軍事科學領域具有經濟性質的學科,必然與軍事經濟學和一般經濟學有着廣泛的聯繫和交叉。有些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在軍事後勤領域同樣適用。軍事後勤學還與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有密切聯繫,以它們的原理和方法為參考,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軍事後勤學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代一些軍事著作,如中國春秋末期的《孫子》、古希臘的《長征記》和古羅馬的《內戰記》等,已有不少關於後勤活動的論述,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內陸國家的軍事後勤理論多強調糧草供應的重要性;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國家的軍事後勤理論多強調金錢的重要性;草原遊牧民族的軍事後勤理論則更加強調生存條件和戰鬥條件的一致性。這些後勤理論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性質,同作戰理論、經濟理論等融合在一起,還沒有形成專門的知識門類。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導致軍隊武器裝備發生了重大變化,運用火器逐漸成為軍隊的主要作戰手段,軍隊所需物資隨之由以糧草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彈藥、工程器材為主,後勤保障方式以就地就近取給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後方供應為主。順應這一發展,專門從事後勤保障的部門和機構在軍隊中隨之產生,並逐步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而且其擁有的人員和裝備在軍隊中所佔比例逐步增加。要建設和運用好這一系統,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不少軍事家開始將後勤作為獨立對象來研究。19世紀的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把後勤歸結為除戰略、戰術以外的另一類專門學問來論述。與克勞塞維茨同時代的軍事理論家A.H.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中首次提出“後勤學”這一概念,並指出:“它實際上是戰爭準備的科學,是保障戰略和戰術使用的科學。”若米尼在書中列舉了18項“後勤”工作內容,這些內容實際上包括了戰鬥勤務和後方勤務的主要事項,也即現今意義上司令部工作和後勤工作的主要事項。由於歷史的侷限,當時還沒有能夠將後方勤務與戰鬥勤務進行清晰的學術分類,後勤學作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條件還不太成熟。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火器進一步發展為與機動運輸工具、電子通信設備、光學器材等相結合的機械化兵器,作戰規模、範圍和速度大大擴展,前後方距離拉大,作戰方式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對軍隊後勤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軍用物資消耗結構進一步變化,衞生保障的內容和方式獲得大發展,裝備技術保障成為後勤的基本職能之一,軍事交通運輸成為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後勤保障方式真正實現了由就地就近保障向後方保障的變革。上述影響使後勤成為知識和技術密集的領域,世界各國相繼出現了眾多的專門進行後勤教育訓練和科學研究的機構,後勤教學科研實踐,促使後勤發展成為一門科學的條件日益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校G.C.索普發表了《理論後勤學――戰爭準備的科學》。該書分析了後勤學的定義及其在戰爭科學中的地位,以史實論證了後勤同戰略、戰術同等重要,“應被承認是一門科學”,探討了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時代後勤的組織體制、平時後勤建設、後勤保障計劃、後勤教育訓練等重大問題,提出了“集中控制,分散執行”“組織全國性後勤”“有知識才能有效率”等後勤思想和理論原則。該書的發表標誌着軍事後勤學作為一門學科已初見端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國家進一步認識到掌握科學的後勤理論的重大意義,不斷加強後勤理論研究,有關專著相繼問世。比較著名的有:美國退役海軍少將H.E.艾克爾斯的《國防後勤學》,日本防衞研修所正式所員近藤清秀的《後勤概論》,中國台灣張載宇的《國防後勤概論》,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M.V.克列威爾德的《補給戰――從沃倫斯坦到巴頓的後勤史》,蘇聯武裝力量後勤部部長S.K.庫爾科特金主編的《偉大衞國戰爭中的蘇聯武裝力量後方勤務》等。軍事後勤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步為世界所公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後勤工作經驗,並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軍事後勤理論,吸取古代、近代中外軍事後勤思想精華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系列中國特色的後勤理論原則,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理論原則的核心是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後勤思想。其內容大多反映在軍政領導人的講話和文章中。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左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選集和文稿中,就包含着豐富的後勤論述。這些論述實質上是他們在革命戰爭實踐中參與軍事後勤活動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們對中國革命戰爭特殊的後勤工作指導規律研究成果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時期後勤理論的發展,為中國特色的軍事後勤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3年1月,毛澤東明確提出後勤是一門“重要的專門的科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按正規化要求成立了各種後勤院校和科研機構,出版和頒發了一系列後勤條令條例和教材。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國家的改革開放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後勤學科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得到重視,後勤學開始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人民軍隊、人民戰爭特色的軍事後勤學。1985年2月16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軍事後勤學列為軍事學門類下的一個學科。1986年,軍事後勤學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期間軍事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為中國特色的軍事後勤學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此後,中國的軍事後勤學學科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1989年10月,中國第一本《軍事後勤學》出版,該書首次構建了中國特色的軍事後勤理論體系框架,並作為軍事基礎理論教材頒發全軍試用。與此同時,軍隊還陸續組織編寫出版了《軍隊後勤指揮學》《戰略後勤學》《戰役後勤學》《戰術後勤學》《後勤參謀學》《軍隊財務學》《軍需勤務學》《軍械勤務學》《軍隊衞生勤務學》《軍隊油料勤務學》《軍隊營房勤務學》《軍事交通學》《海軍後勤學》《空軍後勤學》《軍隊後勤教育學》《後勤人才學》《後方防衞》《軍事後勤辭典》等一大批後勤理論專著和工具書;院校的後勤教學逐步走上了學科化教學與專題教學相結合的軌道;一批指揮院校開始招收軍事後勤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1世紀初,軍事後勤學成為國家級重點建設學科。為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及軍事後勤學基本理論知識,軍事後勤學作為全軍第一批網絡課程之一,於2003年7月通過正式驗收並上網運行。軍事後勤學學科建設日益成熟和完善。面對世界範圍的新軍事革命,軍事後勤學理論將會有較大創新和發展。其主要趨勢是:①信息化戰爭後勤新概念、新理論將不斷創立,後勤理論體系更加充實完善。②後勤理論研究和後勤技術研究將緊密結合。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以及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新概念武器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必將導致作戰方式和後勤保障方式的發展變革,密切關注各種新興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探討後勤工作新的特點和規律,將是後勤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③後勤理論研究手段的發展必將帶來研究方法的突破。計算機、互聯網和各種信息化辦公設備的普及,各個領域的數字資料的不斷積累,各種數學模型的建立,將為軍事後勤學研究提供高效的手段,並在研究方法上獲得突破性進展。④新軍事變革和軍隊轉型條件下的後勤建設研究將繼續深入。軍隊形態的轉變對後勤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後勤體制建設、後勤裝備發展、後勤人才培養、後勤法規建設等,必將從理論上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⑤信息化戰爭中如何依靠民間後勤支援問題將備受關注。如何依託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潛力,充分動員高素質的支前力量參與戰時後勤保障,將是軍事後勤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