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延東

(中國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

鎖定
趙延東 [1]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研究方向與研究興趣集中於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風險與災害的社會學研究、科學共同體研究、創新的社會環境研究、社會分層與流動、勞動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統計方法等。
中文名
趙延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華中理工大學
性    別

趙延東個人簡介

趙延東 [1]  承擔的主要研究課題有“重大自然災害的社會科學響應系統研究”、“汶川地震災區居民需求快速調查”、“中國西部省份社會與經濟發展監測研究”等。

趙延東教育經歷

1998年-2001年,就讀於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應用社會學專業,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1995年-1998年,就讀於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理工大學(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應用社會學專業, 獲法學碩士學位
1988年-1992年,就讀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南財經大學(現更名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法系,行政管理專業,獲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1年至今,任職於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社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部
1992年-1995年,任職於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市健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證券部

趙延東研究領域

已承擔或正在承擔的課題:
“汶川地震災後居民需求快速調查” (科技部委託課題),2008年7月開始,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負責研究全部進程。
“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託課題),2007年10月開始,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負責研究全部進程。
“博士學位獲得者的職業取向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託課題),2006年10月-2007年,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負責研究全部進程。
“中國西部省份社會與經濟發展監測研究”(中國-挪威國際合作課題),2001年6月開始,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中國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研究”(中國-挪威國際合作課題),2002年9月開始,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科技發展與現代社會風險研究”(國家科技部委託課題),2003年6月-2007年,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春蕾計劃’社會效果評估”(全國婦聯委託課題),2003年9月-2005年,本人蔘與了研究的設計、組織和報告撰寫
“‘非典’流行期間居民的科技意識和行為研究”(國家科技部委託課題),2003年4月-8月,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武漢市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與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合作課題),2000年7月-2001年,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老工業基地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1999年3月-2000年8月進行,本人蔘加了調查,資料分析整理和分報告的撰寫工作。
“北京市東城區宣傳思想工作狀況調查”(北京市東城區區委宣傳部課題),2000年1月-2000年5月進行,本人蔘加了調查,並負責數據分析整理和總報告的撰寫。
“湖北省下崗工人生活狀況研究”(湖北省總工會課題), 1997年5月 – 1997年9月進行,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武漢市下崗工人生活質量研究”(武漢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 1997年4月 – 1998年6月進行,本人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負責研究的全部進行過程。
“青年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課題),1995年11月 –1996年11月進行,本人蔘加了調查,並負責總報告的撰寫。
“武漢市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研究”(武漢市委宣傳部課題),1995年12月 – 1996年7月進行,本人蔘加了問卷設計、調查、數據分析整理和分報告撰寫工作。

趙延東主要成果

【專著】
Unnatural Selection: The Challenges of Engineering Tomorrow’s People(合著),英國Earthscan,2008年出版
《春蕾計劃社會效益評估》(合著),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西部人民的生活》(編著),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版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China: Views from Home and Abroad (合著),英國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3年出版
《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的經濟社會分析》(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就業與制度變遷:兩個特殊羣體的求職過程》(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合著),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譯著】
《風險的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跨文化風險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超越風險社會》,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公開發表論文】
“社會網絡與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載《社會》2008-5期
“博士畢業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載《中國軟科學》2008-5期
“免疫技術應用中的社會公平問題初探”,載《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5期
“集羣還是堆砌?對當前工業園區發展的反思”,載《中國工業經濟》2008-1期(此文為《人大複印資料高新技術產業化》轉載)
“北京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感知”,載《社會藍皮書: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中小企業與研究機構合作的信任基礎初探”,載《經濟管理》2007-21期
“社會資本與災後恢復:一項災害的社會學研究”,載《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5期(此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期轉載)
“自然災害中的社會資本研究”,載《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受訪者推動抽樣:研究隱藏人口的方法與實踐”,載《社會》2007年第2期
“解讀風險社會理論”,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6期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載Inteligencia Empresarial,2006-11期
“測量西部城鄉居民的社會資本”,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下崗職工再就業過程中使用的社會資本”,載《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2期
“如何測量社會資本:一個經驗研究綜述”,載《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此文為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北京]轉載)
“‘中間階層認同’的缺乏及其後果”,載《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城市公眾對勞資衝突的主觀感受及其後果”,載《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城市人口的階層認同及其影響因素”,載《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5期
“當前我國城市職業流動的障礙分析”,載《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5期(此文為人大複印資料《勞動經濟與人事管理》[北京]轉載)
“風險社會與風險治理”,載《中國科技論壇》2004年第5期
“求職者的社會網絡及就業保留工資――以下崗職工再就業過程為例”,載《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4期
“人力資本、再就業與勞動力市場建設”,載《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5期
“社會資本理論的新進展”,載《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再就業途徑的選擇及決定因素――對武漢市下崗職工的問卷調查結果”,載《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此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2期轉載)
“‘非典’期間的社會歧視現象及其成因分析”,載《青年研究》2003年第10期
“非典的社會影響應急對策研究”,載《特區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6期
“Measur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Laid-off Chinese Workers”,載Current Sociology, 2002, vol50, No.4(July 2002)
“城鄉流動人口的經濟地位獲得及影響因素”,載《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4期(此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6期轉載)
“再就業中的社會資本:效用與侷限”,載《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4期(此文為《新華文摘》2002年第11期轉載)
“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勞動力流動”,載《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個人和社會因素分析”,《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福建],2000年第8期
“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下崗職工的再就業”,《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上海],2000年第2期(此文後為《新華文摘》[北京]2000年第9期轉載)
“再就業工程實施中的觀念轉變問題”,《國內外經濟管理》[四川],1999年第1期
“社會資本理論述評”, 《國外社會科學》[北京],1998年第3期(此文後為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北京]1998年第4期轉載)
“利益集團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四川],1997年第6期
“武漢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一項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青年研究》[北京],1997年第8期
“當前我國城市居民的閒暇生活質量”,《社會科學研究》[四川],1997年第5期
“經濟學中的新制度革命”,《社會科學動態》[湖北],1997年第6期
“對‘考研熱’的社會學經濟學思考”,《青年研究》[北京],1996年第11期(此文後為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北京]1997年第2期轉載)

趙延東社會任職

2023年12月9日,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交通工程諮詢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3] 
參考資料