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身體意象

鎖定
身體意象(Body Image)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審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與社會設定的標準相比,它更強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身體意象的概念被用於許多學科,包括心理學、醫學、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哲學、文化和女性主義研究,但在這些學科中,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廣義上來説,身體意象由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組成,包括他們的記憶、經歷、假設和對自己外表的比較,以及他們對自己身高、體型和體重的總體態度——所有這些都是由流行的社會和文化所塑造的 [1] 
身體意象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消極的身體意象會對青少年的各方面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消極的身體意象受到文化和媒介的影響,尤其是社交媒體,因此瞭解消極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和構建積極身體意象的方式,對於青少年羣體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明確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3] 
中文名
身體意象
外文名
Body Image
適用學科
心理學、醫學、哲學等

身體意象定義

身體意象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審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 [1]  。身體意象的概念被用於許多學科,包括心理學、醫學、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哲學、文化和女性主義研究。在這些學科中,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在《人體的意象和外貌》(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Human Body)一文中,澳大利亞精神分析學家保羅·席爾德(Paul Schilder)認為,身體意象不僅僅是一種感性的構造,也是一種態度和與他人互動的結果。他將身體意象定義為:我們在頭腦中形成的自己身體的圖像。也就是説,身體在我們自己眼中的樣子 [4] 
自1950年以來,學者將“身體意象”的含義擴展,超越了保羅·席爾德的定義,更側重於體重滿意度、尺寸感知準確性、外觀滿意度、身體滿意度、身體關注、身體尊重、身體圖式、身體感知、身體欣賞、身體接受等。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格羅根·莎拉(Grogan Sarah)將身體意象定義為: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感知、想法和感覺 [5] 

身體意象相關概念介紹

Body Representation Body Representation [6]
身體圖式(Body Schema)是對一個人身體的整體評價,包括其姿勢和動作,內外部功能,如感官和內臟系統,以及他們實體的身體形象。這是一個自我的可塑性結構,因此會隨着時間和身體的變化而改變 [6] 
身體意識(Body Awareness)是一個人對自己內外部身體結構、其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佔據的空間以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相應感受的敏感程度 [7] 
內觀(Interoception)是識別身體正在做什麼及其生理狀況的能力,如:心率、體温調節、身體所有權、幻肢感覺等。
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是對身體“心理地圖”的記憶和意識,以及其如何在運動、緊張和平衡下行動或對其做出的反應。
外觀(Exteroception)是對作用於身體外部因素的意識,如視聽刺激、味覺、嗅覺和觸覺辨別。這是一種對身體外部環境的監控 [8] 
身體圖式包括了身體意識和身體意象。身體意識包含我們如何感知身體的各個方面,包括個體自身與外部環境的關係。身體意象來源於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以及他人和社會如何與之互動,而不是在特定空間內如何在功能和物理層面上的互動 [9] 

身體意象歷史演進

身體意象這一概念是1935年由澳大利亞精神分析學家保羅·席爾德在其《人體的意象與外貌》(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Human Body)一文中首次提出。在這之前,身體意象研究幾乎只限於研究大腦損傷引起的扭曲身體感知 [5] 
20世紀80年代之前,大多數關於身體意象的心理學研究都是針對年輕女性進行的,這主要是因為心理學中的身體意象研究源於臨牀心理學和專注於飲食障礙的精神病學工作,這強化了身體意象只與年輕女性相關的觀點,以及身體意象只考慮體形與體重的侷限。20世紀80年代之後,關於身體意象的研究將男性和老年婦女納入其中,並將“身體意象”擴展為一個多層面的概念,不僅僅包括對體重和體形的關注。
21世紀初,身體意象在社會科學領域也逐漸受到關注。例如,後天的身體疾病或傷害(如癌症、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皮膚病或燒傷)及其治療可以極大地改變身體的功能和外貌,這反過來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或損害人的體貌和心理健康 [10]  。與此同時,公眾對身體意象的興趣也顯著增加。關於節食有害健康的文章,以及對廣告中使用過瘦模特的批評,比二十世紀更為普遍 [5] 

身體意象消極身體意象的行為方式及其危害

身體意象節食

對美國和英國女性節食頻率的估計顯示,約95%的女性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節食過,每年約有4500萬美國人節食 [11]  。人們對身體意象的擔憂通常始於年輕時,並貫穿一生。到了6歲,女孩尤其開始對自己的體重或身材表示擔憂,40%~60%的小學女生(6~12歲)擔心自己變得太胖。此外,超過一半的十幾歲女孩和近三分之一的十幾歲男孩使用不健康的體重控制行為,如禁食、吸煙、催吐和服用瀉藥等 [12] 

身體意象服用合成代謝類固醇

服用合成代謝類固醇作為健美的輔助手段變得越來越普遍 [13]  ,尤其是男性羣體 [14]  。合成代謝類固醇是一類在結構與活性上類似於雄性激素睾酮的化學合成衍生物。合成代謝類固醇可以增加細胞內的蛋白質,特別是骨骼肌中的蛋白質,還具有不同程度的體相男性化作用,包括誘導男性第二性徵的發育,如面部和體毛的生長 [15]  。儘管類固醇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升體重訓練在增加肌肉方面的效果,但同時也有帶來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如腎臟和肝臟損傷和高血壓,使用可注射類固醇將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的風險 [16] 

