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樸初故居

鎖定
趙樸初故居,又名世太史第,建於明萬曆年間,初為明萬曆年間刑部給事中劉尚志私宅,明崇9年(1632年),劉尚志之子劉若宰高中文科狀元,辭官返鄉另立狀元府,宅舍他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曾國藩設外江糧台於此。同治三年(1864)為趙畇購置重建,因其父趙文楷、子趙繼元及孫趙曾重均系翰林,故名“世太史第”,又稱“四代翰林第”。光緒三十三年(1907),趙畇曾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誕生於此。 [3] 
位於安慶市迎江區天台裏街。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0米,南北寬約100米,佔地面積4463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731平方米。
中文名
趙樸初故居
建築面積
2731 m²
佔地面積
4463多平方米
始建於
明萬曆年

趙樸初故居歷史變革

始建於明萬曆年,清代續修續建。初為明刑部給事中劉尚志私宅,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任翰林院主修的趙畇購得,始為趙氏府第。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又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趙畇曾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誕生於此。 [1] 
趙樸初故居 趙樸初故居
抗戰時期,世太史第被日軍強佔,為日憲兵據點,遭巨大損毀。2001年開始全面修葺,2013年10月竣工。修葺後的世太史第,佔地面積4463平方米,七進五院一園一場。主體建築分東軸線四進、西軸線三進,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每進兩側由廂房或迴廊貫通,各進之間以天井承接。整個建築羣規模宏大,結構規整。清水勾縫外牆、白粉內牆、小青瓦、連綿起伏的馬頭牆、精緻的雕花格扇窗,使宅第顯得十分清新淡雅。後花園由六角亭、荷花池、假山、碑廊、園藝等組成,似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嵌在古建築羣西北部。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的世太史第,有着濃郁的皖江地域古建築特色,彰顯着皖江人既開放包容又深沉內秀的精神品相,是安慶市保存較好,面積最大的一組明清皖派古建築羣。 [3] 

趙樸初故居故居結構

世太史第南面建有642平方米的花崗石鋪地廣場。該建築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為三開間外,各進均為五開間,面闊約20米,沿南北走向兩條中軸線規整排列,每進兩側由廂房或迴廊貫通。該宅西北部建有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後花園,配以小橋、瀑布、六角亭、古樹、荷花池,生趣盎然。園內西側建有31.9米長碑廊,鑲嵌11塊趙樸初先生書法作品碑刻。
東一進為門廳,外牆磨磚對縫,嵌大型“五蝠捧壽”圖案磚雕。門楣上鑲陽刻楷書橫匾“世太史第”,兩側楹聯“江山如畫”、“物我同春”。東二進與東一進以東西側迴廊相連接。前檐柱上方置鳳形斜撐,造型優美,柱礎亦精雕細琢。東三進,兩層,上為閣樓,下層兩側建有廂房,配以雕花格扇門窗。穿過最後一道隔斷清水山牆進門即進入東四進。該進為上下兩層,兩側邊樓與前進隔斷相銜接,牆內為一坡水迴廊。東西側與主樓相連為騎樓。主樓明間下層為平棊頂,地面鋪青灰色磨面方磚,此進樑柱用材粗大,格扇門窗亦造型別致。西一進與東一進、西二進與東三進建成時間、建築面積、結構佈局、工藝製作、使用功能基本相似。西三進建成時間明顯比東四進晚。
故居內趙樸初先生塑像 故居內趙樸初先生塑像
世太史第風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南方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着濃郁的地方特色。七進五院一園一場,佈局規整,結構合理,氣勢恢宏。整體佈局為深宅大院,綜合性功能齊全。在功能區域處理上,利用東三、東四、西三隔斷牆封閉大門,又靈活地使各進自成獨立庭院。建築結構上,七進主體建築有三進採用瞭望板直接鋪在桁條上,取代原有椽子中間環節,合理地減少了製作安裝工序和結構銜接點,形成皖西南地域古建築的一大特色。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趙樸初故居所獲榮譽

2006年世太史第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