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跳喪舞

鎖定
跳喪舞 [1]  又稱“打喪鼓”,土家語叫“撒爾嗬”,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主要流行於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與擺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對應,故有“南擺手北跳喪”之説。開場時先由一人提鑼繞棺邊敲邊唱,其後掌鼓師和眾舞者便以“相合之聲”加襯詞襯句,歌子曲調寬廣、音域奔放、節奏明快。跳喪舞有雙人、三人、羣舞三種形式。
2006年,“土家族跳喪舞”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 
中文名
跳喪舞
外文名
Funeral Dance
別    名
撒爾嗬 打喪鼓
流行地區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
類    別
喪葬儀式舞蹈
申報地區
湖南常德 [2] 

跳喪舞簡介

跳喪舞基本概念

跳喪舞,又稱撒爾嗬,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種喪葬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與擺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對應,故有"南擺手北跳喪"之説。這種舞蹈源遠流長,濫觴於魏晉南北朝的"歌喪"。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後,附近鄉親皆來跳喪。其舞蹈是二男或四男在棺材前對舞,高潮時,少則百人,多達幾百人上千人觀看和參與跳喪。演唱形式是一人(掌鼓者)執鼓領唱,其他人合唱。
鄂西土家族跳喪舞的鼓點和舞蹈動作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跳喪舞的形式有"待屍"、"搖"、"哭喪"、"穿喪"、"踐喪"、"退喪"等;舞蹈動作有"鳳凰閃翅"、"燕兒含泥"、"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牛擦癢"等。巴東跳喪舞的動作最有特色的叫四大步,舞時除雙膝不斷地上下顫動外,胯部左右擺動幅度大,上肢隨胯部的擺動而自然地在胸前晃動,具有曲線美。建始的跳喪舞腿部動作多為八字步蹲着前進,每行一步都用腳緊緊抓地,顯得穩重有力。

跳喪舞動作

動作皆為模仿飛禽走獸。主要特點是舞者全身不斷上下顫動外,胯部左右擺動幅度大,上肢隨胯部的擺動自然在胸前晃動,具有粗獷美。另外,在擺臂、下沉、扣胸、圓肩、腳內側交替移動等方面則與巴渝舞不同。《隋書》曾記載了跳喪舞壯觀場面:“……置屍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屍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擊鼓以悼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
如今,跳喪舞已逐步從喪葬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頗具觀賞性的土家族羣眾性舞蹈。跳喪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創造的藝術財富,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多側面地展示了土家民族的風情習俗,它是土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跳喪舞歷史評價

隋唐時期,土家族先民就有“其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的習俗。據有關史料記載:“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曰伴亡。於柩旁擊鼓,唱俚歌哀詞。”哪家死了老人,村民們聞訊而至,通宵達旦,這叫“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陪亡人”。這種喪葬習俗經過不斷傳承,逐步演變為恩施土家族的跳喪舞。

跳喪舞種類

跳喪舞的種類繁多,按跳喪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屍”、“麼連嗬”、“搖喪”、“打喪”、“哭喪”等20多種類型。按模擬形象動作分,有“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頭”、“牛擦癢”、“猴子爬巖”、“狗吃月”、“狗撒尿”、“燕兒銜泥”、“古樹盤根”、“幺姑篩籮”、“耍五巾”、“風夾雪”、“滾身子”等。跳喪時,鑼鼓大作,鞭炮陣陣,一人擊鼓叫歌,跳者圍棺接歌而起,腳跟鼓點鼓跟腳,跳者二至四人,但女人不能跳喪。擊鼓者領唱,對舞者和,多為高腔俚調,邊唱邊舞。鼓聲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輕歌曼舞。舞者頭、肩、腰、臂、腿、腳尖、腳跟齊動作,跳着變化多姿的舞步。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其餘人唱和,此名“坐喪歌”;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另二人邊跳邊唱,此名“跳喪鼓”;有時四人圍棺轉圈,邊跳邊唱,此名“轉喪鼓”。

跳喪舞跳喪舞內容

跳喪舞曲調

跳喪舞的曲調有“撒爾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跳喪的唱腔分高腔、平調,節奏鮮明,主要是6/8拍。跳喪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較重。舞蹈時,整個舞場均隨掌鼓人的鼓點和唱腔隨時變換曲牌、節拍和舞姿。掌鼓者也通過鼓心、鼓邊、鼓沿敲擊出富於變化的鼓點,邊擊鼓邊領歌,和歌而舞。跳喪舞舞姿狂放,隨着擊鼓者的指揮,不時改變舞姿和節奏,激越時似山風呼嘯,張弛交替,古老質樸。
跳喪舞從音樂、舞蹈到歌詞內容,少有悲傷之感,音樂高亢歡快,舞步健美勇武。跳喪是“歡歡喜喜辦喪事,熱熱鬧鬧陪亡人”,只有“走順頭路”即壽終正寢的人才有享受跳喪的資格。如父母尚在而晚輩先去世,除非已有兒女抱“靈牌”,否則是不能跳喪的。

跳喪舞內容

跳喪舞 跳喪舞
跳喪舞的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有回憶民族歷史的;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活動的;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蹟的、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題材。歌詞多呈四句七言,內容古樸。每唱完一首,最後大家高聲合唱一句“解憂愁噢”,表示為死者家裏散憂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