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温

(東漢末年大臣)

鎖定
趙温(137年~208年),字子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東漢時期大臣,趙謙之弟。
初為京兆郡丞。隨從漢獻帝西遷長安,拜侍中,封江南亭侯。初平四年(193年),拜司空,遷司徒、錄尚書事,隨獻帝遷都許縣,位居三公十五年。
建安十三年(208年),因徵辟曹丕為掾觸怒曹操而被免官,同年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24] 
全    名
趙温
別    名
趙子柔
子柔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蜀郡成都縣(今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37年
逝世日期
208年
主要成就
斥責權臣李傕
最高官職
司徒

趙温人物生平

趙温志向遠大

趙温,是蜀郡成都人。趙戒之孫、趙典之侄、趙謙之弟。 [3] 
趙温初為京兆丞,感嘆道:“大丈夫應當像雄鳥一樣高飛,豈能像雌鳥一樣趴在地上!”於是棄官而走。大荒之年時,趙温分發家裏的糧食救助饑民,救活了一萬多人。 [4] 
漢桓帝時,板楯蠻多次起兵,時任巴郡太守的趙温以恩信降服他們。 [28-29] 
初平元年(190年),漢獻帝董卓挾持西遷,趙温時任侍中,跟隨車駕到達長安,被封為江南亭侯。 [5-6] 

趙温位列三公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司空楊彪被罷免,時為太常的趙温接任司空。 [7] 
同年十二月,趙温因地震而被免官,後來改任衞尉。 [8-10] 
興平元年(194年)十月,趙温接替淳于嘉擔任司徒、錄尚書事(一説此事在十二月),當時的人以此為榮。 [11-14]  趙温曾想把司徒之位讓給士孫瑞 [30] 

趙温斥責權臣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爭鬥於長安城中。三月,李傕派李暹率兵包圍皇宮,用三乘車迎接獻帝到自己營寨。當時趙温與張喜聽聞此事,便離開府第跟隨獻帝。 [19] 
獻帝被移到北塢,與內外隔絕。李傕又素來認為趙温與自己不同心,於是把趙温也帶到塢中。五月,李傕想挾持獻帝遷移到池陽的黃白城,趙温聽説此事,給李傕寫信説:“將軍之前託名為董公報仇,實則攻屠京城、殺害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釋也。如今將軍與郭汜因一點不和,搞成深仇大恨,致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若再不改悟,便會給國家帶來災難。陛下下詔希望你們和解,現在詔命不得執行,朝廷威望日益受損,將軍卻想把陛下帶到黃白城,這實在讓老夫搞不懂。按照《易經》的説法‘一過為過,二過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易經 大過》曰:過涉滅頂,兇,無咎。)不如早日和解,引軍返回,上能安定聖上,下能保全百姓,這樣不是很好嗎?”李傕大怒,打算派人處死趙温,李傕從弟上軍校尉李應是趙温故吏,勸諫數日才得以化解此事。李傕又讓反關校尉監察趙温的舉動。 [15-16]  [17-18] 
獻帝聽説趙温寫信責備李傕,對侍中常洽説道:“李傕不明善惡,趙温言辭過激,實在令人擔憂。”常洽回答:“李應已經成功勸解此事了。”獻帝方才安心。 [16] 

趙温跟隨東歸

同年,趙温跟隨獻帝車駕東歸。十月初五壬寅,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請求獻帝進入他的營寨。段煨與參與護駕的後將軍楊定有過結,迎乘輿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侍中種輯和楊定關係好,便聲稱段煨謀反。獻帝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説他謀反呢?”種輯回答:“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趙温與太尉楊彪、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人説:“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進入他的營中。”董承與楊定又誣陷:“郭汜來到段煨軍營了。”獻帝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左靈文禎搶答:“是弘農郡的督郵得知的!”故而脅迫督郵説:“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獻帝這才相信,下令車隊停在路邊休息。 [20] 
後來,李傕等人追擊車駕,在曹陽大破漢軍。當時趙温與衞尉周忠、司隸校尉榮邵、太常王絳去路被阻,李傕素來怨恨他們,想趁機下殺手,賈詡勸道:“這些人都是天子的大臣,您何必要害他們?”李傕才停止動手。 [21-22] 

