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王城

鎖定
趙王城,亦稱趙都宮城,是趙邯鄲故城的一部分,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方向的西大屯村南,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後,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列國都城遺址中已知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當時的趙都邯鄲也是戰國後期黃河以北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的最著名的大都會之一。 [2] 趙敬侯遷都邯鄲,到被秦所破,邯鄲作為趙國國都歷經八代王侯,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為邯鄲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奠定了物質基礎。 [3] 
趙王城由東、西、北三座相互依存的小城組成,正南北方向,平面呈“品”字形,佔地面積約512萬平方米。城址內外現存高大建築台基及地下夯土基址20餘處。大北城位於趙王城東北約60餘米處,為居民生活和工商業為主的郭城或外城。平面近南北向長方形,佔地面積約1380萬平方米。城垣除西垣北段等建築基址或城垣殘段局部尚存外,其餘全部被淤埋於地表1-10以下。 [4] 
遺址周圍保留着殘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有佈局嚴整、星羅棋佈的建築基台,地下有面積較大的十幾處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門遺蹟多處。
注:該詞條主要介紹趙邯鄲故城的宮城,關於被毀後宮城的開發和保護詳見趙王城遺址趙王城遺址公園
中文名
趙王城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西南
所處時代
戰國
佔地面積
5120000 m²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開放時間
全天
著名景點
龍台

趙王城修建歷史

趙王城
趙王城(2張)
早在為趙國國都之前的邯鄲,就是晉國六卿之一趙氏宗主趙簡子的私邑,趙簡子大力治理並建設邯鄲。後來,趙簡子憑藉在晉國中的實力,通過趙氏邯鄲之爭奪取邯鄲城,拉開了趙氏立國的歷史序幕。前491年,趙簡子以邯鄲為中心擴大勢力範圍,為後來建國打下基礎。前403年,三家滅掉智氏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土地。前387年,趙敬侯治理邯鄲,邯鄲成為黃河以北最繁榮的通都大邑。前386年,趙敬侯正式遷國都於邯鄲,並且大興土木修建趙王城,時人成為“趙都”。趙國遷都邯鄲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興建運動。歷經八王,共158年。
前228年為秦國所佔。前209年,秦將章邯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 [5]  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這座古城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佈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4] 
2006年10月份,以趙王城遺址為依託的遺址公園建設,開始動工修建。
2022年12月16日,趙王城被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2] 

趙王城建築佈局

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從趙邯鄲故城的佈局上可以看出來,王城和大北城是兩個互不相連各自獨立的城區。大北城位於東北,王城位於西南,中間間隔60多米。這種局面的原因,要不就是因為沁河和渚河的流向影響形成;第二就是大北城早於王城,王城遺址內還有未發現戰國之前的文化層,而大北城大部分地區出土的遺物可以看出都超過戰國文化層。而完王城的佈局也反映了北、東、西三城的先後關係。 [4] 

趙王城西城

西城比較完整,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五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當時宮殿主體建築基址,也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 [3] 
由“龍台”往北尚有兩個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還殘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築基址6處,這是以“龍台”為中心的一組規模宏偉的殿宇建築羣。
龍台遺址 龍台遺址 [6]

趙王城東城

東城面積小於西城,與西城僅一牆之隔,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城內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對峙的兩大土台,相傳是趙王閲兵點將的“南將台”和“北將台”,其它也是高大建築基址。兩台之間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3] 

趙王城北城

北城面積大於東城,為不規整的正方形,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除西牆南段地面保存了部分夯土殘牆外,其餘僅有地下牆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土台,面積僅次於“龍台”,與西牆外側的土台東西對峙,也是一組殿宇建築羣基址。 [3] 

