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趾高氣揚

(漢語成語)

鎖定
趾高氣揚(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三年》 [1] 
趾高氣揚指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趾高氣揚
拼    音
zhǐ gāo qì yáng
近義詞
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義詞
卑躬屈膝奴顏婢膝妄自菲薄
出    處
《左傳·桓公十三年》
注音字母
ㄓㄧˇ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趾高氣揚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 [1] 
衍生典故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三》:“子教文無受象牀,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趾高氣揚”。 [2] 

趾高氣揚成語故事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湖北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眾多,氣勢盛大,屈瑕甚為恐慌。於是,他準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鬥廉反對這樣做,鬥廉認為,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鬥志不堅,只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採納了鬥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歷史上的“蒲騷之戰”。 [3] 
但是,屈瑕並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為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裏。 [3] 
過了兩年,楚王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向送行的官員告別,然後登上華美的戰車,威風凜凜地揚長而去。 [3] 
送行的大夫鬥伯比返回時對御手説:“莫敖這次出征要吃敗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嗎。”鬥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駕車到王宮,求見楚王。他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沒答應。
屈瑕到了前線,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軍中“敢諫者處於極刑”,武斷專橫到了極點。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屈瑕毫不在意。讓部隊隨地駐紮,一點也不做戒備。 [3] 
羅軍聯合盧戎(今襄樊市西南)的軍隊猛烈攻擊。楚軍馬上潰散,死傷慘重。屈瑕乘着一輛戰車,狼狽而逃。出征時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早已不見了。 [3] 
屈瑕逃到楚國境內一個叫荒谷的地方,發現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傷,自縊而亡。 [3] 

趾高氣揚成語寓意

做人應該避免驕傲自大,常懷謙遜之心。于謙虛做人的忠告隨處可見:“虛心的人學十當一,自滿的人學一當十”;“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曾國藩曾這樣感悟人生,認為驕傲自大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人生許多的失敗都是因為自傲引起的,於是自己下決心痛改。自己一貫以嘲笑別人的口氣與他人説話,結果不是顯示自己有多麼的高貴和具有多麼高的水平,而是充分暴露了自己有多麼的無知。把自己看得低一點,把別人看得高一點。其實,最大的驕傲和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 [3] 

趾高氣揚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趾高氣揚”指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4]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運用示例
老舍《四世同堂》:“東陽升了官,架子一天比一天大。他的架子,不過,可不是趾高氣揚的那一種,而是把骨骼放鬆,彷彿隨時都可以被風吹散。” [4] 
聞一多《復古的空氣》:“但是那種趾高氣揚的神情總嫌有些不夠大方罷。” [4] 
陳殘雲《山谷風煙》:“往日出頭露面的幾個鄉幹部,不再站在高台上了,他們都在下面維持秩序,驅走叫賣的人,不敢趾高氣揚地耍威風,説話的嗓子也壓得平和。” [4] 
參考資料
  • 1.    金霞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鑑賞辭典[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9.01:1339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963
  • 3.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377-378
  • 4.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1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