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抃

鎖定
趙抃(1008年-1084年),字閲道,自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北宋名臣、詞人。 [44]  [46]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進士,為武安軍節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為殿中侍御史。趙抃彈劾不避權幸,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後,趙抃奉使契丹。還朝後進河北都轉運使。治平元年(1064年),出知成都。神宗即位後,以知諫院召還,拜參知政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青苗法”去位。外知杭州、青州等地。熙寧十年(1077年),再知杭州。元豐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居鄉。元豐七年(1084年)逝世,年七十七。 [44]  追贈太子少師,諡號“清獻”。 [21] 
趙抃既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的“鐵面御史”,也是善於治理一方的清官能吏。 [48]  趙抃治蜀時,為吏清正,以身作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使蜀中奢靡之風為之一變,政績斐然,深受蜀民稱道; [45]  任崇安知縣時,他主持興修了一條二十餘里長的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決了城內的生活、運輸、消防等用水,後人稱此河渠為“清獻河”,清獻河的設計科學,進水口的攔水壩歷時千年不壞,現如今仍在發揮作用;越州災情嚴重時,趙抃巧用市場規律救災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把災荒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46]  趙抃還善詩文,著有《清獻集》十卷。 [44] 
別    名
趙清獻
鐵面御史
閲道
知非子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008年
逝世日期
1084年
主要成就
治理地方;彈劾不避權勢
主要作品
《趙清獻公集》
《致知府閣下尺牘》等
本    名
趙抃
籍    貫
衢州西安
官    職
殿中侍御史參知政事太子少保
追    贈
太子少師
諡    號
清獻
典    故
一琴一鶴

趙抃人物生平

趙抃早年經歷

趙抃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時成為孤兒,且生活貧苦,由長兄趙振撫養。 [1]  趙抃潛心致志、努力學習。
景祐元年(1034年),趙抃中乙科進士 [2]  ,任武安軍節度推官。當時,有人在大赦前偽造公章,在大赦後使用,執法人員認為他該死,趙抃説:“大赦前沒有使用,大赦後沒有製造,不該死。”終使罪犯免於一死。 [3] 
其後歷任崇安、海陵、江原三縣知縣,並任泗州通判濠州知州不按規定給士卒發放衣食等物,兵士揚言要兵變。知州害怕,太陽還未下山就緊閉城門不辦公。轉運使函令趙抃代他處理此事。趙抃到濠州後,像平時一樣從容辦公,成功安定濠州。 [4] 

趙抃聲震京師

趙抃畫像 趙抃畫像 [5]
翰林學士曾公亮不認識趙抃,卻舉薦他為殿中侍御史。趙抃在任上彈劾不避權貴佞幸,美譽雀起,京師稱之為“鐵面御史”。他極力要求朝廷區分君子、小人,認為:“小人雖然過失小,也應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過失,卻應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行。” [6] 
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張貴妃(追諡温成皇后)病逝,劉沆參知政事職監辦喪事,等到他為相後,仍兼監護喪事。趙抃認為這種一身多任有礙政體,又説宰相陳執中不學無術,錯失又多;宣徽使王拱辰與手下人都頗有不法行為;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士李淑不稱職,遭彈劾眾人都被罷免。 [7] 
吳充、鞠真卿、刁約因制裁禮儀院吏佐,馬遵呂景初吳中復因為議論宰相梁適,相繼被貶外出。趙抃為他們辯護,使得他們都被召回。呂溱蔡襄吳奎韓絳出任地方官後,歐陽修賈黯又請求出任郡官。趙抃向仁宗説:“最近品行端正之士紛紛出走,皇上身邊的賢才如歐陽修這樣的已沒有幾個。現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為人正直,不事權貴。真令眾臣傷心啊。”仁宗於是留用歐陽修賈黯 [8] 

