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蹦牀

(體操運動項目)

鎖定
蹦牀(Trampoline)是一項運動員利用蹦牀的反彈在空中表現雜技技巧的競技運動,屬於體操運動的一種,有“空中芭蕾”之稱,包括單跳和網上兩個項目。 [1] 
近代蹦牀起源於法國,後來蹦牀逐漸普及,不久後便流於美國。1947年,德克薩斯州舉行了第一屆全國蹦牀表演賽,一年後蹦牀成為了正式的比賽項目。1964年,國際蹦牀聯合會在瑞士成立,同年舉行了首屆世界蹦牀錦標賽。2000年,蹦牀被悉尼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當時設立男子、女子合計2個獎牌項目。 [1] 
蹦牀運動的最高組織機構是國際體操聯合會,該組織機構於1881年成立,總部設在瑞士。主要活動有組織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體操賽和世界盃體操賽,兩年一屆的世界體操錦標賽。 [2] 
中文名
蹦牀
外文名
Trampoline
類    別
體操運動
起源國家
法國
最高組織
國際體操聯合會
代表人物
伊琳娜·卡拉瓦耶娃、黃珊汕、陸春龍
重要比賽
奧運會蹦牀比賽、世界蹦牀錦標賽

蹦牀項目歷史

蹦牀歷史溯源

蹦牀起源於中世紀的法國。最初,法國雜技演員杜·坦伯林在空中吊着的安全網中做各種彈跳,並運用其進行表演,蹦牀以此為開端。
1930年,蹦牀由美國人喬治·尼桑傳入美國,並從蹦牀的娛樂價值和體育特點出發,對蹦牀進行了研究和改進,使其更安全和易於彈跳。之後,他成立了自己的蹦牀公司,批量生產了改制後的蹦牀。當這種新型蹦牀出現以後,首先被美國空軍用來作為軍事訓練的器材,後來很快又被空間科研機構用來訓練飛行員和宇航員。醫療單位很快又將這種器械用於殘疾人的治療和康復。不久,蹦牀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特點而收到青少年的喜愛。
1934年左右,第一架現代蹦牀是由喬治·尼森和拉里·格里斯沃德在愛荷華大學建造。

蹦牀發展歷程

194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舉行首屆全國蹦牀表演賽。
1948年,美國舉行了第屆蹦牀錦標賽,至此,蹦牀才被列入正式比賽中。之後,瑞士人科特·貝切勒和英國人泰德·布雷克率先將蹦牀傳入歐洲。
1950年,中國的蹦牀就是體操、技巧和跳水等項目的輔助訓練器材。
1958年,英國開始舉行全英蹦牀錦標賽。
1964年,國際蹦牀聯合會在瑞士成立,同年舉行了首屆世界蹦牀錦標賽
1969年,法國巴黎舉行了首屆歐洲蹦牀錦標賽。

蹦牀中國發展史

1985年,法國國家蹦牀隊應邀來中國杭州、上海等地表演。
1990年12月,國家體委邀請前蘇聯功勳教練員謝爾蓋來京講學執教,並進行了15天的短期蹦牀培訓。
1997年,國際奧委會第106次會議將蹦牀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11月12日,原國家體委正式下發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關於在我國開展蹦牀運動的通知》,這標誌着蹦牀運動在中國從此成為一項正式的競賽項目。
1998年,國際蹦牀聯合會解體。此後,蹦牀項目由國際體操聯合會管理。6月,福州舉辦了首屆全國裁判員教練員學習班。8月,中國國家體委發出《關於在我國開展蹦牀運動的通知》,並決定從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開始,增設蹦牀項目的比賽。10月,中國首個蹦牀技術考察小組一行7人赴澳大利亞悉尼,觀摩了第20屆世界蹦牀錦標賽。11月,中國舉行了首屆全國蹦牀冠軍賽,以後每年都舉行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全國青少年賽。 [16] 
2000年,悉尼奧運會將蹦牀正式比賽項目,設男、女個人兩個項目,每個項目1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3-4] 
2002年,中國國家蹦牀隊成立。 [5] 
蹦牀

