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踏莎行·初春

鎖定
《踏莎行·初春》是清代詞人徐燦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傷春懷舊詞,觸景生情,憶舊傷懷,抒發了她的故國之思和興亡之感。上片由初春之景引出春魂如絮之嘆,樂景哀情,感傷殊深;下片正面抒發興亡之感。此詞章法井然,筆致藴藉,詞以柔約芳菲的筆觸,寫其愴懷故國的悲情,感人至深。
作品名稱
踏莎行·初春
作    者
徐燦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拙政園詩集》
作品體裁

踏莎行·初春作品原文

踏莎行·初春1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2,春魂已作天涯絮3。晶簾宛轉為誰垂4,金衣飛上櫻桃樹5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6,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疊舊河山7,月痕休到深深處8 [1] 

踏莎行·初春註釋譯文

踏莎行·初春詞句解釋

1.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餘春””轉調踏莎行”等。雙調五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
2.”梨花”句:化用白居易《長恨歌》詩”梨花一枝帶春雨”句意,謂梨花未開放。
3.”春魂”句:春天的精靈已化作柳絮飄向天涯。春魂,春之精靈。
4.晶簾:水晶垂簾。
5.金衣:指黃鶯。
6.”故國”兩句:故國不知消失在何處,任憑小舟漂流,不知將飄向何處。故國,指明朝。
7.”碧雲”句:美麗的碧雲,覆蓋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
8.月痕:月影,月光。 [2] 

踏莎行·初春白話譯文

芳鮮的青草剛剛吐出嫩芽,雪白的梨花尚未如雨飄下。春的魂魄已隨柳絮飄到天涯。水晶簾緣何柔順地低垂,只黃鶯飛落櫻桃樹權。
故國往事早已茫然,扁舟何許?向何處飄啊一隻孤獨的小船飛,伴隨悠悠江水馱着夕陽閃現。碧雲片片仍眷戀着故國山河,痕殘月啊莫再闖入它們中間。

踏莎行·初春創作背景

明亡後,丈夫陳之遴降清後,官運亨通出仕新朝,徐燦早春季節隨夫宦遊京師,看到春草新綠,但是故國淪亡,觸景生情,憶舊傷懷而創作這首詞。 [3-4] 

踏莎行·初春作品鑑賞

踏莎行·初春整體賞析

這首詞上片即景敍情,情致委婉。詞起端就顯示出心靈的釀化,在寬筆敍景之中傳遞着一股哀怨莫名的感情。淺草萌綠,梨花皎皎,整個北國的春天剛剛開始着色,而女詞人的心靈中卻已經是漫天飛絮(難以收拾的情感的弱絮)。
這裏的用筆微妙無比,”芽”字名詞動用,尖穎而又空靈;”未雨”是指梨花尚未經春雨的洗禮,還是指梨花還沒有亂落如雨,發人遐思;”春魂作絮”的聯想,也給人奇幻空靈之感。是什麼促使她產生濃郁迷離的哀怨之情。接韻曲折地傳遞出她心中的苦味感懷:縱然自己在水晶簾後幽幽等待所愛者的知遇,他也是不知此情。這裏的典故化用十分巧妙,詞人化用的是李白《玉階怨》中表現婦人空閨之怨的詩句:”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寫自己等待的寂寞,”為誰”一問,尤見出其悵望怨抑的心態;接着又表明觸目所見,只有簾外黃鶯飛上櫻桃樹的景象。自打唐人金昌緒寫下”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之後,黃鶯在閨怨詩詞裏,就成了最為常用的一個抒情”道具”,詞人在此借它寫意,本有”俗套”之嫌,不過若細細體味,就會感受到,她之所以用唐明皇稱呼黃鶯鳥為”金衣公子”的典故而不直呼此鳥,似別有深意:”金衣”者,”公子”之謂也,人之謂也。於是,一方還在水晶簾後深情地等待,一方卻早已如鳥般輕盈飛上別的枝頭,這種鮮明對比令人心中慘痛。在明清易代之際,它不僅寫出了詞人的一己之悲,即與再仕新朝的丈夫在政治節操上的分歧,而且也寫出了對她刺激甚深的易代風景,即一批明朝的舊臣,不顧”臣節”,不戀舊朝,卻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仕清。這樣的意思,妙在並不成為發露的政治批判,若有若無的含藏之中,詞的滋味反而更耐回味。可見曲筆寫情勝過直筆。
下片明寫自己的心意所向,詞味深厚。過片直書胸懷,表明了詞人的心靈選擇,是在那”茫茫”的”故國”之中,做一個扁舟自遠的世外人。這就無意中對於貪戀祿位的”金衣公子”們做出了否定。這裏的”故國”一詞具有雙重意思:一是指她那處於煙水江南中的故鄉,一是指已經破滅了的故明王朝。”茫茫”一詞,寫盡了她身不由己的感慨與茫然;”何許”一問,也顯示了她因故國無地、無處可隱而生的傷痛感。在”夕陽一片江流去”的時空大背景下,因易代而生的哀愁和心緒微茫的惆悵,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令人深深地感受到,這位操行清慎的才女所體驗着的易代之痛、興亡之感如江水一樣平遠淵深。這裏”夕陽一片江流去”無疑是與李後主《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意義相近的語句。結拍於觸景生情的感慨中,復掉頭凝視,寫自己於無可盼望中的盼望,無可堅守中的堅守。宋代遺民詞人王沂孫曾經在《眉嫵·新月》一詞的結拍感慨道:”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徐燦翻用此典故,表明在那碧雲遮覆的深處,還有一角河山是”舊山河”,是屬於”故國”的,她祈求着,那照臨人間的月痕,把所有的角落(也包括碧雲外的舊山河)都不留餘地地照亮。這裏措意極隱微,明清易代之際,各地的抗清義士曾經彼伏此起地進行過軍事上、政治上的反抗,星星之火,雖未燎原,但卻給詞人心中帶來過隱隱的安慰和希望。這裏對於”舊山河”的感情,就透露出了這一線信息。義士抗清的爝火,也點燃了包括詞人在內的一代具有遺民情懷的人士的共同心火。
此詞措意窈深而感情濃郁飽滿,結構曲折而筆觸靈動優雅,用典巧妙地表達了不便言説的心語,是徐燦的代表之作。 [5] 

踏莎行·初春名家點評

清·譚獻《篋中詞》:”興亡之感,相國愧之。” [6] 

踏莎行·初春作者簡介

徐燦,字湘蕨,又字明霞、明深,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人。陳之遴繼配。幼穎悟,通書史。陳之遴兩次流徙,均曾隨行。康熙十年(1671),奉旨歸之遴之骨。晚年學佛,更號紫笞。早年雅好吟詠,尤喜為詞。被詞人陳維崧譽為南宋後閨秀第一。有《拙政園詩餘》《拙政園詩集》。 [7] 
參考資料
  • 1.    (清)陳之遴,(清)徐燦著.浮雲集·拙政園詩餘·拙政園詩集: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10:第283頁
  • 2.    吳熊和主編;肖瑞峯,沈松勤.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精品 宋詞精品附歷代詞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07:第516頁
  • 3.    賀新輝.清詞鑑賞辭典 圖文修訂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第182頁
  • 4.    薛玉坤,鞠婷,何抗著.古小詞精華: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01:第230頁
  • 5.    錢仲聯.元明清詞鑑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08:第531-532頁
  • 6.    羅斯寧,羅鎮邦選注.歷代詞三百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08:第280頁
  • 7.    李興盛主編.歷代東北流人詩詞選注: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12: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