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跨性別恐懼現象

鎖定
跨性別恐懼現象,簡稱恐跨現象(Transphobia),又稱跨性別恐懼症,簡稱恐跨症。其定義為“對不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個人產生情感上的厭惡的現象”,此處“不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個人”包括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異裝者或進行了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以下簡稱變性者) [1]  。跨性別恐懼現象的具體表現為對跨性別者的恐懼、無知、誤解、厭惡、排斥、暴力和歧視攻擊。
跨性別恐懼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均可見,在家庭、職場、教育、體育賽事等多種場合均有可能發生。跨性別恐懼現象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教義有着密切的關係。
跨性別恐懼是基於不正確的社會性別認知和理念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行為和社會現象,它侵犯了跨性別者本該享有的基本人權。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和機構通過立法的形式禁止跨性別恐懼現象,提倡多元、尊重、平等的性別觀念,以減少跨性別者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和傷害。
我國法律保護跨性別者的受教育權、就業權和其他基本人權。
我國法律支持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修改身份證性別。
我國教育部門針對中小學階段的跨性別恐懼現象的相關教育規定,出現在公共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政策中,這些相關規定秉持性別平等的觀念,強調不歧視跨性別者。此外,基於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實施全面性教育,也有助於兒童青少年獲得對於跨性別恐懼現象的充分了解,學會尊重並理解跨性別者羣體,減少跨性別羣體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傷害。
中文名
跨性別恐懼現象
外文名
Transphobia
別    名
跨性別恐懼症
恐跨現象
別    名
恐跨症
釋    義
對不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個人產生情感上的厭惡的現象
關聯詞
跨性別、易性症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定義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概念

跨性別恐懼現象指“對不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個人產生情感上的厭惡”,例如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異裝者或變性者 [1]  ,其具體表現為對跨性別者的恐懼、無知、誤解、厭惡、排斥、暴力和歧視攻擊。它和恐同症一樣,來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説中有關恐懼症的術語,有疾病科學的意味 [2-3] 
跨性別恐懼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可見,有時演變成暴力犯罪,甚至謀殺,對跨性別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這些排斥、歧視與攻擊行為對於跨性別者來説不公平、不合理,損害了其作為現代公民本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4]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的概念

跨性別一詞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科學家約翰·奧利文(JohnOliven)於1965年發明,之後被跨性別羣體傳播開來。跨性別是一個傘狀術語(傘狀術語通常是涵蓋了若干術語而形成的術語),指代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被指派性別的個體或羣體。在此,傘狀術語範圍內的個體可能認同於與此相關的一系列術語,如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異裝、非二元性別等 [5] 
所謂被指派性別,指的是一個人在出生時依據第一性徵(生殖器官的外形和構造特徵)而被醫務人員、父母和社會的約定俗成所分配或指定的性別。這種分配或指定,通常體現為在出生證明、身份證件等上面進行的性別標記。由於中國各類法定證件或文書上的性別選項僅有男女兩類,因此可以認為,在中國,被指派性別只能是男性或者女性 [6] 
而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對於某種性別的強烈歸屬感,或意識到了可以真正地描述自己的性別標識 [7] 
跨性別女性(Maleto Female,MTF),指被指派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跨性別男性(Femaleto Male,FTM),指被指派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的跨性別者。跨性別酷兒(Transqueer),指被指派性別為男性或女性、性別認同為酷兒的跨性別者。稱呼跨性別者時,應使用其選擇的名字,而不是其出生時被賦予的名字,並且應使用與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相符的代詞。如果不確定該使用何種代詞,應當詢問跨性別者希望以何種代詞被稱呼 [8] 

跨性別恐懼現象歷史沿革

2013年,《牛津英語詞典》增加了Transphobia一詞。從詞源學的角度看,與Homophobia(同性戀恐懼現象)一樣,Transphobia(跨性別恐懼現象)是一個複合詞,詞語的第一部分,即前綴trans(原意是“越過,在遠處,越過”),來自詞語Transgender(跨性別者),第二部分phobia(恐懼症)來自希臘語:φόβος,phóbos,意為“恐懼” [9] 
值得注意的是,Transphobia並非臨牀心理學意義上的“恐懼症”,它更類似於一種排外、仇外的心理 [10] 

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研究

跨性別恐懼現象學術研究

2002年,除了對於跨性別者的恐懼,美國阿爾比恩學院助理教授希爾(EricHill)提出了另外兩個成分來概念化對跨性別者的仇恨:反映性別認知的性別歧視(Genderism)和涉及行為的性別打擊(Genderbashing) [11]  。性別歧視是一種信念的社會系統,它加劇了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角色期望的個人的負面評價。性別打擊是指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的個人的騷擾或人身攻擊行為 [12] 
2006年,日本學者杉野愛子(Sugano Eiko)也提出“跨性別恐懼症”一詞“是指對不符合傳統性別規範的個人的社會歧視和羞辱 [13]  。”
當個人僅因為擁有某一特徵而致使其在羣體中的名譽受損時,便可認定為其被羞辱 [6]  ,通常,被羞辱者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地位是被嚴重貶低的 [14] 
羞辱的三個方面分別是:
感知的羞辱,指當社會對某人及他/她所從屬的羣體持消極態度時,被羞辱者的心理感受 [15]  。也包括個人認為社會將自己視為被羞辱的羣體的一員的心理狀態 [16] 
經歷的羞辱,指“被羞辱者有被歧視和/或被排擠的經歷” [16] 
自我羞辱,指被羞辱的個體接受了羞辱觀點的病恥感,從而喪失自尊,產生絕望情緒 [17] 
美國跨性別女性主義理論家朱麗婭·塞拉諾(Julia Serano)認為,跨性別恐懼現象根植於性別歧視。通過提出“對立性別歧視”這一概念,塞拉諾找到了恐跨現象和恐同現象的根源——她將“對立性別歧視”與“傳統性別歧視”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傳統性別歧視認為男性和男性氣質優於女性和女性氣質。而“把人類僅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的分類方法是僵化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擁有一套獨特的、不重疊的屬性、天資、能力和慾望”。此外,她寫道,人們對於性別和社會性別規範的不安也助長了恐跨情緒 [18]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表現