蹦牀硬件要求

蹦牀場地器材

蹦牀場地 蹦牀場地
標準的蹦牀邊框由金屬製成,框架長5.05米、寬2.91米、高1.15米,網長4.26米、寬2.13米,彈簧112個。牀面由尼龍或其他相近的材料製成,牀面的厚度僅為6毫米。 [6]  [13] 
蹦牀的兩邊分別有一張大而厚的墊子,是為選手着地做準備的。網中有一個跳躍區,用紅線標出,面積為2米×1米。比賽館內的高度必須至少達到8米。蹦牀縱向兩邊的地板上覆蓋有符合標準的保護墊,橫向兩端必須使用落地墊的安全台。 [6] 

蹦牀個人裝備

男運動員身着無袖體操服和單色體操長褲,腳穿蹦牀鞋或與體操褲同色的襪子或白色襪子;女運動員身穿有袖或無袖貼身體操服,穿緊身襪褲或全身連體體操服,腳穿體操鞋或白襪子。出於安全考慮,不允許覆蓋臉部或頭部,也不允許戴手錶或者首飾等。 [6] 

蹦牀比賽規則

蹦牀競賽項目

單跳 單跳
蹦牀分為單跳和網上兩個項目。 [6] 
  • 單跳
比賽是在一條鋪上厚毯的木質窄長專用跑道上完成的。在這條跑道上,運動員要連續完成一整套高難技術動作,包括前空翻、後空翻、側空翻、前空翻接側空翻、後空翻接側空翻等,最後落在跑道盡頭的墊子上。按照規定,整套動作應由8個以內的單個動作構成,最後必須以空翻動作結束。 [6] 
  • 網上
藉助彈力牀的彈力將人體彈向空中,在空中做各種體操動作和翻筋斗的競技運動。分男女單人、男子雙人。女子雙人和團體等項目,有規定和自選各十個動作,根據動作的編排、難度和完成動作的質量評分。 [6] 
(1)個人比賽
蹦牀個人單項 蹦牀個人單項
蹦牀個人比賽包括3套動作,每套由10個動作組成。預賽中運動員完成2套動作。第一套動作包含特殊要求,包括兩類動作:即不受規則限制的動作和符合規則中特殊要求的動作。成套動作編排的順序由運動員自行決定。第二套動作為自選動作,其計分是以完成情況得分加上動作難度分值作為一套動作的總分。預賽成績排名前8名的運動員進入決賽。決賽中運動員只比1套自選動作,其計分方法與預賽相同。出場順序按預賽成績的相反順序出場.即得分低的先出場。比賽不允許出現並列的情況,如遇分數相同,則按照技術規程的相關規定分出名次。 [6] 
(2)團體比賽
每場比賽每隊至少3名運動員,至多4名運動員。參賽隊的每個運動員在預賽中完成2套動作,在決賽中完成1套動作。團體得分是每輪比賽中各隊3個最高得分的總和。 [6] 
(3)同步比賽
每對同步選手由2名女運動員或2名男運動員組成。每個運動員只允許參加一對雙人同步配對的比賽。同步比賽也包括預賽和決賽。雙人同步比賽配對的2名運動員,動作開始時必須面向同一方,並且同時做相同的動作,但空翻的方向可以不同。 [6] 

