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皖江

鎖定
趙皖江(1880-1931),原名趙先俊,字明雄,號皖江,安徽省宿縣古饒集(今屬淮北市濉溪縣四鋪鄉)小平樓村人。歷任中共烈山煤礦特支組織委員,古饒區委宣傳委員,中共宿縣縣委委員和烈山特支書記。 [1] 
中文名
趙皖江
籍    貫
安徽省宿縣古饒集(今屬淮北市濉溪縣四鋪鄉)小平樓村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目錄

趙皖江人物生平

趙皖江自幼善思好學。1900年庚子賠款後,趙皖江深感“非奮武不足以圖存”。由宿縣正誼中學畢業後,即投身陝西陸軍測繪學堂,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從事推翻清政府統治的革命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趙皖江率領陝西陸軍學堂的學生響應起事,秦隴光復後,晉升為秦軍西路總司令。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遜位,趙皖江不滿袁世凱竊國獨裁,謝絕了甘肅都督黃鉞,四川都督尹昌衡、國會議員趙士鈺等人的舉薦,回鄉務農。民國2年8月出任馮玉祥為團長的北京警衞一團二營營長。
民國4年12月,袁世凱稱帝,蔡鍔等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于右任在西北響應。趙皖江投奔右任,在軍中任職,後任陝西華縣縣長。民國6年7月,張勳復辟帝制,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號召維護約法,反對復辟帝制。趙皖江、梅佛航、張蔭餘、劉晼幾等潛赴內蒙,協助盧耀辰策動內蒙獨立,反對帝制。後於右任接受孫中山之命,組建靖國軍。于右任聯合趙皖江、張銷等人在陝西建立起西北靖國軍。民國11年,靖國軍解體,趙皖江回鄉。
民國13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趙皖江聞訊與蔡子屏北上,就任國民第三軍第三旅副官長。不久,調任總參議,並協助馮玉祥創辦軍官學校。是年,趙皖江經李大釗和吳可(安徽宿縣人,民國16年10月在北京就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5年1月,馮玉祥通電下野,趙皖江等人轉入方振武任軍長的國民第五軍。9月,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在五原誓師,第五軍積極響應北伐。民國16年,國民第五軍由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中央直屬第九方面軍,趙皖江任政治部部長。是年7月15日,趙皖江隨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蘇聯顧問烏斯曼諾夫等人一同前往蘇聯參觀學習。
民國17年8月,趙皖江回國,與梁文煥(中共烈山媒礦特別支部書記)相逢於古饒,參加領導古饒與烈山煤礦的革命活動,先後任中共烈山煤礦特支組織委員,古饒區委宣傳委員,中共宿縣縣委委員和烈山特支書記。
民國18年10月,方振武被蔣介石囚禁於南京,方部將領餘亞農、鮑剛等人分別在安慶、蕪湖舉兵反蔣。中共宿縣縣委決定由趙皖江寫封親筆信,派同志前往潛山與餘亞農接洽,由於反蔣部隊被鎮壓,聯繫無結果。
民國19年3月26日,中共烈山煤礦特支書記梁文煥遭暗殺犧牲,趙皖江主持追悼大會,並親筆敬題輓聯和祭文。事後,趙皖江接任中共烈山煤礦特支書記,領導工人繼續開展工運,查明並處死了殺害梁文煥的兇手。
民國19年冬,趙皖江因組織暴動未成遭通緝而離開烈山去上海,經于右任等人介紹到陝西省主席楊虎城處工作,被委任為高級參議。民國20年8月,又被委任為關行營駐蘭州代表。此時,反蔣失敗的馮玉祥正利用甘肅的舊部策動事變,反對蔣介石。8月25日,自稱甘肅省保安司令的雷中田和國民黨中央視察員馬文車發動事變,扣禁了蔣介石新任命的甘肅省主席馬鴻賓。趙皖江積極參與了“雷馬事變”的策動工作。事變後,成立甘肅省臨時省政府,趙皖江為省政府委員,並代理印花税局局長。楊虎城得悉後,電令撤銷趙皖江職務,繼派杜斌丞為駐蘭州代表,但趙皖江並沒有停止活動。不久,臨時省政府發生矛盾。暫編第四師師長兼蘭州城防司令高振邦與馬鴻賓有交情,主張釋放馬鴻賓,趙皖江堅決反對。在金融問題上,趙皖江提出紙幣折價的方案,高振邦因新領紙幣30 萬元的軍餉,極力反對。同時,趙皖江支援蘇區的事情暴露,高振邦設計謀害趙皖江。
民國20年10月22日,趙皖江被刺殺身亡,終年51歲。 [1] 
參考資料
  • 1.    劉長遠;周翰藻,安徽省淮北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淮北市志/第二十八篇 人物;方誌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052-10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