身體意象整容手術

國際美容外科醫生協會指出,2014年世界範圍內進行了超過2000萬次整容手術。注射肉毒桿菌毒素(肉毒桿菌)是最普遍的美容手段,隆胸是女性中最普遍的整形手術,緊隨其後的是吸脂術 [17] 
埃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社會學系學者凱西·戴維斯(Kathy Davis)在《重塑女性身體:整容手術的困境》一書中從女性主義視角來看待整容手術。她認為,理解為什麼女性從事一種痛苦而危險的行為必須以女性的解釋為出發點,這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女性對身體不滿的本質。她在荷蘭開展了這項研究,在荷蘭所有婦女都可以免費接受整容手術,只要她們的外表被歸類為“超出正常範圍”。研究發現接受整容手術的婦女只是想變得“正常”,而不是想變漂亮 [18] 
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性別研究教授桑德拉·巴特姬·李(Sandra Bartky Lee)指出,女性身體的每一個方面都被物化了,以至於女性感到與自己的身體疏遠了。她認為,女性在“保養身體”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是由需要變美麗的“虛假需求”造成的,這種“虛假需求”通過灌輸、心理操縱和對自主權的否定控制着滿足這些“虛假需求”的條件。她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身體美學,這種美學對美的概念進行擴展,培養大眾理解並欣賞多元美的能力 [19] 

身體意象應對消極身體意象的方法

身體意象對抗“肥胖歧視”

學着接受多元的身材會幫助自己欣賞自己的身體。在過去的50年裏,社會關於“美”的標準發生了巨大變化。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被認為是“理想美人”的瑪麗蓮·夢露,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會被認為是“超重” [20] 

身體意象對抗節食

有研究顯示,女性節食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令節食者沮喪的是,98%的節食者在五年內體重反彈,20%~25%的節食者會發展成部分或完全的進食障礙。當節食者接觸到與飲食、減肥或健身有關的商業廣告時,他們會產生負面情緒,更有可能暴飲暴食。節食並不會讓自己感覺更好,只會讓自己失去自尊、消耗精力,還可能造成情緒波動和絕望感。食物就是食物,並沒有“好”“壞”之分,應學會享受自己與食物之間的健康關係。如果覺得減肥有壓力,可以找朋友或愛人聊聊,或者尋求專業幫助 [20] 

身體意象接納不可改變的遺傳學因素

遺傳在身體發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至少25%~70%的身材是由基因決定的。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身體的每個方面,但可以改變影響自我感覺的信念和態度,讓自己變得更為自信和積極。重要的是關注身體健康而不是體型,更不要把自己的身體與朋友、家人或媒體圖像進行比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身體是一模一樣的。如果“節食”成一個新的身體,就不可能獲得真正快樂和健康 [20] 

身體意象理解情緒的表面性

需要發現隱藏在負面身體意象背後的感受。當一個女性看着鏡子裏的自己説“噁心,我又胖又噁心”,她實際上是在説“我是有問題的”。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這種感受時,就會因為這種感受而責怪自己的身體。每次説“我胖”都是在背叛自己的身體,是在背叛和忽視自己的深層感情。“胖”從來都不是一種感覺,這是對感情的迴避。需要學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意識到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只會分散你對“真正”困擾你的事情的注意力 [20] 

身體意象質疑媒體傳播的信息

媒體向女性發出了眾多身材焦慮的信息。年輕女孩被教導要將自己與媒體上描繪的成功女性進行比較,評估她們與“理想”身材的匹配程度。不幸的是,大多數女性與媒體上的模特和女演員的身材不匹配,這種差異導致許多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消極。事實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女性能夠擁有媒體報道的“理想”身材,大部分女性是在採取極端的措施來達到這種無法達到的形象。媒體上呈現的許多圖像都經過了計算機修改和噴槍繪製。我們需要質疑媒體中的形象,質疑為什麼女性應該被迫滿足這些不切實際的美麗和苗條標準 [20] 

身體意象認識身體錯覺對自己的影響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負面情緒。總的來説,女性在心理上更注重外表,身體意象是其自我感覺的核心。研究表明,多達1/4的自尊受到身體意象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患有進食障礙的女性通常表現出明顯的身體意象錯覺,即她們誤解了部分或整個身體的大小。因此,她們對自己的體型“視而不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感到肥胖”是一種錯覺,同時尋求信任的人來判斷自己的體型,直到自己能夠重新建立更準確的自我認知 [20] 

身體意象善待自己的身體

負面的身體意象會導致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抑鬱、害羞和社交焦慮,也可能導致飲食失調症。女性的身體是生物學上的傑作,月經排卵和孕育生命都是女性生命週期中獨一無二的經歷。不必將自己與其他女性或媒體中的女性相比較,並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自己與這些不切實際的身材有多匹配 [20] 

