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蒼璧

鎖定
趙蒼璧(1916年3月—1993年5月11日), [2]  清澗縣玉家河鎮趙家窪村人,1934年1月參加革命,1935年11月入黨。歷任陝甘寧邊區三邊地委委員、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陝甘寧邊區保安處處長,北平市公安局治安處處長,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副部長,四川省公安廳廳長,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兼政法委黨組書記,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常務副省長兼西南政法學院院長。文革期間受衝擊,1974年重新回到四川省委工作,任常務副書記。1977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黨組書記,後兼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委。曾任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退居二線,1993年5月11日逝世。 [2] 
中文名
趙蒼璧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6年3月
逝世日期
1993年5月11日 [2] 
出生地
陝西清澗

趙蒼璧人物生平

趙蒼璧,1916年生於陝西省清澗縣玉家河鎮趙家坬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4年1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趙蒼璧被送到中共中央西北政治保衞局在瓦窯堡舉辦的保安人員培訓班學習,在培訓班結束時,他因思維敏捷、成績優異留在西北政治保衞局工作,擔任保衞局巡視員,自此開啓了在延安的隱秘戰線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趙蒼璧任三邊分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地委委員,綏德保安分處處長,北路軍特派員、靖橫司令部特派員,陝甘寧邊區保安處訓練班主任、便衣隊隊長,隴東分區地委委員、保安分處處長等職。
在此期間,趙蒼璧堅決鎮壓漢奸,重拳打擊反動勢力,摧毀了許多隱藏在邊區的特務組織,剿除了一些長期殘害人民的土匪,為保衞黨中央做出了傑出貢獻。
1940年,陝甘寧邊區成立便衣隊,趙蒼璧擔任隊長,主要任務是偵破敵特組織。趙蒼璧參照蘇聯教材,結合實際情況和自己豐富的偵察工作經驗,編寫了“怎樣收集和傳遞情報”“偵察與反偵察”等基礎教材,通過理論與實際結合培訓便衣隊成員,使這支隊伍迅速成長起來。
解放戰爭期間,趙蒼璧任陝甘寧邊區保安處副處長,西北局監察委員會委員,為黨中央偵察到許多敵軍動向。
1949年2月,趙蒼璧隨軍進入北平,任北平市公安局治安處處長。5月,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偵破了一批潛藏的反革命案件,保衞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新中國成立後,趙蒼璧隨第二野戰軍挺進西南,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副部長、西南行政委員會公安局副局長。1954年大區撤銷後,趙蒼璧歷任四川省公安廳廳長,四川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趙蒼璧遭受嚴重迫害。1974年他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先後任四川省政法黨組書記、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四川省委常務書記。
1977年,趙蒼璧調任公安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政治委員,中央安全領導小組成員。在這期間,他按照中央部署,指導全國公安機關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幹部政策,重新組建公安部的各級領導班子,組建武警部隊,恢復公安院校,加強公安機關的組織建設和業務建設,大力整頓社會治安秩序,有力地打擊了嚴重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壞活動,領導全國公安隊伍堅決實行公安工作着重點轉移,開創了公安工作的新局面。
1993年5月11日,趙蒼璧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1] 

趙蒼璧人物事蹟

趙蒼璧一生清正廉潔、實事求是,尤其是身居要職後,一些親朋好友特別是近親多次找他幫忙,都被他嚴辭拒絕。有一次,他的姑舅(舅舅家表弟)找到他,説家裏務農實在辛苦,也沒有前途,想讓他給謀個差事。趙蒼璧聽後嚴厲地説:“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我的義務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今天我用我的權力為你謀個差事,那麼人民就不再信任我,我就不能為人民辦事了。”他的+姑舅見狀只好回家,但是自覺受了委屈,回家後向親人們訴説:“趙蒼璧不近人情,和’陳世美’一樣。”
雖然趙蒼璧官至國家公安部部長,但卻從未忘記家鄉和家鄉百姓。當他聽説清澗縣修建東風水電站時,就自己掏錢買了一輛汽車和一些機械設備運到工地;1973年回鄉探親,發現村裏仍然很落後,就自己想辦法籌措了10萬元資金,修通了鎮區到村裏的公路,解決了村裏的人畜飲水困難,為村裏通了電;知道村裏沒有致富門路,就從四川引進“八克”新品種豬,讓村民發展養殖產業。後來該種豬在清澗推廣養殖。
趙蒼璧在給兒子的家書中這樣寫道:“陽民的事業經營的如何,經營商業,在我們的政權下,又是共產黨員,無論如何不要過於貪財,一定要處處都以國家規定的原則和法律的規範行事,違者無論如何是不能幹的。”
其父趙宗文1949年去世,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不能請假回家盡孝。在安葬父親的那天晚上,趙蒼璧下樓,在夜幕裏,朝着家鄉方向深深地作揖三拜,甩一把清淚,然後上樓,辦公室的燈火徹夜未滅;1977年,母親白步清去世,當時正直撥亂反正時期,趙蒼璧時任公安部長,公務纏身,最終也是飲淚未歸。村裏老人趙志恆説:趙蒼璧母親的喪事辦的非常簡樸,因為家裏窮,食用油都非常緊張,喪事缺油,糧站主任不敢批,鎮黨委書記也不敢批,最後鎮黨委書記的妻子拿了自己家積攢的油本買了2斤油。
趙家坬村偏僻落後,交通不便。村民讓上學識字的願望難以實現。 早在1937年,趙蒼璧在百忙之餘帶領村民自籌勞動力和資金,在村內修建5孔窯洞辦學校,讓村裏上不起學的孩子接受教育,讓農民羣眾在耕作之餘接受文化薰陶,這是趙家坬小學的前身,也為趙氏“耕讀傳家”的家風奠定了基礎。
趙蒼璧分別在1973年、1983年、1990年三次回趙家坬村,每次回家都和村民憶往昔、談今朝,每次他都會説“天下萬般事,唯有讀書高”,他告誡年輕人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農村一定要大有作為,要做一個合法村民,帶領大家致富,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趙氏子孫秉承“耕讀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趙氏子孫中享受省軍級以上待遇9人,地師級待遇20人,縣處級待遇40人,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10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