趙温晚年之事

建安元年(196年),兗州牧曹操入京,將獻帝遷到許縣,自此政令出自諸侯。趙温受到朝廷禮待,居公位長達十五年。 [23] 
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去世,之前被袁術劫持的徐璆趁機奪得國璽,到許縣交給獻帝,並上還之前的汝南、東海二郡印綬。趙温問徐璆:“您遭逢大難,還保存着這兩個印綬嗎?”徐璆回答:“昔日蘇武受困於匈奴,仍然不肯丟棄七尺符節,何況我這只是方寸大小的印呢?” [31]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趙温闢曹操之子曹丕為掾,曹操大怒,上表“温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又讓郗慮攜策書罷免趙温。同年,趙温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24-25]  [27] 
趙温去世後,他的故吏長陵令吉黃違科奔喪,被司隸校尉鍾繇收捕處死。 [32] 
按《華陽國志》記載,趙温後代有二千石 [26] 

趙温人物評價

常璩:①“司徒繼踵,僶俛權橫。”②“君子以為卓、傕之惡甚於梁冀,謙摩卓之牙,温弄傕之爪,雖逼權勢,以道陳訓,賢其祖遠矣。” [2] 

趙温親屬成員

趙温祖父

趙戒,字志伯,司空、司徒、廚亭侯。

趙温叔父

趙典,字仲經,侍中、衞尉、廚亭獻侯。

趙温兄弟

趙謙,字彥信,趙温之兄,司徒、尚書令、郫忠侯。

趙温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1] 
《華陽國志·卷十(上)》 [2] 
參考資料
  • 1.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
  • 2.    華陽國志(晉)常璩-卷十(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6]
  • 3.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典兄子謙,謙弟温,相繼為三公。
  • 4.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温字子柔,初為京兆丞,嘆曰:“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遂棄官去。遭歲大飢,散家糧以振窮餓,所活萬餘人。
  • 5.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獻帝西遷都,為侍中,同輿輦至長安,封江南亭侯。
  • 6.    《華陽國志 卷十》:趙温,字子柔,謙弟。以侍中同輿輦西遷,封江南亭侯。
  • 7.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司空楊彪免,太常趙温為司空。
  • 8.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十二月辛丑,地震。司空趙温免,乙巳,衞尉張喜為司空。
  • 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十二月辛丑,司空趙温以地震罷。乙巳,衞尉張喜為司空,錄尚書事。
  • 10.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代楊彪為司空,免。
  • 11.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九月,桑復生椹,人得以食。司徒淳于嘉罷。冬十月,長安市門自壞。以衞尉趙温為司徒,錄尚書事。
  • 1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冬十二月,司徒淳于嘉久病罷。衞尉趙温為司徒,錄尚書事。
  • 13.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頃之,復為司徒,錄尚書事。
  • 14.    《華陽國志 卷十》:初平四年拜司空,未期,進司徒,當世榮之。
  • 15.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時李傕與郭汜相攻,傕遂虜掠禁省,劫帝幸北塢,外內隔絕。傕素疑温不與己同,乃內温於塢中,又欲移乘輿於黃白城。温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仇,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説也。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仇,人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澤日損。而復欲移轉乘輿,更幸非所,此誠老夫所不達也。於《易》,一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不如早共和解,引軍還屯,上安萬乘,下全人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殺温。李傕從弟應,温故掾也,諫之數日,乃獲免。
  • 16.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初,傕屯黃白城,故謀欲徙之。傕以司徒趙温不與己同,乃內温塢中。温聞傕欲移乘輿,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仇,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釋也。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仇,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詔命不行,恩澤日損,而復欲輔乘輿於黃白城,此誠老夫所不解也。於易,一過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不如早共和解,引兵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害温。其從弟應,温故掾也,諫之數日乃止。帝聞温與傕書,問侍中常洽曰:"傕弗知臧否,温言太切,可為寒心。"對曰:"李應已解之矣。"帝乃悦。
  • 1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初,傕屯黃白城,故謀欲徙。傕以司徒趙温不與己同,乃內温塢中。温聞傕欲移乘輿黃白城,與傕書曰:「公前託為董公報仇,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户喻也。今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金之讎,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詔令不行,恩澤日損,而復欲轉乘輿黃白城,此老夫所不解也。於易,『一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兇』。不如早共和解,引軍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害之。其弟應,温故吏也,諫之數日乃止。帝聞温與傕書,問侍中當洽曰:「傕不知臧否,温言大切,可為寒心。」洽曰:「李應以解之矣。」上乃悦。