趙抃出使蜀州

趙抃後請求調任睦州知州,又改任梓州路轉運使,又改任益州轉運使。蜀地地遠民窮,官吏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州郡公然互相行賄。趙抃以身作則,蜀地風氣為之一變。窮城小鎮,百姓有的一生沒見過朝廷命官,而趙抃的足跡無所不至,父老鄉親大感欣慰,奸猾的官吏不得不悚懼服從。 [9] 

趙抃上言政事

後獲召入京,任右司諫。內侍鄧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宮中煉丹,趙抃將其比之為於西漢的文成、五利,唐代的鄭注等妖道,極力指斥其過失。 [10] 
趙抃半身像 趙抃半身像 [11]
陳昇之任樞密副使,趙抃與諫官唐介呂誨範師道共同揭露陳昇之奸邪,認為他勾結宦官,不是通過正常渠道升遷。上書二十多次,陳昇之因而被罷免,趙抃同彈劾者也一道被撤職,外出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難治,趙抃為政嚴厲而不苛刻,將政令下達給各縣令,層層監督,人自為治。各縣令都願意盡其力,監獄為之一空。嶺外官員去世後,多半無法歸葬,趙抃造船百隻,告誡各郡説:“官宦人家有無法回家的,我都幫助。”於是來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趙抃都給他們船隻、盤纏。 [12] 
後來,趙抃回京任侍御史知雜事,又改任度支副使,升任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當時前任宰相賈昌朝出判大名府,趙抃要檢察府庫,賈昌朝派人來勸告説:“以前的監司是從不檢察我的庫藏的。沒有先例怎麼辦?”趙抃説:“魏郡不查,其他郡就不會服氣。”便堅持檢查,賈昌朝非常不高興。當時,官吏因不能按期招募夠義勇鄉兵而受罰的已達八百餘人,趙抃奉詔督責此事,回報仁宗説:“河朔地區由於連年豐收,所以鄉民應募的少,請從寬處理那些官吏,等農閒時再説。”仁宗允准。受罰者被平反,義勇也招募足夠。賈昌朝才羞愧地對趙抃心悦誠服。 [13] 

趙抃中和之政

趙抃又任龍圖閣學士成都府知府,為政以寬。他從前出使蜀州時,對聚眾搞迷信活動的治以嚴刑峻法。這次重來,又有人犯同樣的罪,都認為在劫難逃。趙抃看罪犯沒有其他劣行,就説:“這僅僅是騙酒食的小過失。”只處罰首惡,將其他人釋放,蜀人大為高興。正值榮諲任轉運使,英宗對榮諲説:“趙抃治理成都,行的是中和之政。” [14] 

趙抃力反變法

宋神宗即位後,召趙抃知諫院。按照舊例,近臣從成都回來就會擔負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職,不當諫官。眾臣大惑不解,神宗説:“朕是想發揮他仗義直言的優點,將採納他的主張,不是小看他。”趙抃謝恩時,神宗説:“聽説你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政策寬鬆平和,也能任諫官嗎?”不久,升任參知政事。趙抃感念神宗知遇之恩,朝政有不妥之處,他總是密啓上奏,神宗也常親筆回書予以褒獎。 [15] 
王安石主政後,趙抃屢屢反對他的變法主張。韓琦也上書反映青苗法對民間的危害。神宗同宰執商量後,停止青苗法。王安石正在家休假,想辭官。趙抃説:“新法都是王安石創立,不如等他假滿歸來再説。”王安石回來後,推行新法更堅決。趙抃非常悔恨幫他,向神宗説:“制置條例司設使者四十餘人,擾亂天下。王安石善於詭辯,剛愎自用,詆譭天下公論為庸俗,違背眾議,欺瞞民眾,文過飾非。近來諫官們多因説話無人聽而辭職,司馬光受聘樞密,不肯赴任。而且事有輕重,體有大小,一時的財富利潤是輕,人心的得失才是重;青苗使者的去取榮辱是小,左右大臣的取捨為大。現在因小失大,去重取輕,臣擔心這不是國家的福氣啊!” [16] 
奏章上呈神宗後,趙抃懇請辭官,被任命為資政殿學士、杭州知州,又改任青州知州。當時京東旱災、蝗災,青州麥多,蝗蟲飛到青州邊境,遇狂風阻遏,都落水被淹死。 [17] 

