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敏俐

鎖定
趙敏俐,1954年出生,男,漢族,內蒙古赤峯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 ,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日本廣島大學客座教授。科研主要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中國古代詩歌、中國現代學術史,在先秦詩歌、特別是漢代詩歌研究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近年來的主攻方向是運用藝術生產的理論進行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在學術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鑑》 2003 年版曾有介紹。
中文名
趙敏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4年
出生地
內蒙赤峯

趙敏俐人物經歷

1978年3月考入瀋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1982年1月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時考取該校碩士研究生,師從伍心鎮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1984年底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時考取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學史家楊公驥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1987年12月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從1987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青島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94年晉升教授。1997年3月調入首都師範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3月起),國家級重點學科――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負責人,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日本廣島大學客座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辦中國文學學科評審委員會成員。 [1] 
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日本廣島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文學?藝術學科專家評審組副組長(2001年1月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辦中國文學學科評審委員會成員(2000年起)。

趙敏俐主講課程

自1987年12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高等學校從事教學與科研活動。多年來堅持本科生教學,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基礎課,開設《先秦君子風範》、《漢代詩歌研究》、《詩經楚辭研究》、《史記研究》、《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等多門選修課。199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為研究生主講的課程有《詩經楚辭研究》、《諸子散文研究》、《兩漢詩賦研究》、《魏晉六朝文學研究》、《國學研究》、《史傳文學研究》、《文學研究方法論》、《中國古代歌詩研究》等。

趙敏俐出版圖書

趙敏俐主要貢獻

進行教學改革研究
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研究,1998年主持承擔的教育部高等師範院校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高師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
科研項目
曾先後承擔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山東省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多項。出版過《兩漢詩歌研究》、《漢代詩歌史論》、《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先秦君子風範》、《周漢詩歌綜論》、《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三百到元曲的藝術生史》等學術專著,與人共同主編了《先秦大文學史》、《兩漢大文學史》、《中國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英文版)、《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史》、《光明日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 80 餘篇。其成果出版或發表後,曾在《人民日報》、《文學遺產》、《中國圖書評論》、《香港大公報》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文摘》、《中華詩詞年鑑》、《中國文學年鑑》、《北京市社會科學年鑑》、《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文摘》等多家報刊、雜誌、書籍上有過書評或介紹,在《新華文摘》上有全文轉載和論點摘編,在《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0 餘篇。其科研成果先後獲得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 3 等獎、教育部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2 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1 、 2 、 3 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1 等獎、 2 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10 餘項。目前正在承擔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中國詩歌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魏六朝樂府機構沿革與樂府詩關係研究》等。

趙敏俐著作類

1 、《兩漢詩歌研究》,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年 5 月出版。
2 、《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專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8 月出版。
3 、《先秦大文學史》,副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1 月出版。
4 、《燃起智慧的火種——中國古代教育》,著作,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5 年 1 月出版。
5 、《漢代詩歌史論》,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出版。
6 、《 20 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趙敏俐、楊樹增合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8 月出版。
7 、《兩漢大文學史》,參編,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8 月出版。
8 、《先秦君子風範》,專著,東方出版社 1999 年 6 月出版。
9 、《高等師範院校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第一作者,華文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10 、《〈詩經〉與楚辭》(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教材),第二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
11 、《周漢詩歌綜論》,專著,學苑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
12 、《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高等師範院校中國古代文學試驗教材),第二主編,中華書局 2003 年 6 月出版。
13 、《中國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出版。
14 、《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專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月出版。
15 、《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編著,研究生教材,學苑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出版。