身體意象積極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作為身體自我的一個部分,對個體自我概念的發展至關重要,對個體的發展和生活質量有着深遠的影響 [21]  。擁有積極身體意象的人,可能會擁有更為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 [22]  ,並可能與更強的自尊相關 [23]  。對於一些和身體密切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積極身體意象可能提升其學習滿意度 [24] 
構建積極身體意象的觀點植根於積極心理學,其目的是讓人們認識到積極身體意象的優勢並培養它們 [25]  。積極身體意象的支持者傾向於認為積極的身體意象不僅僅是消極身體意象的反面,還包括對自己身體的欣賞,不管其實際外表如何;接受自己在體重、體型方面的不完美;尊重身體,包括參與健康行為和滿足其需求;拒絕媒體圖像的誘導,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同時,其支持者也認識到,積極的身體意象並不意味着對身體的各方面都完全滿意,也不能抵禦所有與身體意象相關的威脅 [26] 
美國飲食失調協會提出了構建積極身體意象的十個步驟:
1.感激身體所能做的一切。慶祝你的身體為你做的所有神奇的事情——跑步、跳舞、呼吸、大笑、做夢等。
2.列出你最喜歡自己的十個方面——與你的體重或長相無關的方面。經常閲讀你的列表。當你意識到自己有更多值得喜歡的地方時,再補充一點。
3.提醒自己,“真正的美”不是膚淺的。當你自我感覺良好時,你會帶着自信、自我接納和開放的感覺,這讓你變得美麗。美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你身體的狀態。
4.把自己看成一個完整的人。當你在鏡子裏或者腦海裏看到自己的時候,選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的身體部位。像你希望別人看到你一樣看待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5.和積極向上的人相處。當你和支持你的人在一起時,你會更容易對自己和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他們也認識到喜歡你自然的樣子的重要性。
6.關閉你頭腦中那些告訴你的身體不“好看”的聲音。你可以用積極的想法壓倒那些消極的想法。
7.穿舒適的衣服,讓你對自己的身體感覺良好。
8.成為社交和媒體信息的批判性觀眾。注意那些讓你對自己或自己的身體感到不舒服的圖片、標語或態度。抗議這些信息:給廣告商寫一封信,或者對圖片、信息進行迴應。
9.為自己做些事——讓你的身體知道你欣賞它。泡澡、騰出時間小睡一會兒,或者在外面找個安靜的地方放鬆一下。
10.利用你可能花在擔心食物、卡路里和你的體重上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別人。有時候,與他人接觸可以幫助你對自己感覺更好,並能給我們的世界帶來積極的變化 [27] 

身體意象身體意象的測量方式

通過要求參與者使用一系列描述評價其當前和理想的身材,身體意象可以得到測量。當前狀況與理想狀況的差異就是對身體不滿意程度的衡量。目前有40多種方式用於測量身體意象 [28]  。這些方式可以分為視頻投影技術與量表。測量身體意象時,必須考慮許多因素,包括性別、種族、文化和年齡 [29] 

身體意象視頻投影技術

為每個參與者呈現一系列其體重增加或減少的圖像,並要求參與者對每張照片做出反應,並測量其眨眼和驚嚇反應 [30] 

身體意象量表

身材等級量表(Figure rating scales)提供了一系列從消瘦到肥胖的身體意象等級。要求參與者指出哪個圖形最能代表其當前感知的身體,哪個圖形代表其理想或期望的身體。
身體部位滿意度量表 身體部位滿意度量表 [31]
身體部位滿意度量表(Body Areas Satisfaction Scale)採用從-2到+2的評分標準,評估人的八個身體部位以及整體外觀,包括面部、頭髮、下體、中軀幹、上軀幹、肌肉張力、身高和體重 [31] 

