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足下

(用於敬稱的稱謂)

鎖定
足下是一個晉國時期的典故,是指常用於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
中文名
足下
性    質
典故
時    代
晉國

足下相關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則逃亡他國。重耳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部落裏寄居十二年,後來重返中原,欲尋求各國的協助而復國。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一行人飢寒交迫的到達了衞國,沒想到衞文公卻讓他們吃了難堪的閉門羹。
這時,重耳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染上了風寒,發著高燒,他喃喃囈語著想喝一碗肉湯。但是,隨行的人一樣也兩袖清風,上哪兒去籌錢買肉呢?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熱熱的肉湯,重耳喝了之後,居然不藥而癒。一行人也繼續前行,到達了齊國,並獲得齊桓公的支持,終於在流亡十九年之後,返回晉國,登上大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掌政權後,要之前隨同流亡的臣子們,説説自己的貢獻,再來論功行賞。看到眾人自我吹噓、爭相邀功的嘴臉,介子推非常厭惡,他自始至終都不發一語,晉文公也沒想起他來。介子推失望之餘,帶著母親退隱山林。有人為他打抱不平,晉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澤,急忙派人尋訪,但是介子推已經淡泊名利,無論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賞。
有人向晉文公獻策,放火燒山逼他下山,卻沒料到這把火熄滅之後,眾人在滿山灰燼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的介子推與母親。悔恨不已又傷心欲絕的晉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之外,並將這棵樹砍下來,製成一雙木屐,每當他穿著這雙鞋,就想起那段患難與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嘆:“悲乎足下!”(選自《異苑》)
因此,足下一詞,雖然和腳有關係,但詞意並不是將朋友踩在腳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對朋友敬稱之意。

足下詳細介紹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説: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説: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説:“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燕昭王説:“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説:“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闢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意思是説,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説:“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説:“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木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説:“羣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説:“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足下造句

得到足下的幫助,無比感激!

足下簡單解釋

(camel39補充)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台,台上面有台階,那個台階叫陛;
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
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
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