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璉

(元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

鎖定
趙璉(?—1353年),字伯器,禹州人,是趙宏偉之孫 [4] 胡助弟子 [16] 1321年進士,歷任嵩州判官、祥符縣縣尹國子監助教國子監典簿 [8]  1341年,遷刑部主事 [8] 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陞杭州路總管、吏部侍郎、中書省左司郎中、禮部尚書,1351年二月兼知貢舉,與韓鏞等人主持會試 [13]  右遷户部參議中書省事、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治平二年(1352年閏三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鎮守淮安,後又移鎮真州 [14]  治平三年(1353年)三月,張士誠受蒙元招降,趙璉被派至鎮守泰州,催促張士誠準備兵船鎮壓濠州泗州等處義軍,張士誠懷疑顧慮,不肯起程,後又窺知趙璉沒有防備,就又起來造反殺了趙璉。 [1-2]  [15] 
伯器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禹州
逝世日期
1353年
逝世地
泰州
安葬地
真州
本    名
趙璉
官    職
嵩州判官→祥符縣縣尹國子監助教國子監典簿→刑部主事→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杭州路總管→吏部侍郎→中書省左司郎中→禮部尚書→户部參議中書省事→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

趙璉人物生平

趙璉字伯器,是趙宏偉的孫子。景炎元年(1276年),蒙元侵宋,趙宏偉寫信求見蒙元副元帥宋都鸊于軍中,獲其賞識,宋都鸊使趙宏偉帶兵侵略臨江,至吉州,宋朝主將管忠節、路分鄒超率軍出戰,被趙宏偉所敗,追擊二十餘里,直抵城下,當時元軍四處屠城,趙璉威脅不投降的下場後,知州周天驥以城投降。宋都鸊嘉獎趙宏偉有功,賞銀三十兩,任他為吉州參佐官。這是蒙元剛佔領江淮,吉州人民聚眾起義反元,宋都鸊派趙宏偉鎮壓,途中與義軍相遇,趙宏偉設伏於橋下,以火攻義軍,義軍敗走,宋都鸊埋伏出擊,義軍都被殘殺。趙宏偉乘勝攻擊義軍基地,義軍率眾抗戰。趙宏偉偵查得知義軍已盡數出動,於是偷襲其背後,大敗義軍,斬殺義軍首領,一州都被鎮壓。宋朝廂禁軍總管王昌、勇敢軍總管張雲聯絡新投降蒙元的五營兵起義,事情暴露,王昌被抓,趙宏偉夜襲並且殺張雲,俘虜其同志五百人,憑此功任泰和縣縣尹。宋丞相文天祥部將羅開禮、葉良謀劃光復吉州贛州,趙宏偉殺害葉良臣,俘虜羅開禮,後來一路升遷瓜洲河渡提舉、衡州路總管府治中、僉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御史台都事、浙東海右道廉訪副使,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1313年年到七十而退休。1315年又起為福建道肅政廉訪使,因病辭官。1326年死,蒙元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諡貞獻。 [4] 
趙璉最初跟着胡助學習。 [16] 
