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足底疔

鎖定
足底疔,中醫病名。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其症狀為,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熱,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相當於西醫病名掌中間隙感染。本病若治療失誤,容易損傷筋骨,繼而影響手足功能。
中文名稱
足底疔
英文名稱
furuncle on sole
定  義
生於足底部的疔瘡。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外科疾病(二級學科),瘡瘍疾病(三級學科)
常見發病部位
足掌中心
相關西醫疾病
掌中間隙感染
常見病因
火毒藴結、血凝毒滯
多發羣體
所有人羣
疾病分類
外科—瘡瘍疾病
傳染性

足底疔名詞解釋

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其症狀為,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熱,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

足底疔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牀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掌中間隙基本相同。

足底疔病因

由火毒藴結,血凝毒滯,經絡阻隔,熱勝肉腐而成。其誘因常為外傷,如針尖、竹、木、魚骨刺傷或昆蟲咬傷等,感染毒氣;內因臟腑藴熱蓄積,兩邪相搏,阻於皮肉之間,以致氣血凝滯,經絡阻隔而發病。

足底疔病機

1. 火毒藴結 火毒熾盛,藴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隔,故鍁紅腫脹疼痛。
2.膿毒藴結 熱毒之邪藴積,熱勝則肉腐而釀化為膿,故患處紅腫顯著,疼痛劇烈,按之應指;熱毒壅積,故惡寒發熱、便結溲赤。

足底疔診查要點

足底疔診斷依據

1. 有足部外傷史
2. 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

足底疔病證鑑別

類丹毒 發病前多有豬骨、魚骨刺等刺傷皮膚,或有破損皮膚接觸豬肉、魚蝦史。紅腫不如疔瘡明顯,常表現為遊走性的紅紫色斑片,一般不化膿。

足底疔相關檢查

根據本病臨牀表現及特點可查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明顯增高。X線攝片檢查可確定有無死骨。

足底疔辯證論治

足底疔辯證要點

本病從成膿與未成膿來辯證。未成膿表現為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成膿則表現為患處腫勢增大,紅腫顯著,疼痛劇烈如雞啄,患部中軟而應指,功能受限。

足底疔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輔以外治法。未成膿期宜內治法,火毒藴結證給予清熱解毒;成膿期宜切開排膿。

足底疔證治分類

1. 初期 火毒藴結
證候:整個手掌腫脹高突,失去掌心凹陷,手背腫勢更顯,甚或延及手臂,劇痛。伴惡寒發熱,頭痛,納呆,苔薄黃,脈滑數等症狀。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歸尾、赤芍。
常用藥:金銀花、 野菊花、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
2. 成膿期 膿毒藴結
證候:約2周左右成膿。因手掌皮膚堅韌,不易向外透出,可能向周圍蔓延,損傷筋骨或併發疔瘡走黃。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忍冬藤、蒲公英。
常用藥:白芷、貝母、防風、赤芍藥、當歸尾、甘草節、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金銀花、陳皮。
3.潰後
證候:膿出腫退痛減,全身症狀消失,約7~10天癒合。
治法:清解餘毒。
方藥:四妙湯加赤芍、絲瓜絡、桑枝。
常用藥:紫草、升麻、糯米、甘草。

足底疔其他療法

1.初期用金黃膏外敷。
2.成膿期膿成應切開排膿,一般應儘可能循經切開,根據患病部位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切口。應依掌橫紋切開,切口應足夠大,以保持引流通暢。切開後,可用藥線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瘡口,外敷金黃膏或紅油膏。
3.收口期膿盡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瘡口難愈者,修剪胬肉後,用平胬丹外敷。若潰爛腫脹,久不收口,是為損骨,可用2%一10%的黃柏溶液浸泡患指,每日l一2次,每次10—20分鐘。如有死骨存在,用鑷子鉗出死骨或整節指骨,方可癒合。 

足底疔轉歸預後

本病若病情較輕,正氣較強,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本病若延誤或治療失誤,容易損傷筋骨,繼而影響手足功能。

足底疔預防調護

1.手部易受外傷,平時應注意勞動保護。
2.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懸吊固定。生於手掌部者,宜手背向上,使膿毒容易排泄。
3.愈後影響手指屈伸功能者,應早期加強功能鍛鍊。 

足底疔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丁瘡病諸候》:“丁瘡……在手足、頭面、內節間者最急。” [1] 
[2] 
參考資料
  • 1.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