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車橋鎮

(江蘇淮安市淮安區轄鎮)

鎖定
車橋鎮,隸屬於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地處淮安區東南,東與寶應縣西安豐鎮隔湖蕩相望,南與施河鎮交界,西與溪河鎮、朱橋鎮接壤,北鄰博裏鎮。距淮安區人民政府30千米。 [3]  [10]  區域總面積117平方千米。 [5]  截至2019年末,車橋鎮轄區户籍人口107577人。 [5] 
民國元年(1912年),車橋鎮為淮安縣第四區。1983年,復為車橋鄉。1985年,撤鄉設鎮。 [3]  2018年7月,撤銷車橋鎮、涇口鎮,設立新的車橋鎮。以原車橋鎮、涇口鎮所轄區域為車橋鎮行政區域。 [8]  截至2020年6月,車橋鎮轄5個社區、28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車橋集鎮文菊北路1號。 [3] 
截至2019年末,車橋鎮有工業企業612個,其中規模以上有2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16個。 [5] 
中文名
車橋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淮安市淮安區
地理位置
淮安區東南
面    積
117 km²
下轄地區
5個社區、2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車橋集鎮文菊北路1號
電話區號
0517
郵政編碼
223221
車牌代碼
蘇H
人    口
107577人(2019年末户籍人口)

車橋鎮歷史沿革

車橋鎮原車橋鎮

車橋鎮在北宋已初具規模,明末清初,形成集鎮,並與河下、三河並稱為“山陽三大鎮”。
民國元年(1912年),為淮安縣第四區。
1949年,為車橋區。
1955年,為嘉樹區。
1957年,撤區並鄉,置車橋鄉。
1958年,改為車橋人民公社。
1983年,復為車橋鄉。
1985年,撤鄉設鎮。 [3] 

車橋鎮原涇口鎮

原屬準安縣第四區。
1950年,置涇口鎮。
1957年,改為涇口鄉。
1958年,成立涇口人民公社。
1984年,復置涇口鄉。
1999年,撤鄉設鎮。 [7] 

車橋鎮撤併後

2018年7月,撤銷車橋鎮、涇口鎮,設立新的車橋鎮。以原車橋鎮、涇口鎮所轄區域為車橋鎮行政區域。 [8] 

車橋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車橋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居民小組,327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0年6月,車橋鎮轄5個社區、28個行政村:車橋社區、光明社區、橋頭社區、涇口社區、蔣橋社區、光華村、孫樓村、萬壽村、車橋村、東河村、車南村、三莊村、車東村、範六村、豐年村、張陳村、呂舍村、金城村、大興村、大東村、受河村、盧灘村、沈村、車北村、蛇峯村、官渡村、涇東村、姚河村、桂卿村、陳橋村、花巷村、高舍村、宥城村。 [4]  鎮人民政府駐車橋集鎮文菊北路1號。 [3] 

車橋鎮地理環境

車橋鎮位置境域

車橋鎮地處淮安區東南,東與寶應縣西安豐鎮隔湖蕩相望,南與施河鎮交界,西與石塘鎮、朱橋鎮接壤,北鄰博裏鎮。距淮安區人民政府30千米。 [3]  [10]  區域總面積117平方千米。 [5] 

車橋鎮地形地貌

車橋鎮地勢較為平坦,地處裏下河平原邊緣。 [3] 

車橋鎮水文

車橋鎮境內河道有14條,總長度59.5千米,主要河流為塘河和頭溪河。塘河境內長10.6千米,流域面積1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0立方米/秒。頭溪河境內長1.8千米,流域面積2.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2立方米/秒。 [3] 

車橋鎮人口

2011年末,原車橋鎮轄區總人口6.25萬人, [3]  2011年末,涇口鎮轄區總人口4.56萬人。 [7] 
截至2017年末,車橋鎮轄區常住人口62578人。 [6]  截至2017年末,涇口鎮轄區常住人口36616人。 [9] 
截至2019年末,車橋鎮轄區户籍人口107577人。 [5] 

車橋鎮經濟

車橋鎮綜述

2011年,原車橋鎮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7.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2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21.543.5:35。財政收入2412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600萬元,增值税1900萬元,企業所得税900萬元,個人所得税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17元。 [3] 
截至2019年末,車橋鎮有工業企業612個,其中規模以上有2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16個。 [5] 

