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觀濤

(國民黨軍人)

鎖定
趙觀濤( 1892-1977) ,字雪泉,嵊縣剡北鄉(今嵊州甘霖鎮)珏芝村人,後移居甘霖鎮。1915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與嵊縣土豪劣紳勾結,於4 月11 日衝擊國民黨縣黨部(左派) ,殘殺革命志士。1928 年起,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師旅長、師長。1930年,任第八軍軍長兼贛東"剿匪"總指揮。次年,任贛浙閩皖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統轄四省"剿共"部隊“圍剿"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1935 年1 月,方誌敏不幸被俘,押解南昌向蔣介石請功。不久,辭去軍職。長期居住上海、杭州等地,解放前夕去台灣。 [1] 
中文名
趙觀濤
別    名
趙雪泉
出生日期
1892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1977年11月16日
出生地
浙江

趙觀濤人物簡介

趙觀濤,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別號雪泉,浙江嵊縣人。浙江陸軍小學堂、南京陸軍第四預備學校畢業。1916年8月保定軍校畢業,分發浙江陸軍服務。歷任暫編浙江陸軍第二師(師長周鳳歧)步兵第三旅(旅長盛開第)第六團(團長伍崇仁)連長、參謀、營長,浙江陸軍第三師(師長周鳳歧)第六旅(旅長盛開第)第十一團團長,率部參加江浙戰爭。1926年12月隨部歸附北伐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軍長周鳳歧)第一師(師長伍崇仁)第二旅旅長等職。1927年10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介石兼)第一路軍(總指揮何應欽)第二十六軍(軍長周鳳歧)第一師師長,率部參加江浙地區北伐戰爭和龍潭戰役。1928年春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陳調元)第二十六軍(軍長陳焯)第六十二師師長,率部繼續參加第二期北伐戰爭。1928年8月部隊編遣,第二十六軍縮編為第一集團軍第六師(師長陳焯),任該師第十七旅旅長,率部參加對湘軍唐生智部和桂系集團的討逆作戰。1930年2月獲頒三等寶鼎章。1930年4月任陸軍第六師(師長方策)副師長,兼任第十七旅旅長,率部參加中央軍對馮(玉祥)閻(錫山)反蔣(介石)聯軍的中原大戰。1930年10月任軍事委員會開封綏靖主任(劉峙)公署陸軍第六師師長,率部參加對鄂豫皖邊區紅軍和根據地的“圍剿”作戰。1931年1月獲頒二等寶鼎章。1931年春任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第八路軍司令官,兼任第六師師長,率部參加對閩浙贛紅軍和根據地的“圍剿”作戰。1933年3月任陸軍第八軍軍長,同年5月兼任贛東北警備司令部司令及第六師師長等職。1933年10月任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浙贛閩邊區警備區司令部司令,率部參加對江西中央紅軍和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作戰。1934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贛浙閩皖邊區警備區司令部司令,後任贛粵閩湘邊區“剿匪”軍第三縱隊司令。1934年10月任軍事委員會駐贛綏靖主任(顧祝同)公署贛浙閩皖邊區警備軍總指揮等職。1935年4月任陸軍中將軍銜,1935年5月獲頒一等寶鼎章。後因患極度腦貧m症,遵醫囑需長期休養而辭職。同年8月被免除第八軍軍長職務,後赴上海、杭州等地寓居。1936年7月被授予國民革命軍誓師十週年紀勳章。後任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軍赴內地居住。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上海定居。1949年3月赴台灣。1958年3月任台灣“總統府”參議等職。1977年11月16日在台北因病逝世。 [2] 

趙觀濤人物事蹟

趙觀濤早年結社

宣統元年(1909)謝自新、周之翰、茹祖香、呂肇東等以聯絡感情、交換知識為宗旨組織學社,取“業廣惟勤、業精惟勤”之意,命名為“勤業社”,社員12人。至民國2年(1913),社員發展至30餘人。民國6年,推選杜爾梅為社長。此後,先後人社的有宋希尚、謝冠生、裘配獄、趙觀濤、宋洪波、錢希乃、丁友松、陳孔達、鄭午昌、尹志陶、童一心、姚伯庚、周目等20多人。後來社員中多為軍政、藝術、教育、工程界的知名人士。 [3] 