1311年12月4日,趙璉開始從許謙學,考索理義。 [6] 
1312年7月1日離去,許謙作詩送別。 [6] 
1315年許謙寫信批評趙璉把訓詁傳注視為為腐談,二程張載朱子之書都是贅語,屏絕傳注,全憑自己解讀儒家經典。 [7] 
1321年,趙璉考中進士,任嵩州判官,後任汴梁路祥符縣縣尹
1339年7月3日,趙璉以承務郎的散階、國子助教之職,與國子司業潘迪書、國子祭酒歐陽玄國子博士黃溍國子助教祁君璧,國子助教劉聞國子助教康若泰等同校正石鼓文音訓。 [1]  [9] 
1340年秋,吳師道國子助教,趙璉時為國子監典簿 [8] 
1341年吳師道國子博士,趙璉遷刑部主事 [8] 
1343年,趙璉遷翰林待制,同年把當年同科進士提名的摹本給吳師道看。吳師道受知於趙璉祖父趙宏偉,有三代、三十年餘年的交情,與趙璉交情最好,還是同年考中的進士。 [8]  又遷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 [1] 
1346年,任杭州路總管。 [5] 
杭州路是東南一帶複雜難治的大路,地大人多,地位較高的官多不稱職。趙璉為人剛毅開朗,精力過人,官吏沒有不服他的英明果斷,有事不敢隱瞞。浙右百姓苦於徭役,百姓擔任坊正里正的,莫不弄得家庭破產。蒙元中央知道此情況不能繼續,便令行省召集八郡守商討便民之法,趙璉提議,對杭州路屬縣坊正的負擔收僱役錢;對里正的負擔,則在賦中均攤後徵收,百姓都認為此法甚好。有壞人率領同黨持刀在市內強索金錢,市民只好按户徵收給與,無人敢説不給。趙璉説:「此事不能再助長了!」於是派兵卒乘其不備將他們逮捕斬首示眾。次年召回蒙元中央任吏部侍郎。杭州人十分懷念,在他離任後將其政績刻於碑上,以資表彰。又遷中書省左司郎中、 [1] 
1349年御史台把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文殊訥所言具呈中書省,其説的內容是三皇每年在大都(今北京)的祭祀只是由太醫官主持,禮儀規格不足。希望如國子學、孔廟一樣每年春秋祭奠,皇上派遣中書省觀念代其祭祀。中書省把此事交給禮部,集合禮官研究討論。這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把此事上報妥歡帖睦爾,獲得了許可。 [12] 
當時,翰林學士危素作祭祀的樂章,太常博士仕栻作樂名,御藥局大使盧亨審核其音律,向禮部尚書趙璉請求指導糾正,然後才上報。 [10-12] 
1351年二月會試,禮部尚書趙璉,擔任知貢舉,與韓鏞等人主持考試。 [13]  後又任户部參議中書省事、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 [1] 
當時,河南劉福通義軍興起,湖廣、荊襄都光復,兩淮起義也風起雲湧,蒙元於是分出河南一部分地區設立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1] 
治平二年(1352年閏三月,立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揚州,任趙璉為參知政事。趙璉當時正患着水腫病,抱病登車至揚州赴任。既至,鎮守淮安,後又移鎮真州 [1]  [3]  [14] 
治平三年(1353年)正月,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李華甫等共同起義,攻克泰州,蒙元派兵鎮壓失敗。 [15] 