身體意象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

在相對貧窮的文化中,瘦曾被視為營養不良、貧窮和傳染病的標誌,體重增加則被積極地視為健康、財富和繁榮的標誌。20世紀80年代在拉丁美洲、印度、中國和菲律賓進行的研究表明,在這些文化中,體重增加與財富和健康有關 [32]  。1990年代,居住在太平洋島嶼的人們對大號身材持積極態度,例如在斐濟,女性豐滿的臀部與其生育能力相關,大號身材代表了健康和吸引力 [33] 
然而在西方工業化文明中,多年來被認為是有吸引力和健康的身材發生了許多變化,尤其是對女性而言。苗條身材通常與幸福、成功、年輕和社會接受度聯繫在一起,肥胖與懶惰、缺乏意志力有關。從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體態豐滿的身材,到如今時尚雜誌青睞的苗條身材,可以追溯到理想身材的文化變遷。
從中世紀開始,豐滿圓潤的腹部被強調為生育的象徵 [34]  。女性的身體通常表現為豐滿圓潤的臀部和乳房。這一趨勢在荷蘭畫家Rembrandt van Rijn的《Bathsheba》中得到了體現,該作品描繪了一個身材豐滿的女人,代表了當時的審美。
《Bathsheba》 《Bathsheba》 [5]
20世紀20年代,中上層階級的女性開始用緊身衣束胸,以展平她們的身體輪廓 [35]  。在青春期發育前,女孩們使用飢餓飲食和劇烈運動的方法試圖使其身體達到平胸的理想狀態 [36]  。學者們認為這是時裝業成功營銷的結果 [37]  。20世紀20年代之前,服裝時尚多使用手繪插圖,當照片開始在大眾時尚雜誌上廣泛傳播時,這些雜誌展示了女性被規範的理想身材。時尚本身要求重塑女性的身體,使每一個身體都呈現出一個特定的身體形狀 [38]  。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Flapper fashion推崇男孩般的平胸身材,以展示直筒低腰連衣裙的優勢。
Flapper fashion Flapper fashion [5]
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塑造一個更加勻稱的身材成為主流。美國小姐獲勝者的三圍平均尺寸在20世紀30年代是34-25-35(胸圍比前十年增加了2英寸),在20世紀40年代則變為35-25-35。豐滿的乳房隨着強調胸部線條的衣服流行而變得備受熱捧。20世紀50年代,這一趨勢繼續發展,好萊塢電影業和時裝業也持續推廣豐滿的乳房以及細腰作為理想身材,瑪麗蓮·夢露是這一趨勢的化身。
瑪麗蓮·夢露 瑪麗蓮·夢露 [5]
在20世紀50年代,崇尚苗條的身材成為一個顯著的趨勢。奧黛麗·赫本苗條而不豐滿的身材被電影觀眾描繪成成熟而不過分凸顯肉慾的象徵。她們成為一些年輕女性的榜樣,苗條也成為上流社會的象徵 [39] 
20世紀60年代,苗條身材開始成為非傳統、自由、年輕的典範,成為英國“噴氣式飛機”生活的門票,並被所有社會階層的女性採納為理想。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小姐獲勝者也比前十年更瘦更高,到1969年身高增加了大約一英寸,體重減輕了大約5磅。
20世紀90年代末,模特艾瑪·貝爾福(Emma Balfour)譴責時尚界鼓勵年輕模特服用興奮劑以保持苗條身材,並忽視海洛因成癮的跡象 [40]  。在時尚攝影師大衞·索倫託(DavideSorrenti)因海洛因過量死亡後,美國總統克林頓也發聲譴責當時流行的海洛因時尚(heroinchic)。
21世紀初出現了道德恐慌,但追求苗條的西方理想身材仍得以維持。17歲的英國成功模特斯嘉麗·格雷在2015年退出模特行業,據稱她被模特經紀公司告知減肥,儘管她身高5英尺10英寸(約178cm),身材卻只有8碼(英國),這引發了英國議會的調查 [41] 
關於男性身體意象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是一個較新的現象,尤其是在心理學領域,對身體意象的研究主要侷限於女性。從歷史上看,女性身體比男性身體更為普遍地出現在媒體中。
20世紀80年代,曼徹斯特大學文化史系弗蘭克·莫特(Frank Mort)教授認為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意味着人們對男性的外貌越來越感興趣。他認為,20世紀80年代的男性正成為廣告行業的目標 [42]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查普曼(Chapman)副教授注意到西方文化對男性裸體的歷史性沉默,以及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男性身體可見度的轉變。她認為,人們開始認識到男性身體對女性的可銷售性,這導致商業公司製作的卡片、日曆和海報上男性面孔的比例增加。然而,她認為女性仍然比男性更頻繁、更徹底地成為被凝視的對象,男性身體的客觀化並沒有顯著降低男性在社會中的權力 [43] 
在21世紀,男性身體繼續被視為一種用來增加銷售額的商品。利默里克大學社會學系李莫納亨(LeeMonaghan)教授認為,近年來,“對男性美的崇拜”已從苗條、健美和肌肉發達的男性身體變得色情化和客觀化 [44]  。開放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達倫·朗綴枝(DarrenLangdridge)教授和他的同事也注意到了陰莖的商品化 [45] 

身體意象身體意象與媒介

身體意象電子遊戲形象

電子遊戲使玩家能夠在遊戲中使用化身來代表自己,並與其他女性和男性的虛擬人物互動。有證據表明,直接接觸電子遊戲中理想身材的經歷會影響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滿意度。澳大利亞學者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Christopher Bartlett)的實驗研究發現,在使用理想身材玩15分鐘遊戲後,男性和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都有所下降 [46] 

身體意象社交媒體

澳大利亞悉尼麥考瑞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賈絲明(Jasmine)指出,當人們將自己的外表與社交媒體上的人進行比較時,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的情況更糟。在一項對227名女大學生的調查中,被試報告説,她們在瀏覽Facebook時,往往會將自己的外表與同齡人和名人進行負面比較,但不會與家人進行負面比較 [47] 