偏見
“偏見”一詞指的是由於個人特徵(如性別、社會階層、年齡、殘疾、宗教、性傾向、種族/民族、語言、國籍等)而對他人產生的先入為主的成見,通常是負面的。社會上對於跨性別者的偏見與對於同性戀者的偏見是息息相關的 [3]  [19-20]  。這一發現與社會對性少數羣體(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的基本認知相符,性少數羣體是一個反傳統性別角色觀念的羣體。對性別角色的傳統態度和信仰與反性少數羣體有重要關聯。
此外,對來自加拿大、美國和菲律賓的樣本進行的跨學科研究的調查發現,對於跨性別者的排斥也與社會的傳統性別觀念、宗教原教旨主義、道德教條主義、自我防禦、威權主義信仰和跨性別者的自卑心理有關 [21] 
歧視和騷擾
歧視是指個體因其身份而遭受的區別對待,通常跨性別者會因受歧視而被孤立 [22-23] 
騷擾一詞涵蓋了廣泛的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指妨礙或騷擾 [24] 
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面臨着持續不斷的強烈歧視。歐盟基本權利局(FacialRecognition Technology,FRA)2013年在27個歐盟成員國和克羅地亞進行了針對性少數羣體的線上調查,收集了93000多名性少數羣體人員的反饋。跨性別受訪者的報告顯示,與同性戀和雙性戀受訪者相比,社會對跨性別者的包容度較低。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是所有性少數羣體的子羣體中最有可能遭受歧視的,尤其是在就業和醫療保健領域。在過去的一年中,有29%的跨性別受訪者表示,在接受調查之前的一年內,曾在就業或求職的過程中遭受歧視,而這一比例是LGB(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受訪者的兩倍以上 [25] 
除上述觀察結果外,荷蘭的一項全國調查還顯示,42%的跨性別者由於其身份而受到消極對待,尤其是在公共場合(38%)和在職場與學校時(21%) [26] 
美國對50個州的6450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的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47%的受訪者報告了被消極對待的負面結果,29%的受訪者稱曾受到警察的粗暴對待或騷擾,而15%的學生因嚴重的騷擾而輟學 [27]  。此外,在一項針對美國跨性別人口的全國性研究中,70%的受訪者曾遭遇與跨性別相關的語言暴力和肢體騷擾,38%的受訪者稱曾遭到就業歧視 [28] 
暴力
對於跨性別者來説,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以及由受害者的性別身份所引起的性侵犯是普遍存在的 [29-31]  。歐盟基本權利局在2013年的性少數羣體調查顯示,受訪者經常遭受高強度的傷害和暴力,其中以跨性別者居多。特別是在過去5年中,35%的跨性別者曾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遭到暴力襲擊或威脅。此外,數據顯示,在2012年,22%的跨性別者是性騷擾的受害者,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性少數身份。28%的跨性別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裏受到過三次以上的暴力或暴力威脅 [25] 
仇恨犯罪
性少數羣體會遭受到仇恨犯罪 [32]  。仇恨犯罪是一種“非法的、暴力的、破壞性的或具有威脅性的行為,在這種行為中,犯罪者的動機出於對受害者所屬的社會羣體的偏見。” [33]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數據,在1995年至2008年,17.4%仇恨犯罪的對象是性少數羣體 [34]  ;此外,美國學者鄧肯(Duncan)強調,由於性少數羣體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相對較低,這一調查結果的比例是預期的8倍多 [35] 
2013年3月12日,歐洲跨性別網絡(TransgenderEurope network,TGEU)在其關於跨性別謀殺監控項目中,記錄了世界各地數百名跨性別者被謀殺的事件,這是跨性別恐懼現象最聳人聽聞的表現。據統計,從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全球57個國家共有1123名變性者(已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人)被謀殺 [36]  。報告顯示,從2008年到2012年,跨性別者被殺害的事件不斷增加,大多數發生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而且,在大多數國家,有關跨性別者被謀殺的數據並沒有被系統地記錄在案,所以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是被低估的。根據歐洲跨性別網絡的數據,從2008年到2013年3月,有20名變性者在意大利被謀殺。

跨性別恐懼現象不同情境下的恐懼現象

家庭
許多跨性別者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跨性別身份,常常會有想要矯正性其性別認同的行為,包含強制更改髮型與衣着、限制其經濟與交友,以及辱罵、體罰、禁足等家庭暴力問題,甚至將之趕出家門、斷絕關係,這無論是對於尚在求學階段的跨性別兒童與青少年,還是已經成年,獨立生活的跨性別者來説,都是很大的身心傷害,並且危及到他們的人身安全 [37] 
職場
許多跨性別者會在職場或求職過程中受到差別待遇。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將跨性別求職者排除在外,而且即使跨性別者進入工作,也常常遭受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等問題。除此之外,同事之間的排擠與公共空間(如公共廁所)的使用都對跨性別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38] 
教育
現有的二元性別觀念之下的教育體系對跨性別者不友善。如有些國家的學校依招生性別將學校劃分為男校和女校,嚴重影響到了跨性別者的入學、升學機會。此外,針對跨性別者,尤其是跨性別女性的校園欺凌相當嚴重。總的來説,跨性別者羣體的受教育水平並不高,而校園霸凌是致其輟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39] 
體育賽事
受二元性別觀念影響,在一些體育賽事中,跨性別運動員無法以男女之外的第三種性別身份報名參賽。
如2019年世界自行車大師賽上,來自加拿大的女子運動員瑞秋·麥金農(Rachel McKinnon,現名為維羅妮卡·艾薇,Veronica Ivy)獲得女子200爭先賽金牌,並打破了該項目的世界紀錄。然而,許多競爭對手錶示不滿,並對她的性別提出質疑,因為麥金農曾是男性,在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後才參加女子項目的比賽。這一事件受到了全世界媒體的關注,有些媒體甚至開始對麥金農進行一系列大膽的、攻擊性的猜想 [40] 
這些現象被體育界一些倡導人權保護的人士所關注,從而推動世界各國和體育組織制定保護跨性別運動員的相關法律和政策 [41]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與宗教