三月,蒙元派高郵知府李齊以民兵「萬户」告身來招安張士誠,一開始李齊被拘禁,張士誠李華甫二人因招安問題而爭執,最終二人火併,開始自相殘殺,張士誠等殺李華甫,吞併其部眾,接受官職,放李齊回去了。 [15] 
行省為了就近控制張士誠,於是派趙璉前往鎮守泰州。趙璉到泰州後就催促張士誠準備兵船鎮壓濠州泗州等處義軍,張士誠懷疑顧慮,不肯起程,後又窺探發現趙璉沒有防備,便又起來造反。夜晚四更的時候,縱火登城。趙璉急忙帶着佩刀上馬,與起義軍展開巷戰。義軍包圍了趙璉,並邀請趙璉上他們船。趙璉質問他們:「你們本來罪不可赦,現在國家已經赦免了你們,不殺你們,還賜給你們官職,朝廷有哪一點對不起你們,致使你們投降後又造反呢?你們棄信逆天,滅頂之災已在眼前,我是執政大臣,豈能向你們這這些貨色屈服!」於是仍然驅馬疾行,奮起力擊,起義軍以把衝打下馬墜地,想要把璉抬上他們的兵船,趙璉怒目大罵,於是被殺。趙璉僕從揚兒以身護趙璉,亦被殺。及亂定,州民收其屍,歸殯於真州。事聞,發紙鈔三百錠撫卹,仍任其子趙錡官。 [15]  [2] 
趙璉之弟趙琬,字仲德,官至台州路總管。吳元年(1367年),方國珍之弟方國瑛用舟挾趙琬黃岩。趙璉偷偷登白龍奧,寄宿於民家,絕食不吃飯。人勸他吃點東西,趙琬閉眼拒絕,七日後死了。 [2] 

趙璉親屬成員

祖父
景炎元年(1276年),蒙元侵宋,趙宏偉寫信求見見蒙元副元帥宋都鸊于軍中,帶元兵侵略臨江,鎮壓吉州人民聚眾起義,殺義軍首領,一州被鎮壓。宋朝廂禁軍總管王昌、勇敢軍總管張雲聯絡新投降蒙元的五營兵起義,事情暴露,王昌被抓,趙宏偉夜襲並且殺害張雲,俘虜其同黨五百人。憑此功授泰和縣縣尹。宋丞相文天祥部將羅開禮、葉良謀劃光復吉州、贛州,趙宏偉殺害葉良臣,俘虜羅開禮,後來一路遷瓜洲河渡提舉,任衡州路總管府治中、任僉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御史台都事、浙東海右道廉訪副使,江南行台侍御史,1313年因以年到七十而致仕。1315年又起為福建道肅政廉訪使,因病辭官。1326年死,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諡貞獻。 [4] 

趙思恭
追封天水郡侯 [4] 

趙思敬
以處士徵為教授 [4] 
字仲德,官至台州路總管。吳元年(1367年),方國瑛(方國珍之弟)以舟挾持趙琬至黃岩。趙琬潛登白龍奧,舍於民家,絕粒不食。人勸之食,則瞑目拒絕。七日而死。 [2] 
趙錡
[2]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九十四》:趙璉,字伯器,宏偉之孫也。至治元年,登進士第,授嵩州判官。再調汴梁路祥符縣尹。入為國子助教。累遷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除杭州路總管。杭於東南為劇郡,地大民夥,長吏多不稱其職。璉為人強毅開敏,精力絕人,吏莫不服其明決,而不敢欺。浙右病於徭役,民充坊里正者,皆破其家。朝廷令行省召八郡守集議便民之法,璉獻議以屬縣坊正為僱役,里正用田賦以均之,民鹹以為便。有盜誘其同惡,持刃出市,斫人以索金,市民乃户斂以予之,人無敢言者。璉曰:「此不可長也。」遣卒掩捕之,盡戮諸市。踰年,召拜吏部侍郎。杭人思之,刻其政績於碑。歷中書左司郎中,除禮部尚書。尋遷户部,拜參議中書省事。出為山北遼東道廉訪使。是時河南兵起,湖廣、荊襄皆陷,而兩淮亦騷動。朝廷乃析河南地,立淮南江北行省於揚州,以璉參知政事。璉方病水腫,即輿疾而行。既至,分省鎮淮安,又移鎮真州。
