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岐

(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畫家)

鎖定
趙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人。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畫家。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難而改名。
趙岐年少時即有才藝。漢桓帝時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賣餅,被孫嵩救至家中,藏於複壁內數年,後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應司徒胡廣辟命。後拜幷州刺史,又因黨錮遭禁十餘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議郎。累遷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經詭辯才倖免於難,輾轉返回長安。漢獻帝遷都長安時,再拜趙岐為議郎,不久遷太僕李傕郭汜掌權時,命趙岐與太傅馬日磾出使關東。獻帝東遷時,他又説服劉表董承修理宮殿,於是留在荊州,被朝廷拜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去世,享年九十餘歲。
趙岐善畫,《歷代名畫記》提及他曾自畫四賢像於自己的墓中 [1]  。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十三經注疏》中《孟子註疏》的注本即是趙岐所作。
概述內圖片來源:《古聖賢像傳略》
全    名
趙岐
別    名
趙嘉
邠卿、台卿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長陵縣
逝世日期
201年
主要成就
出使關東,助修宮室;註釋《孟子》
主要作品
《孟子注》《三輔決錄》
官    職
太常

趙岐人物生平

趙岐少而明經

趙岐字邠卿,最初名趙嘉,字台卿,後來因為避難才改名。他年少時就對經學有研究,他多才多藝,娶名儒馬融的從妹馬宗姜為妻(《三輔決錄注》記載趙岐娶馬敦之女馬宗姜為妻,馬融是馬敦的侄子;《後漢書》則記載趙岐妻是馬融哥哥的女兒),但趙岐鄙夷馬融外戚的身份,不與他相見。他在州郡裏任職,因廉直且嫉惡如仇而讓人害怕。一次馬融到趙岐家,多從賓與趙岐妻飲宴作樂,傍晚才出去,詢問趙處士何在。趙岐厲節,給朋友寫信説:“馬季長雖有名當世,而不持士節,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也。”趙岐曾讀《周官》,二義不通,一往造之,其鄙視馬融如此。 [2]  [30] 
趙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得了重病,卧牀七年,認為自己即將死去,於是對兄長説:“大丈夫生於世,隱居而沒有箕子的操守,任官沒有伊尹、呂望的功勳,上天不給我機會,我無話可説!可以在我的墳墓前立一塊圓石,刻上:‘漢有一位隱逸之人,姓趙名嘉。空有志向卻不得天時,這是命我也沒有辦法!’”但後來痊癒。 [3] 