基督教
在北美,與基督教權利相關的組織,包括美國家庭協會(American Family Association)、家庭研究理事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全國同性戀研究和治療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均認為跨性別是非自然的,跨性別者的性別是且只能是他們的出生時的被指派性別。這些組織反對旨在包容跨性別者的法律和政策,如允許他們更改被指派性別,使用與他們自我性別認同相符的洗手間,或成為基督教牧師。這些組織認為,上帝創造了人的“天然的”身體與性別,接納跨性別者有違聖經和自然法,因為聖經只把人類的性別分為男性和女性 [42] 
跨性別者將信仰與性別認同結合起來十分困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會遭到基督教人士基於《聖經》教義的指責,比如:“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創世紀1:27)。”“婦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婦女的衣服,因為這樣做都是神所憎惡的(申命記22:5) [43]  ”。
伊斯蘭教
伊斯蘭世界通常秉持異性戀正統主義與二元性別認同的價值觀,這種觀念得到了伊斯蘭教教義和文化規範的支持,進而排斥多元的性別認同觀念。
1987年,伊朗最高領袖阿亞圖拉·哈梅內伊(AyatollahKhomeini)承認性別重置手術在伊朗的合法化。然而,這種對於性別重置手術的支持態度並非在性別觀念的層面上認可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而是認定跨性別者屬於天生的同性戀,而“矯正”同性戀的做法則是使他們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從而使其在生理上符合一個順性別異性戀的特徵 [44] 
對於此,一些伊斯蘭宗教組織表現得更加寬容——穆斯林進步價值觀組織(Muslims for Progressive Values)在佐治亞州、俄亥俄州和加利福尼亞分別建立了團結清真寺(Unity Mosques)。穆斯林性和性別多樣性聯盟(The Muslim Alliance for Sexual and GenderDiversity)每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州為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穆斯林舉辦年度集會 [45]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行為對健康的影響

大量的證據表明,病恥感會影響跨性別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感受、態度和行為。病恥感對自尊、行為、社會關係和物質資源產生影響,侵害着跨性別者的健康。國際特赦組織在2013年的調查顯示,由於偏見、歧視和暴力,許多歐洲的跨性別者持續隱藏他們的性別身份 [46]  。此外,一項基於跨性別訪談的研究表明,受訪者最常提及的願望是被接受,希望被當作是一個“人” [47]  。更重要的是,許多跨性別者的心理困擾和自殺傾向可能都與跨性別恐懼現象有關 [48-49] 
跨性別恐懼行為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根據2013年歐盟針對性少數羣體的一項研究,在2012年接受過醫療或社會服務的歐洲跨性別者被歧視程度是同性戀與雙性戀者的兩倍;值得一提的是,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感覺受到醫療(19%)或社會服務(17%)人員的歧視。他們所遭受的衞生不公平待遇對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慢性病與精神疾病風險的增加 [50]  。此外,由於跨性別者們長期受到社會的高度孤立,這使他們的精神蒙受巨大壓力,從而加大了其健康狀況下降的可能性 [51] 
跨性別恐懼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病恥感對受害者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例如,他們可能不確定正常人會如何評價他們 [12]  ,總是想知道自己給他人留下了什麼印象 [52]  。此外,病恥感造成的心理壓迫要求跨性別者們及時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反過來會使他們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53]  。來自外部的衝擊,如受害和暴力,與跨性別者內部的心理反應,如期望不被社會所拒絕,都使跨性別者壓力驟增,誘發心理健康問題 [54] 
跨性別者缺乏自尊心,同時伴有較高的終生抑鬱、自殺意念企圖 [55]  。納特布魯克等人在一個跨性別女性的研究樣本中發現,與性別相關的虐待和抑鬱之間有很強的聯繫 [56] 
一些尚未表達出非二元性別自我認同的跨性別青少年,在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時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可能會根據外界的反應和期望來隱藏自己的性別身份。因此,他們無法獲取外界對於自己性別認同的真實反饋,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例如,與異裝和性別焦慮相關的強迫症狀)和自我認同困難 [57] 

跨性別恐懼現象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教育部門針對中小學階段的跨性別恐懼現象的相關教育規定,出現在公共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政策中,主要是從社會安全和公共衞生事故預防、性與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予以體現。具體內容除了涵蓋性別意識、性與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等基本知識外,也強調不歧視易性症者與跨性別者。

跨性別恐懼現象《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範;
  • 學會應對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範意識;
  • 瞭解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58]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初步瞭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58]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58]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58]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衞生事故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58] 

跨性別恐懼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中年級
  • 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59]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59] 
初中年級
  •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59]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 [59] 

跨性別恐懼現象《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第四單元: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 瞭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 增強性問題上的守法觀念 [60] 