趙敏俐論文類

1 、《〈毛詩序〉作者問題辨説》,《瀋陽師範學院學報》 1984 年第 1 期。
2 、《論〈詩經·鄭風〉的產生及其評價問題》,《瀋陽師範學院學報》 1987 年第 3 期。
3 、《漢樂府〈陌上桑〉新探》,《江西社會科學》 1987 年第 3 期。
4 、《論漢帝國的統一強盛與漢詩創作的繁榮》,《東北師大學報》 1988 年第 6 期。
5 、《論兩漢社會生活變化與詩歌創作》,《瀋陽師範學院學報》 1989 年第 1 期。
6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考論》,《青島大學學報》 1989 年第 1 期。
7 、《論兩漢詩歌語言形式的發展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青島大學學報》 1990 年第 1 、 2 期。
8 、《論中國詩歌發展道路從上古到中古的歷史變更》,《遼寧大學學報》 1990 年第 3 期。
9 、《秋與中國文學的相思懷歸母題》,《中國社會科學》 1990 年第 4 期,《中國社會科學》 ( 英文版 )1991 年第 4 期。
10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再論》,《青島大學學報》 1990 年第 3 、 4 期。
11 、《關於東方文化的歷史思考》,《青島大學學報》 1991 年第 2 期。
12 、《論兩漢詩人思想變革及其意義》,《東北師大學報》 1992 年第 1 期。
13 、《關於文學史重構的理論思考》(第二作者),《吉林大學學報》 1992 年第 4 期。
14 、《歷史文化視域下的學術研究》,《中國圖書評論》 1992 年第 3 期。
15 、《“義”的道德倫理傳統與中國敍事文學》,《青島大學學報》 1992 年第 2 期。
16 、《略論〈詩經〉與中國文化精神》,《東方論壇》 1993 年第 1 期。
17 、《論周代詩歌的創作特徵》,《江西社會科學》 1993 年第 3 期。
18 、《論班固的〈詠史詩〉與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成熟問題》,《北方論叢》 1994 年第 1 期。
19 、《論文人五言詩與漢代社會思潮》,《社會科學戰線》 1994 年第 4 期
20 、《山崇拜、道教文化與遊仙詩》,《東方叢刊》 1994 年第 3 期。
21 、《文學觀念的更新與文學史的編寫》,《漳州師院學報》 1994 年第 3 期。
22 、《論漢代文人五言詩的創作特徵》,《文學遺產》 1995 年第 2 期。
23 、《從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問題看五四學人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思考及其意義》,《展望論壇》 1995 年第 1 期。
24 、《十九世紀末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歷史回顧》,《江海學刊》 1996 年第 1 期。
25 、《四言詩與五言詩的句法結構與語言功能比較研究》,《中州學刊》 1996 年第 3 期。
26 、《論〈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創作論意義》,《東方論壇》 1996 年第 2 期
27 、《 20 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導論》,《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1997 年第 1 期。
28 、《現代化過程中的學術演進——論 20 世紀對中國傳統文學的三次價值重估》。
29 、《周代貴族的文化人格覺醒及其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1998 年增刊。
30 、《“五四”前後古典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更新》,《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9 年第 4 期。
31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漫話分科過細給古典文學研究帶來的弊端》,《文學前沿》 1999 年第一輯。
32 、《試談出土文獻在文學研究中的作用》,《中州學刊》 2000 年第 2 期。
33 、《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方法論》,《文藝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34 、《 20 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文學前沿》第 2 輯, 2000 年 6 月。
35 、《論五四前後文學本質問題探討的價值與意義》,《東北師大學報》 2000 年第 5 期。
36 、《古代詩歌與民族情感》,《光明日報》 2000 年 11 月 30 日,《文化週刊》 297 期第 2 版。
37 、《李白遊歷嶗山考》,青島市嶗山文化研究會編《嶗山文集》(一),地質出版社 2000 年 6 月出版;《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
38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的再認識――兼評屈原否定論者對歷史文獻的誤讀》,《鞍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1 年第 1 期。
39 、《周代貴族的文化人格覺醒及其意義》,《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 2000 年 8 月出版。
40 、《詩與先秦貴族的文化修養》,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一輯,學苑出版社, 2001 年 7 月。
41 、《重論漢武帝“立樂府”的文學藝術史意義》,《社會科學戰線》 2001 年第 5 期。
42 、《 20 世紀漢代詩歌研究綜述》,《文學遺產》, 2002 年第 1 期。
43 、《古代文學研究體系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化》,《文藝報·文學週刊》, 2002 年 1 月 29 日。
44 、《深化先秦文學研究》,《光明日報》 2002 年 2 月 6 日。
45 、《漢代社會歌舞娛樂盛況及從藝人員構成情況的文獻考察》,《中國詩歌研究》第 1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6 月出版。
46 、《關於加強中國詩歌與音樂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文藝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47 、《音樂對先秦兩漢詩歌形式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 2002 年第 5 期。
48 、《漢鼓吹鐃十八曲研究》,《文史》, 2002 年第四輯。
49 、 A Study on the Nineteen Sacrificial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 《漢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 ,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1 , 2002 。
50 、《新世紀的中國文學研究如何體現中國文化傳統――從〈中國歷史文學史〉説開去》,《江漢論壇》 2002 年第 11 期。
51 、《西漢貴族樂府考論》,中國古典文學獻學(天津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信息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3 月出版。
52 、 The Highbrow Music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 The Boudoir Poetry of Peaceful Age 》(《漢初貴族樂府與〈安世房中歌研究〉》) ,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2 , 2003 。
53 、《關於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的理論思考》,《中國詩歌研究》, 2003 年第 2 輯。
54 、《中國古代最早反映隴西風情的詩篇》,《文史知識》, 2003 年第 10 期。
55 、《略論詩經的樂歌性質及其認識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1 期。
56 、《古代歌詩的藝術“生產”》,《人民政協報》, 2004 年 4 月 19 日。
57 、《漢代歌詩藝術生產的基本特徵》,《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2004 年第 4 期。
58 、《 20 世紀〈詩經〉研究的幾個問題》,《光明日報》, 2005 年 2 月 28 日第 6 版。
59 、《略論〈詩經〉樂歌的生產、消費與配樂問題》,《北方論叢》 2005 年第 1 期。
60 、《魏晉文學自覺説反思》,《中國社會科學》, 2005 年第 2 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2005 年第 2 期,《新華文摘》 2005 年第 10 期。
61 、《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生產與消費的基本方式》,《江海學刊》 2005 年第 3 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05 年第 4 期。
62 、《 20 世紀賦體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 2005 年第 4 期
63 、《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係》,《文學評論》 2005 年第 5 期。
64 、《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學術研究》 2005 年第 9 期。