趙觀濤鎮壓革命

1927年初,北伐軍進入浙江境內後,原來屬於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第三師(即浙江陸軍第二師),在師長周鳳岐率領下於衢州宣告起義,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北伐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為着對這個新參加革命行列的舊浙軍做些政治工作,由政治部於進入浙西的各軍中抽調一批幹部,到這個軍擔任政治工作。慕中嶽是被抽調的一個,派在第二團二營(團長趙觀濤,營長楊俊英),擔任營政治指導員,隨該軍由浙西的衢州轉紹興、蘇州到達上海。 [4] 
1927年4月初,蔣介石與汪精衞在上海舉行秘密會議,蔣介石等主張立刻用暴力手段“清黨”。4月11日,蔣介石下令“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次日凌晨,各地流氓,特務以及帝國主義軍隊紛紛出動,幫助蔣介石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當天,嵊縣土豪劣紳錢維立、裘祝馨等,從趙觀濤處得知消息,即與縣長吳光密謀,調動鄉團武裝,襲擊國民黨嵊縣縣黨部(左派),逮捕了華倫初、張本芝。未經審訊,即分別槍殺於大塔下劉家祠堂和黃家祠堂前。還下令通緝應懷訓、裘學潮、商蔭莊、錢希乃等7人,製造了嵊縣“四一一”慘案。第二天,他們又搗毀了國民黨崇仁區黨部。 [5] 
與此同時,在上海的趙觀濤也參加了反革命政變。4月11日,二營營長楊俊英與慕中嶽到市內看戲、下館子,及回到普育堂已經快到夜間12時。慕中嶽等人剛剛睡下,突然團部有個副官匆忙跑來,説團長有緊要事,請營長和指導員立刻到團部去。慕中嶽與楊俊英就立即起牀到四樓團部去。及到團部,一、三兩營營長已經先到場。團長趙觀濤見眾人到後,用行軍作戰部署戰鬥的方式宣佈其目的。他説,王桂林的游擊隊到上海後,軍風紀不好,團奉令收繳其槍械,解散其部隊。於是他下達命令:(1)游擊隊王桂林部,駐南站附近,軍風紀很壞,團奉令收繳其槍械,解散其部隊。(2)各部隊的任務:第一營擔任……第二營擔任對火車站方面游擊隊的繳械任務;第三營暨機關槍連為預備隊,暫置於普育堂內,依情況再行使用。趙觀濤下達命令後,慕中嶽等人回到營部,集合四個連長,部署營的命令。即以第五連擔任對車站附近的警戒,第六、第七連向游擊隊的駐地前進,收繳其槍械,第八連為營預備隊。 [4] 

趙觀濤進攻蘇區

1933年10月,國民黨調集百萬大軍,對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反革命“圍剿”,以近20萬兵力圍攻閩浙贛蘇區,並在上饒設立贛浙閩皖邊區警備司令部,任命第八軍軍長趙觀濤為司令,統一指揮對閩浙皖贛的“圍剿”行動。 [7]  後來,王耀武帶補充第一旅離開臨川開往上饒縣。該旅第二團先開二天,待補充第一旅全部到達上饒後,即奉命歸浙汀保安處長兼“剿匪”指揮官俞濟時指揮,擔任追擊。王耀武在上饒見了贛東北“剿匪”總指揮趙觀濤,他對王耀武談的重要內容,有如下幾點:“(一)方誌敏率領的共軍第七軍團及第十軍團,共約一萬多人,流竄贛浙閩皖邊區,他們的裝備雖差,但作戰很機動、很頑強。王耀武們在閩北的部隊及浙汀保安團等,與方部作戰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俞濟時因作戰不力曾受處分。望你告訴部下對‘匪’作戰,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大意,大意必定遭受挫敗。(二)以現在的情況看,王耀武以為把軍隊區分為駐剿、堵截、追擊三部分為適當。三部分合力協作,一定將方誌敏部消滅。”接着,他對王耀武作下列指示:“駐剿部隊的任務是:擔任碉堡的構築及防守封鎖線,並抽調部隊向‘匪區’進攻,逐漸縮小‘匪區’而全部佔領之。實行經濟封鎖,不使一切物資進入‘匪區’。協助地方破壞‘匪區’的組織及政權,編練保甲,訓練壯丁’鞏同王耀武們的政權及地方秩序。竭力修築公路,隨部隊的進展而延申之,以利軍事運輸。破壞‘匪區’的糧食收穫,在稻子熟了的時候,派部隊掩護進入‘匪區’割稻搶糧,增加敵人的困難,使他們無法生存下去。堵截部隊的任務是:擔任對‘匪部’的堵截,不使其任意流竄,必須扼要把守,迎頭痛擊或攔腰截打,協同追擊部隊合殲敵人。須協助地方肅清‘故匪’,不使他們建立新的根據地。追擊部隊的任務是:擔任對‘匪’部的追擊,‘匪’部竄到哪裏就追到哪裏,不給以喘息的機會,以至將敵消滅為止。希望你們擔任追擊的部隊,猛追狠打,對搜索警戒萬勿粗心大意。” [6] 