身體意象自拍

新南威爾士大學心理學系詹妮弗·米爾斯(Jennifer Mills)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要求女大學生在iPad上自拍,並上傳到Facebook或Instagram。其中一個小組只能拍攝一張照片,不經編輯就上傳,但另一個小組有機會拍攝任意多的照片,並使用應用程序修改他們的自拍。
Mills和她的同事發現,所有自拍者在發帖後都感覺不那麼有吸引力和自信——即使是那些被允許隨心所欲地編輯照片的人。“儘管他們可以讓最終結果看起來‘更好’,但他們仍然專注於他們不喜歡的方面”。一些參與者想知道是否有人喜歡他們的照片,然後再決定他們發佈照片的感受。Mills説:“(她們)感覺焦慮,(她們)需要從別人那裏得到自己看起來不錯的反饋,這種感覺就像過山車一樣,然後又會再自拍一張。”研究人員發現,花大量時間完善自拍可能是在與身體不滿作鬥爭的跡象 [48] 

身體意象廣告

2014年秋天,維多利亞的秘密發佈了一張名為“完美身材”的廣告圖,此廣告展示了七個身材苗條的模特,但找到了女性組織的強烈反對。
隨後,人們自發發起了一項請願,要求該公司道歉,請願書得到27000多個簽名。請願書提到“每天都有廣告轟炸女性,這些廣告旨在讓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焦慮,希望她們能花錢購買所謂會讓她們更快樂、更美麗的產品。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延續女性的低自尊,讓她們覺得自己的身材不夠完美,沒有吸引力,因為她們不符合狹隘的審美標準,這助長了負面身體意象和長期飲食失調等嚴重健康問題的文化” [49] 
作為迴應,維多利亞的秘密改變了其廣告,目前廣告上寫着“A Body for Every Body”。

身體意象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暴露在理想化的身體圖像中會降低女性對自身吸引力的滿意度,觀看苗條模特照片的人比觀看普通模特和大碼模特照片的人自我評價更低。在一項身體意象調查中,女孩報告説,“非常瘦”的模特讓她們對自己的身材產生不安全感。在斯坦福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樣本中,68%的人在瀏覽女性雜誌後對自己的外表感到焦慮,這可能是由於她們不斷自我比較媒體宣傳中極瘦的身材造成的,其中75%的“正常”體重女性認為自己超重,90%的女性高估了自己的體型 [50] 

身體意象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大眾媒介與互聯網信息會影響人們尤其是未成年人身體意象的形成,我國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對媒體行業的管理與規範作出了相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從未成年人保護的角度規範網絡信息的發佈與監管,同時要求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合理使用互聯網。《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11修訂)對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進行規範,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2019修訂)從新聞行業規範的角度進行了闡述。這些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共同保障我國的新聞媒體行業健康發展,為人們創設良好的信息環境,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人們積極身體意象的形成。

身體意象《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六十六條
網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依法懲處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第七十一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提高網絡素養,規範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通過在智能終端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危害或者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51] 

身體意象《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十三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上網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務,並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 [52] 

身體意象《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第三條
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努力到一線、到現場採訪核實,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
1.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準確;
2.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佈採訪報道對象,禁止虛構或製造新聞,刊播新聞報道要署記者的真名;
......
第六條
遵守法律紀律。增強法治觀念,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遵守黨的新聞工作紀律,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國家秘密。
1.嚴格遵守和正確宣傳國家各項政治制度和政策,切實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穩定;
2.維護採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採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
3.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注意保護其身心健康 [53] 
......

身體意象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身體意象”這一概念與“心理發育”和“身體發育”有關,是個人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階段。我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2011)、《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等文件均從認識身體、認識自我的角度進行闡述,強調調節情緒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

身體意象《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二(小學3~4年級)
• 初步瞭解兒童青少年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學會保護自己 [54]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 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體温、脈搏測量方法及其測量的意義 [50] 
水平四(初中階段)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狀況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 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50] 
水平五(高中階段)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 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 [50] 

身體意象《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2011)

水平三(小學5~6年級)
• 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青春期的生長髮育特點;
• 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
• 青春期的個人衞生知識。體温、脈搏測量方法及其測量的意義 [55] 
水平四(初中階段)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狀況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 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51] 
水平五(高中階段)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 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 [51] 

身體意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

小學生
自我認識教育
• 認識自己的基本特徵,逐步發展主體與自主意識;
• 瞭解關心自己身體的變化,能以自然、良好的心態適應和處理身體發生的變化;
• 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有點、不足和獨特性,悦納自己,包容他人 [56] 
性心理教育
• 瞭解成長階段性心理特點和自我調適方法;
• 悦納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52] 
中學生
健康情感教育
• 培養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穩定平衡的心境 [52] 
健全人格教育
• 認識自己的氣質類型和性格傾向,培養自我發展的意識,增強自我發展的主動性;
• 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客觀地分析、評價社會,正確處理社會與他人的關係;
• 平衡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52] 
大學生
情緒管理教育
• 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克服自卑、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
• 掌握科學地調控情緒能力,合理疏泄消極情緒,避免心理失衡;
• 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 [52] 

身體意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中年級
• 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 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羣、自立的健康人格 [57] 
小學高年級
•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悦納自己 [53] 
初中年級
•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53] 
高中年級
•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3] 