趙抃再守成都

趙抃立像 趙抃立像
成都因為戍卒困擾,趙抃以資政殿大學士之職再任成都知府。神宗召見時慰勞説:“還沒有過從朝廷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為了朕破一次例嗎?”趙抃回答説:“陛下的話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因而請求神宗允許他相機行事。 [18] 
趙抃到成都後,政令相較上次更寬簡。有個卒長站在堂下,趙抃喊他説:“我同你年歲相當,我單身匹馬入蜀,為天子鎮撫一方。你也應清廉謹慎威嚴地統率士卒,等戍期滿,分得些餘財回家,替妻兒考慮,豈不好?”人們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為惡,蜀郡一片昇平景象。劍州有人偽造和尚的度牒,被告企圖謀反,趙抃不將案件交給司法人員,而由自己判斷,皆從輕處理。誹謗者誣告趙抃縱容叛黨,朝廷取來審案記錄一看,認為趙抃的判決都符合法律。茂州少數民族在邊境搶掠後,害怕官府討伐,請求投降,就綁了一個奴隸,想殺死後取血為盟。趙抃讓他們改用牲口,放了奴隸,大家都欣然聽令。 [19] 

趙抃遍遊名山

趙抃其後請求辭職回鄉,改任越州知州。吳越地區鬧饑荒,人口死亡過半。趙抃奮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讓老百姓修城,以使他們得到餬口錢。又調任杭州知州,以太子少保之職致仕,其子趙屼被授為提舉兩浙常平倉,以便就近照顧趙抃的晚年。趙屼帶趙抃遍遊江南名山大川,吳人都感到自豪。 [20] 
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享年七十七歲。神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子少師諡號“清獻”。十二月,趙抃葬於衢州西安蓮花山。 [21-22] 