趙岐顛沛流離

趙岐 趙岐
永興二年(154年),趙岐被司空房植闢為掾屬。趙岐在任上曾提議二千石可以為父母服喪,朝廷同意他的提議。後來,他被大將軍梁冀徵辟,趙岐為梁冀獻上取捨求賢的方法,梁冀不採納。因此被推舉治理繁難之處,任皮氏縣長,在任時趙岐抑強討奸,大興學校。恰逢河東太守劉祐離職,繼任的是中常侍左悺的兄長左勝,趙岐素來討厭宦官,同天就棄職返回洛陽,被京兆尹延篤請為功曹 [4]  [31] 
當初,中常侍唐衡的兄長唐玹任京兆虎牙都尉,人們因為唐玹行為不端,於是很看不起他。趙岐和他的堂兄趙襲又對他多次貶議,唐玹因此非常痛恨他們。 [5] 
延熹元年(158年),唐玹任京兆尹,趙岐害怕大禍臨頭,於是帶着堂侄趙戩逃走。唐玹果然逮捕了趙岐的家屬和親戚,將他們全都誣陷殺害。 [6] 
另一説,延熹年間唐衡的弟弟為京兆虎牙都尉,官職與二千石等列,但歸京兆尹管。他剛擔任虎牙都尉時,進門沒持手版,趙岐的從子京兆尹功曹趙息在廊下呵斥道:“虎牙都尉的規矩和下屬一樣,何得放臂入府門?”並立刻將虎牙都尉的主簿拿下,唐氏趕快取出手版。他入內見到京兆尹,京兆尹想請客,就讓人到外面採買。趙息又説:“唐衡的子弟擔任虎牙,並非以才德獲職,不必特地採購,和中舍的菜食一樣就行。”後來唐氏到官,派人帶着箋感謝京兆尹,趙息又讓人晾着來使,他説:“這樣的閹黨不多見,怎麼還想用箋收買人心?”很晚才告訴京兆尹,並過了很久才回信。唐氏知道這些事,非常憤怒,想要滅掉趙家。因此寫信給唐衡,請求做京兆尹。旬月之間,唐氏成功做到了京兆尹。趙息自知惹怒了唐氏,因此棄官而逃,當時他的從父趙仲台是涼州刺史。唐衡通過朝廷下詔,罷免了趙仲台,又命中都官及郡部督郵,捕殺趙家全族老幼,至於襁褓,與趙仲台皆處死,有窩藏者與趙家同罪。趙家因此有一些人遇害。當時趙岐還是皮氏長,聽聞家禍,從官舍逃走。 [27] 
趙岐避難四方,歷經江、淮、海、岱。後來隱姓埋名,在北海買餅。安丘人孫嵩當時二十多歲,坐着犢車,身邊跟着騎馬的人,一同進入集市。孫嵩看到了趙岐,感覺他並非常人,於是問:“自有餅耶,販之耶?”趙岐説:“販之。”孫嵩問:“買幾錢?賣幾錢?”趙岐答:“買三十錢,賣三十錢。”孫嵩説:“我觀處士之望,不像賣餅的人家,應該是有什麼原因。”於是打開車的後門,讓身邊的人下馬扶趙岐上車。趙岐認為是唐家人耳目,驚怖失色。孫嵩關上了車的後門,向趙岐行禮,説:“看處士的相貌,不是賣餅人,再者面色如此慌張,如果不是有大冤,就是亡命天涯。我是北海孫賓碩,全家老小上百口,又有百歲老母,必不負您,請對我説實情。”趙岐把原委都告訴了孫嵩,於是孫嵩立刻載着趙岐回家,他先把車停在門外,然後進門對母親説:“今日我外出,遇到了生死之交,當請他到家拜見母親。”然後請趙岐進門,備牛酒歡宴。一兩天後,孫嵩把趙岐藏在夾壁,連續過了好幾年,趙岐在其中創作了共三十二章的《厄屯歌》。 [6]  [28] 

趙岐宦海沉浮

後來,唐衡兄弟全都死了,趙岐得到大赦才得以重見天日。三府(太尉、司徒、司空)知道後,同時闢他。 [7]  [29] 
延熹九年(166年),趙岐接受司徒胡廣的徵辟。適逢南匈奴烏桓鮮卑擾邊,公卿都舉薦趙岐,於是拜趙岐為幷州刺史。趙岐到任後想要上奏守邊的策略,但還未上奏,就因為第一次黨錮之禍遭罷免,趙岐於是把它整理成了《禦寇論》。漢靈帝繼位初年,趙岐又因為第二次黨錮之禍被禁錮十多年。 [8]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靈帝下詔選用以前的刺史二千石官員中文武雙全的,於是徵拜趙岐為議郎 [9] 
中平二年(185年),車騎將軍張温西征關中,請趙岐補任車騎將軍長史,屯駐安定郡。大將軍何進又舉薦趙岐任敦煌太守,他在路經襄武縣時,被反賊邊章等人抓獲,邊章想要脅迫趙岐任他們的大帥,趙岐費盡口舌才得以倖免,輾轉到陳倉時,又遇到亂兵,只能裸身自救,躲在草叢中十二天不進食。 [10]  歷經磨難才回到了長安。 [11] 

趙岐出使關東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西遷獻帝至長安,再拜趙岐為議郎。 [12] 
初平三年(192年),太僕魯旭離世 [32]  ,趙岐接替太僕之位。 [12]  當時李傕郭汜掌權。八月,李傕派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天下,以趙岐為副手,馬日磾到洛陽後,上表請趙岐另外出使,百姓見到趙岐,都高興地説:“今日又看見漢朝使者的車馬了。” [13]  [33-34] 
當時,袁紹曹操公孫瓚正在爭奪冀州,袁紹和曹操聽到趙岐來了,都停戰率軍在數百里外迎接趙岐。 [14] 
初平四年(193年),趙岐向袁紹宣揚天子的恩德和應當罷兵安人的道理,然後留在袁紹營中,寫信給公孫瓚,向他陳説利害關係。公孫瓚因此寫信給袁紹説:“趙太僕以周公、召公之德,奉詔命前來宣示皇恩,勸雙方和睦,我猶如撥雲見日,欣喜若狂!過去賈復、寇恂二人相互危害,幸有光武帝為二人排解糾紛,此後二人並駕齊驅,消除誤會,他們一同拜見天子,同車出行,當時人為此而讚美。我身處邊郡鄙陋之地,幸得以與將軍共處此福,此乃將軍眷顧之恩,也是公孫瓚之幸。”袁紹等人又與趙岐約定在洛陽會面,但因趙岐在南行到陳留時得了重病,拖延了兩年,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14]  [35-36] 