身體意象《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核心信息三
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是合理膳食和科學運動。超重、肥胖和盲目減輕體重都不利於健康。
• 積極、主動、科學地安排膳食與運動,是超重、肥胖青少年控制體重增長的主要措施。避免盲目節食、禁食,切不可盲目服用減肥藥品 [58]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54] 
核心信息九
掌握科學的應對方法,保持積極向上健康心理狀態,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有問題及時求助,可減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和網絡成癮等行為問題。
• 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容易出現一些心理行為問題,如應對方式問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等,嚴重者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 青少年要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保持積極向上健康心理狀態,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 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互聯網,合理、安全使用網絡,增強對互聯網信息的辨別力,抵制網絡成癮 [54] 

身體意象相關國際文件

身體意象《兒童權利公約》

第十七條
締約國確認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並應確保兒童能夠從多種的國家和國際來源獲得信息和資料,尤其是旨在促進其社會、精神和道德福祉和身心健康的信息和資料。為此目的,締約國應:
• 鼓勵大眾傳播媒介本着第29條約精神散播在社會和文化方面有益於兒童的信息和資料;
• 鼓勵在編制、交流和散播來自不同文化、國家和國際來源的這類信息和資料方面進行國際合作;
• 鼓勵兒童讀物的著作和普及;
• 鼓勵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注意屬於少數羣體或土著居民的兒童在語言方面的需要;
• 鼓勵根據第13條和第18條的規定製定適當的準則,保護兒童不受可能損害其福祉的信息和資料之害 [59] 

身體意象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身體意象學習目標

身體意象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有關身體的正確認知與態度對於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着重要意義。在全面性教育中,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同時涉及到知識要點、相關技能及態度價值觀。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下的第4個主題“身體意象”和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4個主題“媒介素養與性”,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和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3] 
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
主題4:身體意象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所有人的身體都是特殊且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應該喜愛自己的身體
學習者將能夠:
• 記住所有人的身體都是特殊和獨一無二的(知識);
• 解釋對自己身體感到驕傲意味着什麼(知識);
• 欣賞自己的身體(態度);
• 表達對自己身體的感受(技能) [3]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一個人的價值不由其外貌決定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外貌是由遺傳、環境和健康習慣等因素決定的(知識);
• 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由其外貌決定(態度);
• 接納外貌的多樣性,包括對同齡人不同外貌的接納(態度)。
要點:每個人對有吸引力的外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標準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人們對有吸引力的外貌的判定標準有何不同(知識);
• 認識到人們所認為的有吸引力的外貌會隨着時間而變化,在不同文化之間也會存在差異(態度);
• 反思自己認為有吸引力的外貌,以及自己對此的理解可能與他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技能) [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感受會影響他們的健康、自我意象和行為學習者將能夠:
• 討論欣賞自己身體能帶來哪些好處(知識);
• 描述一個人的外貌會如何影響其他人對他的感覺和對待,以及這種影響對男性和女性來説有什麼差異(知識);
• 分析人們嘗試改變外貌的常見手段(例如:食用減肥藥、類固醇或使用漂發/美白產品),並評估它們對身體的危害(知識);
• 批判性分析那些可能會導致一個人產生改變外貌的想法的、基於社會性別的“美”的標準(知識);
• 解釋與身體意象有關的各種失調症狀(例如:焦慮症和厭食症、貪食症等飲食失調症狀)(知識);
• 認識到通過藥物改變身體意象可能是有害的(態度);
• 展示如何獲得為那些受身體意象問題困擾的人所提供的相關服務(技能) [3]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4:媒介素養與性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不同形式的媒介傳播的信息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不同類型的媒介(例如:收音機、電視、書籍、報紙、網絡和社交媒介)(知識);
• 討論媒介傳播中真實或虛假信息的案例(知識);
• 認識到並不是所有媒介傳播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態度);
• 辨識不同類型的媒介所傳播的信息(技能) [3]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媒介能夠對與性和社會性別有關的價值觀、態度以及規範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媒介的不同類型(例如:社交媒介、傳統媒介)(知識);
• 列舉媒介刻畫男性、女性及人際關係的案例(知識);
• 描述媒介對與性和社會性別相關的個人價值觀、態度及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知識);
• 意識到媒介能夠影響與性和社會性別相關的個人價值觀、態度及行為(態度);
• 質疑大眾媒介對男性和女性的刻畫(技能) [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媒介中有關性和性關係的虛假形象會影響人們的社會性別觀念和自尊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和批判媒介中有關性和性關係的虛假形象(知識);
• 審視這些形象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影響(知識);
• 認同媒介會影響人們對美的評判標準,形成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態度);
• 反思有關性和性關係的虛假描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和自尊的看法(技能) [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質疑媒介對男性和女性的錯誤和負面刻畫,將能夠對行為產生積極影響,並促進社會性別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理性分析媒介中有關性和性關係的信息帶來的潛在積極或消極影響(技能);
• 説出媒介如何能夠為促進安全性行為和社會性別平等做出積極貢獻(知識);
• 意識到媒介對與性、性關係和社會性別有關的觀念能夠產生積極影響(態度);
• 質疑媒介中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媒介對性與性關係的錯誤描述(技能) [3] 