車橋鎮農業

2011年,原車橋鎮有耕地面積9.6萬畝,人均1.5畝。農業總產值3.13億元。糧食作物以稻麥為主。生產糧食7.1萬噸,人均1136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稻、麥等。畜牧業以飼養豬、雞為主。2011年,生產肉類1.04萬噸,畜牧業總產值9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9%。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1.9萬畝,林木覆蓋率52%。漁業以魚為主。2011年,漁業總產值25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8%。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423台(輛)。 [3] 

車橋鎮工業

2011年,原車橋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1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4億元。 [3] 

車橋鎮商貿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商業網點25個,職工404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30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000萬元。 [3] 

車橋鎮金融業

2011年末,原車橋鎮各類存款餘額3億元;各項貨款餘額1.9億元。 [3] 

車橋鎮電信業

2011年,原車橋鎮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01萬元。 [3] 

車橋鎮社會事業

車橋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2058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7所,在校生3500人,專任教師19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初中2所,在校生4000人,專任教師12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3500人,專任教師232人。2011年,教育經費達310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400萬元。 [3] 

車橋鎮科學技術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各類科技人才3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8人,經營管理人才 7人,技能人才6人,農村實用人才9人。 [3] 

車橋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文化藝術團體6個,電影院座,座位2060個,年放映45場次,觀眾達12000人次;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21個,藏書50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58人。主要民間藝術有車橋剪紙、車橋舞龍、車橋舞獅、車橋跳判等,其中車橋剪紙、車橋跳判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車橋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體育場地28處。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85%。 [3] 

車橋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1個,其中衞生院1所;病牀1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9張。專業衞生人員10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1.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200人次,住院手術2700台次,出院病人6700人次。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2萬人,參合率82%。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3] 

車橋鎮社會保障

2011年,原車橋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90户,人數146人,支出42.6萬元,月人均243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28人,支出26.6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69人,支出48.7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6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862人次,共支出19.3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83人次,支出6.2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6000人,參保率99.09%。 [3] 

車橋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車橋鎮有郵政網點1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8千米,投遞點42個,鄉村通郵率100%;徵訂報紙2000份、期刊2000冊,業務收入170萬元。固定電話用户8000户,移動電話用户28000户,寬帶接入用户856户。 [3] 

車橋鎮基礎設施

供電
2011年末,原車橋鎮鎮區有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1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900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8%,供電可靠率100%。 [3] 

車橋鎮交通運輸

車橋鎮有縣鎮級公路26條,總長74千米。2011年末,原車橋鎮鎮區道路總長度32千米;橋樑276座,總長度2千米。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 [3] 

車橋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車橋鎮因傳澗河上架有五座木橋,如“車”字五橫,澗水流經其下,如“車”字中間一豎,聚落因名“車橋”。鎮因此而得名。 [3] 

