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跂,漢語三級字 [3]  ,讀作跂(qí或qǐ),讀作跂(qí)時指多生出的腳趾。讀作跂(qǐ)時指踮着腳站着:跂望。 [4] 
中文名
拼    音
qí, qǐ
部    首
別    名
走岔路
詞    性
〈形〉
注    音
ㄑㄧˊ(qí)ㄑㄧˇ(qǐ)
總筆畫
11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跂qí
⒈ 多生的腳趾:“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 [5] 
⒉ 爬動:“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闢危殆。”
⒊ 慢走。
其他字義
跂qǐ
⒈ 古通“企”,踮起:“吾嘗跂而望矣。” [5] 
基本詞義
◎ 跂 qí
〈形〉
(1) (形聲。從足,支聲。本義:多出的腳趾)
(2) 同本義 [having extra toes]
跂,足多指也。——《説文》
而枝者不為跂。——《莊子·駢拇》
(3) 又如:跂骨(腳跟骨,脛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分叉 [fork]
夫挾依於跋躍之術。——《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5) 又如:跂趨(不同的趨向);跂途(歧路)
(6) 另見 qì
基本詞義
◎ 跂 qì
〈動〉
(1) 抬起腳後跟站着 [stand on tiptoe]
離縱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亦謂跂足自高而訾毀於人。”
吾嘗跂而望矣。——《荀子·勸學》
(2) 又如:跂望(舉起腳跟遠望);跂踵(舉起腳跟遠望);跂予望之(舉起腳跟遠望)
(3) 盼望;嚮往;企求 [hope for;long for;yearn for]
日夜跂而望歸。——《史記·高祖紀》
(4)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欽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5) 另見 qí [5]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𠀤音歧。《説文》足多指也。《莊子·騈拇篇》故合者不為騈,而枝者不為跂。
《集韻》與蚑同。蟲行也。《前漢·禮樂志》跂行畢逮。《注》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淮南子·原道訓》跂行喙息。
《集韻》《韻會》𠀤章移切,音支。《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為義。《注》皆用心力為仁義之貌。
《集韻》輦尒切,音邐。義同。
《廣韻》丘弭切《集韻》遣尒切。𠀤與企同。望也。《類篇》舉踵也。《詩·衞風》跂予望之。《傳》跂足則可以望見之。《禮·檀弓》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國名。《山海經》跂踵國,在拘纓東。
《廣韻》《集韻》《韻會》𠀤去智切,音吱。垂足坐。
舉足望。
《集韻》渠羈切,音奇。緩走。亦作𩨝。
竭戟切,音劇。足也。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