  • 2.    《元史·卷一百九十四》:會張士誠為亂,突起海濱,陷泰州。興化,行省遣兵討之,不克。乃命高郵知府李齊往招諭之。士誠因請降,行省授以民職,且乞從徵討以自效。遂移璉鎮泰州,璉乃趣士誠治戈船,趨濠、泗。士誠疑憚不肯發,又覘知璉無備,遂復反。夜四鼓,縱火登城。璉力疾捫佩刀上馬,與賊鬥市衢。賊圍璉,邀至其船,璉詰之曰:「汝輩罪在不赦,今既宥爾誅戮,又錫以名爵,朝廷何負於汝,乃既降復反邪!汝棄信逆天,滅不旋踵。我執政大臣,豈為汝賊輩屈乎!」即馳騎奮擊賊,賊以槊撞璉墜地,欲舁登其舟,璉真目大罵,遂死之。其僕揚兒以身蔽璉,亦俱死。及亂定,州民收其屍,歸殯於真州。事聞,賻鈔三百錠,仍官其子錡。弟琬,字仲德,仕至台州路總管。至正二十七年,方國瑛以舟挾琬至黃巖。琬潛登白龍奧,舍於民家,絕粒不食。人勸之食,輒瞑目卻之,七日而死。
  • 3.    《元史·卷四十二》:戊戌,詔淮南行省設官二十五員,以翰林學士承旨晃火兒不花、湖廣平章政事失列門並為平章政事,淮東元帥蠻子為右丞,燕南廉訪使秦從德為左丞,陜西行台侍御史答失禿、山北廉訪使趙璉並為參知政事。
  • 4.    《元史·卷一百六十六》:趙宏偉,字子英,甘陵人,後徙潁川。宋都鸊至元十三年,國兵攻宋,宏偉以書謁元帥宋都鸊於軍中,奇之,俾以兵略地臨江。至吉州,宋主將管忠節、路分鄒超悉眾出戰,宏偉敗之,追北二十餘裏,薄其城,示以禍福,知州周天驥以城降。宋都嘉宏偉有功,賞銀三十兩,署為吉州參佐官。吉民有為亂者,宏偉設伏橋下,以火攻之,賊戰退走,伏發,眾蹂踐幾盡,乘勝搗其巢穴,餘黨悉出拒戰,宏偉旋兵襲其背,斬其渠魁,一州遂安。宋廂禁軍總管王昌、勇敢軍總管張雲誘新附五營軍為亂。事覺,昌就擒;宏偉夜襲雲,斬首以獻,俘其黨五百人。宋都欲盡誅之,宏偉曰:「此屬詿誤,非得已也,今悉就誅,何以安反側?」眾得免死。以功授太和縣尹。宋相文天祥署其將羅開禮、葉良臣,集眾謀復吉、贛、臨江,宏偉斬良臣,俘開禮,釋其餘眾。十五年,以功賜金符,遷瓜州河渡提舉。十七年,改衡州路總管府治中。羣盜出沒其境,宏偉計其地,興屯田,民既足食,盜亦為農,郡遂寧謐。大德五年,用中丞董士恆薦,起僉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鎮江旱,蠲民租九萬餘石。吏畏飛語,復徵於民,民無所出,行台令宏偉核實,卒蠲之。大風海溢,潤、常、江陰等州廬舍多蕩沒,民乏食。宏偉將發廩以賑,有司以未得報為辭,宏偉曰:「民旦暮饑,擅發有罪,我先坐。」遂發之,全活者十餘萬。遷江南行台都事。十一年,江南大饑,宏偉請以贓罰錢賑之,民賴以生。至大二年,召為內台都事。仁宗在東宮時,聞其名,遇之甚厚,常以字呼之。及出為浙東廉訪副使,陛辭之日,仁宗出幣帛,俾擇所欲者即賜之。宏偉至浙東,聞郡人許謙得朱熹道學之傳,延致為師,於是人知嚮慕。未幾,擢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皇慶二年,致仕。延祐三年,復起為福建道肅政廉訪使。未幾,以疾辭。泰定三年卒,年四十四,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諡貞獻。子思恭,追封天水郡侯。思敬,以處士徵為教授。趙璉別有傳。
  • 5.    《杭州府志卷十·學校》:元至正六年,儒學提舉李祁、總管趙璉重建(黃文獻公集)