趙抃主要成就

趙抃為政

  • 整頓風氣
入蜀為官時,面對官場中由來已久請客送禮的歪風,趙忭深惡痛絕。他下定決心要整頓吏治。為此,他一一謝絕了為他舉行的接風宴請,並屢上奏章,如實彙報蜀地因奢靡之風給百姓帶來的危害,言明不準搞互相贈酒的三大好處:一是減少公款開支,避免官員中飽私囊;二是免去差役士兵送酒禮的路途跋涉,不再以此為名徵召州縣人力;三是釀酒者也可免除因收不回成本反而倒貼導致貧困的情況。 [48]  同時,提出“三廉”的施政理念:廉於自身,從自己做起;廉於職務,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私利;廉於社會,提倡節儉,反對奢靡。對於那些敢於頂風違抗的官員,嚴懲不貸,並將此做法從成都推向蜀中各地。 [47] 
經過趙抃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有針對性的強化措施、精準施策,蜀川沉痾多年的奢靡之風為之一變。 [23] 
  • 興修河渠
趙抃半身像 趙抃半身像
康定元年(1040年),趙抃任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知縣,他主持興修了一條二十餘里長的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決城內的生活、運輸、消防等用水,再把城內的水引到城南灌溉農田。 [24] 
碰到的難題是要拆遷大量民居,移走很多墳墓。趙抃説:“我們葬墳講風水,就是希望先輩能福澤子孫。如果這條渠道挖通,城內家家有水用,城外萬畝良田有水灌溉,這是祖先給子孫共同造福。為了子孫,地下陰靈肯定樂意搬遷。”面對釘子户,他搖着麥秸扇子,口中吟道:“拆屋變成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一番話語贏得百姓的普遍支持,個別釘子户眾怒難犯。後人稱趙抃開挖的河渠為“清獻河”。 [24] 
  • 妙計救災
熙寧八年(1075年),兩浙路連遭旱災、蝗災,繼而暴發瘟疫。越州(今浙江紹興)災情尤為嚴重,震驚全國。趙抃臨危受命,趕赴越州救災。 [24] 
趙抃調查摸底,組織募糧募錢救災和開展生產自救,以工賑災。放開米價,“在越州境內,糧食隨行就市,州府不再限價。”此消息傳出後,各地糧商紛至沓來,一時間越州境內竟然米積成山。經過短期的暴漲後,米價猛然暴跌,甚至比災前更低。凡事有非議和追究責任者,趙抃均一人以擋之,決不累及下屬。 [24] 
趙抃巧用市場規律救災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把災荒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24] 
  • 倡導問責
趙抃治理睦州時,大力推廣分水縣知縣江震實施的保甲制,建立百姓自治的管理經驗。他以“監獄空虛,案件少”來考核知縣執政能力,“人為閒郡我為榮,僚友多歡事少生。”他大力培養選拔官員,向朝廷推薦了壽昌知縣鄭諤等十一位優秀官員,並立下“保舉的官員提拔使用後不如推薦得那樣好,敢當同罪”的承諾,白紙黑字,擲地有聲。趙抃是中國最早倡導建立官員考察失誤責任追究制的先行者。 [24] 
  • 治理虔州
趙抃因彈劾樞密副使陳昇之而被外放,改任虔州(今江西贛州)知州。多年來,虔州的縣官們熱衷於請示彙報,趙抃給他們充分放權鬆綁。他把下轄十縣的知縣集中起來交談,讓他們根據自己縣裏的實際情況理政牧民,不要事事上推,治理的目標是“事辦而民悦”。在這樣的新風下,知縣們盡心盡責,虔州治內出現了太平繁榮景象。 [48] 
在虔州任上,趙抃着力解決老百姓的食鹽問題,他向江淮路發文,從淮南運鹽七百萬斤到虔州,按户分給百姓。“民間足鹽,寇盜自息”,百姓的食用鹽問題解決了,盜販者猖獗活動得到了抑制。 [48] 
虔州山多林密,趙抃取州內積餘之木材,打造了一百多艘船隻,為已故官員的家眷親屬順利迴歸故里行舟所用,並給了他們路上的盤纏,解了燃眉之急,此舉深得各地官府稱道。 [48] 
  • 穩健改革
治平四年(1066年)正月,宋神宗特命趙抃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趙抃首先建議神宗改革,實行鹽業國家專營。然後第一個支持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稱王安石是相才。而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首先推出的均輸法和保甲法,其中保甲法與趙抃任睦州知州推行的保長制類似。 [24] 
王安石發動熙寧變法來革除北宋的弊政,建設富強具有威力的國家,趙抃對變法中利國利民的政策非常支持。但他與王安石改革激進主張不同,是改革的穩健派,受到王安石的排斥,轉而出任青州知府。在青州,根據青苗法的規定和青州的具體情況,趙抃推行多種種植、興修水利、開店辦廠、自願向官府借貸等措施,極大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當王安石下台後,他仍成為了王安石最要好的朋友。 [24] 

趙抃文學

趙抃擅豪翰,筆跡勁麗。其詩風從初期的“清新律切”向中、晚期的“粗獷豪邁”演化,體現出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宋調”詩歌的風貌。趙善括《趙清獻帖跋》評價其“詩有淵明古淡之風”,楊準《清獻集序》也稱:“誦其詩,沖淡如陶。” [25]  著有《趙清獻公集》。

趙抃書法

趙抃工詩善書,和他同時代的蘇轍就曾稱頌他:“詩清新律切,筆跡勁麗,蕭然如其為人。”他的作品之《致知府閣下尺牘》用筆端正嚴謹,點畫潤澤,取法北宋初期書壇所流行的顏體,偏向“麗”的書風。另一作品《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牘》卻結字則較寬散,用筆也樸質得多。細韌的筆畫加上傾側的字態,顯得清勁而古雅,可説是偏向“勁”的書風。