蹦牀動作規定

  • 整套動作的規定
在比賽中如果運動員明顯受到干擾(器械及外界干擾等客觀原因),裁判長可允許該運動員重做。但因運動員自身着裝原因中斷比賽,不能視為構成器械干擾的範疇。觀眾的吵鬧聲、歡呼聲、鼓掌及同類性質的情況不構成干擾。在預賽第一套動作中已經計算難度值的動作不允許出現在第二套動作中,否則在計算第二套動作難度值時不承認這些動作的難度值。但在決賽中可以使用第一套和第二套動作中的所有動作。 [6] 
  • 動作技術標準
蹦牀動作
蹦牀動作(5張)
除分腿跳動作外,其他動作都要求兩腳和雙腿併攏,腳尖繃直。根據動作的要求,可以用團身、屈體或直體姿勢完成。除多周旋空翻在轉體階段可以降低對身體姿勢的要求外,其他在做團身和屈體動作時大腿應緊靠上體;在做團身動作時雙手應抱在腿的膝關節以下的小腿部位。兩臂伸直,儘可能緊靠身體。對身體姿勢的最低要求是:直體姿勢時上半身和大腿的夾角必須大於135°,軀體姿勢時上半身和大腿的夾角必須小於或等於135°,大腿和小腿的夾角必須大於135°;團身姿勢時上半身和大腿的夾角小於或等於135°,小腿與大腿的夾角小於或等於135°。 [6] 
  • 動作重複的規定
一套動作中不允許重複同樣的動作,否則,重複的動作不計入難度。若運動員在預賽第一套動作中出現重複的動作,每重複一次將被每位技術裁判扣1.0分。空翻週數相同,但採用的身體姿勢(團身、屈體和直體)不同,視為不同的動作。不算重複。但團身和半團身的姿勢視為同一種姿勢。多周空翻(大於或等於630°)的轉體度數與翻轉週數相同,如果轉體在動作空翻的不同階段,則認為是不同的動作,不算動作重複。 [6] 
  • 成套動作中斷的規定
運動員出現如下情況之一即被認定為動作中斷:兩腳明顯沒有同時着網;着網後沒有利用網的彈性,立即做下一個動作;成套動作中出現垂直跳;用雙腳、坐彈、腹彈或背彈之外的其他方式着網;做了一個不完整的動作;身體的任何部位接觸網以外的其他部分;觸及保護者或保護墊;由於不安全因素而離開蹦牀;在雙人同步比賽中,兩人做了不同的動作,或一人做的動作比另一人快半個動作的速度;在規定動作的比賽中,沒有按規定的動作完成或沒有按比賽卡上登記的動作順序完成。對於比賽中出現中斷的那個動作,裁判不予評分。 [6] 
  • 成套動作結束的規定
整套動作的最後一個動作結束後,運動員應直立站好且至少停止3秒鐘。否則算作動作落地不穩。在個人比賽中,最後一個動作結束後,允許運動員利用網的彈性再做一個垂直跳。在雙人比賽中,可做可不做,但兩人必須保持一致,否則將由同步裁判扣0.2分。如果運動員完成的動作超過10個,則扣1.0分。 [6] 

蹦牀時間規定

運動員上網比賽前至多有30秒時間在比賽器械上做準備活動,如果超過限制時間,裁判長從該套動作中扣0.3分。裁判長髮出信號後,運動員必須在60秒內開始做第一個動作,否則每個技術裁判將根據超時情況扣0.1~0.3分。但由於器材或其他客觀原因超時不扣分。 [6] 

蹦牀評分標準

共有三種類型的評分,D型分表示一個成套動作總的難度分值,E型分表示技術裁判對一套動作打出的技術分,S型分表示同步分。
每個動作的難度值,按其翻轉週數和轉體度數來計算。
每個1/4周空翻(90°)得0.1分;
完成1周空翻(360°)得0.5分;
完成2周空翻(720°)得1.0分;
完成3周空翻(1080°)得1.6分;
完成4周空翻(1440°)得2.2分;
每個1/2轉體(180°)得0.1分。 [6] 
側空翻和沒有轉體或翻轉的動作,沒有難度價值。對於既有翻轉又有轉體的動作,翻轉和轉體的難度價值相加為該動作的難度價值。不帶轉體的單週空翻(360°-630°),若以直體或屈體姿勢完成,則有0.1分的加分(720°或以上)。2周或2周以上的多週轉體或不轉體空翻,若以直體或屈體姿勢完成,每週空翻有0.1的加分。 [6] 
在個人比賽中,去掉5名技術裁判打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剩餘3箇中間分數的總和即為運動員該套動作的技術分;運動員一套動作的得分等於難度分加技術分。在雙人同步比賽中,去掉4名技術裁判員打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剩餘2箇中間分之和即為技術分;將技術分、同步分與難度分相加即為運動員整套動作的總分。 [6] 