趙觀濤捕殺方誌敏

1934年7月,方誌敏在江西懷玉山被捕。時任第八軍參謀長的宋澄回憶説,28日夜,趙觀濤曾召他和參謀處長高鴻綽、副官處長鄭西平到軍長室,決定明日上午在“後樂堂”(軍部禮堂)審問方一次,及佈置衞士、照相等事情。審問時堂上不設桌椅,取階上階下對立審問。對此事,宋澄的《供詞》説:“次日上午10時,軍長出場,立階上,旁立帶槍衞士四五名,由副官指揮衞兵將方等5人帶上,立於階下。方腳鐐手銬,衣短制服,着芒鞋,留小鬍子,面帶微笑。立定,趙對方説:‘你們很辛苦。’方笑而不答。趙説:‘你現在有何感想?’方説:‘已寫了幾句交參謀長了。’趙問有何意見,方答聽候處置,並無意見。發音清朗,聲不高而悠揚遠聽。説畢,由照相館人用搖頭鏡拍照一張,乃將方等還押于禁閉室內。”
如此三言兩語的“審問”,趙觀濤雖為例行公事,但他的醉翁之意,顯然在邀功請賞。據宋澄回憶:“趙為宣揚自己的功勞,將審問照片添印200多張,到處散發。嵊縣有趙所辦的珏芝小學,該校校長謝自新,也居然把審問照片在學校辦公室內掛了起來。”出乎趙觀濤的意料之外,這是一張變得十分珍貴的照片。《可愛的中國》一書中那張立身的方誌敏肖像就是從這張照片中截取放大的。
29日上午,趙觀濤在司令部後樂堂門前審問方誌敏後,下午召集各處長研究和佈置押解方誌敏等去南昌的具體事宜。《供詞》中寫道:“下午,趙軍長招(召)我和參謀處長高鴻綽、副官處長鄭西平,商談明日一早將方等用汽車解南昌。須準備衞兵容納兩大車的人數,並小汽車兩輛。囑高鴻綽將報告封好送來。囑鄭西平準備領取懸賞的即領條子。” 30日上午,“慶祝‘剿匪’勝利大會”結束後,方誌敏等即被押赴南昌。“軍長趙觀濤及親身衞士另乘小汽車兩輛,在後駛行。”由此可見,是趙觀濤親自押解方誌敏去南昌的。當日到南昌,方誌敏等被關人南昌北營坊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後在獄中寫下了著名遺稿《可愛的中國》。 [8] 