  • 6.    許謙《許白雲先生文集卷一·五言古詩·贈潁川趙璉十六首有序》:潁川趙璉從予遊逾二載,復同夜坐草亭,考索理義,始至大辛亥十月癸未至皇慶壬子五月癸丑而止。誦講之餘,時相與步武庭中,倚樹凝立,仰觀附察,莫匪隹趣,間以所見,輯成韻語,得十餘篇,於璉之行書以贈之。
  • 7.    許謙《許白雲先生文集卷三·書·與趙伯器書(延祐甲乙卯)》:自子敏教去後,乏便不克寄書。日來想為學日益,令祖相公尊履壽康,尊父令叔動止鹹告某。今歲留山中,頗得絕人事,與朋友旦夕相語,温習舊聞,微有新得,但目力不及而寸心摧阻,非向時為學。比其進,蓋若挽強弩。尒思温一疾,竟不起,五月十七日巳戌長往,心墮膽裂,魂消神喪,不知所以自慶也。始期一二年間為畢室家之願,付以祭祀之責,而某得以絕俗謝交,優遊山林,以俟夭壽之命,而造物見誅,變生意料所不及,常以人喜動而務進取者為不安,義命而未必遂其汲汲之心。某切切務退以求保全,所畀賦不欲成之爾。天乃區區吝一靜,亦不以見畀但耶?今則進退無據,後顧深憂,將何為也?吾子聞之,亦能為一嘆否?王希文志甚專,力甚勤,然每為虛曠玄遠之論,而次縝密之功大率得之朋友,漸漬日日固,深邃以為本所有也。數月間痛為副刮除,知就平實近,來年少氣鋭,喜怪厭常,仿想乎高大而不知有細徵,每每奇論如此吾子,知所向方希文談道吾子純粹不絕口,固知不為搖撼,否則迷不知,復為誕妄,非小失也。與希文暫歸城府,舟中觀吾子贈行序,文有訐直之風,無温厚之氣,多自廣狹人之意,少遜志務敏之心,且在我者或未能盡超脱乎此則為是説太早,計而自欺矣。道固無所不在,聖人修之以為教,故復欲聞道者必求諸經,然經非道也,而道以經傳;傳註非經也,而經以傳顯。由傅註以求經,由經以知道,藴而為德行,發之為文章,事業皆不倍乎!聖人則所謂行道也。傳註固不能盡聖經之意,而自得者亦在熟讀精思之後,爾今一切目訓詁傅註為腐談,五代以前姑謂勿論,則程張朱子之書皆贅語,爾又不知。吾子屏絕傳註,獨抱遺經,其果他有得乎!未也,不然則梯接凌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由是觀之,吾子之氣亦少鋭歟!且序文見褒者則為太過,而某平生之學未敢外先哲之言以資玄妙也。固疑此文有激,然識者觀之或有以窺,吾子不可不謹也。山中朋友從愚成,幾微一書多得助所不及,欲借前大地圖校正,幸稟令祖相公得暫付,至以備參校。或希文家人,或別有約,便實封寄,何教授處?希文歸日,必可返璧,不致浮沈也。此身若拘囚,不可復動,未知何日,千萬惜日問學為正之歸,毋負向日歲寒之言,幸甚。
  • 8.    《禮部集·辛酉進士提名後題》:至治初元,某叅與奏名,今二十有二年矣。六十有四人者,東西南北,聲跡之相聞,蓋少茲來學館,幸睹題名升沉存沒,尤不勝其可慨矣。惟吾榜得人見稱為盛,政事文學布在中外者,夫人能歷數之,若愚之不才而厠其間,則未知指目者之謂何也?然前瞻後顧,警諫振飭,以無貽諸公羞,則亦不敢不勉,而名位之不逮則非所愧也。同年,翰林待制趙君伯器以摹本綴帙見示,因書其後。 又 至元六年秋,某被國子助教之命,時李好文惟中自浙東憲僉入為司業同北上,繼而惟中別除,一時同年多在成均者:司業王思誠致道,監丞司彥恭,典簿趙璉伯器。明年至正改元,惟中擢祭酒,某亦忝進愽士,致道、彥恭皆以御史選出僉諸道憲,伯器遷刑部主事。又明年,惟中為西台治書侍御史,伯器遷今官。 至正後自外任入者,寳源庫提舉舍克赫子正,秘書大監巴圖爾丹至道,侍儀使廉惠山哈雅公亮,禮部侍郎台哈布哈兼善。子正不久卒官,兼善近出守紹興,今在京師者惟伯器、致道、公亮暨某四人,中間聚散可見,自始至今,相與最久者,伯器耳。然某與伯器不但同年之好,自其祖貞獻公時受知於今三世餘,三十年,他人無是也,茲其所以為尤厚也歟!