趙抃人物評價

趙抃總評

趙抃造像 趙抃造像
趙抃為人忠厚淳樸,善良温和,喜怒不形於色。平生不治家產,不養歌妓,幫兄弟之女十餘人、其他孤女二十餘人辦嫁妝,其他撫卹孤寡貧寒之事,不可勝數。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必然服飾莊重地燒香,告訴上天,凡是不能對天説的事就不做。從政時,因地制宜,不同情況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績,尤其為世人稱道。神宗以後每次訓導這二郡的繼任,都要把趙抃作為楷模。總之,以增加人民財富為根本。晚年修行煉道,頗有心得,臨死與其子趙屼訣別時,説話仍有條有理,安然去世。宰相韓琦曾稱趙抃説:“趙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趕不上。” [26] 

趙抃歷代評價

趙曙: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 [27] 
趙頊:①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龜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耶? [28]  ②昔趙某治此,最得其術。 [28] 
馮京:趙公所為,不可改也。 [28] 
趙煦:嘻,茲予先正,以惠術擾民如鄭子產,以忠言摩士如晉叔向。 [28] 
蘇軾:①惟清獻公擢自御史。是時將用諫官御史,必取天下第一流,非學術才行備具為一世所高者不與。用之至重,故言行計從有不十年而為近臣者,言不當,有不旋踵而黜者。是非明辨,而賞罰必信,故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天子穆然無為,坐視其成,奸宄消亡,而忠良全安。此則清獻公與其僚之功也。 [28]  ②蕭望之為太傅,近古社稷臣,其為馮翊,民未有聞。黃霸為潁川,治行第一,其為丞相,名不迨昔。孰如清獻公,無適不宜。邦之 司直,民之父師。其在官守,不專於寬,時出猛政,嚴而不殘。其在言責,不專於直,為國愛人,掩其疵疾。蓋東郭順子之清,孟獻子之賢,鄭子產之政,晉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不幾於全乎! [28] 
曾鞏: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29] 
王稱:抃和易長厚,氣貌清逸,人不見其喜愠……為吏誠心愛人,所至崇學校、禮師儒。民有可與,與之獄;有可出,出之治。虔與成都,尤為世所稱道雲。 [30] 
脱脱: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猶古遺愛。 [27] 
朱軾:抃之治郡,所居而理,固其經畫之才有以過人歟?抑清慎誠恪,有不言而化者歟?史所載他事,僅得其概。獨越州救災,見於曾鞏,所記者甚詳,誠可為後世法則。……抃之每夜告天,而清修不邇聲色,則其中有以自得者,非獨其外之云爾。 [31] 
朱祐樘:琴聲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間。鶴唳徹遙天,常使丹心通帝座。

趙抃軼事典故

趙抃趙抃告天

趙抃告天圖
趙抃告天圖(3張)
趙抃白天處理完公務,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唸唸有詞。有人好奇問他在向上蒼密告什麼,趙忭笑笑説:“哪是什麼密告呀!無非是將自己白天做過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在心裏説上一遍,藉以檢點反思。倘若一個人連在那種場合都還不好意思啓口,那就必定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32-33] 

趙抃悟道因緣

趙抃是雲門宗僧人蔣山法泉禪師的弟子。他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心奉佛,法泉禪師到他任職的衢州南禪寺駐錫,趙抃每天都去親近禪師,但是法泉禪師從沒有對他開示過一句。後來,趙抃到青州任職,也經常向天衣義懷的弟子重元禪師問心要,在政事之餘,經常自己打坐,有一次,他在坐禪的時候,忽然大雷炸響,他大為震驚,一下子契悟了,“驚即契悟。”於是,作開悟偈一首:“默坐公堂虛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這首偈被法泉禪師聽到後,笑着説道:“趙悦道撞彩耳。”意思是説趙居士真是撞到彩頭了,開悟了。這也是對他的認可。 [42-43] 