趙岐助修宮室

興平元年(194年),朝廷下詔徵召趙岐。 [15]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東遷洛陽,衞將軍董承受命先到洛陽修理皇宮。 [37]  趙岐不顧年邁向董承請命説:“現在海內四分五裂,只有荊州境域闊大,位置很好,西通巴蜀,南當交趾,年穀豐收,軍隊户口還完整。我趙岐雖然迫於李傕的命令,但還想報效國家,我想自己乘牛車往南説服劉表,可以讓他帶兵來保衞朝廷,與將軍同心同力,共同輔助王室。這是安定朝廷拯救百姓的辦法。”董承當即上奏派趙岐出使荊州,督促劉表上交賦税。趙岐到達荊州後,劉表立即派人幫助修理皇宮,而且軍用物資也源源不斷抵達。趙岐因為年邁體衰,於是就留在了荊州。 [15] 

趙岐安逝荊州

建安四年(199年)二月,司空曹操將自己的位置讓給趙岐,朝廷沒有答應。 [38]  後來,光祿勳桓典、少府孔融共同推薦趙岐,朝廷就地拜趙岐為太常 [16] 
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在荊州去世,享年九十多歲。他在去世前就為自己造好了墳墓,在其中自畫季扎子產晏嬰叔向這四人的像,放在客從的位置,又把自己的畫像擺在主位,讓他們來稱頌。他臨終時對兒子説:“我死的那天,墓中聚沙為牀,用白衣布簟,散發其上,用單被蓋着,當天就下壙,下放好了就掩埋。” [17] 

趙岐主要影響

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所撰《孟子章句》為《孟子》最早注本,釋文通達,明白易曉,後經北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18-19] 

趙岐個人作品

趙岐著有《孟子章句》14卷、《三輔決錄》7卷,在當時廣為流傳。 [25] 全後漢文》還收錄有《厄屯歌》《藍賦》《與友書》《遺令敕兄子》《臨終敕其子》《三輔決錄序》《孟子題辭》《孟子篇敍》。 [26]  [41] 

趙岐人物評價

范曄後漢書》:“邠卿出疆,專命朝威。” [20]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1] 
魏元忠:“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近觀齊、梁書,才士亦復不少,並何益於理亂哉?從此而言,則陸士衡著《辨亡論》,而不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斷可知矣。昔趙岐撰禦寇之論,山濤陳用兵之本,皆坐運帷幄,暗合孫、吳。宣尼稱“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豈得同日而言載!” [21] 
郝經:①“東漢儒者之盛,防於三代,而王室賴之。安順而下,漢政始紊,時則有袁安、楊震;衝質而下,漢遂衰矣,時則有李固杜喬;至乎桓靈,王室若綴旒然,時則有盧植、趙岐,二子歿,而漢室僨矣。……岐間關險阻,僨抑愈厲。及仗節奉使,而豪傑弭耳,聽命防兵,奉迎疾故之,以稽脱事幾,豈非天哉。區區南邁,依國荊楚,齎志以歿,亦云忠矣。嗚呼!植岐皆以大儒之資,挺身不撓,扶借王室,鯁拉虎口,嬰其兇鋒,使盼瞠而不敢害,且知畏敬焉。向令一時風節之士,不衂於黨禍,(闕)毅抗矯,維持皇綱皆如二子,漢室豈遽亡哉!……至岐於複壁中為注章,別為防,甚得柢要,學者至今宗之。嗚呼,可不謂尚志之士哉!” [22]  ②“允矣邠卿,屯聯禍嬰。播宣王靈,扶危柱傾。集義養氣,皆為大勇。髣髴孟軻,不啻賈董。”
王夫之讀通鑑論》:①“馬日磾、趙岐之和解關東也誰遣之?……故知非獻帝遣之,傕、氾遣之也……嗚呼!日磾、岐為漢之大臣,而受賊之羈絡以聽其頤指,其頑鄙而不知恥,亦至是哉……夫與賊同立於朝,所難者不能自拔耳。二子者,幸而得銜命以出,是温嶠假手以圖王敦之機會也。紹、術、瓚、表雖懷異志,而朱儁、曹操、劉虞、孫策,夫豈不可激厲入援以解天子之困厄。而命之曰和解,則以和解畢事,曾不知有問及中朝者,二子將何辭以答也?故遣日磾、岐者,傕、氾也;奔走於諸將之間,靦顏以嚅囁者,為傕、氾效也;為天下賤,不亦宜乎!” [23]  ②“李、郭殺大臣,脅人主,關東疾視而不問,馬日磾、趙岐之庸鄙,受二兇之意旨以和解行,而實為逆賊結連衡之好,然後關東始堅信漢之必亡。……王允非定亂之人也,馬日磾、趙岐,則手授天下於羣雄者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 [23] 
黃宗羲:“君子無斯須不學也,黃霸之受《尚書》,趙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難顛沛中,況優遊暇豫之時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24] 

