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渭濱

鎖定
趙渭濱(1894年—1938年),字象賢,生於四川成都。七七事變前夕,任川軍第41軍122師少將參謀長。1938年3月17日,在台兒莊會戰前夕的滕縣保衞戰中,與王銘章將軍一起壯烈犧牲於滕縣縣城西門,時年44歲。國民政府追贈其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軍銜。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趙渭濱為革命烈士 [1]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趙渭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新都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四川陸軍軍官學校
主要事蹟
參加滕縣保衞戰,壯烈殉國

趙渭濱人物生平

趙渭濱人物綜述

趙渭濱早年在家鄉讀舊式小學,當時正值八國聯軍侵華之時,中華民族瀕於危亡。入學後,趙渭濱得到當時已傾向於民主革命的成都著名學者李培甫等先生的教育,深受反帝愛國思想的影響,常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議論。1911年,辛亥革命後,四川革命政權為防備清廷殘餘勢力,組編學生進行軍訓,成立學生軍,趙渭濱毅然參加。次年,轉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 [2] 
1914年,他在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後,到熊克武部隊第1師任參謀。1924年,參加討賊(曹錕)軍,部隊屢為北洋軍閥勢力所迫退出四川,駐防於貴州,湖南一帶。不久,孫中山先生任命熊克武為建國軍五省聯軍副總司令,準備北伐,趙渭濱調任第1師參謀長。之後,在四川軍界中擔任幕僚職務,先後在第28軍11混成旅,川康邊防軍第2師、第3師,第41軍122師等部隊任參謀長職,直到1937年出川抗日。 [2] 

趙渭濱人物年表

189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
1912年,進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1914年,任熊克武部第一師參謀。
1924年,參加討賊(曹錕)軍。
抗日戰爭前夕,任川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任少將參謀長。
1938年3月,在滕縣保衞戰中壯烈殉國。
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趙渭濱為烈士。 [2] 

趙渭濱性格愛好

趙渭濱雖是軍人,但性格和愛好卻具有較濃的文人氣質。由於早年受李培甫先生的影響,所以舊文學根基深厚。1926年,在生活比較安定以後,他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了大批文史書籍,其中包括“二十四史”,各類子書,名家詩詞文集等。對於歷代忠臣義士的著作,如《嶽忠武王集》《文山先生集》《史閣部集》,更是百計求購,置諸案右。在史書中,尤其重視明史、宋史。他還購買了許多進步書籍,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鄒韜奮等人的著作以及少數馬克思原著。 [2] 

趙渭濱主要事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趙渭濱任第41軍122師參謀長。隨着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日益深重,趙將軍以身許國抗拒外侮的思想也日趨成熟,他很自然地接受了中共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在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要求抗日的呼聲中,趙渭濱與第122師師長王銘章一起請纓殺敵。 他拋家別子,出川奔赴抗日前線。先後轉戰於河北正定,山西娘子關、芹泉、榆次等地,以簡陋的裝備多次挫敗武器精良的日軍,受到上級傳令嘉獎。 [2] 
1937年12月,敵軍佔領濟南,後續部隊又陸續在青島登陸,山東戰局日趨緊張。1938年初,第122師奉調由山西轉赴山東前線。3月初,日軍磯谷師團由津浦線向南進犯,企圖攻佔徐州。王銘章師長奉命固守滕縣,作為參謀長的趙渭濱協助王將軍率部阻擊日軍。從3月14日起,敵軍開始全線進攻,我軍雖浴血奮戰。然而,由於敵強我弱,我軍死傷慘重。到17日下午,日軍已佔領滕縣南面城牆和東關。王銘章師長親臨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揮督戰。後西南兩面城牆陷於敵手,日軍從城牆上集中火力向城中心射擊。在此危急時刻,趙渭濱向王銘章報告:“我已定決心,抗戰到底,誓與滕城共存亡。”於是高呼:“日本必敗,中國必勝!”身先士卒,向被日軍炮火炸塌的城牆缺口衝過去,其他官兵在趙將軍的激勵下,奮勇爭先,向外突圍。王銘章和趙渭濱及其他隨從人員利用城牆上的縫出去,準備到火車站去指揮佈置在那裏的第124師372旅繼續與敵人戰鬥,不料,剛走到西關外電燈廠附近,即被西門城樓之敵軍發現,敵軍集中優勢火力向他們猛烈掃射,王銘章不幸腹部中數彈,壯烈殉國。趙渭濱中彈倒地,當即犧牲,時年44歲。 [2] 
趙渭濱陣亡後,集團軍長官曾以重賞尋求忠骸。直到1938年4月,才在當地羣眾協助下被紅十字會人員找到,後趙渭濱的忠骸在滕縣就地安葬。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趙渭濱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