趙抃吾志如此江清白

趙抃在渡四川清白江時,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發誓説:“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此後,這條江被稱為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區又因清白江而得名。 [34] 

趙抃趙四郎

趙抃致仕回到三衢後,與鄉民往來不管官位和容貌,將所居之處取名為“高齋”,曾作詩道:“腰佩黃金巳退藏,箇中消息也尋常。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阿村趙四郎。” [35] 

趙抃琴鶴隨身

趙抃任成都轉運使,到官時隨身只帶一琴一鶴。見宋沈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宋史·趙抃傳》。後來稱人為官清廉,常用此語。按:宋趙善璙《自警篇·嗜好》稱抃赴官攜一琴一鶴,朱長文琴史》卷五及葉夢得石林詩話》則以琴鶴龜三事並言。《宋史·趙抃書》原話為:“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在四川崇州(古蜀州)後人為紀念趙忭與陸游在罨畫池旁修一廟宇稱“趙陸公祠”,後改稱“二賢祠”。其後人為紀念此事以此為堂號曰琴鶴堂

趙抃解救無辜

趙抃塑像
趙抃塑像(5張)
趙抃巡察青州時,經常想:有一人下獄就有十人因而耽誤工作;那些受牽連波及的,更是無辜;而且監獄中,夏天有濕氣、傳染病,冬天有凍傷、腳氣病;有的人因為一點小罪,長年受到拘禁;有人因為一點牽連,幾乎喪命;獄卒、囚長的勒索凌辱,更令人痛恨。他令人常常回派人去查閲各地監獄的記錄,以囚犯數目的多少,來推斷定官吏的賢明與否。這樣的辦法實行一年以後,郡、州、縣各級官吏都不敢隨意羈押人了。邵雍每每稱讚這件善政。 [36] 

趙抃人際關係

  • 兒子
趙屼:被授為提舉兩浙常平倉。 [20] 
  • 後裔
趙熾:抗戰將軍,湖南邵東人,保定講武堂畢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副軍長,參加過淞滬會戰。 [40-41] 

趙抃史料記載

《趙清獻公神道碑》 [28] 
《東都事略·卷七十三·列傳五十六》 [30]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27] 
《趙清獻年譜》

趙抃後世紀念

趙抃趙抃祠

趙抃祠
趙抃祠(4張)
趙抃祠,位於浙江省衢州市區鐘樓底,佔地447平方米,為衢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鹹淳四年(1268年)。郡守陳蒙清於朝而立,位於趙抃故里“孝悌裏”,今衢州沙灣書院村。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始,每春秋仲月知縣率僚具常服隨府行禮。嘉靖十三年(1535年)秋,郡守鄭柏興築清獻祠於城南(今衢州道貫巷南端),時以遇風雨不便,遷元妙觀右(今新衢小學)官地數畝作趙公祠,作堂三楹、退堂三楹、門一楹、周圍築牆。萬曆十三年間,郡守廖希元復移址於浮石門內的祥符寺(今衢州城區北隅鐘樓底西側),將原劉都憲羽泉之祠轉他處,改建為趙公祠;其間康熙、同治年代數次修葺,最後一次修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

趙抃琴鶴廣場

趙抃一生廉政為民,深受蜀地人民敬愛。崇州人民為紀念趙抃,在濱河公園修建“琴鶴廣場”,並作趙抃塑像。其塑像面容嚴謹,神態自若,牽一馬,隨一鶴,馬背僅一琴,充分體現趙抃的清廉本色。 [37] 

趙抃藝術形象

趙抃舞台形象

趙抃藝術形象 趙抃藝術形象
趙抃一生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當時就是一位以“清正廉潔”著稱的人物。《宋史》中,“鐵面”趙抃與“黑麪”包拯兩人同傳,後世戲曲舞台上“包青天”的形象就是以包拯和趙抃為原型塑造而成的。 [38] 
大型歷史話劇《大宋御史·趙抃》,通過再現北宋鐵面御史趙抃奏彈漕運三司使、彈劾宰相陳執中、整治蜀地吃喝宴請饋贈的不正之風等故事,生動刻畫出趙抃不畏強權、清正廉潔、為民務實的藝術形象和治國安邦、懲治腐敗、舉賢薦能、為民造福的政治家形象。 [39] 