趙岐軼事典故

趙岐與孫嵩

趙岐早年避難北海時,被安丘人孫嵩收留於夾壁之中,得以逃過一劫。 [6] 
後來孫嵩因東方饑荒而客居荊州,但並不被劉表重視。趙岐出使荊州時,孫嵩人在末座,趙岐在遠處認出孫嵩,與他相對流涕。之後,趙岐向劉表説明事情本末,稱讚孫嵩有堅定剛烈的美德,劉表因此益加禮遇孫嵩,還和趙岐上表推薦孫嵩為青州刺史。不久後,孫嵩病逝,趙岐在南方為他行喪。 [15]  [29]  [39] 

趙岐與嚴象

趙岐作《三輔決錄》,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只把這書給同郡的嚴象看。 [44] 

趙岐家族成員

趙岐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平輩
兄長
趙磐
趙岐長兄,州都官從事,早亡。 [40] 
趙無忌
字世卿,部河東從事,為唐氏所害。 [40] 
從兄
趙襲
曾與趙岐數次貶議唐氏。 [5] 
——
趙仲台
趙息從父,與趙岐關係不明。擔任涼州刺史,為唐氏所害。 [27] 
妻子
馬宗姜
馬敦女,馬融從妹,見《三輔決錄注》。《後漢書》則稱趙岐妻是馬融侄女。 [2]  [30] 
晚輩
從子
與趙岐一同避難逃走。 [6] 
趙息
京兆尹功曹,得罪唐氏,見《魏略》。 [27] 

趙岐相關爭議

關於馬日磾、趙岐出使關東一事,《後漢書》記載馬日磾到洛陽時,就上表請朝廷另遣趙岐宣揚國命,則當時馬日磾、趙岐二人已經分開。 [13] 
後漢紀》則記載,馬日磾和趙岐還一同去了壽春袁術那裏。趙岐守志不撓,袁術忌憚他。馬日磾則有求於袁術,遭到袁術侵侮,還被奪去了符節。後來馬日磾請求離開,袁術認為他的節操比不上趙岐,最終馬日磾在壽春嘔血而死。其他史書並未記載趙岐見過袁術。 [42] 

趙岐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20] 
續後漢書·卷十三·列傳第十》 [22] 