趙王城建築規模

趙王城建築結構

趙王城的城垣均系夯土築成。夯土牆體一般可分為3部分:基座、主體牆、內側台階面等,西城東南角一帶的牆體內側還另建有附加牆。基座建於基槽之內,或者直接建於開挖平整水平的紅色土面上。基座的斷面大致呈倒梯形,底寬16.9、頂寬17.3、高0.7米。主體牆建於基座之上,存高5-7米,底寬15.1米,即主體牆較基座枱面要窄,向內收縮約2米。牆體夯層整齊,厚度均勻,一般在8-9釐米,局部厚10釐米。夯窩大小不太均勻,直徑4.5-5.5釐米,深0.5-0.7釐米。夯層內包含有很少量的陶器殘片,個體碎小,可辨器形有繩紋灰陶筒瓦、板瓦、素面豆等。 [23] 
附加牆直接附貼在主體牆內側,基底部分將主體牆的基座包裹在內,夯築質量不如主體牆。附加牆的功能可能主要有二:一是加固、拱衞城垣交角地帶的主體牆;二是頂面鋪設瓦頂,與主體牆內側的瓦頂連為一體,擴大流瀉雨水的面積,以增加排水量和提高排水的速度。可能是考慮到軍事防禦功能的需要,城垣交角處的城垣均建築體積較一般地段的要大,尤其西南角最寬。故頂部的面積亦即受雨面積也大,需要及時迅速排水才能保護城牆不受損失。 [23] 
趙王城城垣牆體內側的形制結構非常特殊,呈多級台階狀內收至頂。自基座台往上2米處向內收縮0.95米,形成第一層階面;又向上2米,再次向內收縮0.8米,形成第二層階面。再向上即為現存夯土牆頂部,有無第三層階面不詳,以牆體應有的高度推測應該有第三層。 根據現有的發現及城垣高度的推測,其內側的台階級數應該在3—4級,並且最有可能是3級。 [23] 

趙王城排水設施

趙王城城垣內側普遍建設有防雨排水設施,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城垣內側台階面上鋪設的板瓦與筒瓦覆蓋面,簡稱“鋪瓦” ;其二是用陶製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狀水槽道,簡稱“排水槽道”,應該是相隔一段距離鋪設一條,西城南垣2、3號兩條排水槽之間的相隔間距為27米。現已發現的城垣內側均為兩級台階式,因此已發現的鋪瓦也均為兩級台階式。兩層階面均用板瓦、筒瓦相配鋪設成斜坡狀瓦面頂,類似鋪瓦房頂,將夯土牆遮蓋,成為城垣的防雨設施。單體的排水槽形似簸箕狀,橫斷面凹形,平面近似正梯形,頂窄底寬,箕面近底沿處(6—7釐米)左右裝設2個凸起的頂扣,以便排水槽兩兩銜接時防止滑落。排水槽的安裝方式是:在城垣內側自牆體頂部向下開設斜坡狀溝槽坑,然後放置排水槽並一一銜接鋪設好,最後形成坡狀排水槽道。鋪瓦與排水槽道相結合,共同構成城垣內側完整的防雨排水建築設施。 [23] 

趙王城城壕系統

趙王城建有完整的壕溝防禦系統,包括城垣外側的護城壕和南垣以南1000米處的外圍壕溝兩大部分。長期以來由於考古發現的侷限,對於趙王城的城壕情況不太明瞭。 [23] 
2005年,通過在西城南垣外側的解剖發掘,終於明確證實了城壕的存在。西城南垣外側的城壕,北距城垣基約17-19米左右。斷面大致呈倒梯形,口部寬10、底寬2.4、深3.8米。 [23] 
在趙王城南垣以南約1000米處,發現有人工開挖的東西走向的外圍壕溝系統,與趙王城南垣基本平行,依形制結構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段為三條平行壕溝,東段為一條壕溝。西段部分在鄭家崗村西,發現3條平行壕溝,間距10米,鑽探探明的長度約1100餘米。三條壕溝的形制結構基本相同,開掘在生土層中,被戰國晚期文化層所疊壓。斷面呈倒梯形,北側壕溝(1號)口部寬4.2-4.6、底部寬0.45-0.6米、深2.3-2.6米;中間壕溝(2號)口部寬4.3-4.9米、底部寬0.5-0.6米、深2.3-2.6米;南側壕溝(3號)口部寬3-3.8米、底部寬0.6-0.7米、深2.2-2.6米。溝內填土分多層,多呈垂弧狀堆積。包含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罐、盆、豆及板瓦、筒瓦殘片等。根據地層及出土遺物分析,壕溝的年代在戰國晚期到末期,其中北面1、2號兩條溝的年代相近,最南面的3號溝年代略晚。另外,1號溝北側發現一排長方形柱坑,3號溝南側發現有環形附屬壕溝以及車轍溝,它們與三條壕溝共同構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防禦系統。東段壕溝位於鄭家崗村東,經過詳細鑽探,僅發現一條東西向壕溝,已經探明長度有1200餘米,口部寬10米左右,深3米左右。 [23] 
根據考古勘察資料判斷,趙王城南郊的這條外圍壕溝,向西連接渚河,向東的情況尚不明朗,推測應與東面不遠處的滏陽河相連。如此,人工開挖的壕溝與天然河道有機聯繫起來,構成了趙王城南面、及東、西兩面近郊的壕溝防禦體系,並且它們與城垣外側附近的城壕一起,共同構成了趙王城規模宏大而完整的壕溝防禦系統。 [23] 
趙王城在東周列國都城遺址中的保存情況最好,是研究東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實例標本。近年來趙王城城垣及防禦壕溝等幾項田野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為研究趙邯鄲故城以及東周城市考古提供了最新的實證依據。 [23] 