跨性別恐懼現象國際應對

跨性別恐懼現象中國

在2020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上,在與防止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我國代表團發言道:“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忍現象。”
我國法律中有多個條款禁止性別歧視,但並無“跨性別”一詞,亦無“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條款適用於跨性別者,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羣體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 [62]  。”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跨性別者)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第1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第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第37條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第4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64]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12修正)第3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第10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65]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3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訂)第3條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其中的“性別”應當涵蓋女跨男、男跨女和性別酷兒及其“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同時,“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應該合理解釋為一個開放性語彙。因此理論上可以將性別表達納入這一條款所列的禁止歧視的理由 [61]  。第27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61]  。第62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1] 
《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2007]第28號)第58條規定,禁止職業中介機構發佈包含歧視性內容的就業信息。對於違反此項規定的職業中介機構,根據第74條之規定,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沒有違法所得的,可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可處以不超過違法所得三倍的罰款,但最高不得超過三萬元;情節嚴重的,提請工商部門依法吊銷營業執照;對當事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61]  。如果招聘廣告歧視跨性別者,受害人有權據此向當地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投訴,使違法者受到行政處罰。還可以依據《就業促進法》第62條之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1] 
此外,我國法律支持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修改身份證性別。
根據公安部《關於公民變性後變更户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8〕478號)及《公安部關於公民實施變性手術後變更户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2〕13l號)的規定,跨性別者手術後進行性別標記變更需要向公安局提交的材料有:
1.申請人的書面報告;
2.《户口簿》、《居民身份證》(可能需要向申請人的原住地或原生家庭獲取);
3.國內三級醫院(即最高級的醫院)出具的性別鑑定證明和公證部門出具的公證書,或司法鑑定部門出具的證明;
4. 屬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等單位的,要有所在單位組織人事部門准予變更的證明 [61] 
這些規定進一步表明如果跨性別者在國外或國內縣級(含外省)以下醫院實施性別重置手術的,要有經縣市公安機關審核後的經各省轄市衞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院出具性別認定證明;跨性別者身份證性別項目變更後,應重新編制公民身份號碼,並在《常表》背面的登記事項變更和更正記載欄中註明變更情況。其中已領取居民身份證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繳銷,併為其重新辦理居民身份證。公安部提供的指導如下:
1.户口所在地公安機關從受理申請到批准,在50個工作日內辦結。
2.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接到上級公安機關户政部門審批決定後,應在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
3.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憑上級公安機關户政部門的批件當場辦理變更手續 [61] 

跨性別恐懼現象歐盟

儘管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和聯合國(United Nations,UN)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性少數羣體人羣的不歧視和平等標準,但高比率的歧視、騷擾和暴力仍然存在 [66]  。以性別身份為依據的針對個人的身體暴力是仇恨犯罪。因此,必須制定策略提高跨性別者權利意識和報告歧視與暴力的意識。然而,根據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Co-operation in Europe,OSCE)的數據,只有五個歐盟國家收集有關跨性別仇恨犯罪的數據,歐盟缺乏足夠的立法。國際特赦組織提出,各國應通過立法全面禁止仇恨犯罪。基於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犯下的罪行應被視為仇恨罪行。各國還應確保在實踐中適用該法律,並應統計關於上述罪行的詳盡數據,以便更好地落實旨在消除歧視和促進平等的有力政策 [46] 

跨性別恐懼現象澳大利亞

截止到2020年8月,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已有保護跨性別者權益的相關法律出台。2016年8月18日,根據澳大利亞維州18日出台的一項新法律,變性者、非二元性別者或跨性別者若想獲得新的出生證明,將無需再通過離婚或做性別重置手術來實現。該法律將徹底結束以往那種所謂的“被迫變性離婚”程序,即當某個人想要改變出生證明上的性別狀態時,此人必須先與當時的伴侶離婚,因為若繼續保持這段婚姻關係可能會被視為非法同性婚姻。此外,根據這項新法律,父母也有權改變其子女在出生證明上的性別狀態,但條件是必須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 [67] 
根據修改後的法律,成年人有權申請修改其在維州出生登記及出生證明上的性別狀態。已成年的申請人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將其在出生證明上的性別狀態修改為男性、女性、跨性別者,也可留白不填。而若是兒童要修改出生證明上的性別狀態,申請時必須附帶醫生或心理學家確認這名兒童有能力做出決定以及這項決定可代表他的最高利益的支持性文件。此外,16歲以上的青少年申請人必須接受是否有能力做出決定的評估 [67] 

跨性別恐懼現象美國

2013年8月,美國加州州長布朗(Brown)簽署了AB1266號法案,對當時的《教育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法律規定:自2014年開始,加州公立學校的12年級以下的跨性別學生,在男女有別的學校設施(如洗手間)或是課程選擇上,可享有完全的自主權,不必再受出生時的指派性別限制。此外,美國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對於跨性別者都有類似的保護政策,而加州則是第一個通過法律並要求所有學校執行的州。然而,就在該法律簽署的幾小時後,就有保守團體對該法提起了訴訟 [68] 

跨性別恐懼現象越南

2015年11月24日,越南國民大會通過立法,修正2005年民法第37條和第88/2008/ND-CP號行政規章,使性別重置手術合法化,並允許已完成該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有權獲得法律承認。新法允許人民在越南境內而非國外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並可在事後變更官方身分證明文件上的性別註記。此前,越南民法規定,跨性別人士不得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只有間性人可以 [69] 

跨性別恐懼現象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11月20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erance,TDOR),又稱跨性別追悼日。它旨在紀念並悼念因跨性別恐懼現象而慘遭殺害的跨性別者們,並以此呼籲社會關注跨性別者所面臨的暴力威脅 [70]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始於1998年的〝Remembering Our Dead〞(紀念我們的死者)網站活動以及1999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燭光守夜活動,紀念因公開性別身份而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謀殺的美籍非裔跨性別者麗塔·海斯特(Rita Hester)。她死後,很多人為她守夜,此後,每年的11月20日成為了“國際跨性別者紀念日” [71]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如今已發展為全球性的主題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意大利、芬蘭、希臘、以色列、韓國等地都舉行過相關活動,紀念那些因歧視與仇恨被殺害的跨性別者。

跨性別恐懼現象全面性教育中跨性別恐懼現象的相關教學內容

跨性別恐懼現象學習目標

跨性別恐懼是基於不正確的社會性別認知和理念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行為和社會現象。從根本上消除這種行為和現象,需要通過全面性教育,尤其是關於社會性別的學習,幫助兒童青少年獲得對於跨性別恐懼現象的充分了解,學會尊重並理解跨性別者羣體,減少跨性別羣體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傷害。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與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72]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揹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72]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72] 
要點2: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説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72]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説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72]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72] 