身體意象與身體意象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什麼影響着我們的身體意象?
答:一個人的身體意象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父母、同齡人、文化與媒體和過去的經歷。
父母——一個人的身體意象在生命早期就開始形成了。父母以各種方式影響着孩子的思想和觀點。父母的期望、語言和行為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身體意象。經常被父母批評外表、評論體重、嚴格規定飲食的孩子更容易有糟糕的身體意象。然而,身體形象的評論不一定要集中在孩子身上才能產生影響,父母對自己身體的評價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身體意象 [60]  。因此,父母應該努力認識到自己在孩子周圍做出的與身體相關的評論。
同齡人——朋友如何談論身體意象極大地影響了自身的身體意象。研究表明,同齡人羣體往往有相似的身體意象問題,經常討論節食、體重或外貌的朋友羣體成員往往有負面的身體意象 [61]  。與過分注重體重和外表,經常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的身體進行負面評價的朋友密切交往,很有可能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與積極談論各種體型的朋友在一起,不過多地談論飲食,有助於形成積極的身體意象。因此,要求朋友避免談論損害自己身體意象的話題,如節食或身材羞辱,可能會有所幫助。
過往經歷——過去的經歷通常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意象。身體意象經常受到過去身體或性虐待經歷的負面影響,或者受到基於體型、性別、膚色或身體能力的戲弄、欺負或騷擾的影響 [62]  。此外,擁有舞蹈、體操、摔跤和模特等活動經歷可能會導致負面的身體意象,因為這些活動非常注重身材。反思自己過去與身體意象相關的經歷,有助於理解可能會影響自己當前身體意象的因素。
文化與媒體——被文化建構的理想身材會極大地影響身體意象,媒體是反映這些理想身材的渠道。研究表明,接觸理想化的美麗形象會導致自己對身體的不滿足感增加、抑鬱增加,並降低自尊。雜誌、電視、廣告或社交媒體上的過瘦模特圖像會導致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負面情緒,或者強化現有的對自己身體的負面情緒 [63] 
常見疑問2:如何避免媒體給身體意象帶來負面影響?
1.謹慎選擇和使用媒體
要有選擇性的接觸媒體,選擇支持你的價值觀、建立自尊和身體自信的媒體。
2.限制上網時間
研究身體關注問題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在媒體世界呆的時間越長,我們就越容易接觸到完美的身體意象,也就越容易將自己的外表與不現實的身體標準進行比較。可通過監控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和質量來保護自己的積極身體意象。
3.測試信息的身體積極性
不斷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批判性地思考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信息和發佈的內容。通過問一些關鍵問題來測試信息的身體積極性:照片上的身體是真實的還是被編輯過的?這條信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發?它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身體接受度?誰創造了信息並從中受益?在你發短信、發推文、發表評論、分享照片和視頻之前,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發送信息,你想讓誰看到,並分析它的身體積極性(Body Positivity)。
4.和媒體談談身體意象
告訴那些從媒體中獲利並制定政策的人,你不喜歡他們關於身體的表達,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感覺,以及你打算怎麼做——表明立場,拒絕閲讀、觀看或收聽媒體或購買廣告產品,直到他們做出改變。
5.提倡積極的肢體語言
利用你的社交媒體激勵他人用他們的聲音來讚美真實多樣的身體信息,批評不切實際的理想身材,報告身體羞辱。向媒體、零售商、廣告商和名人產品代言人發出倡議以讚美自然的外表、健康的體型和多樣的身材 [64] 
參考資料
  • 1.    "What is Body Image?".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7.
  •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65.
  •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2020-10-17.
  • 4.    Schilder, Paul.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36, 83(2):227-228.
  • 5.    Grogan S. 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M]. Taylor & Francis, 2016.
  • 6.    De Vignemont F. Body schema and body image—Pros and cons[J]. Neuropsychologia, 2010, 48(3): 669-680.
  • 7.    Bekker M H J, Croon M A, Van Balkom E G A, et al. Predi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utonomy‐connectedness: the role of body awareness, alexithymia, and assertivenes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 64(6): 747-765.
  • 8.    Tsay A, Allen T J, Proske U, et al. Sensing the body in chronic pain: a review of psychophysical studies implicating altered body representation[J].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5, 52: 221-232.
  • 9.    Sergio A. Silverio (2017).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Body Image. Edge Hill University
  • 10.    Cash T F. Body im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2004:1-5.
  • 11.    Percentage of Americans Who Diet Every Year  .Healthfully
  • 12.    Neumark-Sztainer D, Wall M,Larson N I, et al. Dieting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from adolescence toyoung adulthood: findings from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the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11, 111(7): 1004-1011.
  • 13.    Smith D, Rutty M C, Olrich T W.Muscle dysmorphia and 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 use[M]//Chemically modifiedbodies.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6: 31-50.
  • 14.    Lennehan, P. Anabolicsteroids[M].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03.
  • 15.    Kicman, A T. "Pharmacologyof anabolic steroid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J]. 2008, 154 (3):502–521.
  • 16.    Anabolic steroid misus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17.    ISAPS Global Statistic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 18.    Davis, K.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M]. London: Routledge,1995.
  • 19.    Bartky, S.L. Femininity and domination: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oppression[M]. New York: Routledge,1990.
  • 20.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Negative Body Images  .Center for Change
  • 21.    Cash T F. Body image: Past, present, andfuture[J]. Body Image,2004,1(1) : 1-5.
  • 22.    龔潔.初中生積極身體意象心理課程的開發及實施[J].江蘇教育,2020(16):33-35+43.
  • 23.    張潔. 高中生身體意象及其與自尊、自我和諧的關係研究[D].山西師範大學,2014.
  • 24.    徐成龍,黃飛.身體意象與學習滿意度的關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5,23(09):1359-1362.
  • 25.    Tylka, T. and Wood-Barcalow, N.A positive complement, Body Image[J]. 2015, 14, 115–17.