  • 9.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十九》:間取鄭氏樵、施氏宿、薛氏尚功,王氏厚之等數子之説,考訂其音訓,刻諸石碑,習篆籀者有所稽雲。至元己卯五月甲申,奉訓大夫、國子司業潘迪書,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國子祭酒歐陽玄,承事郎、典簿尹、忠承直郎、博士黃溍,奉議大夫助教祁君璧,從仕郎、助教劉聞,承務郎、助教趙璉,從仕郎、助教康若泰同校石鼓文音訓。
  • 10.    危素《説學齋稿卷四·三皇祭禮序(辛卯)》皇帝御極之十有七年,詔祀三皇,遣大臣攝事三獻用樂,著為令,從江西湖東道肅政亷訪使臣文殊納所請也。臣素供奉翰林,嘗定撰樂章,太常博士臣任栻爰制樂名,御樂局大使臣盧亨審其音律,就正於禮部尚書臣趙璉。乃以上聞,臣素調官奉常為博士,竊思既隆其禮,宜定著儀文,頒行郡縣,屬臣栻拜監察御史因討論典故,為祭禮一巻。
  • 11.    《元史卷四十二》:九月癸丑朔,太白晝見。辛酉,祭三皇,如祭孔子禮。先是,歲祀以醫官行事,江西廉訪使文殊訥建言,禮有未備,乃敕工部具祭器,江浙行省造雅樂,太常定儀式,翰林撰樂章,至是用之。
  • 12.    《元史卷七十七》:至正九年,御史台以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文殊訥所言具呈中書。其言曰:「三皇開天立極,功被萬世。京師每歲春秋祀事,命太醫官主祭,揆禮未稱。請如國子學、宣聖廟春秋釋奠,上遣中書省臣代祀,一切儀禮仿其制。」中書付禮部集禮官議之。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以聞,制曰「可」。於是命太常定儀式,工部範祭器,江浙行省製雅樂器。復命太常博士定樂曲名,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十有六曲。明年,祭器、樂器俱備,以醫籍百四十有八户充廟户禮樂生。御藥院大使盧亨素習音律,受命教樂工四十有二人,各執其技,乃季秋九月九日蕆事。宣徽供禮饌,光祿勳供內醖,太府供金帛,廣源庫供薌炬,大興府尹供犧牲、制幣、粢盛、餚核。中書奏擬三獻官以次定,諸執事並以清望充。前一日,內降御香,三獻官以下公服備大樂儀仗迎香,至開天殿庋置。退習明日祭儀,習畢就廟齋宿。京朝文武百司與祭官如之,各以禮助祭。翰林詞臣具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 13.    周伯琦 《近光集卷三·》:至正十一年歲辛夘二月一日,天下貢士及國子生會試京師凡三百七十三人,中書承詔校文,取合格者百人,充廷對。進士先二日鎖院,凡三試,每試間一日,十有二日揭榜,時參政韓公伯髙,知貢舉、尚書趙君伯器,同知貢舉予與左司李君孟豳考試,博士楊君士傑、修撰張君仲舉同考試,收掌試卷則典籍毛君文在也。諸公皆翰苑舊遊,誠盛會也,紀事四首奉呈。
  • 14.    《元史·卷九十二》:行中書省。至正十二年正月,江西、江浙行省皆除添設平章,陜西行省除添設右丞。閏三月,置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於揚州,以淮西宣慰司、兩淮鹽運司、揚州、淮安、徐州、唐州、安豐、蘄、黃皆隸焉。除平章二員,右丞、左丞各一員,參政二員,及首領官、屬官共二十五員。為頭平章,兼提調鎮南王傅府事。至十一月,始鑄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印給之。
  • 1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138
  • 16.    《純白齋類稿·附傳·純白先生自傳》:純白先生姓胡氏,名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之東陽人,上世來自霅川,有諱神者為仙居令,始南湖居焉。高祖諱翺,為寜都尹,捨西山宅建寺,乃遷東湖。曾祖諱居仁,任學諭,從東萊呂成公學,與葛端獻公為友。祖諱中行,隠居行義,鄉稱善士。父諱祐之,宋鄉貢進士,用薦者授廸功郎,闢史舘實録院主管文字,今贈承事郎、秘書監秘書郎,從子請也。先生㓜頴悟性淳樸,恬靜無機心,弱不好弄。稍長,唯善讀書,自以早失怙恃,孤苦刻志,樹立所居,山野去城府稍逺,獨學無友,里人鹹笑其迂。凡經史諸子百家之言,悉究其大㫖,而不屑屑為章句學,嘗讀論語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及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喟然有省。遂致遊逺求天下之竒文壯觀,平居酷好韓文,未嘗一日不觀詩,好淵明山谷之詩,怡然自得於心,聞子昂趙公以書名世,故亦習晉唐人書,得其法。年踰三十,郡舉茂才為教官,行中書授建康路儒學學錄。建康,六朝故都之地,今行台治為監察御史,日至泮宮,勉勵諸生。先生之為學官也,實兼太學齋訓導,凡御史台郎子弟悉從授書,去後登科入仕者眾其最顯者:前中書左丞呂仲實,江西監憲劉伯温,遼省叅政廉公亮,今禮部尚書趙伯器是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