跨性別恐懼現象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跨性別恐懼現象

成年人在兒童性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應當教育孩子樹立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58]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使孩子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讓孩子能夠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 [60]  。這就是説,成年人一方面要讓孩子懂得尊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不對跨性別者產生恐懼、排斥或歧視性的心理反應,例如,當孩子遇到跨性別者時,可以對孩子説:“TA看起來也許和其他男孩/女孩有一些不同,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疏遠、排斥TA,TA也一樣可以和我們成為好朋友。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另一方面,當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別者時,成年人也要教育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並提高性侵害的防範意識,例如,可以對孩子説:“你在內心認同自己應該屬於某某性別,這是沒有錯的,所以不要因此感到緊張或者自卑,大家也應該尊重你自己的選擇。不過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尊重你的性別認同的人,這時就要提高警惕噢。”

跨性別恐懼現象全面性教育中與恐跨現象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跨性別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現象嗎?跨性別者是西方特有的人羣嗎?
回答:都不是。聯合國發佈的相關文件顯示,跨性別者無處不在,存在於所有國家、所有民族、所有社會經濟水平和所有社區。將跨性別稱作是西方特有的現象是錯誤的。有關懲罰跨性別者的歧視性法律導致和加劇了公眾對於跨性別者的敵視態度,助長了暴力和歧視,有悖性別平等的觀念,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73] 
常見疑問2:秉持多元的性別觀念開展性教育會不會扭曲孩子的性別認同?
回答:不會。已有多項研究顯示,性別認同自有其生物學基礎(如基因、大腦結構等),這部分生物學基礎很難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改變 [74]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所提倡的尊重、寬容、平等、多元的性別觀念與性教育理念也並非意在使孩子的性別認同趨向於跨性別者,而是力求突破順性別中心主義的桎梏,使本該獲得尊重與平等對待的跨性別者及其他性少數羣體免受不合理的偏見與歧視。
常見疑問3:跨性別者該如何選擇依性別劃分的公共設施(如公共衞生間)?
回答:一般地,我們應支持跨性別者(特別是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選擇與其性別認同相符的公共設施。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如有些跨性別者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甚至沒有改變自身性徵的打算),這個問題在國際上尚有爭議 [75]  。不過,有些國家已在公共場所推廣第三衞生間(Unisex Toliet)(又稱無性別衞生間),以方便跨性別者、異性親子和殘障人依自身需要進行使用。在中國,廣州、南京、青島、福州等很多城市的公共場所中均可見到第三衞生間 [76-79] 

跨性別恐懼現象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恐跨現象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與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的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跨性別恐懼現象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的教育內容 [80]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81]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80]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82]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80]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83]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80]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80]
小學性教育中與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的內容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的內容。“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初中性教育中與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社會性別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跨性別在內的社會性別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84] 

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概念

跨性別恐懼現象順性別主義

順性別主義(Cissexism)用於形容以順性別觀念為標準看待整個世界,並忽視或貶低非順性別性別認同者的態度,被廣泛地(同時也是潛移默化地)為社會、媒體和家庭所接受。它強制實行性別二元的規範和呼籲性別本質主義,假定任何人都是順性別,認為順性別性別認同是一種規範,因此更加優越。任何性別認同及性傾向的人都可能持順性別主義的態度。這導致了對非常規性別、非二元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壓迫 [85] 

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扭轉治療

與同性戀者因其性傾向而遭受的同性戀扭轉治療十分相似,跨性別者也可能因其性別認同被父母脅迫強制進行扭轉治療。跨性別扭轉治療指為將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改變為順性別而設計的一套干預措施或“治療”方法,使用的“諮詢/治療方法”包括:精神分析療法、內觀療法、認知領悟療法、問題解決療法、厭惡療法、激素治療、藥物治療、催眠,甚至暴力的體罰和電擊治療。但是,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表明這類治療是有效的,也就是説,跨性別扭轉治療沒有科學依據,是一種“偽科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衞生法》(2012)第 51 條規定:“心理治療活動應當在醫療機構內開展。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人員不得從事精神障礙的診斷,不得為精神障礙患者開具處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療。”對於心理諮詢人員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的行為,第 76 條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衞生行政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直至吊銷執業證書或者營業執照 [86] 
截至2020年8月,我國已有多起有關“扭轉治療”的法律訴訟案件。遭受跨性別扭轉治療的跨性別者均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

跨性別恐懼現象相關影片

跨性別恐懼現象有性無別(2016)

影片信息
導演:吳葉潤
主演:汪欣蕾/趙博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國大陸)
片長:34分鐘
又名:靈魂裝錯軀殼/Gender inBias Out [87] 
《有性無別》電影海報 《有性無別》電影海報 [87]
劇情簡介
他(她)們作為不被目前社會所認知的一小部分人羣,飽受着社會、家庭帶來的不解和歧視,他們經歷着各種暴力問題、工作歧視問題以及醫療問題。通過8位跨性別者以及他們的家人、醫生,和我們最真實的鏡頭故事,帶你走近、瞭解、認識TA們 [87] 
社會影響
《有性無別》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別者的人物羣像,是中國首部以跨性別者生存現狀為主題的紀錄片。然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有性無別”,共找到0條結果,説明該片在中國電影研究與社會學研究領域仍未受到關注。不過,在豆瓣,《有性無別》得分在8分以上,收穫了數百條短評,這説明該片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跨性別羣體的可見度。正如豆瓣網友@馬達的評論:“幫我打開了認知世界的一扇門,希望世界更多的尊重和包容。” [87] 