趙抃影視形象

2012年電視劇《蘇東坡》,戴明飾演趙抃。
參考資料
  • 1.    《趙清獻公神道碑》:少育於長兄振,振既沒,思報其德。
  • 2.    《趙清獻公神道碑》:公少孤且貧,刻意力學,中景佑元年進士乙科。
  • 3.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進士及第,為武安軍節度推官。人有赦前偽造印,更赦而用者,法吏當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後不造,不當死。”讞而生之。
  • 4.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濠守給士卒廩賜不如法,聲欲變,守懼,日未入,輒閉門不出。轉運使檄抃攝治之,抃至,從容如平時,州以無事。
  • 5.    趙抃像取自清代修《湖南邵陵趙氏族譜》。
  • 6.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其言務欲朝廷別白君子小人,以謂:“小人雖小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
  • 7.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温成皇后之喪,劉沆以參知政事監護,及為相,領事如初。抃論其當罷,以全國體。又言宰相陳執中不學無術,且多過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為及奉使不法;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士李淑不稱職;皆罷去。
  • 8.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吳充、鞠真卿、刁約以治禮院吏,馬遵、呂景初、吳中復以論梁適,相繼被逐。抃言其故,悉召還。呂溱、蔡襄、吳奎、韓絳既出守,歐陽修、賈黯復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紛引去,侍從之賢如修輩無幾,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諂事權要,傷之者眾耳。”修、黯由是得留,一時名臣,賴以安焉。
  • 9.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改益州。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抃行部無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 10.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召為右司諫。內侍鄧保信引退兵董吉燒煉禁中,抃引文成、五利、鄭注為比,力論之。
  • 11.    趙抃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2.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陳昇之副樞密,抃與唐介、呂海、範師道言升之奸邪,交結宦,進不以道。章二十餘上,升之去位。抃與言者亦罷,出知虔州。虔素難治,抃御之嚴而不苛,召戒諸縣令,使人自為治。令皆喜,爭盡力,獄以屢空。嶺外仕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其道里費。
  • 13.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召為侍御史知雜事,改度支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時賈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將按視府庫,昌朝使來告曰:“前此,監司未有按視吾藏者,恐事無比,若何?”抃曰:“舍是,則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詔募義勇,過期不能辦,官吏當坐者八百餘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頻歲豐,故應募者少,請寬其罪,以俟農隙。”從之。坐者獲免,而募亦隨足。昌朝始愧服。
  • 14.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以寬為治。抃向使蜀日,有聚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復有此獄,皆謂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過耳。”刑首惡而釋餘人,蜀民大悦。會榮諲除轉運使,英宗諭諲曰:“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
  • 15.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耳,苟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未幾,擢參知政事。抃感顧知遇,朝政有未協者,必密啓聞,帝手詔褒答。
  • 16.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韓琦上疏極論青苗法,帝語執政,令罷之。時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堅。抃大悔恨,即上言:“制置條例司建使者四十輩,騷動天下。安石強辯自用,詆天下公論以為流俗,違眾罔民,順非文過。近者台諫侍從,多以言不聽而去;司馬光除樞密,不肯拜。且事有輕重,體有大小。財利於事為輕,而民心得失為重;青苗使者於體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為大。今去重而取輕,失大而得小,懼非宗廟社稷之福也。”
  • 17.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奏入,懇乞去位,拜資政殿學士、知杭州,改青州,時京東旱蝗,青獨多麥,蝗來及境,遇風退飛,盡墮水死。
