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踏歌行

(音樂系列紀錄片)

鎖定
《踏歌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音樂系列紀錄片。
該節目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但歌裏唱的不是流浪也不是遠方,而是腳下實實在在的土地和身邊活生生的人。七組民謠音樂人像植物一樣紮根在故鄉的泥土,感受着時代的冷暖與掙扎,頂着滿身灰塵,盛放出顏色不一樣的花朵。
該節目於2020年8月22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紀錄頻道(CCTV-9)播出,最後一集於8月27日播出。 [1] 
中文名
踏歌行
類    型
音樂/紀錄片
導    演
張木
集    數
7 集
配    音
老狼
每集時長
15分鐘
主要嘉賓
岜農
五條人樂隊
張尕慫
衣濕樂隊
旱獺樂隊 展開
播出頻道
CCTV-9
首播時間
2020年8月22日

踏歌行節目背景

中國是個被忽略的音樂國度,從詩經樂府,到唐詩宋詞,再到民歌小調,中國人一直都懂得用音樂表達和記錄自己的生活。如今,接續這種傳統的是民謠。在中國的各個地方有着風格迥然不同的民謠歌手。他們用歌唱的方式訴説着自己與時代的關係,以敏感的靈魂,完成了對現實的藝術化轉述。從《尋找小糖人》到《艾米》,國外音樂題材的紀錄片一直層出不窮,屢獲大獎。但國內同類題材的紀錄片卻非常少見。我們選擇民謠來做這樣一種嘗試,因為它有天然的關注度和可看性,同時又能自然輻射到各地的人文地理,接續傳統,折射現實,具有豐富的創作空間。我們嘗試以此來填補空缺,探索一種新型的音樂人文地理類紀錄片。尋找時代的吟唱者,踏歌而行,邊走邊唱。看見生活,聽見靈魂,體悟人生。 [2] 

踏歌行劇情簡介

《踏歌行》以七集的內容尋訪生活的歌者,聚焦腳下實實在在的土地和身邊活生生的人。七位民謠音樂人像植物一樣紮根在故鄉的泥土,感受着時代的冷暖、糾結、掙扎、成長,頂着滿身灰塵,盛放出顏色不一樣的花朵。影片展示了民謠的多重樣態,充分表現了民謠的温度與現實觀照。 [3] 

踏歌行分集劇情

第一集 岜農
主要內容: 廣西南丹的壯族人,祖祖輩輩在山頂歌唱、山下耕種。而今的土地上長出了煙囱、流淌着汽車。唱歌的阿哥阿妹們進了城,沒有人再記得那些古老的傳説。
岜農 岜農
第二集 五條人樂隊
主要內容: 仁科和阿茂在17歲之前都沒有離開海豐縣城,時過境遷,他們從小縣城來到了城市,組建了五條人樂隊,他們用歌聲深情款款地講述那些他們經歷的人與事。
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樂隊
第三集 張尕慫
主要內容: 十年前,張尕慫偶然聽到西北小調,從此便入了迷,隨即他退學跑回甘肅蒐集採風。聽他唱小調,彷彿能看到黃河流淌過的濃稠時光在黃土高坡上切割出傷痕累累的大地。
張尕慫 張尕慫
第四集 衣濕樂隊
主要內容: 在遊淼的記憶裏,宜賓是一個封閉自足的小城,這裏的生活安逸而熱鬧,但故鄉環境和父母束縛了遊淼。來到珠海後,他成為了衣濕樂隊的主唱,他將記憶融入歌曲,重構了腦海中對家鄉的記憶。
衣濕樂隊 衣濕樂隊
第五集 旱獺樂隊
主要內容: 九月,新疆喀納斯的芒特拉希開始成熟,這種植物是製作圖瓦樂器“楚爾”的唯一材料。旱獺樂隊主唱旦布爾帶着年輕的博克進山尋找屬於他自己的楚爾。這種樂器吹響時藴含着對自然最深刻的理解。
旱獺樂隊 旱獺樂隊
第六集 馬飛與樂隊
主要內容: 馬飛是一個北漂游子,他將秦腔的風格融入自己的歌曲,用歌曲展現西安老百姓的生活。從他的歌聲中,聽眾能夠感受到真實的西安。
馬飛與樂隊 馬飛與樂隊
第七集 小河
主要內容: 何萍所和田巧雲的第三個兒子,這是小河最滿意的自我介紹。曾經他是前衞的先鋒民謠音樂人,如今他撕掉了過往的標籤,用兩年的時間走訪各地,搜尋老人們記憶中的童謠,讓那些老歌穿越時空,在當下復活迴響。
小河 小河

踏歌行作品評價

《踏歌行》是一部關於民謠的紀錄片,共七集,每一集着重表現一位音樂人。這些音樂人,構成了中國當代民謠的多重樣貌。他們的音樂和故事聯結起來,描繪出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中國社會產生巨大變遷的歷史畫卷。他們的歌中保存着式微的詩意,既有濃厚的人間煙火氣,也記錄着個體的思考和決斷。 (中國經濟網評) [4] 
在熒屏上,《聲入人心》《樂隊的夏天》《説唱聽我的》等節目將美聲、樂隊、説唱等更多音樂的可能帶入觀眾視野,探尋小眾音樂的寶藏。而當音樂以紀實影像的方式呈現時,旋律內涵的展示便更加充分。《踏歌行》聚焦於挖掘民謠歌曲的魅力。提及民謠,更多聽眾會帶着“流浪”“遠方”等刻板印象,但《踏歌行》以七集的內容尋訪生活的歌者,聚焦腳下實實在在的土地和身邊活生生的人。七位民謠音樂人像植物一樣紮根在故鄉的泥土,感受着時代的冷暖、糾結、掙扎、成長,頂着滿身灰塵,盛放出顏色不一樣的花朵。影片展示了民謠的多重樣態,充分表現了民謠的温度與現實觀照。(《光明日報》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