跨性別恐懼現象丹麥女孩

影片信息
導演:湯姆·霍伯
編劇:露辛達·考克森/大衞·艾伯豪夫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麗西亞·維坎德/本·衞肖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美國/比利時/丹麥/德國
語言:英語/法語/德語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電影節)/2016-01-01(英國)
片長:119分鐘
IMDb鏈接:tt0810819 [88] 
《丹麥女孩》電影海報 《丹麥女孩》電影海報 [88]
劇情簡介
1926年,哥本哈根,風景畫家艾納(埃迪·雷德梅恩飾)和擅長人物畫的格爾達(艾麗西亞·維坎德飾)結為夫婦。因為模特失約,格爾達為順利完成畫作説服了艾納穿上女裝救場。這次意外令艾納多出一個女性人格“莉莉”,而後者亦成為妻子的靈感女神,讓格爾達聲名鵲起。只是隨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喚醒,艾納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他漸漸發現莉莉不但是藝術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爾達也沒有想到只是臨時起意的遊戲,竟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她該如何繼續愛她的伴侶?她們在各種社會非議和誤解中不離不棄,最後,格爾達鼓勵艾納徹底變成莉莉…… [88] 
社會影響
根據世界上首位變性者士生平改編的《丹麥女孩》講述一段跨越性別和性傾向的愛情,重現一位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丹麥畫家與妻子的傳奇故事。該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88] 
在電影中,霍珀對於天生的女性、跨性別者乃至男同性戀者,都給予了深切的凝望與理解,對艾納和格爾達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運表示了憂慮與關照。儘管霍珀本人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女性主義立場,但是《丹麥女孩》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籠罩在女性視角之下的電影。在男權文化和順性別中心主義盛行的當下,《丹麥女孩》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89] 