  • 18.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成都以戍卒為憂,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召見,勞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為朕行乎?”對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問?”因乞以便宜從事。
  • 19.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既至蜀,治益尚寬。有卒長立堂下,呼諭之曰:“吾與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畏戢以率眾,比戍還,得餘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師畀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閲之,皆與法合。茂州夷剽境上,懼討乞降,乃縛奴將殺之,取血以受盟。抃使易用牲,皆歡呼聽命。
  • 20.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乞歸,越州。吳越大飢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復徙杭,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官其子屼提舉兩浙常平以便養。屼奉抃遍遊諸名山,吳人以為榮。
  • 21.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元豐七年,薨,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諡曰清獻。
  • 22.    《趙清獻公神道碑》:天子輟視朝一日,贈太子少師。十二月乙酉葬於西安蓮花山,諡曰:“清獻”。
  • 23.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探尋一代廉吏趙抃的事蹟  .武夷山市紀委、監委網站[引用日期2019-05-22]
  • 24.    趙抃,歷代廉吏能臣之標杆  .柯城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5-21]
  • 25.    淺談宋“鐵面御史”趙抃  .衢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2-27]
  • 26.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抃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愠。平生不治貲業,不畜聲伎,嫁兄弟之女十數、他孤女二十餘人,施德煢貧,蓋不可勝數。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其為政,善因俗施設,猛寬不同,在虔與成都,尤為世所稱道。神宗每詔二郡守,必以抃為言。要之,以惠利為本。晚學道有得,將終,與屼訣,詞氣不亂,安坐而沒。宰相韓琦嘗稱抃真世人標表,蓋以為不可及雲。
  • 27.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28]
  • 28.    《名臣碑傳琬琰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7-28]
  • 29.    北宋·曾鞏·《越州趙公救災記》
  • 30.    《東都事略·卷七十三·列傳五十六》  .文學100[引用日期2016-01-26]
  • 31.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8]
  • 32.    明代祩宏所著《竹窗隨筆》載:趙清獻公嘗自言,“晝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則不為也”。
  • 33.    宋代鐵面御史:彈劾高官窮追兩年逼其自請革職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7-09-14]
  • 34.    鐵面御史趙抃,四次入川治蜀  .四川在線
  • 35.    《羅湖野錄》: 趙清獻元豐間以太子少保歸三衢,與里民不間位貌,名所居為高齋,有詩見意曰:腰佩黃金巳退藏,箇中消息也尋常。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阿村趙四郎。
  • 36.    《智囊全集》:趙清獻公抃出察青州,每念:一人入獄,十人罷業;株連波及,更屬無辜;且獄禁中夏有疫疾濕蒸,冬有皸瘃凍裂;或以小罪,經年桎梏;或以輕系,追就死亡;獄卒囚長,需索凌辱,尤可深痛。時令人馬上飛吊監簿查勘,以獄囚多少,定有司之賢否。行之期年,郡州縣屬吏,無敢妄系一人者。邵堯夫每稱道其事。
  • 37.    “成都歷史廉潔人物薈”之趙抃  .清廉蓉城[引用日期2019-09-01]
  • 38.    “鐵面御史”趙抃  .長沙市紀委市監委官網[引用日期2020-04-24]
  • 39.    青白江區:大型歷史話劇《大宋御史·趙抃》再登錦城藝術宮  .清廉蓉城[引用日期2019-09-08]
  • 40.    宋趙抃及裔孫趙熾 歷史文獻展舉辦 -今日生活-杭州網  .杭州網.2019-09-26[引用日期2020-08-19]
  • 41.    海外華人要傳承民族精神  .海外網[引用日期2020-08-19]
  • 42.    蔣山法泉禪師弟子趙抃居士聽雷聲而契悟  .南京清涼寺[引用日期2021-04-17]
  • 43.    《堯山堂外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4-17]
  • 44.    趙抃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45.    李桂芳著,人物競風流[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10.第143頁
  • 46.    趙抃  .柯城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47.    “琴鶴先生”趙抃  .開封市紀檢委[引用日期2023-07-30]
  • 48.    北宋改革家趙抃  .衢州市紀委市監委網[引用日期2023-11-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