趙敏俐著譯目錄

2000-2005年主要學術論文目錄:
1、《試談出土文獻在文學研究中的作用》,《中州學刊》2000年第2期。
2、《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方法論》,《文藝研究》2000年第3期。
3、《20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文學前沿》第2輯,2000年6月。
4、《論五四前後文學本質問題探討的價值與意義》,《東北師大學報》2000年第5期。
5、《古代詩歌與民族情感》,《光明日報》2000年11月30日,《文化週刊》297期第2版。
6、《李白遊歷嶗山考》,青島市嶗山文化研究會編《嶗山文集》(一),地質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0月。
7、《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的再認識――兼評屈原否定論者對歷史文獻的誤讀》,《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8、《周代貴族的文化人格覺醒及其意義》,《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9、《詩與先秦貴族的文化修養》,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1年7月。
10、《重論漢武帝“立樂府”的文學藝術史意義》,《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5期。
11、《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綜述》,《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
12、《古代文學研究體系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化》,《文藝報·文學週刊》,2002年1月29日。
13、《深化先秦文學研究》,《光明日報》2002年2月6日。
14、《漢代社會歌舞娛樂盛況及從藝人員構成情況的文獻考察》,《中國詩歌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2002年6月出版。
15、《關於加強中國詩歌與音樂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
16、《音樂對先秦兩漢詩歌形式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5期。
17、《漢鼓吹鐃十八曲研究》,《文史》,2002年第四輯。
18、A Study on the Nineteen Sacrificial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漢郊祀歌十九章研究》),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1,2002。
19、《新世紀的中國文學研究如何體現中國文化傳統――從〈中國歷史文學史〉説開去》,《江漢論壇》2002年第11期。
20、《西漢貴族樂府考論》,中國古典文學獻學(天津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信息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1、The Highbrow Music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Boudoir Poetry of Peaceful Age》(《漢初貴族樂府與〈安世房中歌研究〉》),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2,2003。
22、《關於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的理論思考》,《中國詩歌研究》,2003年第2輯。
23、《中國古代最早反映隴西風情的詩篇》,《文史知識》,2003年第10期。
24、《略論詩經的樂歌性質及其認識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5、《古代歌詩的藝術“生產”》,《人民政協報》,2004年4月19日。
26、《漢代歌詩藝術生產的基本特徵》,《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27、《20世紀〈詩經〉研究的幾個問題》,《光明日報》,2005年2月28日第6版。
28、《略論〈詩經〉樂歌的生產、消費與配樂問題》,《北方論叢》2005年第1期。
29、《魏晉文學自覺説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5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0期。
30、《中國古代歌詩藝術生產與消費的基本方式》,《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4期。
31、《20世紀賦體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32、《漢樂府歌詩演唱與語言形式之關係》,《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
33、《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學術研究》2005年第9期。

趙敏俐獲獎記錄

1991年評為山東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山東省八十年代優秀畢業生,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5年被授予青島市跨世紀青年學術、工程帶頭人稱號。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1999年被評為首都師範大學首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首批創新拔尖人才。2006被評為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屬高校首批高層次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其教學成果《新型綜合性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獲1993年度青島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應用型中文專業古代文學課教學內容的新建設》,1993年12月獲山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其成果《高師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方案》,2001年獲得北京市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