跨性別恐懼現象典型案例

中國互聯網企業跨性別就業歧視第一案:噹噹網男員工變性被以曠工為由解僱,法院判恢復工作。
2020年1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了一起噹噹網員工變性後遭解僱案,該案已二審宣判,或是國內互聯網企業首例跨性別就業歧視案。
2015年4月13日,高某某入職噹噹網,擔任技術部產品總監,最後一份勞動合同到期日為2019年4月12日,月薪為51259元。2018年4月16日,高某某經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診斷為易性症,需要進行男轉女性別重置手術。
易性症是指渴望以與自己生物學性別不同的另一種性別生活併為人所接受的心理現象,通常伴隨着對自己的被指派性別感到不適或不恰當的感受,希望接受手術和跨性別激素療法,以使自己的身體儘可能與自己的性別認同一致。高某某在經歷內心掙扎以後,於2018年6月末向主管領導請假,而後住院手術,根據醫院康復建議,高某某請假休養時間共計2月有餘,期間主管同意休假,而員工關係管理員卻一直“不同意”高某某休假。同年9月初,噹噹網以高某某“曠工”為由解除與高某某的勞動合同通知書,高某某申請仲裁,委員會裁決雙方於2018年9月6日起繼續履行勞動合同。
法院一審判決,噹噹公司屬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繼續履行高某某的勞動合同,二審判決雙方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同時,法院稱,高某某有權以女性的身份進行如廁,其他同事也應當接受高某某的新性別,以包容的心態與其共事。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佈的判決書最後,北京二中院還寫下了一段近千字的話:
現代社會呈現出愈加豐富多元的趨勢,我們總是發現身邊出現很多新鮮事,我們又會學着逐漸的去接納這些新鮮事,除非它威脅到了他人、集體、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也許正是我們對很多新鮮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長足進步。我們習慣於按照我們對於生物性別的認識去理解社會,但仍然會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表達他們的性別身份,對於這種持續存在的社會表達,往往需要我們重新去審視和認識,這種重新審視和認識或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確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包容,我們也確有必要逐漸轉變我們的態度。因為只有我們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擁有更加豐富的文化觀念,才能為法治社會奠定寬容的文化基礎,這或許就是有學者指出“社會寬容乃法治之福”的邏輯。我們尊重和保護變性者的人格、尊嚴及其正當權利,是基於我們對於公民的尊嚴和權利的珍視,而非我們對於變性進行倡導和推廣。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關於公民手術變性後變更户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為變性者在户口登記中進行性別項目變更提供了明確依據、原國家衞生計生委辦公廳發佈的《性別重置技術管理規範(2017年版)》則為易性症患者進行性別重置技術提供了醫療技術規範。而如變性者作為勞動者,其就業的權利也應當受到法律保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上述法律條文雖然並未明確規定勞動者不因變性而受歧視,但勞動者因為進行性別置換手術而轉變性別並獲公安機關認可後,其享有平等就業不受歧視的權利,應系其中之義。本案中,噹噹網公司於2019年7月22日向高某某發送的函件中提及了“精神病人發作,其他員工的恐懼、不安和倫理尷尬,如廁問題”等內容,導致高某某據此主張受到了噹噹網公司的就業歧視。在此,本院呼籲並相信噹噹網公司及其員工能夠發揚“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的互聯網精神,以更加開放、寬容的心態面對高某某,在高某某能夠勝任新崗位的前提下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本院亦提示高某某要珍惜社會給予的尊重和保護,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不要濫用權利,以更加坦誠、平和的心態面對噹噹網公司,力爭在新的崗位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90] 
參考資料
  • 1.    Hill DB, Willoughby BLB.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genderism and transphobia scale. [J] Sex Roles, 2005, 53:531–544.
  • 2.    Maurianne Adams; Lee Anne Bell; Pat Griffin. Teaching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M] London: Routledge. 2007: 198–199.
  • 3.    Thomas Spijkerboer. Fleeing Homophobia: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Asylum. [M] London: Routledge. 2013: 122.
  • 4.    European Union.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 2010:389–403.
  • 5.    GLAAD. Glossary of Terms-Transgender[EB/OL]. [2020-4-10]. https://www.glaad.org/reference/transgender. html.
  • 6.    李燕:《性別變更的法律問題研究》 [D]. 上海:復旦大學,2010.
  • 7.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 [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112.
  • 8.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50.
  • 9.    New word list June 2013[EB/OL]. https://public.oed.com/updates/new-words-list-june-2013/
  • 10.    Shelley, Christopher A. Transpeople: Repudiation, Trauma, Healing. [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8: 32–35.
  • 11.    Julie L. Nagoshi, Craig T. Nagoshi. Gender andSexual Identity: Transcending Feminist and Queer Theory. [M] Berlin: Springer.2014:38.
  • 12.    GoffmanE.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M] London: Penguin,1963.
  • 13.    SuganoE, Nemoto T, Operario D. The impact of exposure to transphobia on HIV riskbehavior in a sample of transgendered women of color in San Franscisco. [J] AIDS Behav 2005, 10:217–225.
  • 14.    CrockerJ, Major B, Steele C. Social stigma. In: Gilbert DT, Fiske ST, Lindzey G (eds) Handbookof social psychology. [M] McGraw-Hill, Boston, MA, 1998: 504–533.
  • 15.    VanBrakel WH, Anderson AM, Mutatkar RK et al. The participation scale: measuring akey concept in public health. [J]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006, 28:193–203.
  • 16.    LeBelT. Perceptions of and responses to stigma. Soc Compass, [J] 2008, 2:409–432.
  • 17.    ThornicroftG, Rose D, Kassam A et al. Stigma: ignorance, 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Psychiatry. 2007, 190:192–193.
  • 18.    JuliaSerano. Whipping Girl: A Transsexual Woman on Sexism and the Scapegoating ofFemininity, [M] New York: Seal Press, 2007.
  • 19.    TebbeEN, Moradi B. Anti-transgender prejudic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associated constructs. [J] J Couns Psychol. 2012, 59:251–26.
  • 20.    Nagoshi JL, Adams KA, Terrell HK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rrelates of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 [J] Sex Roles. 2008, 59:521–531.
  • 21.    WilloughbyBLB, Hill DB, Gonzalez CA et al. Who hates gender outlaws? A multisite andmulti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genderism and transphobia scale. [J] Int JTransgend 2010, 12 (4):254–271.
  • 22.    GagneP, Tewksbury R, McGaughey D. Coming out and crossing over: identity formationand proclamation in the transgender community. [J] Gend Soc. 1996, 11:478–508.
  • 23.    HatzenbuehlerML, Nolen-Hoeksema S, Dovidio J. How does stigma “get under the skin”? The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J] Psychol Sci. 2009, 20:1282–128.
  • 24.    Cambridge Dictionary[EB/OL].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harass.
  • 25.    FRA EU LGBT survey –European Unio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survey– main results,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EB/OL]. 2013. http://fra.europa.eu/en/publication/2013/eu-lgbt-survey-main-results.
  • 26.    KeuzenkampS. Worden wie je bent: Het leven van transgenders in Nederland. [R] Sociaal en Cultureel Planbureau, Den Haag.2012.
  • 27.    Grant JM, Mottet LA, Tanis J et al. Injustice at every turn: 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transgenderdiscrimination survey. [R]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and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 Washington, DC. 2011.
  • 28.    BocktingWO, Miner MH, Swinburne RE et al. Stigma,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amongan online sample of the U.S. transgender population. [R] Am J Public Health103:943–951. 2013.
  • 29.    Clements-NolleK, Marx R, Katz M.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transgender persons: the influenceof gender-based discrimination and victimization. [J] J Homosex 2006, 51:53–69.
  • 30.    HerekGM. Hate crimes and stigma-related experiences among sexual minority adults in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J] Journal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9, 24:54–74.
  • 31.    GreenDP, McFalls LH, Smith JK. Hate crime: an emergent research agenda.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 27:479–504.
  • 32.    HerekGM. Hate crimes and stigma-related experiences among sexual minority adults in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J]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9, 24:54–74.
  • 33.    GreenDP, McFalls LH, Smith JK. Hate crime: an emergent research agenda.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 27:479–504.
  • 34.    Hatecrime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R] FBI. http://www.fbi.gov/about-us/cjis/ucr/hate-crime. 2012.
  • 35.    DuncanDT, Hatzenbuehler ML.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hate crimes andsuicidality among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sexual-minority adolescents inBoston. [J] Am J Public Health 2014, 104:272–278.