趙岐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趙岐也有登場。袁紹、公孫瓚大戰時,董卓派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齎詔前去勸二人和解。二人答應講和後,馬日磾、趙岐回京覆命。 [43] 
參考資料
  • 1.    歷代名畫記  .中國書法資訊網[引用日期2014-02-26]
  • 2.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初名嘉,生於御史台,因字台卿,後避難,故自改名字,示不忘本土也。岐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常鄙之,不與融相見,仕州郡,以廉直疾惡見憚。
  • 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年三十餘,有重疾,卧蓐七年,自慮奄忽,乃為遺令敕兄子曰:“大丈夫生世,遁無箕山之操,仕無伊、呂之勳,天不我與,復何言哉!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刻之曰:'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其後疾瘳。
  • 4.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永興二年,闢司空掾。議二千石得去官為親行服,朝廷從之。其後為大將軍梁冀所闢,為陳損益求賢之策,冀不納。舉理劇,為皮氏長。會河東太守劉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勝代之,岐恥疾宦官,即日西歸。京兆尹延篤復以為功曹。
  • 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進不由德,皆輕侮之。岐及從兄襲又數為貶議,玹深毒恨。
  • 6.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延熹元年,玹為京兆尹,岐懼禍及,乃與從子戩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屬宗親,陷以重法,盡殺之。岐遂逃難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歷。自匿姓名,賣餅北海市中。時安丘孫嵩年二十餘,遊市見岐,察非常人,停車呼與共載。岐懼失色,嵩乃下帷,令騎屏行人。密問岐曰:“視子非賣餅者,又相問而色動,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孫賓石,闔門百口,勢能相濟。”岐素聞嵩名,即以實告之,遂以俱歸。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迎入上堂,饗之極歡。藏岐複壁中數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 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後諸唐死滅,因赦乃出。三府聞之,同時並闢。
  • 8.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九年,乃應司徒胡廣之命。會南匈奴、烏桓、鮮卑反叛,公卿舉岐,擢拜幷州刺史。岐欲奏守邊之策,未及上,會坐黨事免,因撰次以為《禦寇論》。靈帝初,復遭黨錮十餘歲。
  • 9.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詔選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徵岐拜議郎。
  • 10.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李賢注引《三輔決錄注》:岐還至陳倉,復遇亂兵,裸身得免,在草中十二日不食。
  • 11.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車騎將軍張温西征關中,請補長史,別屯安定。大將軍何進舉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與新除諸郡太守數人俱為賊邊章等所執。賊欲脅以為帥,岐詭辭得免,展轉還長安。
  • 12.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獻帝西都,復拜議郎,稍遷太僕。
  • 1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李傕專政,使太傅馬日磾撫慰天下,以岐為副。日磾行至洛陽,表別遣岐宣揚國命,所到郡縣,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復見使者車騎。”
  • 14.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岐南到陳留,得篤疾,經涉二年,期者遂不至。
  • 1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興平元年,詔書徵岐,會帝當還洛陽,先遣衞將軍董承修理宮室。岐謂承曰:“今海內分崩,唯有荊州境廣地勝,西通巴蜀,南當交址,年穀獨登,兵人差全。岐雖迫大命,猶志報國家,欲自乘牛車,南説劉表,可使其身自將兵來衞朝廷,與將軍並心同力,共獎王室。此安上救人之策也。”承即表遣岐使荊州,督租糧。岐至,劉表即遣兵詣洛陽助修宮室,軍資委輸,前後不絕。時,孫嵩亦寓於表,表不為禮,岐乃稱嵩素行篤烈,因共上為青州刺史。岐以老病,遂留荊州。
  • 16.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曹操時為司空,舉以自代。光祿勳桓典、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於是就拜岐為太常。
  • 1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年九十餘,建安六年卒。先自為壽藏,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讚頌。敕其子曰:“我死之日,墓中聚沙為牀,布簟白衣,散發其上,覆以單被,即日便下,下訖便掩。”
  • 18.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趙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6]
  • 19.    《孟子註疏》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2-26]
  • 20.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4]
  • 21.    《舊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1]
  • 22.    《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8-05]
  • 23.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5]
  • 24.    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八十五·深寧學案》
  • 2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
  • 26.    《全後漢文·卷六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2-24]
