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青藜

鎖定
趙青藜(1701-1782)字然乙,安徽涇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初前後在世。年八十餘歲。性穎異,九歲能文。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山東道監察御史,有直聲。沈德潛為《諫垣五君子詠》,他亦在內。奉命查賑山東,還,以耳疾乞休。性喜遊,往來黃山、白嶽間,歌詠自適。青藜受古文法於方苞,風格似之,詩宗昌黎,尤長史學。著有《漱芳居文集》十六卷,詩集三十二卷,及《讀左管窺》二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本    名
趙青藜
然乙
出生地
安徽涇縣
主要作品
《漱芳居文集》十六卷,詩集三十二卷

趙青藜簡介

清代趙青藜作《琴高曲》雲涇 清代趙青藜作《琴高曲》雲涇
【介紹】: 清安徽涇縣人,字然乙,號星閣。乾隆元年進士,授編修。遷御史,劾言捐例之害等,能持大體。後以耳疾去官。曾從方苞學古文。有《讀左管窺》、《漱芳居士詩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
趙青藜,字然乙,涇縣人。乾隆丙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有《漱芳居集》。

趙青藜古風

趙青藜舟次淮陰用東坡淮韻

混混河水黃,清清淮水碧。二水會山陽,蒸作城霞赤。
城下遠遊子,暝煙趨水驛。家山日以遠,雁字雲中隔。
朝來風力柔,未可發洪澤。人生秉素志,所貴能自適。
有河恣長飲,滿腹願已畢。不見貪者勞,那知靜者佚。
王孫出褲下,名亦垂金石。學道胡不為,功成徒見疾。

趙青藜夢王箬林先生

押魚韻
束髮識君名,少長識君書。識君官給諫,得罪江干居。
江干日無事,愈復究蟲魚。人閒得片紙,珍似《蘭亭》初。
健筆既凌雲,清腸甘野蔬。寂寞謝冠蓋,瀟灑理耕鋤。
我生實已晚,天涯竊緒餘。忽得營營路,告我以君廬。
扣門欣題鳥,轉盼失庭除。鄰雞催月上,惆悵趣巾裾。 [1] 

趙青藜個人事蹟

葛祖亮 - 李玉鳴 - 趙青藜 葛祖亮 - 李玉鳴 - 趙青藜
從前,涇縣南門城外有棟古建築“諫議第”,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
涇縣南門自古是鄭姓的天下,但此“諫議第”並非鄭姓所建,而是趙青藜點翰林時建造的。何以姓趙為姓鄭的建牌坊門第,而且是建於明代翰林鄭瀾逝世後三百幾十年?事出常理之外,其中自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按明朝制度,凡科舉殿試及格者,其名必須鐫刻於午朝門外的“科第碑”上。每屆殿試立碑一塊。涇縣人鄭瀾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考取翰林,以後在禮部任諫議大夫,其大名當鐫刻在當年“科第碑”上。
三百幾十年後的清朝,有一涇縣人趙青藜考取進士,還要再經殿試,考取更高功名。殿試是皇帝當主考,再派幾位大臣當旁考官。考卷先經旁考官點閲,擇優錄取,共同初定名次,然後再將錄取考卷呈送皇帝。皇帝審閲之後,用紅筆定名次,叫做“欽點”。有學問的皇帝,審閲時也常改名次;淺學的皇帝,分不清文章的好歹,便依旁考官初定的名次,照點了事。
趙青藜的文章,旁考官皆擬選入翰林,唯獨其中有一旁考官心懷鬼胎,表示異議。雖然他對趙青藜的文章無可指責,卻説涇縣是山鄉草地,不配點翰林為藉口,不選取趙青藜。使眾考官為難,無法決定。
清代趙青藜作《琴高曲》雲涇 清代趙青藜作《琴高曲》雲涇
此事被趙青藜得知,立即奏表皇上,説涇縣是山川秀美之地,人才輩出之鄉,前朝早已有人點過翰林。並指明明朝永樂年間,涇縣人鄭瀾就點過翰林,午朝門外有“科第碑”可查。乾隆皇帝看過奏表,又看看趙青藜的文章,又親去午朝門外察看石碑,無可非議,立即揮筆欽點趙青藜為翰林學士。
趙青藜榮獲翰林學位後回鄉探親,為報答三百多年前鄭瀾之恩,在涇縣南門城外鄭姓聚居之地,出錢為鄭瀾建造一座牌坊門第,親自書寫“諫議第”橫額,懸掛門樓之上。
因城建所需,此“諫議第”已被拆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