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跳眼法(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一般指目测距离法
- 中文名
- 目测距离法
- 定 义
- 用手指和眼睛测量距离的简易方法
- 应 用
- 军事用途
- 类 型
- 测距方法
定义
播报编辑
测量方法
播报编辑
AB:AD=BC:ED
AB=(BC*AD)/ED
这里的ED是眼睛的距离 定值
AD是手臂长度 定值
方法一:
估算两点事物间目视的大致距离。如一个士兵正常每步75厘米,普通成年人身宽五十厘米左右,楼房层高三米以内、三扇的窗户宽在两米左右,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米。用目视测距范围内可利用的地物估算出两眼间目视的大致目标区域距离。
两点事物间距 × 10 = 目标距离
(这种测算方式只能大致估算距离,误差因人估算能力有所区别)
我另介绍几种军队常用的估距方法:
方法二:
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
距离(米) 分 辨 目 标 清 晰 程 度
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悼拔挨慨烟囱还可见。
准星的宽度是2毫米,瞄准时眼睛到准星的距离,各种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动步枪为74厘米)。目标(主要是人体)的宽度一般是50厘米。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武器在不同距离上准星宽度与目标(人体)宽度的关系。
根据计算,当准星宽度恰好能遮住一个人体时,各种常用武器的距离分别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200米,五六式冲锋枪160米,轻机枪170米;若遮住半个人体,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准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个人体,那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所以,只要记住准星遮盖目标的情况,就能立即估出距离来。
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
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愚鸦乘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
方法五:用臂长尺测
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
臂长尺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50米×100÷5=1000米。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
大分划-小分划。
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这个侦察员先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分划,然后照直后退30米处又测得该两地物的间隔是5个分划。把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
30×5=50米。
方法六: 用望远镜测
用望远镜测量距请民离的方法是:
测量方向角时用方向分划,测良只只量垂直角时就用高低分划。测量时,要持平望远镜,用任一方向分划(或高低分划)对准目标的一端,读出到目标另一端间的密位数,即为该目标的方向角(或高低角)。如果所测两目标间的方向角,大于望远镜的全部方向分划数,可在两示间选一辅助点分段测量,再将各段的密位数相加。
测出方向角(或高低角)后再根据已知目标的宽度(或高提旋端度),按下面的密位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距离=目标宽度(或高度)×1000÷密位数
例如,已知某目标的宽度是100米,测得其方向角为70密位,到该目标的距离则为: 100米×1000/70=1429米
方法七:步测
为什么规定步长一米五,步速每分钟一百二十步呢?这是根据经验得来的。无数次测验的结果说明:一个成年人的步长,大约等于他眼睛距离地面高度的一半,例如某人从脚根到眼睛的高度是150厘米,他的步长就是75厘米。
还有一个经验:我们每小时能走的公里数,恰与每三秒钟内所迈的步数相同。例如,你平均三秒钟能走五单步,那每小时你就可以走五公里。
方法七:
假设距离我们N米有一棵树,测量我们到这棵树的距离:
1、水平端起我们的右手臂,右手握拳,立起大拇指^_^
2、用右眼(左眼闭)将大拇指的左边与树重叠在一条直线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观测大拇指左边,会发现这个边线离开树右边一段距离;
4、估算这段距离(这个也可以测量),将这个距离×1微腊射0,得数就是我们距离这课树的约略距离;
很早以前告诉我的,记得大致就是这个方法,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共同学习^_^
具体测量方法是: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用左眼望住拇指,视线的延长线上有一点与目标在同一直线上的点,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这个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些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这种方法误差很大,只能用来大致估算。
测距原理
播报编辑
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实际应用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