  • 36.    TvTresearch project Trans Murder Monitoringresults: TMM MARCH 2013 Update, [R] Transrespect versus Transphobia Worldwide(TvT) project website: http://www.transrespecttransphobia.org/en/tvt-project/tmm-results/march-2013.html. 2013.
  • 37.    Executive Summary: TheReport of U.S. Transgender Survey. [R]. Washington: National Center forTransgender Equality. 2015.
  • 38.    沈碧溪. 我國跨性別者的就業歧視問題研究 [D]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9.
  • 39.    劉小楠. 中國跨性別者受教育權實現狀況及法律對策 [J] 反歧視評論, 2019.
  • 40.    TransgenderTrack World Champion Defends Her Human Right—To Race. [EB/OL] Bicycling. 2019.1.https://www.bicycling.com/culture/a25736012/transgender-world-champion-track-cycling-race/
  • 41.    劉雪芹. 國際體育運動中跨性別運動員的人權保障. [J] 人權研究. 2018,2.
  • 42.    《聖經·新約》[M]. 上海:中國基督教協會.2008:52.
  • 43.    Levy, Denise L.,Lo, Jessica R. Transgender, Transsexual, and Gender Queer Individuals with a Christian Upbringing: The Process of Resolving Conflict Between Gender Identity and Faith. [J] Journal of Religion & Spirituality in Social Work Social. 2013.
  • 44.    Iran's 'diagnosedtranssexuals' [EB/OL]. BBC News. 2008.2. http://news.bbc.co.uk/2/hi/7259057.stm
  • 45.    “Stancesof Faiths on LGBTQ Issues: Islam – Sunni and Shi'a". [Z] Human RightsCampaign. https://www.hrc.org/resources/stances-of-faiths-on-lgbt-issues-islam. 2018.
  • 46.    Because of who I am.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hate crimes in Europe.September 2013. [R] Amnesty International. http://www.amnesty.eu/content/assets/PressReleases/European_hate_crime_briefing.pdf. 2013
  • 47.    Gagne P, Tewksbury R, McGaughey D. Coming out and crossing over:identity formation and proclamation in the transgender community. [J] Gend Soc1996, 11:478–508.
  • 48.    Clements-Nolle K, Marx R, Katz M.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transgenderpersons: the influence of gender-based discrimination and victimization. [J] JHomosex. 2009, 51:53–69.
  • 49.    BocktingW, Huang CY, Ding H et al. Are transgender persons at higher risk for HIV thanother sexual minorities? A comparison of HIV prevalence and risks. [J] Int JTransgend. 2005, 8:123–131.
  • 50.    BocktingW, Huang CY, Ding H et al. Are transgender persons at higher risk for HIV thanother sexual minorities? A comparison of HIV prevalence and risks. [J] Int JTransgender. 2005, 8:123–131.
  • 51.    Clements-NolleK, Marx R, Guzman R et al. HIV prevalence, risk behaviors, health care use, and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ransgender person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intervention. [J] Am J Public Health. 2001, 91:915–921.
  • 52.    RushLL. Affective reactions to multiple social stigmas. [J] J Soc Psychol. 1998,138:421–43.
  • 53.    HatzenbuehlerML, Phelan JC, Link BG. Stigma as a fundamental cause of population healthinequalities. [J] Am J Public Health. 2013, 103:813–821.
  • 54.    DeanL, Meyer IH, Robinson K et al.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health:findings and concerns. [J] J Gay Lesbian Med Assoc. 2000, 4:102–151.
  • 55.    Clements-Nolle K, Marx R, Guzman R et al. HIV prevalence, risk behaviors, health care 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of transgender person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J] Am JPublic Health. 2001, 91:915–921.
  • 56.    NuttbrockL, Hwahng S, Bockting W et al. Psychiatric impact of gender-related abuseacross the life course of male-to-female transgender persons. [J] J Sex Res.2010, 47:12–23.
  • 57.    BocktingW.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trans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M] In: Kreukels BPC, Steensma TD, de Vries ALC (eds) Gender dysphoria and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care and knowledge. 2014, Springer,New York, NY, 319–330.
  • 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5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6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Z]. 2017.
  • 61.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中華女子學院. 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法律承認:對中國與跨性別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評估報告[R]. 北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18.
  • 6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Z/OL]. [2020-07-11]. 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3.html.
  • 64.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OL]. (2019-01-07) [2020-07-11].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21b0be5b97e54c5088bff17903853a0d.shtml.
  • 65.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OL].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02/25/content_1790872.htm.
  • 66.    REPORTon the EU Roadmap against homophobia and discrimination on grounds of sexual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2013/2183(INI)) Committee on Civil Liberties,[R]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2013.http://www.europarl.europa.eu/sides/getDoc.do?type¼REPORT&reference¼A7-2014-0009&language¼EN.
  • 67.    終迎來法律保障!澳跨性別者可更換新出生證明. [EB/OL] 新華網. 2016.8.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8/19/c_129241068.htm.
  • 68.    美加州立法保障跨性別學生權益,或引發家長不滿. [EB/OL] 中國新聞網.2013.8.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8-13/5155728.shtml.
  • 69.    Vietnam:Positive Step for Transgender Rights. [EB/OL] HRW. 2015.https://www.hrw.org/news/2015/11/30/vietnam-positive-step-transgender-rights
  • 70.    Human Rights Campaign.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 [EB/OL]. https://www.hrc.org/campaigns/transgender-day-remembrance.
  • 71.    MassachusettsTransgender Political Coalition. 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 [EB/OL]. http://www.masstpc.org/community-events/tdor/.
  • 72.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51.
  • 73.    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間性者的平等:常問問題.[EB/OL] 聯合國. 2018.10.
  • 74.    GegenfurtnerA, Gebhardt M. Sexuality education includi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transgender issues in schools [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7, 22:215-222.
  • 75.    鄧明昱. 性別苦惱的臨牀研究新進展(DSM-5新標準)[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6, 1:7.
  • 76.    除了男廁女廁,廣州驚現“第三衞生間”!據説大家都想去試一試. [EB/OL] 環球網.2017.1.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ZY3m.
  • 77.    顏值品質兼具,青島“廁所革命”厲害了!. [EB/OL] 青島新聞網.2017.11.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7-11/29/content_20056455.htm.
  • 78.    5A級景區配備“第三衞生間”,南京至少已建成16座. [EB/OL] 鳳凰網江蘇. 2017.2. http://js.ifeng.com/a/20170208/5370811_0.shtml.
  • 79.    這既是男廁也是女廁,福州驚現“第三”廁所!. [EB/OL] 騰訊·大閩網. 2017.9. https://fj.qq.com/a/20170905/161691.htm.
  • 8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 [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 [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3.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未出版.
  • 85.    Walls, N. E.; Costello,K. Explorations in diversity: Examining privilege and oppression in amulticultural society, 2nd ed [M]. Belmont, CA: Brooks/Cole. 2010:81–93.
  • 8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衞生法[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 87.    豆瓣. 有性無別[EB/O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54005/.
  • 88.    豆瓣. 丹麥女孩 [EB/O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71604/.
  • 89.    劉惠玲.《丹麥女孩》的性別批評 [J]. 電影文學,2019, 14.
  • 90.    噹噹網男員工變性被以曠工為由解僱 法院判恢復工作.[Z] 鳳凰網. 2020.7.ttps://ishare.ifeng.com/c/s/7xoSAr7eMq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