趙王城歷史文化

趙王城詩詞紀念

歷代文人描寫趙王城詩詞歌賦
時期
作者
作品名稱
內容
來源
唐朝
《趙城懷古》
-
[7] 
《秋夕文宴》
飛觥壯若遊燕市,覓句難於下趙城。
[8] 
《酒罷張大徹索贈詩》
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
[9] 
宋朝
《送閻中孚郎中知磁州》
君行守趙城,我向夷門老。
[10] 
《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石硯以銅劍易之》
君不見秦趙城易璧,指圖睨柱相矜誇。
[11] 
《苦雨再次前韻·席蚓堂蛙豈趙城》
席蚓堂蛙豈趙城,崩空急雨未休傾。
[12] 
《贈俞德瑞·孰知妙語析微塵》
響我能分趙城璧,為君還缺唾壺銀。
[13] 
《挽王郎中·剖竹毗陵郡》
剖竹毗陵郡,乘軺古趙城。
[14] 
《命子篇·悠悠我祖》
迄於趙城,因而氏焉。
[15] 
清朝
《趙城媧皇陵》
-
[16] 
《揚州慢·寄酬呂半隱同年》
有中山名酒,好醉趙城花。
[17] 
《贈魯山人·羨君遊海嶽》
誰似魯連子,高風振趙城。
[18] 
近現代
《永遇樂·邯鄲懷古》
獨客行遲,趙王城冷,何處將軍繫馬。
[19] 
《鷓鴣天·富貴無端一現曇》
富貴無端一現曇,趙王城下舊街談。
[20] 

趙王城取名

根據趙王城,邯鄲市多地區都有關於根據趙王城來命名的,例如:趙王城學校 [21]  ,趙王酒。

趙王城爭議

有專家認定依據趙王城西城1、2、3號夯土台基的位置關係,認為趙王城遺址為中軸對稱,並下結論為趙王城為中國最早有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古都城。但是邯鄲市文物局作者經過對趙王城遺址佈局多次勘查發現,趙王城與同期都城相比,雖然在平面造型、佈局等方面更規範,並非中國最早有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古都城。 [1] 
文物工作者對包括西城在內的東、西、北城勘查,證明趙王城並非是中軸對稱結構佈局。即使是三城中最為規整的西城,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軸線。西城1號台基處於城內偏東南位置上,其與北側的2、3號台基之間雖有一定軸線關係,但3台的軸線顯然偏於龍台(即1號台)西側,所以3台位置關係不能作為全城具有軸線對稱思想的依據。 [1] 
趙王城以地形地貌為規劃基礎,西城西牆的方位並不正,走勢為東南向西北偏方向。西城主體建築1號台建於城內東南部,因那裏有高地,在此修建宮殿會顯得雄壯威嚴,並不是按照軸線對稱的原則修建。 [1] 
趙王城遺址三城中最具規劃意識的西城尚不具備軸線對稱規劃思想,其規劃思想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的原則上。據此,可以證明趙王城並非中國最早中軸對稱的都城。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