車橋鎮風景名勝

綜述
車橋古城原有“五橋”、“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説。
五橋
所謂“五橋”即以鎮為中心由西向東橫跨在澗河之上的五座橋樑:一橋名“壽福橋”;二橋名“富福橋”(通稱“老橋”),在大街北首,扼南北交通要衝;三橋名“德福橋”;四橋名“康福橋”;五橋名“孝福橋”;每座橋兩頭都建有牌樓,均早毀壞。橋呈拱形均系木質結構,橋下通船,足見橋身之高。
十三庵
一、都天廟,廟址位於古鎮澗河之南 東圩根(即今糧庫所在地)。內供都天大帝神像。都天大帝相傳是唐代開元進士張巡,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至死不屈,後人仰其忠義,各地均立廟奉祀。旁有兩配像,一為雷萬春,一為南霽雲,都是張巡麾下同時死難的步將。廟前有一大廣場,南面有大戲台一座,飛檐畫棟,台上可容百人,每年都要演出若干次大戲(即京劇)。看戲不要錢,由商會籌款各店公攤。
二、龍王廟,廟址位於澗河南岸五橋頭,門臨澗河,廟後緊接都天廟(今糧庫前門處)。內供龍王像,平時香火冷落,只有在乾旱年頭,鎮民為了求降甘霖,紛紛前來燒香敬神。
三、兜率院,又稱大庵,在五橋澗河北岸(今車橋衞生院所在地)。前殿塑立韋陀像,大殿供巨大的彌勒佛像一尊,袒胸露腹,趺坐殿上,笑容可掬。佛座上方,有一橫匾上書“唯我獨尊”;兩旁有楹聯一副,據説是安豐梁化南所撰,文曰:“這膝下一具空囊,果包得古往今來,曷不略為解開。好讓大家看看;那半杆小杖,難撐住上天下地,莫若早些放倒,何必一味呵呵。”佛像系以純金葉貼成,佛殿兩旁,塑有十八尊羅漢像,神采各異,都是彩金裝飾。庭前院中,有銀杏樹兩棵,高達五丈餘,粗可兩人合抱,樹上銀杏累累。據説此樹已有二百多年曆史。院外東側,有古槐一株,樹身斜立而中空,穴內能藏兒童三四人,盤根錯節,虯枝橫披,外圍四五人方可合抱。院後荒草叢中有石幢十數座,均系以前院僧圓寂後埋骨之所。據碑文記載,此院建於明代。
四、延壽庵,庵址在東圩外熊壩口。
五、文昌宮,宮址在大東門外半里許,內供文昌帝君像,有平屋十數椽。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塾師即率領學生前來祭祀。
六,關帝廟,廟址在一橋澗河北岸西首,正殿奉關帝像,赤面長髯,儀態威嚴,兩旁配祀關平、周倉像。殿前有橫聯一副,系清道光年間本鎮解元潘四農先生撰書:“至大至剛以直;配天配地無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相傳是關帝誕辰,舉行廟會。這一天明燭輝煌,檀香繚繞,鎮民拈香參拜之後,主持僧即於東西廂置酒面招待,多達十餘桌,其費用都由各與會者攤認。
七、呂祖殿,殿址在關帝廟後院。民國二年土匪搶劫公興當典時,在與駐軍對峙中,被縱火焚燬,迄未修復。
八、隆瑞庵,庵址在大東門內(原區公所舊址),為鮑氏家庵。
九、放生庵,庵址位於圩外東南角,有小橋可通,庵門有匾曰“古放生庵”。大門樓上有魁星閣,供一手擎巨大毛筆的魁星神像。庵內除正殿外,東西兩面各有廂房。當時“禮教”(封建幫會的一種)徒眾經常在此設壇佈道,教育徒眾禁吃煙酒,破戒者謂之“反禮”。
十、通濟庵,庵址在南圩門外大路東側,庵內房屋不多,僅有住持老僧一人,法名悟根。平時並無香火佛事,廟房多租給別人作囤糧堆物之用。
十一、真武廟,廟址在北圩門內側,又稱北極庵(現為車橋小商品市場)。神像早已圮毀,內僅空房數間,久無香火,用作地方公產。
十二、貞節祠,祠址在西圩內(車橋中心小學東隔壁)。祠內均繫帶發修行的孤寡婦女,故名“貞節祠”。
十三、太平庵(城隍廟/太平禪寺),庵址在“西圩門“外澗河南岸,約二里多路,廟內供祀“城隍神“,通稱“城隍廟”,庵宇前後兩進,前進正殿供城隍像,兩旁偏殿塑牛頭馬面等鬼判像;後進為城隍內宅。廟內香火極盛,四時不斷。住持昌靜常率領僧眾為人家“放焰口”、“打醮”。廟後有土丘兩座俗稱“鳳凰堆”。
一百零八巷
所謂一百零八巷,並非事實,而是約數,極言街巷之多甚至更多。
古鎮上主要街道,首推“車橋大街”。南北長約一華里,街兩頭有圈門,上有更樓,夜間有人看守。南圈門上鐫:“同遵古道”;北圈門上刻;“永慶昇平”各四個大字。街道兩旁路面整潔,市容壯觀,可以説是古代版的車橋古鎮的“CBD”商業金融中心。
其次為當鋪巷,位於車橋大街之東,商業亦頗興盛。巷內曾開設過“公興當典”。這家當典在民國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因遭匪徒洗劫後關閉,匪首劉登摟被捕伏法。該巷又名“甘棠裏”,邵氏宗族多聚居於此,“甘棠”為邵氏堂名,因此取名。
大街向南稱“南街”,大街以北過老橋至北極庵稱“北巷”,糧食業多集中於此。大街兩頭包括河南河北兩岸的東西街道,分稱“東街”、“西街”。這幾條街道居民以經營服務性行業及手工業居多。

車橋鎮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車橋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1] 
2021年9月,車橋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