  • 26.    Tylka, T.L.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body image, in T.F. Cash and L. Smolak (Eds) Body image: A handbook of science, practice, and prevention, 2nd edition (pp. 56–67), New York: Guilford.
  • 27.    10 Steps to Positive Body Image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 28.    Thompson, J. K.; Altabe, M.;Johnson, S.; Stormer, S. M.  "Factor analysis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re we all measuring the same construc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994, 16 (3): 311–315.
  • 29.    Cullari, S.; Vosburgh, M.; Shotwell, A.; Inzodda, J.; Davenport, W. "Body-image assessment: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a new computer-aided measurement technique"[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2, 4 (2): 221–232.
  • 30.    Grillon, Christian; Baas,Johanna. "A review of the modulation of the startle reflex by affective stat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sychiatry"[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3, 114 (9): 1557–1579.
  • 31.    Giovannelli, Thorayya Said;Cash, Thomas F.; Henson, James M.; Engle, Erin K. "The measurement ofbody-image dissatisfaction-satisfaction: is rating importance important?"[J].Body Image. 2008,5 (2): 216–223.
  • 32.    Rothblum, E.D. Women and weight: Fad and fict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0, 124, 5–24.
  • 33.    Becker, A.E. (Ed.) Body, self, and society[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 1995.
  • 34.    Fallon, A. (1990) ‘Culture in the mirror: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body image’, in T. Cash and T.Pruzinsky (Eds) Body images: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pp. 80–109), NewYork: Guilford Press.
  • 35.    Caldwell, D. And all was revealed: Ladies’ underwear 1907–1980[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 36.    Silverstein, B., Peterson, B.and Purdue, L. Some correlates of the thin standard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wom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986, 5 (5), 898–905.
  • 37.    Gordon, R. Anorexia andbulimia: Anatomy of a social epidemic[M]. Oxford: Blackwell, 1990.
  • 38.    Orbach, S. Hunger strike: Theanorectic’s struggle as a metaphor for our age[M]. London: Penguin, 1993.
  • 39.    Mazur, A. U.S. trends in feminine beauty and overadaption[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6,22, 281–303.
  • 40.    Frankel, S. The fashion ofdestruction[N]. The Guardian, 1998.
  • 41.    Teenage size eight catwalk model “told to lose weight to get work”  .CALDERWOOD
  • 42.    Mort F. Boys own? Masculinity, style, and popular culture[J]. Male Order: Unwrapping masculinity,1988: 193-224.
  • 43.    Chapman R. The great pretender: Variations on the new man theme[J]. Male order: Unwrappingmasculinity, 1988: 225-248.
  • 44.    Monaghan, L.F. Men and the war on obesity: A sociological study[M]. London: Routledge, 2008.
  • 45.    Langdridge, D., Flowers, P., Gough, B. and Holliday, R. On the biomedicalization of the penis: The commodification of function and aesthe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sHealth. 2013, 12 (2), 121–37.
  • 46.    Bartlett, C.P., Vowells, C.L.and Saucier, D.A. Meta-analyses of the effects of media images on men’s body image concern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8, 27 (3), 279–310.
  • 47.    Fardouly J, Vartanian L R.Negative comparisons about one's appearance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usage and body image concerns[J]. Body image, 2015, 12: 82-88.
  • 48.    Mills J S, Musto S, Williams L, et al. “Selfie” harm: Effects on mood and body image in youngwomen[J]. Body Image, 2018, 27: 86-92.
  • 49.    How the media influences body image in women  .Loquitur
  • 50.    Body Image and advertising. 2000. Issue Briefs. Studio City, Calif.: Mediascope Press.
  • 51.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52.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 53.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  .新華網
  • 5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5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Z]. 2011-12-30
  • 5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Z].2012-12-31.
  • 5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2012.12.7
  • 58.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Z].2018-09-25.
  • 59.    兒童權利公約  .聯合國
  • 60.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Week: How Parental Behavior May Impact A Child's Body Image  .Forbes
  • 61.    Paxton, S. J., Schutz, H. K., Wertheim, E. H., & Muir, S. L. Friendship clique and peer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concerns, dietary restraint, extreme weight-loss behaviors, and binge eating in adolescent girls[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9,108(2), 255-266.
  • 62.    Bullying and Body Image - Bullied Because of Weight  .Eating Disorder Hope
  • 63.    Media Exposure and the "Perfect" Body  .Psychology Today
  • 64.    Media and Your Body Image: What You Need to Know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