蹦牀安全規則

比賽時必須安排至少8名有經驗的安全員(每側2名),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6] 

蹦牀重要賽事

  • 世界
奧運會蹦牀比賽:每四年舉辦一次。
世界蹦牀錦標賽:國際體操聯合會主辦的世界最高水平的蹦牀賽事,除了奧運年外,每年舉辦一屆。 [7] 
  • 亞洲
亞運會蹦牀比賽:每四年舉辦一次。 [8] 
  • 中國
全國蹦牀錦標賽全國蹦牀冠軍賽是中國成年最高水平、最高規格的比賽,是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等國際重大比賽的選拔賽,以上兩項比賽的參賽人員為男、女15歲以上的高水平蹦牀運動員。 [9] 
全國青、少年蹦牀錦標賽和全國U系列青、少年蹦牀錦標賽是中國青年、少年最高水平、最高規格的比賽,是青奧會、世青賽、亞青賽等國際重大比賽的選拔賽。 [9] 

蹦牀組織機構

國際體操聯合會:該聯合會於1881年成立,總部設在瑞士。主要活動有組織4年一屆的奧運會體操賽和世界盃體操賽,兩年一屆的世界體操錦標賽。 [2] 
亞洲體操聯合會:也稱亞洲體操聯盟,成立於1964年,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正式舉辦的比賽是亞洲青年體操錦標賽。 [10] 
中國體操協會:1954年成立,中國體操協會參與舉辦國際及全國性體操比賽活動。 [10] 

蹦牀代表人物

伊琳娜·卡拉瓦耶娃,俄羅斯蹦牀運動員。伊琳娜·卡拉瓦耶娃曾奪得2000年悉尼奧運會金牌,並曾連續奪得過3屆世錦賽女單冠軍,八次成為世界冠軍。 [5] 
黃珊汕,中國蹦牀運動員。黃珊汕曾在2003年10月世界蹦牀錦標賽上以預賽第三身份進入決賽,為中國蹦牀隊實現了歷史突破,成為首位進入世界蹦牀錦標賽決賽的中國選手。 [5] 
陸春龍:中國蹦牀運動員。陸春龍曾奪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蹦牀男子個人金牌,這也是中國在男子蹦牀項目獲得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11] 
董棟:中國蹦牀運動員。董棟曾奪得蹦牀世錦賽男子網上個人賽第三名、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蹦牀銀牌。 [14-15] 

蹦牀相關術語

阿道爾夫前空翻:運動員在蹦牀上做三週半轉體的前空翻動作。
後空翻:後空翻動作。
平衡:運動員保持不同定形的技巧動作。
前空翻:前空翻,轉體180度。
貓跳:體操運動員一腳離地,抬起一膝,然後再到另外一腳的跳躍動作。
動作編排:體操運動員的規定動作構成。
規定動作:預先設計好的動作,即要求所有體操運動員必須做的特別動作。
難度係數:對特定動作難度的等級測量,在評委對動作執行評完分後算入總成績。
跳下:運動員在完成規定動作後,一般最後做一個難度高的轉身或空翻動作離開器械。
元素:具有被認可的表演和技術價值的單獨動作。
屈體:任何一個可以把身體各部位緊靠在一起的動作。
轉體加空翻:空翻兩週、轉體一週。
自選動作:出體操運動員自己選擇的動作運動員通常使用難度係數。最高的動作,以此展示他們最精湛的技巧。
空翻四周加轉體:任何帶轉體的空翻四周。
倫道夫前空翻:前空翻一週,轉體兩週半,也稱為“Randy”。
套路:在體操器械上,運動員應展示所有範圍內的技巧動作組合或規定姿勢。
魯道夫前空翻:包括一個半轉體的前空翻動作,也稱為“Rudy”。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