  • 18.    《太平御覽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引《獻帝春秋》:五月,或欲轉乘輿幸黃白城,帝不肯。司徒趙温以帝當東歸,而傕等方亂,以忠節責傕,傕怒,欲斬温,傕從弟上軍校尉維故温掾請諫乃止。於是,閔温與帝同門,設反關校尉以監察之。
  • 1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三月丙寅,傕使兄子李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天子。太尉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家者,舉事當合天心,諸君作此非是也。」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天子一乘,貴人伏氏一乘,黃門侍郎賈詡、左靈一乘,其餘諸臣皆步。司徒趙温、司空張喜聞有急,自其府出隨。
  • 2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壬寅,行幸華陰。寧輯將軍段猥具服御及公卿已下資儲,欲上幸其營。猥與楊定有隙,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侍中種輯素與定親,乃言段煨欲反。上曰:「煨屬來迎,何謂反?」對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馬,其色變也,必有異心。」於是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曰:「段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車駕可幸其營。」董承、楊定言曰:「郭汜來在煨營。」詔曰:「何以知?」文禎、左靈曰:「弘農督郵知之。」因脅督郵曰:「今郭汜將七百騎來入煨營。」天子信之,遂路次於道南。
  • 21.    《三國志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松之注引《獻帝紀》:天子既東,而李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温、太常王偉、衞尉周忠、司隸榮邵皆為傕所嫌,欲殺之。詡謂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 2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是時司徒趙温、太常王絳、衞尉周忠、司隸校尉管郃為傕所遮,欲殺之。賈詡曰:「此皆大臣,卿奈何害之也?」傕乃止。
  • 23.    《華陽國志 卷十》:尋曹公入,徙天子都許,政出諸侯,禮待温。居公位十五年。
  • 24.    《後漢書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温從車駕都許。建安十三年,以闢司空曹操子丕為掾,操怒,奏温闢臣子弟,選舉不實,免官。是歲卒,年七十二。
  • 25.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十三年春正月,司徒趙温免。
  • 26.    《華陽國志 卷十二》:道德:司徒、司空趙温,字子柔。謙弟。自是後世有二千石。
  • 27.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建安十三年,為司徒趙温所闢。太祖表"温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温官。
  • 28.    《華陽國志 卷一 巴志》:順、桓之世,板楯數反,太守蜀郡趙温恩信降服。於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連理之木。
  • 29.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板楯蠻夷者,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羣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倓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復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户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楯蠻夷。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遂世世服從。至於中興,郡守常率以征伐。桓帝之世,板楯數反,太守蜀郡趙温以恩信降服之。靈帝光和二年,巴郡板楯復叛,寇掠三蜀及漢中諸郡。靈帝遣御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兵討之,連年不能克。
  • 3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三輔決錄注曰:瑞字君榮,扶風人,世為學門。瑞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仕歷顯位。卓既誅,遷大司農,為國三老。每三公缺,瑞常在選中。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趙温,司空楊彪、張喜等為公,皆辭拜讓瑞。天子都許,追論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 31.    《後漢書·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獻帝遷許,以廷尉徵,當詣京師,道為袁術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嘆曰:“龔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術不敢逼。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並送前所假汝南、東海二郡印綬。司徒趙温謂璆曰:“君遭大難,猶存此邪?”璆曰:“昔蘇武困於匈奴,不隊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
  • 3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魏略曰:吉茂字叔暢,馮翊池陽人也,世為著姓……初,茂同產兄黃,以十二年中從公府掾為長陵令。是時科禁長吏擅去官,而黃聞司徒趙温薨,自以為故吏,違科奔喪,為司隸鍾繇所收,遂伏法。】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