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志華

(國民革命軍少將)

鎖定
趙志華(1914年~1982年),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第一總隊工兵科畢業。河北通縣人。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政部第一交通輜重兵團汽車連排長、連長,中國遠征軍第一軍戰車獨立營少校營長,國防部戰車第一團副團長、上校團長。1949年到台灣,任第一機械戰車旅副旅長、旅長。1958年起任台灣當局防務部門裝甲兵司令部少將副司令、裝甲兵學校校長。 [1] 
任內曾在台灣新竹發動湖口兵變。
中文名
趙志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北通縣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82年 [8] 
畢業院校
南京中央軍校
性    別

趙志華趙志華與湖口兵變

趙志華“兵變”經過

1964年1月21日,趙志華將裝甲第一師所有隊職以上幹部召集在基地大集合場,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訓話,聲稱,國際形勢日益對台不利,當局官員無力處理外交問題,須大力整頓,裝甲部隊應負有“保國衞民”之責,掃清蔣介石身邊的“壞人”,“保護蔣介石”等。 [2] 

趙志華演講內容

主要內容為:“一、國際形勢不利於台灣當局,世界各國爭相討好共產黨,外交有陷於孤立的危機,當局官員沒有處理外交的能力,竟有人提倡‘兩個中國’的論調。二、高級軍事將領,只顧自己生活享受,不顧部隊生活。身為‘台灣當局領導人蔘軍長’的周至柔,養的狼狗每月吃的東西比一個連的伙食費還多。社會上進行的‘台灣小姐’的選拔,無異鼓動奢靡生活,也淪為高官子弟追逐的對象。三、裝甲部隊是軍隊精鋭,也曾是戍守台北市的‘御林軍’,理應挺身而出。” [3] 

趙志華事件發展

“副司令”滿懷激情的演説,台下人聽得瞠目結舌。趙志華見反映冷漠,又高喊“誰敢跟我去?”還是沒有迴音。他又掏出手槍,對空開了兩槍,再叫“誰敢跟我去?”台下終於有了反應,先是一位老士官走出隊列,高喊:“副司令説得對,我跟你一起去!”隨後是一位軍內特務、“政工少尉”張民善也走上講台,表示願意追隨“副司令”,以接近趙志華。就在趙志華表揚二人的同時,張民善一把抱住趙志華,一邊高喊:“抓起來。”在一些人的配合下,把趙志華制服。操場上的部隊官兵在師長徐美雄的指揮下,開回各自營區。 [3] 
趙志華被抓時,湖口基地外面已是天翻地覆,亂作一團。就在趙歷時一小時餘的演講之初,基地執勤人員聞聲不對勁,就已逐級上報。當裝甲兵謀反的消息傳到“參謀總部”時,“參謀總長”彭孟緝、“陸軍”總司令劉安祺不在台北,事實上已經接替梁序昭為台防務部門“副部長”的陸軍二級上將蔣經國在接到報告後,立即下令湖口以北的陸軍及裝甲兵進入各自臨時陣地,隨時準備阻擊任何北上的坦克和裝甲車。如阻擊不成,則炸燬台北市西南面的“中興”、“中正”、“台北”等大橋,以確保台北市乃至台灣當局、“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的安全;同時命令桃園、台中機場的空軍機羣進入戰備狀態,隨時準備配合陸軍阻止叛軍;還因“裝甲兵總司令”郭東暘不在青東崗總部,命令“參謀長”金仲臣和“政戰主任”武宦宏坐鎮,並由前“裝甲兵總司令”、現“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蔣緯國負責聯繫和協調。 [4] 
不到兩小時,已經確證僅是趙志華一人口頭兵變,而非裝甲兵謀叛,事態很快平息,沒有形成武裝衝突。 [4] 

趙志華事件結果

趙志華被捕後,立即移送軍法審判,以“叛亂”罪嫌起訴,被判處無期徒刑。其他涉嫌軍官約30人左右,分別處以1—5年有期徒刑及記過、調職等處分。1982年趙志華因病保外就醫,1987年去世,時年65歲。湖口事件發生後,使原“裝甲兵司令”、時已調任“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的蔣緯國受到牽連,蔣緯國曾為此“自請處分”。 [2] 

趙志華事件評價

蔣緯國在後來評價此事時説趙志華是“動機單純,方法錯誤”。關於趙志華留下的疑點是:他身居高位,官階不低,為何干此類既無成功把握,又有殺頭之險的政治遊戲呢?綜合起來説,關於“原因”不外乎有:一是升遷不成,如他昔日的部屬郭東暘在1963年1月蔣緯國離開“裝甲兵總部”後,接任“裝甲兵司令”,“趙副司令”當然不服氣;二是買住房向官方借錢未準,有怨氣;三是郭東暘並不把這個“老副司令”放在眼裏,趙志華雖為“副司令”,可實權全在郭手中,心中難免有不滿之情;四是對上層腐敗看法甚多,不吐不快;五是他過高估計自己在舊部“裝一師”中的影響,以為只要振臂一呼,就會追隨成羣,坦克、裝甲車就會浩浩蕩蕩殺向台北,貪官污吏就會束手就擒。所以在毫無組織準備、沒有聯繫一兵一卒、也沒有調查摸底的情況下,臨時、突然發表演説,進行煽動。可講演剛完,自己也成為階下囚。對以上一切,趙志華在獄中所寫的《湖口兵變真相》手稿中曾加以詳細描述,可惜的是隨着他的病故,手稿也已丟失。 [5] 

趙志華事件影響

“湖口兵變”嚴重牽涉到蔣緯國。對蔣緯國的影響程度,取決於他與裝甲兵和趙志華的“不正常”關係到什麼程度。人所皆知,蔣緯國曾把“裝甲兵”當作“第二生命”。在台灣國民黨的裝甲兵發展史上,他是個重要人物,曾一手完成了裝甲部隊逃台後的恢復、整編、發展工作。在“湖口兵變”前國民黨退台15年,他當了10年的“裝甲兵司令”,大大超過了國民黨軍界各軍事主管負責人任期兩年的規定。 [6] 
蔣緯國以蔣介石之子的身份,長期經營裝甲兵,“裝甲兵部”成了他一人獨霸的勢力範圍,他人不敢染指。甚至無處不到的蔣經國在“湖口兵變”之前也從未跨入裝甲兵營區一步。裝甲兵內部的人事關係、軍官晉升都是以“司令”為中心,唯蔣緯國的意志行事。鑑於這一現實,“湖口兵變”後,蔣經國直接指導裝甲兵的清理、整頓,名為清除趙志華的影響和勢力,實為把蔣緯國建立起來的勢力範圍一網打盡,裝甲兵從此轉到蔣經國的門下,蔣緯國和裝甲兵的關係就此結束。 [7] 
參考資料
  • 1.    陳予歡.黃埔軍校將帥錄[M].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09:1173-1174
  • 2.    蔡翔,孔一龍主編.20世紀中國通鑑[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513
  • 3.    吳玉才著.懸崖邊的王朝 蔣家王朝的前世今生 下[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01
  • 4.    吳玉才著.懸崖邊的王朝 蔣家王朝的前世今生 下[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02
  • 5.    吳玉才著.懸崖邊的王朝 蔣家王朝的前世今生 下[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03-204
  • 6.    吳玉才著.懸崖邊的王朝 蔣家王朝的前世今生 下[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04
  • 7.    吳玉才著.懸崖邊的王朝 蔣家王朝的前世今生 下[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05
  • 8.    李松林,陳太先著. 蔣經國大傳 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8.07.P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