趙觀濤鄉里稱霸

趙觀濤家族以趙觀濤之影響力稱霸鄉間,其中又以其弟趙雪珍劣跡最為突出,現舉三例。
抗戰期間,紹興曾多次發生糧荒。紹屬特委一直重視糧荒問題,要求各級黨委,查明糧荒原因及地主,奸商和。糧食公賣處”囤積糧食的情況,領導饑民羣眾解決糧食問題,6月初,楊思一,顧春林同志來嵊縣檢查工作,專門和我們縣委一起研究了這個問題。思一同志指出,造成當前糧荒的主要原因是少數地主、奸商勾結政府及武裝部隊,囤積居奇,走私資敵。據餘姚瞭解,餘姚沿杭州灣百餘里海岸,特別是斷頭灣以西一帶,走私十分嚴重。走私的物資大抵是從金華、紹興,嵊縣方向來,出口到杭州敵佔區去的有桐油、大米,茶葉、鹽等,從敵佔區進口的有香煙,白糖,五金、洋貨等等,平均利潤出口比進口大。3月間,我區大米價格每石25元到36元,杭州敵區為62元。一個月餘姚的進出口走私總額在2000萬元左右;靠走私資敵發國難財的百萬元以上暴發户有十餘家。據我們縣委從基層瞭解,嵊縣縣長方誌超,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俞美四和調統室主任、特務頭目錢增河都與本縣大地主、大資本家裘祝馨、趙雪珍(國民黨軍長趙觀濤兄弟)、汪正金等相勾結,武裝走私,發國難財。嵊縣的有些商人自己也説,他們用船,筏經曹娥江向北運往杭州敵區的物資,都是出錢由國民黨武裝一路護送的。。糧食公賣處。也是與這些人勾通一起的。上述幾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就曾在管理處取得采購證,一次向黃岩買進大米兩千石,偷偷地囤積起來。 [9] 
一九四八年春,簡師教師張傳緒突然被縣長吳萬玉派軍警抓去。劉章新先生一面摸清這次張老師被抓原因,一面通知全校學生把進步書刊暫時藏去。經瞭解張傳緒老師這次被捕尚未暴露身份,抓走的理由是他家有三五支隊同志住宿了一夜。於是,他就激同校長袁心整先生去頓城向吳萬玉説明,那天張傳根本不在突,三五支然的人要來宿夜,與他無關,學校不能一日無教師。由於吳萬玉確實沒有掌握張傳緒的情況,只好同意保釋回校。但是甘霖聯鄉總隊長趙雪珍還派人盯住張傳興續老師。一次趙雪珍拿了一張傳單來校,要求對筆跡。劉章新先生以油印的鋼板字不象毛筆字那樣,無法對筆跡為由,予以打絕。以後張傳緒也不得不離校了。但仍經常秘密來校,開展革命活動。 [10] 
敵佔嵊城後為維護嵊長公路交通在甘霖鎮設立據點,派兵駐守。其時間大約在1942年冬至1945年秋敵寇投降為止,約二年半左右。敵寇佔擾甘霖後,以普濟寺為常駐本部,在普濟寺、駱家大路、吳家田三處各設調堡,稽查行人。地方士紳為安撫百姓,應付日寇差役,在三官堂設立維持會,由朱柏喜、金福榮先後擔任會長,實際上受當時國民黨聯鄉總隊長趙雪珍的控制。責令不得騷擾地方,敵偽如有差役,須公平合理攤派,敵軍如有行動,須事先暗與國民黨部隊聯絡. [11] 

趙觀濤人物故居

在西湖的兩條古巷——竹竿巷與山子巷的交界處,有一座頗具園林特色和建築價值的宅院,它就是門牌為竹竿巷46號的圓昭園。
圓昭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粉牆黛瓦、紅杏白李的江南園林風格。但近觀門樓,又分明是典型的歐式風格。門樓用鋼筋水泥灌注,高大厚重,中間兩扇堅固的鑄鐵大門,圖飾精美。在這歐式鐵門上,卻又鑄上了三個不易辨認的圓形篆字:圓昭園。
圓昭園先前的主人叫趙觀濤,浙江嵊州人,行伍出身。20世紀30年代初,他官至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授銜中將。1931年,他與陳誠同時授命為國民黨圍剿蘇區的兩大戰略集團總指揮,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但後來,趙觀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西湖邊做起了逍遙閒適的寓公,而且給自己的宅院也取了圓昭園這樣一個“佛名”。 [12] 
參考資料
  • 1.    浙江省人物誌編纂委員會.浙江省人物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29
  • 2.    陳予歡編著.保定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2006:608
  • 3.    嵊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嵊縣誌 修訂本:方誌出版社,2007:371
  • 4.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從辛亥革命到北伐戰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842-846
  • 5.    中共紹興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紹興人民革命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146
  •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紅軍長征紀實叢書 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卷 1: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92-93
  • 7.    任蘭萍主編.中國共產黨德興歷史 第1卷 1925-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64
  • 8.    中國檔案報社,深圳市檔案局編.紅色檔案揭秘 上:現代出版社,2015:305-307
  • 9.    《青松集》編輯組編.青松集 紀念楊思一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28
  • 10.    嵊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嵊縣文史資料 第4輯:嵊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86:77-78
  • 11.    紹興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紹興文史資料 第9輯 抗戰八年在紹興:紹興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5:159
  • 12.    仲向平著.西湖名人故居:杭州出版社,2000: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