  • 2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魏略曰:……延熹中,衡弟為京兆虎牙都尉,秩比二千石,而統屬郡。衡弟初之官,不脩敬於京兆尹,入門不持版,郡功曹趙息呵廊下曰:"虎牙儀如屬城,何得放臂入府門?"促收其主簿。衡弟顧促取版,既入見尹,尹欲脩主人,敕外為市買。息又啓雲:"衡悺子弟,來為虎牙,非德選,不足為特酤買,宜隨中舍菜食而已。"及其到官,遣吏奉箋謝尹,息又敕門,言"無常見此無陰兒輩子弟邪,用其箋記為通乎?"晚乃通之,又不得即令報。衡弟皆知之,甚恚,欲滅諸趙。因書與衡,求為京兆尹,旬月之間,得為之。息自知前過,乃逃走。時息從父仲台,見為涼州刺史,於是衡為詔徵仲台,遣歸。遂詔中都官及郡部督郵,捕諸趙尺兒以上,及仲台皆殺之,有藏者與同罪。時息從父岐為皮氏長,聞有家禍,因從官舍逃。】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魏略曰:……走之河間,變姓字,又轉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於市中販胡餅。賓碩時年二十餘,乘犢車,將騎入市。觀見岐,疑其非常人也。因問之曰:"自有餅邪,販之邪?"岐曰:"販之。"賓碩曰:"買幾錢?賣幾錢?"岐曰:"買三十,賣亦三十。"賓碩曰:"視處士之望,非似賣餅者,殆有故!"乃開車後户,顧所將兩騎,令下馬扶上之。時岐以為是唐氏耳目也,甚怖,面失色。賓碩閉車後户,下前襜,謂之曰:"視處士狀貌,既非販餅者,加今面色變動,即不有重怨,則當亡命。我北海孫賓碩也,闔門百口,又有百歲老母在堂,勢能相度者也,終不相負,必語我以實。"岐乃具告之。賓碩遂載岐驅歸。住車門外,先入白母,言:"今日出,得死,友在外,當來入拜。"乃出,延岐入,椎牛鍾酒,快相娛樂。一二日,因載著別田舍,藏置複壁中。】
  • 29.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魏略曰:……後數歲,唐衡及弟皆死。岐乃得出,還本郡。三府並闢,展轉仕進,至郡守、刺史、太僕,而賓碩亦從此顯名於東國,仕至豫州刺史。初平末,賓碩以東方饑荒,南客荊州。至興平中,趙岐以太僕持節使安慰天下,南詣荊州,乃復與賓碩相遇,相對流涕。岐為劉表陳其本末,由是益禮賓碩。頃之,賓碩病亡,岐在南,為行喪也。】
  • 30.    李賢注《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三輔決錄注》曰:“岐娶馬敦女宗姜為妻。敦兄子融嘗至岐家,多從賓與從妹宴飲作樂,日夕乃出。過問趙處士所在。岐亦厲節,不以妹婿之故屈志於融也。與其友書曰:‘馬季長雖有名當世,而不持士節,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也。’岐曾讀《周官》二義不通,一往造之,賤融如此也。”】
  • 31.    李賢注《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決錄》曰“岐為長,抑強討奸,大興學校”也。】
  • 32.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初平三年)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僕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並戰歿,吏民死者萬餘人。李傕等並自為將軍。
  • 33.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八月,遣日磾及太僕趙岐,持節慰撫天下。
  • 3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八月辛未,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持節鎮關東。
  • 3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英雄記曰:……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和解關東。岐別詣河北,紹出迎於百里上,拜奉帝命。岐住紹營,移書告瓚。瓚遣使具與紹書曰:"趙太僕以周召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亦爭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寬,親俱陛見,同輿共出,時人以為榮。自省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此福,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幸也。"】
  • 36.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四年初,天子遣太僕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趙太僕以周、邵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並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自惟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斯好,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願也。”紹於是引軍南還。
  • 37.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建安元年春,諸將爭權,韓暹遂攻董承,承奔張楊,楊乃使承先繕修洛宮。
  • 3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四年春,曹操獲呂布,斬之。二月,司空曹操讓位於太僕趙岐,不聽。
  • 39.    《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九·人事部一百二十》引《三輔決錄》曰:趙歧避難於四方,江、海、岱、霍無所不到,自匿姓名,布衣巾絮,賣餅北海市。安丘孫嵩,年二十餘,遊市見趙歸,微察,知非常人,駐車呼與共載曰:"我北海孫賓碩,終不相負。"歧聞嵩,即以實告,遂與俱歸。嵩先入,白母曰:"今日出,得死友在外。"歧即匿嵩家,積年乃出。後説劉表。時北海孫嵩流離在劉表末座,不為表所識,歧遙識之,向表説嵩。表甚奇重之,因共表嵩為青州刺史。
  • 40.    李賢注《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決錄注》曰:“岐長兄磐,州都官從事,早亡。次兄無忌,字世卿,部河東從事,為玹所殺。”】
  • 41.    全後漢文卷六十二  .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引用日期2024-02-23]
  • 4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初,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袁術得據其郡。南陽户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發無度,百姓苦之。既而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引軍入陳留。曹操、袁紹會擊術,大破之。術將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温,領其州。李傕等欲術為援,因令日磾即拜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日磾、趙岐俱在壽春。岐守志不撓,術憚之。日磾頗有求於術,術侵侮之。從日磾借節視之,因奪不還。日磾欲去,術又不遣,病其所守不及趙岐,嘔血而死。
  • 43.    三國演義(第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23]
  • 44.    裴松之《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三輔決錄注曰:象字文則,京兆人。少聰博,有膽智。以督軍御史中丞詣揚州討袁術,會術病卒,因以為揚州刺史。建安五年,為孫策廬江太守李術所殺,時年三十八。象同郡趙岐作三輔決錄,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唯以示象。】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